?

編者前言

2021-01-28 14:11金兼斌
全球傳媒學刊 2020年4期
關鍵詞:社交研究

金兼斌

2020年的冬至已至,而學刊的冬季號也即將如期審定送印。

本期內容由三個專題共10篇文章組成。第一個專題是“文化走出去”,共有四篇論文,是史安斌教授作為總負責人的教育部哲學社科重大攻關項目“新時代中華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的相關成果,史安斌教授專門為這一專題寫了專題導語。這組文章從“當前我國對外傳播面臨的挑戰和陷入的困局”作為立論的基本現實背景,思考我國對外傳播工作如何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策略性調整,探索從“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到“轉文化傳播”(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可能途徑。四篇論文在理論和實證方面各有側重,精彩紛呈。盛陽的論文《全球傳播與政治經濟學的互構與重校:一種傳播思想史的理論評述》,從傳播思想史層面,通過對數字資本與信息網絡全球化、文化與意識形態全球化這兩個全球傳播與政治經濟學的“交點議題”的探討,對達拉斯·斯邁思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的文化和現象載體”與“傳播的結構性外延”兩個問題進行回應,對全球傳播和政治經濟學研究在方法論和認識論上的交疊進行了理論梳理,極有啟發性。羅晨和王一戎的論文《媒介接觸、價值觀與中國在非洲影響力評價》,則把考察的目光投向對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中非關系”上。此前的中非關系研究,主要遵循“國家視角和企業視角”,而羅晨等人的這項研究則基于有代表性的跨國調查數據,即來自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第六輪2014/2015年的調查數據,從普通民眾視角,來探究非洲民眾的媒介接觸和價值觀取向如何影響他們對于中國在非洲影響的評價。張倫、劉鈺森、李永寧的論文《中國影視劇海外社會化媒體傳播模式分析:以〈延禧攻略〉為例》,選取曾在Google搜索公布的全球電視劇熱搜榜排名第一的《延禧攻略》的海外傳播為案例,對中國影視劇在推特這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典型社會化平臺上的跨文化傳播,從傳播主體、傳播結構、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等方面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采用計算傳播學的分析方法,卓有特色。他們的研究表明,雜糅了普世價值的文化內容產品,在對外傳播時能夠有效彌補“以我為主”的傳統國家主體的官方渠道在傳播實效上的短板,通過更加柔和溫和的方式,實現中國智慧與中國故事的海外傳播。相德寶、王靜君的《跨文化傳播視角下〈流浪地球〉國際媒體傳播效果及策略研究》一文,則對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國際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傳播效果進行了研究,發現該片的電影敘事成功突破了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的敘事套路,通過彰顯中國集體主義精神,成功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理念傳播給世界,實現了中國電影從文化折扣走向文化共鳴。文章認為《流浪地球》海外傳播的成功也許昭示著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轉向,即用共通精神連接海外受眾,以引發文化共鳴。

本期的第二個專題聚焦“新聞生產”,由兩篇論文組成。張虹的《正在消失的“新聞業”與社交媒體時代的平臺內容生產——基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審視》一文,以所謂的“平臺資本主義”霸權對中國新聞實踐和新聞價值觀的巨大沖擊為立論起點,認為在平臺內容生產的“物競天擇”下節節敗退的“新聞業”,固然是平臺資本主義利用資本的權力優勢和市場邏輯野蠻擴張的結果,但傳統新聞媒體自我迷失、自我失守和進一步“去政治化”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者發出了“從革命年代的‘黨性與人民性’到市場主導的‘新聞專業主義’再到‘平臺資本主義’,主流媒體流失了哪些重要價值”這一發人深省之問。作者認為,主流媒體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和實踐出發,通過重回“人民性”來重塑新聞業的價值與靈魂,也許才是真正的自我救贖之路。張洋的《眼睛與戰士:中國戰地記者職業文化的話語建構——基于49部戰地回憶錄的分析》一文,從跨文化的比較研究角度,聚焦一個少人問津的新聞學研究領域——戰地新聞業和戰地新聞記者研究。文章以從1993年到2019年中國大陸出版的49部戰地記者回憶錄為基本分析文本,對戰地新聞快速發展背景下中國戰地記者如何闡釋戰地報道的意義、如何認知自己的職業角色進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發現對中國戰地記者的職業文化,可以從角色隱喻、從業動機、職業技能、倫理反思等四個維度上來進行系統的描摹。

本期的第三個專題是“公共輿論與媒介效果”,共有四篇文章。向安玲、沈陽、何靜的《輿論動力學:歷史溯源、理論演進與研究前景》一文,聚焦輿論的生成與演進中的驅動機制問題,對輿論動力學的經典理論模型,從跨學科視角進行了回顧梳理,并提出輿論動力學今后四個值得探索的方向。潘佳寶、徐智、魏超的《器官捐獻議題的公共討論:基于新浪微博的語義網絡分析》一文,對2019年新浪微博上有關器官捐獻話題的相關內容進行語義網絡分析,認為借助社交媒體中用戶的話語力量,社交媒體在推動器官捐獻這類具有復雜性、敏感性、外部性的公共議題如何更好地為公眾所了解、理解乃至支持方面,可以扮演新聞報道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角色。程紅和朱博研的《社交媒體、議程設置與后真相時代——佛羅里達大學新聞系Wayne Wanta教授訪談錄》一文,是一篇對在議程設置研究領域有豐富建樹的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前主席Wanta教授的訪談稿。在與兩位年輕中國博士生的對談中,Wanta教授認為社交媒體的社群屬性一方面強化了新聞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但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傳播方式又滋生了虛假新聞以及人們態度的極化,從而導致“后真相時代”的到來。本期的最后一篇長文來自李喜根教授的《網絡時代媒體影響力:媒體效果研究視角》。作者圍繞如何“深入闡釋、恰當評估和有效提升網絡時代媒體影響力”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理論思考,解析對媒體影響力有重要決定作用的社會、媒體和受眾因素。

2020年這個充滿困難和挑戰的年份還剩最后10天。此時此刻,冬至前夜,對北半球而言正是一年之中的至暗時刻。對于全球范圍內很多人們而言,2020年堪稱他們一生中的至暗時刻。雖然我們無法精確預計疫情消退、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重回正常軌道的日子,但我們深信,疫情終將過去,一個更加具有韌性和包容性的世界終將到來。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轉機的曙光在隧道的盡頭隱現。

冬季注定是一個告別的季節,而告別過往是為了更加美好的未來。讓我們共祝愿世界更美好!

猜你喜歡
社交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聰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社交媒體中的影響者
社交距離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