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鄉文廟及《宣圣遺像碑》考釋

2021-02-24 00:04郭濤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1年24期
關鍵詞:文廟

郭濤

摘 要:《宣圣遺像碑》正反均有一幅孔子造像,且造像風格不同,碑高2.05米,寬0.87米,方首,碑額篆書“宣圣遺像”四個大字,在拓片的右側上方有兩列共六十個楷書小字,上款:“古傳,昔有執政者,過煙驛梁,其馬嘶伏,策而不前,遂得此石像于橋之下,乃唐吳道子筆也。至正辛已廣東宣尉督元帥僧家奴摹刻于廣州學庠,歷傳已久?!弊髠认路揭涣惺€楷書小字為下款,是為:“萬歷丁亥(1587)冬日內鄉李袞謹識?!北幵煜裼衫钚栔鞒?,書丹出自明代畫家蔣子成,刻工是胡彥,圓銀和尚是督工。題記曰:“蔣氏子成筆,四月胡彥鐫,李袞重刊于白玉泉,寺僧圓銀督工?!?/p>

關鍵詞:文廟;大成殿;《宣圣遺像碑》

在內鄉縣縣衙博物館六房之一禮房的展館正廳,保存有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幅拓片(圖1),拓片長2.35米,寬0.89米,拓片中的孔子像高1.54米,該像“衣冠佩劍,有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之”??鬃又鄯?,拱手站立,左側佩劍,神態端莊慈祥,富有學者風度。拓片的左右兩側還懸掛有尹先敦先生書寫的“書留春秋在,道與天地參”行書對聯。禮房在過去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宣傳、教育、文化等部門,掌管全縣的教育、學校、縣試、禮儀、祭祀、文化等,在這里懸掛孔子造像拓片其意是興學育才、提倡禮儀,要以大教育家孔子先師為榜樣。此拓片出自內鄉文廟大成殿內的《宣圣遺像碑》。

內鄉文廟(圖2),當地人習慣稱為孔廟,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鄉縣衙的東南方、大成東路78號,是供奉東周魯國大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師”孔子的廟宇,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1986年被批復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現存的建筑整體布局合理,前后排列有序,地面青磚鋪蓋,紅垣灰瓦,木架斗拱交錯,彩繪雕梁畫棟。尤其大成殿呈現出平衡、舒適、自然的景象,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文廟大門欞星門平時關閉不開,要想進入文廟需再往前走30多米,從內鄉初中的大門進去。大成殿現存的主要建筑分布在內鄉初中的西南角。大成殿的外觀頗為奇特,尤其是屋脊,有三重檐,每個檐的收手處都是龍頭,從側影看過去,這些龍頭像在長嘯,龍頭下方的斗拱和木牙雕刻得十分精美。按照胡世厚等撰《河南風物志》中所言:“內鄉縣文廟大殿為河南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殿?!钡?,該文又稱:“據《內鄉縣志》記載,該廟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后被毀,明洪武初年重建。其建筑結構還保留著不少元代建筑特征,是研究元明木構建筑嬗遞的實物資料?!?/p>

眼前的這座大成殿乃是元建明修,對于修繕過程,河南古代建筑史編輯部所編的《河南古代建筑史·初稿》中說:“文廟位于內鄉縣城內南大街,據《內鄉縣志》載:廟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元天歷二年(1329)洪天鱗重修,明洪武八年(1375),知縣史唯一重建,基本保留了元代建筑結構特征,明宣德、天順年間,知縣鄧恂、王杰相繼修理?!币虼?,邵文杰總纂的《河南省志·文物志》中給出了如下結論:“大殿,建在高臺上,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灰筒板瓦頂,其結構、做法和形制為明初建筑,保留元代特征,是河南省最早的文廟建筑?!?/p>

關于大成殿的斗拱及其特點,劉永平主編的《南陽勝跡精粹》中說:“前檐斗拱為七踩三昂,昂咀為琴面,斗昂平而短,占二分之一斗口,三昂皆無平出,斗底有咀顯度,部分大斗無度,殿頂以灰色筒瓦、板瓦覆蓋,殿內柱子粗大整齊。出檐較短,飛檐與檐相接處用蝙蝠形花牙子銜接,正脊雕一龍,周為云紋、花卉,上有龍、鳳、海馬、魚等脊獸,正脊兩端置有鴟吻,吻背安劍把?!?/p>

馬豪杰在《試論內鄉文廟大成殿與彩畫的價值》一文中進一步說:“外檐柱子有較大的生起和側角,檐柱頭上施普柏枋,普柏枋扁寬,與闌額呈明顯的T字形構圖。施五鋪作,內為偷心造,櫨斗下施皿板,櫨斗的‘欹’部做內弧,供用單才,不用翹,僅用昂,昂身下方伸出散斗外,昂嘴呈扁凸狀,大連檐外貼一層雕刻為蝙蝠狀的‘掛檐簾’,室內施出斜昂的攀間斗拱,房屋正脊兩端向上生起。這些特征均保留了宋元時期建筑的構造特征,與始建年代較為吻合,應為元或明時期的建筑遺存?!?/p>

圍著大成殿轉一圈,大殿的后方是內鄉初中的操場,另外還有一些教學用房。沿中軸線前行,廣場前方有一高臺,便是新中國成立后重建的文廟杏壇;再往前走,是泮池和狀元橋,這里所用的石材均為新物,橋下立著“碧水常清,請勿投食”的告示牌。

狀元橋的前方就是欞星門的內側,左右墻上各有一塊展板,右展板詳細介紹了內鄉文廟的歷史,左側則分別講述著欞星門、石獅、泮池、狀元橋的名稱由來及特色,其中還講到了院前的那三株柏樹是元大德八年(1304)建廟時所植,至今已700多歲高齡。

大成殿內的陳設略顯簡陋,大成殿內側梁柱的架構方式頗為獨特,有很多古建專家都專門來做過相應的測量。南陽市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馬春燕寫過《內鄉文廟大成殿建筑形制簡析》一文,該文談斗拱布局時稱:“大成殿設有外檐斗拱和內槽斗拱。前后檐柱頭科各4朵,平身科明間、次間各2朵,梢間1朵。兩山面柱頭科各2朵,平身科各3朵。前檐斗拱為七踩三下昂計心里轉單拱偷心造,昂均為琴面昂,山面及后檐斗拱為七踩重翹計心里轉單拱偷心造。正心上承正心檁,廂拱上承挑檐檁。角科為七踩三下昂計心造,45度方向出三道斜昂?!?/p>

馬春燕認為:“文廟大成殿為中國南北木結構兩大建筑體系相互融合的實物例證。大成殿構架主體為北方抬梁式結構,其在明、次間四縫梁架中升高了前檐金柱直接挑上金檁,四架梁插入前檐金柱,取消了三架梁代之以穿,后檐瓜柱承后檐上金檁,柱承檁及穿的使用使其明顯具有南方穿斗式結構的特點?!彼龑懙轿膹R大成殿的斗拱有多種制式:“文廟大成殿斗拱共有9種,布置具有宋元遺風,不僅有外檐斗拱,同時還有仿早期金廂斗底槽布置手法的內槽斗拱。外檐施七踩三下昂斗拱,其耍頭位置以下昂代之,昂頭承托挑檐檁,增大了屋檐上出的尺寸,此種手法較為少見。另外,斗拱中偷心造及梁架結點處氈笠駝峰的使用也是早期建筑中常用的手法?!?/p>

仔細查看梁上的彩繪,在上面可以看到已經褪色的圖案。對此,馬豪杰在其文章中予以詳細分析,他將文廟內的彩畫與宋李誡在《營造法式》中所繪的彩繪進行比較,他認為內鄉文廟大成殿的彩繪是受宋代古都開封宮殿彩繪的影響,并且融合了中原地區的總體藝術風格,也是對《營造法式》書中記錄的傳承和延續。讀過馬豪杰的文章,進入大成殿細看彩繪圖,可惜這些圖案僅余黑白輪廓,彩枋與立柱間使用多個鋼釘進行加固。

從歷史沿革看,早在抗戰后期,內鄉文廟就已經改成了學校,此后學校幾經變遷,但仍然是內鄉重要的教學基地。大成殿正殿立有一塊石碑,即為《宣圣遺像碑》,該石碑正反面均摹刻一幅孔子造像,左右兩側各立兩個配像,這四個配像(俗稱四配是第一批配享的圣賢,為孔圣最杰出的四個弟子,分別是顏淵、曾參、子思和孟軻)刻在四塊四開大小的石板上,下面制有簡易石座??鬃拥茏印笆堋钡脑煜駝t分別刊刻在八開大小的石板上,分兩組沿東、西山墻而立,造像后方的墻上是每位先哲的生平簡介。

《宣圣遺像碑》正反均有一幅孔子造像,且造像風格不同,碑高2.05米,寬0.87米,方首,碑額篆書“宣圣遺像”四個大字,在拓片的右側上方有兩列共六十個楷書小字,上款:“古傳,昔有執政者,過煙驛梁,其馬嘶伏,策而不前,遂得此石像于橋之下,乃唐吳道子筆也。至正辛已廣東宣尉督元帥僧家奴摹刻于廣州學庠,歷傳已久?!弊髠认路揭涣惺€楷書小字為下款,即:“萬歷丁亥(1587)冬日內鄉李袞謹識?!北幵煜裼衫钚栔鞒?,書丹出自明代畫家蔣子成,刻工是胡彥,圓銀和尚是督工。有題記曰:“蔣氏子成筆,四月胡彥鐫,李袞重刊于白玉泉,寺僧圓銀督工?!北幱蚁聜冗€有一個手指粗細的圓洞,當地老人說這個洞是后世學子專門用來掏學問用的,伸手進去,摸起來很光滑,估計很多學子都伸手進去掏過學問。該碑曾于五四批孔運動時,被埋在大成殿的東側,1983年,經文物工作者探明后發掘出土,于1999年10月由內鄉初中重立于大成殿中央。

宣圣,指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他生活在東周時代春秋末期,他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也是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鬃蛹袊瞎盼幕蟪?,是當時社會最博學者,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后世統治者尊其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他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第一人??鬃雍退娜寮宜枷朐谠侥?、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影響也很深遠。儒學以其獨具東方特色的內蘊,在全球華人的文化認同和心靈凝聚方面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并被世界各國學者重視、研究和挖掘,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對孔子學說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殷切的希望:“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二千五百多年前,從孔夫子那里去尋找智慧?!?/p>

根據碑陽的題記,我們可知此碑的來歷源于一段神話傳說,大意是:古代一個做官的人騎馬路過煙驛橋梁時,他的馬趴在地上不停鳴叫,鞭打它也不往前走;于是他遍察周圍,在橋下發現了一通孔子造像石碑,該碑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所畫。元朝至正辛巳年(1341),廣東宣尉督元帥僧家奴摹刻此碑立于廣州文廟。萬歷十五年(1587)冬天,內鄉理學名儒李袞主持將此碑原樣摹刻于內鄉文廟,并題記記載。

吳道子(680—759),玄宗賜名道,河南陽翟人(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畫家,內教博士、畫家出身,擅長宮殿寺廟壁畫,其畫形象逼真,富有想象力。從石碑上我們可以看出吳道子畫像人物鮮明、造型準確、面部簡練、須發如銀、眉目傳神、體態端莊。他擅長釘頭鼠尾描,用這種線條勾勒衣紋刀筆有力,飄灑流暢,大袍長袖層次分明,前襟下端靴尖處都繪有牡丹,莊嚴肅穆,別具一格,圣人之神,栩栩如生,確有“吳帶當風”之妙。吳道子所繪的孔子像據傳有《孔子行教像》《孔子為魯司寇像》《孔子憑幾像》。他所繪的這幅《孔子行教像》也可以稱為《孔子佩劍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孔子行教像,而歷史上最早的行教像石刻是孔端友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至紹興二年(1132)勒石吳道子稿本摹刻的《宣圣遺像碑》。參考衢州南宗孔氏家廟提供的材料,可知孔端友(1078-1132),字子交,北宋仙源縣(今山東曲阜)人,他26歲時被授為朝奉郎、直秘閣、襲封衍圣公。1128年,孔端友恭負傳家寶《唐吳道子繪孔子佩劍圖》等率近支族南下,宋高宗感于孔端友奉詔南渡之功,賜家衢州,現在衢州孔廟思魯閣中珍存的一通《宣圣遺像碑》,是目前南宗孔氏家廟最有價值的鎮廟之寶。

李袞題記說吳道子所繪孔子像的摩刻在元朝至正元年(1341),立于廣州文廟(已失傳),與《宣圣遺像碑》中間差210多年,其摹本很可能是來自南宗孔氏家廟《唐吳道子繪孔子佩劍圖》或《宣圣遺像碑》。后因戰亂,《唐吳道子繪孔子佩劍圖》和《宣圣遺像碑》真跡損毀,到了明朝,后來人依據原畫摹本或者原石拓片摹刻,或者是后人根據傳世的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的《孔子佩劍圖》,也有可能是來源于孔子后人勒石的《宣圣遺像碑》等碑記,又或是相同時代的其他孔子造像碑,題記“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16字。

縱觀這些從明正統五年(1440)九月刻的《宣圣遺像》,到清康熙六十年(1721)之前有出處的傳唐代吳道子所畫《孔子行教像》碑刻,造型大體接近,只是佩劍方式不同而已。從造像造型和刻制風格上來看,河南內鄉文廟《宣圣遺像碑》與衢州孔氏家廟《宣圣遺像碑》、上海松江《宣圣遺像》等地的石碑造像大致相同,它們還有許多共同點:一是都稱宣圣遺像;二都傳是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畫或仿吳道子畫;三是造像中的孔子都是左邊腰間佩劍;第四是孔子的雙手握姿是左右手心相合,右手背朝上,左手背朝下。有關專家認為像河南內鄉文廟有這樣大的孔子造像碑在全國亦屬罕見,且佛教寺僧因崇尚文圣為其刻碑,更為彌足珍貴。

漢代以后,儒家學說深深地滲透到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最終成為中華文明典型的文化標志符號。今天這幅珍貴的《宣圣遺像碑》拓片靜靜地掛在內鄉縣衙禮房的正中,默默地接受著游客的注視和凝望。

猜你喜歡
文廟
讓傳統文化連接現代生活:陜西文廟發展的創新實踐
平遠雨夜
祈求
文廟開筆大典
府文廟:走下神壇,走進民間
清代中前期遼寧文廟與滿族漢文化“認同”
關于重點保護和重建文廟的建議
襄城照壁藝術的探究
文廟學:一門值得深入探究的新興“學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