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民間故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

2021-02-01 11:27高艷芳
歌海 2021年6期
關鍵詞:民間故事對外漢語教學運用研究

高艷芳

[摘 要]民間故事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民眾智慧的集中展現。民間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及其多樣化的呈現手段,為民間故事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奠定了基礎。民間故事的文體特征、內容特征等有助于對外漢語教學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技能目標的達成。對外漢語教學中民間故事的選取是一個需要反復論證、不斷實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須秉持適應性和針對性的原則,爭取選好每一篇故事以促進學習者的漢語學習,推動中國文化的對外認知和傳播。

[關鍵詞]民間故事;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傳播,運用研究

近年來,伴隨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文化魅力逐漸被外界了解和認可。世界各地隨之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到中國來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逐年遞增。學習漢語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逐步興起,到現在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由起初的僅30多所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到現在的300余所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其發展之快,由此可見一斑。

對外漢語教學應是一門語言和文化教育并重的學科,不能厚此薄彼、顧此失彼。伴隨對外漢語研究的深入,對外漢語教學中重語言教學、輕文化教學的現象受到了廣泛關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重視,在此語境下,民間故事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了相關學者的注意,并就此展開了詳細的論證。本文主要就民間故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展開討論,探討民間故事與對外漢語教學結合的可行性、契合性,以及對外漢語教學中民間故事的選取等問題。眾所周知,民間故事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間故事泛指“人民口頭創作中敘事散文作品的總稱”1,狹義的民間故事指與神話、傳說等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民間故事意指廣義的民間故事,即民間廣泛流傳的敘事散文作品。

一、民間故事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可行性

“講故事是人類最古老且最基本的話語方式,是人類生活中一項不可少的文化活動,不講故事則不成其為人?!?講故事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愛好,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國各民族都發展形成了最具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各國各民族人民歷史、文化、情感、審美、道德的集中反映。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在于培育符合國際社會發展,充分了解中國文化的復合型漢語人才。從此意義上看,民間故事與對外漢語具有深層的關聯性,將民間故事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具有內在的可行性。

(一)民間故事的教育功能

民間故事是廣大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娛樂休閑、知識傳授、教育教化等多種功能。對于民間故事的教育功能,學界幾乎有著一致的認同。魯迅、周作人、胡適等都曾撰文強調民間故事的教育功能,其中魯迅是較早指出民間故事教育功能的學者。魯迅指出“當立國民文術研究會,以理各地歌謠、俚言、傳說、童話等,詳其意誼,辨其特性,又發揮而光大之,并以輔翼教育”1。這里,魯迅提出了將民間故事作為教育輔助的倡議。陳伯吹《兒童故事研究》的編撰和出版則充分說明了其對民間故事教育功能的認知。魯繼曾指出:“故事的講述對于兒童為至高無上的教育。為父母者和為幼稚園及小學教師者,若能將全部教學故事化,則其收效必較現在遠超數十百倍了。所以兒童故事的研究實在具有很遠大的意義和深切效能?!?與魯繼曾觀點較為接近的是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其較早認識到了民間故事的教育功能,指出:“民間故事和童話因為曾經是人類的第一位導師,所以直至今日依舊是孩子們的第一位導師。無論何時,民間故事和童話總能給我們提供好的忠告;無論在何種情況,民間故事和童話的忠告都是極有助益的?!?

以上論述主要就民間故事對于兒童的教育功能而言,需要指出的是,來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雖然年齡多以青春期和成年的學生群體為主,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留學生的漢語言水平和文化儲備,確實猶如兒童,并且,面對中國文化的諸種好奇和渴望也恰如孩童對未來世界探索的渴望。從民間故事的教育功能講,民間故事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具有相當的契合性和合理性。

(二)民間故事的共通情感

民間故事一方面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是本民族民眾情感和審美的展現,具有獨特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不少民間故事又表現出高度的相似性,具有共通性的特征。民間故事的共通性既與人類相近的發展歷程、文化的交流融合等因素相關,又與人類共通的情感和共有的價值觀念判斷緊密相關。如我國的《葉限》與西方國家的《灰姑娘》,我國的《梁?!放c韓國的《誓約》,雖然故事來源于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故事的講述也各有千秋,但還是反映了人類的諸多共通情感與價值判斷。這充分說明,民間故事中蘊含著人類共通的情感和價值觀念,也就是說,將民間故事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更容易引起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情感共鳴,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20世紀70年代,美國知名學者舒曼(John .H .Schumann)在已有的第二語言習得情感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文化適應”假說4。該假說指出學習者第二語言學習的成敗和其自身文化與目標語國家的文化合流程度有直接關聯,合流的關鍵在于學習者與第二語言國家文化之間的社會和心理距離,距離愈近第二語言愈容易獲得,反之則愈難獲得。距離感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影響,因為這關乎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熱情等。在此意義上,將民間故事引入對外漢語教學無疑會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習者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覺,進而激發出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三)民間故事的多樣化呈現

人類文化的發展與媒介存在直接關聯,民間故事的發展演變離不開媒介的發展演變。近年來,伴隨影視技術、互聯網技術及相關可視電子設備的發展,民間故事的呈現方式日趨多樣化,有以書籍為媒介的文字呈現,有以聲音為媒介的音頻呈現,有以影視為媒介的視頻呈現,當然還有以語言為媒介的口耳相傳模式。這些模式,無論哪一種,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民間故事的發展演變、語言的傳播傳承,都可以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助力于“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教學需求。

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民間故事可以作為對外漢語教學讀和寫的輔助,促進學習者讀寫能力的提升。以音頻形式呈現的民間故事可以用于學習者的聽力訓練,推進其聽力水平的提升。以視頻形式呈現的民間故事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快樂學習氛圍的創建??陬^形態的民間故事則有助于學生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促進漢語學習者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民間故事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契合性

讓漢語學習者了解我中華文明,推廣中華文化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意義。1999年的第二次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會議上,與會人員即明確指出,對外漢語教學“必須努力加強漢語和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2018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指出:“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除了教授語言,漢語教師還應自覺將中華文化融入其中,適當闡釋文化內涵,讓每一位外國漢語學習者走近和了解中華文化,從而提高其學習漢語的興趣?!?民間故事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文化和民眾生活的鮮活反映,是中國人的生活習性、審美取向、道德判斷的生動反映,通過民間故事的講授可以讓漢語學習者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民間故事與對外漢語教學有深層的契合性。以下主要結合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從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技能目標方面來探討民間故事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契合性。

(一)認知目標

對外漢語教學的認知目標既包括語言方面的認知,包括字、詞、句的認知等,這主要屬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教學方面,同時還包括文化方面的認知,包括民眾的是非觀、善惡觀、道德觀等,這主要屬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方面。民間故事本身是由豐富的字、詞、句組成的完整篇幅,因此自然能夠達成語言方面的知識傳授目標。

在文化認知方面,將民間故事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民間故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浸潤了廣大民眾的情感訴求、道德判斷和審美趣味等。我國的民間故事極其豐富,不同的故事從不同的側面展示著意蘊豐富的中華文化。如,流傳廣泛的中國四大愛情傳說集中展現了我國民眾的婚戀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類故事充分展現了我國民眾舍己為人的高貴品格,“手推長城”類故事體現了我國民眾對集體主義的認同,“天鵝處女”類故事則體現了我國民眾“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觀念……

民間故事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漢語學習者,激發其學習的熱情,并于潛移默化中達成漢語學習者對中華文化的認知。相較于教條式的說教,民間故事以更為完整、更具因果邏輯、更具說服力的形式達成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認知目標。

(二)情感目標

讓漢語學習者了解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是對外漢語教學情感目標的主要任務。具體地講,讓漢語學習者了解中華文化可以劃分到對外漢語教學認知目標部分。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已經明白民間故事具備這方面的功能。這里我們主要討論漢語學習者如何認同中華文化的問題。

首先,民間故事往往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取勝。在故事的發展中,通過情節的推動演繹出廣大民眾的情感認同和價值判斷,如此,將民間故事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從教學實施的過程來看,課堂的進行即故事的講述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文化論證的過程。以“手推長城”類故事為例,講課的過程也即該故事的講述過程。講述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人不論本領多么高強都無法對決強大的邪惡勢力,但當十兄弟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時,就能夠擊敗邪惡,獲取勝利,真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由此,中華民族的集體主義精神得到了形象的闡述。通過教師的講述和學習者對該故事的學習,使學習者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集體主義精神。

其次,民間故事常用的二元對立結構和大團圓結局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漢語學習者對中華文化的認可?!岸獙α⒔Y構是人類思維產生意義的基本邏輯,是哲學與文化學的顯著特征?!?分析民間故事可見二元對立結構幾乎貫穿了每個故事的始終,故事中的善與惡、強與弱、愛與憎、成與敗的對立貫穿始終。伴隨故事的發展這種二元對立引導著故事結局朝著大團圓的方向發展,善良、弱小的一方在“得道多助”道義觀念作用下,會取得最終的勝利,邪惡強大的一方在“失道寡助”道義觀念作用下最終會被消滅或自取滅亡。大團圓的結局,正是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代名詞。民間故事的二元對立結構和大團圓結局在故事情節的引導下,較為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民眾情感、道德判斷的合理、合法性,為中華文化的對外認知奠定了基礎。

另外,民間故事的三段式結構強化了漢語學習者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三段式結構是民間文學典型的敘事特征。三段式“通常是一件事情經過三次反復,主人公遇到三道難題,或經過三次考驗”1。對于三段式的“三”,有學者指出:“選擇‘以三為度’是在矛盾中保持巧妙的平衡,既維持一定的刺激量,同時又不至于把讀者趕跑?!?民間故事中善惡雙方、強弱雙方的較量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經過多個回合,在這多個回合的斗爭中,善良正義的一方,不斷走向勝利,邪惡非正義的一方一步步走向敗亡。這些回合一方面使故事情節更為曲折豐富,更能打動人心,另一方面,也是對民眾價值觀念的反復宣揚,于故事講述中反復強調了中華文化的認知。

(三)技能目標

相較于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技能目標更側重于學習者實踐能力的培養。民間故事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習者講故事的技能,而這種技能對于學習者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等都大有裨益。

民間故事是一種廣大民眾集體創作的,通過口耳相傳模式不斷傳承發展的文學樣式。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和傳承性的特征。由于這些特征,為適應口耳相傳的傳播傳承模式,民間故事形成了明顯的程式化特征。民間故事的程式化特征即民間故事固定的講述套路,比如,開頭一般為“從前……”,中間往往是善惡雙方的對決,最后往往是大團圓的結局等,明白了這些程式也即掌握了講故事的技能。鑒于各國各民族幾乎都有相似的民間故事傳統,因此,各國的漢語學習者基本都深諳這些程式特征。

民間故事程式化的特征為講述者的講述和聽眾的轉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才會出現民間故事主體和客體同位、互動的現象,即此時此地的聽眾可以轉化成彼時彼地的講述者。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講述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轉述,往往是加入了講述者自我文化和情感認知特征的講述。漢語學習者通過聆聽教師的故事講述,可以迅速將其與自己的文化背景、個人情感等因素結合,創作生成新的民間故事。這既實現了對外漢語教學技能目標,同時還激發了學習者的創新精神,而這種創新精神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推動對外漢語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民間故事的選取

我國的民間故事數量龐大,浩如煙海,內容龐雜,包羅萬象,這一方面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也為民間故事的選擇提出巨大的挑戰。如何取舍成為一個無可回避的問題。結合我國民間故事的現實情況和對外漢語教學的具體特征,這里主要從適應性和針對性兩方面討論民間故事的選取問題。

(一)適應性原則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伴隨人類的發展而發展,是廣大民眾智慧的結晶。但不可否認的是,并非所有的故事都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對外漢語教學中民間故事的選取,首先要秉持適應性原則。所謂適應性原則即對外漢語教學中所選的民間故事必須適應學習者的需求,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目標的實現。

首先,要剔除那些思想內容消極的民間故事。鐘老曾指出,民間故事是民族精華的代表,但“往往體現出極大的隨意性,所以其中難免夾雜著‘民主性的精華與封建性的糟粕’,構成了獨特的良莠混雜的形態”3。與之類似,陳思和在《民間的沉?。簭目箲鸬健拔母铩蔽膶W史的一個解釋》1中指出“民間”是一個藏污納垢的自由空間,在“自由”精神的引導下,一方面民間故事可以真實反映民眾生活和思想,另一方面也導致了部分思想內容消極、不健康的民間故事的存在。誠如張冠華所言:“在那贊美勞動人民的美好品德,鞭撻假、丑、惡的敘事話語中,滲透著下層勞動者的許多扭曲的社會觀念和社會心態?!?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民間故事選擇務必慎重,將這些思想內容消極或者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故事剔除在外。

其次,要選擇那些內容積極向上,能夠反映人類共通情感和價值觀念的民間故事。民間故事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展現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生活畫卷、價值觀念和文化內涵等。受地理環境、發展歷史、政治體制等諸多因素影響,各國、各民族的民間故事又各不相同,但在不同之中,又總有一些故事幾乎是被世界各國人民鐘愛的。比如,灰姑娘的故事,兩兄弟型故事等。究其原因,在于這些故事反映了人類共通性的情感和價值判斷。

這類故事能夠拉近漢語言學習者與中國文化的距離,能夠引發更多的情感共鳴和價值共鳴,推動對外漢語教學的開展。

(二)針對性原則

民間故事包羅萬象,內容千差萬別,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學中民間故事的選擇務必堅持針對性的原則。所謂針對性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民間故事的選取須與學習者的漢語水平相符;其二,民間故事的選取須與漢語學習者的國別、宗教文化、飲食文化等結合,力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

首先,要結合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而定。民間故事的選取要考慮學習者的詞匯掌握情況,詞匯掌握情況主要包括詞匯量和生字詞覆蓋情況。詞匯量方面,《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明確指出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應掌握600個左右的基本詞匯,中高級階段應掌握的詞匯在1200到1500個。結合大綱要求和民間故事具體特征,有學者研究指出針對初級階段的留學生故事篇幅在300字左右為宜,針對中高級階段的留學生故事篇幅在300到600字為宜。3在注意故事篇幅的同時,還要注意每篇故事中的生詞數量。據楊寄洲的統計,初級階段語料課每課的生詞平均為21個,非常用語的占比僅為3%左右,中高級階段每課的生詞平均為40個,非常用語的占比達10%左右。4因此,在注意故事篇幅的同時,務必要留意其中的生詞占比,做到科學合理地選擇故事和分配教學。

其次,要針對民間故事語言表達方面的具體特征。民間故事中的語言表達和民間故事的類型、內容等不無關聯。鑒于民間故事的生活特性,其語言表達往往表現出口語化特征。生活類故事中經常會出現的重疊式詞語和動詞謂語句,如“說說話”“拉拉家?!薄捌穱L品嘗”等就極大地加強了民間故事的生活性特征,能使故事的講述更為活潑有趣。再如,ABB式形容詞的使用,如“懶洋洋”“綠油油”“惡狠狠”等使得故事的講述更為朗朗上口,更具生活氣息。

再次,要兼顧學習者的文化背景。各國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認同。民間故事是各國各民族文化和民眾生活的展現,因此,在將民間故事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務必考慮留學生的文化背景。例如同樣是愛情故事,我國的《梁?!放c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卻在具體內容講述上大為不同,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關注文化背景問題,不能想當然地只講故事,不講故事背后的文化。

最后,要留意各種類型的民間故事。民間故事集體創作、口耳相傳的特征使得民間故事具備了變異性的特征,各講述者在講述的過程中,都加入了相應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其自我的情感認同等,這就使得同一個故事有無數種講法,這大同小異的無數種講法同屬一個“故事類型”。在民間文學專家、故事學專家的努力下,民間故事類型劃分已相當完備,灰姑娘型、狼外婆型、兩兄弟型、天鵝處女型等應有盡有。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學習者的國別、性別和漢語水平等因素,選擇其較為感興趣、較為容易接受的類型進行講解。如針對韓國留學生,我們可以選擇梁祝型故事,一方面是因為這一故事類型在韓國也十分流行,另一方面這一故事異文眾多,我們可以根據學習者的漢語水平進行故事的取舍。

四、結語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備受重視的語境下,作為“非遺”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故事也日漸受到重視,其價值逐漸被發現和挖掘。在當下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并重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民間故事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具有內在合理性。從民間故事方面看,民間故事蘊含的價值觀念、教育功能及其多樣化的展示手段為其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奠定了基礎;就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看,其理應達成的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技能目標等通過民間故事的引入,則可以更好更快地實現。當然,民間故事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還處于開創階段,相應的選擇原則、標準等尚未出現,因此,在選入時務必小心謹慎,務必把握適應性和針對性的原則,不能搞一刀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猜你喜歡
民間故事對外漢語教學運用研究
讓民間故事成為培養幼兒文學想象力的沃土
十只金雞(彝族民間故事)
淺談組織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對外漢語課堂游戲教學設計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初探
質量風險管理在藥品生產管理中的運用研究
哪雙是自己的腳
中國為何少有民間故事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