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城在這頭,福州在那頭

2021-03-06 15:00許維勤
閩都文化 2021年2期
關鍵詞:閩北南浦古道

許維勤

熟悉歷史的人走進浦城,會有一種拜訪博雅長者的感覺。古國九州中的揚州,正是穿過這里崇山峻嶺間的“北大門”,把華夏文明之光透進福建。當福建許多地方尚屬化外之地時,就有南來北往的官宦、士人、游客、商販、軍隊從這里穿梭,讓閩越之地與全國緊密相連,留下厚厚的歷史沉積。站在浦城臨南浦溪而立的古城門“登瀛門”,看著雖已淤積但還算寬暢的河道,不期然冒出一個感慨:浦城在這頭,福州在那頭。

臨南浦溪而立的浦城古縣城登瀛門

悠悠古道任遐思

福建古屬揚州,秦立閩中郡,漢封閩越國。漢武帝滅閩越,遷其民而虛其地,后復設冶縣,屬會稽郡。展開中國地形圖,由會稽入閩,崇山重阻,唯有仙霞嶺與武夷山之間的山界地帶便于交通。繞過仙霞嶺西南的山谷,進入閩地后,遇到的第一片平浦之地,就是浦城。正是這么一個重要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浦城早期的興盛。據史料記載,閩越國與漢朝對峙時,東越王余善曾在閩北筑六城以拒漢。其中漢陽、臨浦、臨江三城均在浦城,浦城縣城基址,實為越王行宮。當時東越王轄境及于浙江江山,仙霞嶺應已有間道可通,而浦城一帶,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戰略位置,均有非同尋常的地位。

由于閩越國的覆亡,福建歷史曾出現數百年的沉寂,其后在漫長的恢復過程中,人口逐漸增多,其中不乏漢人南下。漢人入閩的路徑,除了仙霞嶺,還可由龍泉翻越柘嶺而入,當然,武夷山分水關、杉關以及武夷山脈南端的閩西,也都有通道,但仙霞嶺古道,應該是福建人進入江浙、北上中原的捷徑。唐朝中期的泉州人歐陽詹進京赴試,就寫有《題梨嶺詩》:“南北風煙即異方,連峰危嶂倚蒼蒼。哀猿咽水偏高處,誰不沾衣望故鄉?!崩鎺X為仙霞六嶺之一,則歐陽詹走的是仙霞嶺無疑。

仙霞嶺通道地位的進一步提升,與唐末黃巢軍入閩密切相關。

《新唐書》記載,黃巢軍游擊各地,曾從浙東“刊山開道七百里”入閩,這條史料后來被廣為引用,《資治通鑒》直接表述為“開山路七百里”。如今浙江仙霞關展覽館的《前言》中,也寫著黃巢“首辟仙霞古道”,實際上有誤解。仙霞嶺古道既沒有七百里之長,也不是黃巢軍隊首辟。黃巢軍所為,關鍵在“刊”??钟谐嘤喽粲杏弥?,仙霞嶺本有路,只是因人煙稀少而荒蕪,狹小崎嶇,不便大軍行動,必須砍斫樹叢、削填土石,使原路顯出并加以拓寬,方可行得隨軍輜重、家眷車馬。至于七百里之說,應是泛指,不限于仙霞嶺,因為到達仙霞嶺之前,浙江境內就要走很長山路,而進入閩北后,所走仍多是山路。

仙霞嶺古道浦城段

黃巢軍過仙霞嶺,無意中給福建刊開了一條出入大道,此后流民、商旅、官差、文人、游客多以走此路為便。唐末以后,入閩漢族移民絡繹不絕,大大促進了福建的開發。到了宋代,福建經濟文化勃興,行政建置的“八閩”格局形成,仙霞嶺從此成為福建北上的重要“官道”。乾道八年(1172),南宋名宦、浙江人史浩被派任福州知府,過仙霞嶺,“募夫以石甃路凡二十里”,上嶺磴道凡三百六十級,歷二十四曲,使仙霞嶺路“舊時險厄,稍就寬平”。后世又陸續或民募或官修,沿途鐫削拓路、鋪砌石基,成為閩浙交通要道和京福官馬南路主干道。清順治年間,衢州曾為閩浙總督駐地,此前還有一條入閩驛道,由常山進江西玉山、鉛山,從崇安分水關入閩,比較平坦但比較繞,閩浙總督將原設常山的廣濟渡水馬驛遷置于江山縣清湖,仙霞道更成為主官道了。凡自浙江入閩者,多從衢州水道經江山至清湖渡,舍舟登陸,取仙霞道至浦城,再舍陸登舟,沿南浦溪入建溪、進閩江,直達福州。

浦城縣境內的仙霞道關口

仙霞諸關,閩浙交界為楓嶺關,站在雄渾斑駁的關口,蒼茫山川盡收眼底,嶺下古道寬暢而荒涼,依稀可見不同時代拓寬的痕跡;而浦城境內,至今尚存許多斷斷續續的古橋、古渡、古驛站,訴說著千年滄桑,走在古老的石砌路基上,令人對悠悠歲月遐想聯翩。

巍巍雄關鎖東南

北出福建的關口,原有大小關之分,“大關”指崇安分水關,“小關”即為仙霞關,從明末清初開始,小關逐漸成為主要官道。之所以有此轉換,與仙霞嶺的戰略地位密切相關。由分水關出閩,便于入鄱陽湖平原,利于商販;而由仙霞嶺出閩,取道衢州直通江浙要地,比繞道分水關要近200多里,軍事意義更重要得多,所以歷來關防偏重仙霞嶺。

明弘治《衢州府志》:“元江山軍營在江山縣仙霞關?!边@是仙霞嶺設“關”的正式記載。明代在仙霞關設東山巡檢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仙霞嶺為江浙往來之間道,地勢險要,可與函谷、劍閣比擬,“誠天設之雄關也?!苯浢髑鍍纱洜I,仙霞關已經成為軍事要塞、天下名關。

明朝覆亡,清軍南下時,駐蹕衢州的明唐王朱聿鍵經仙霞嶺入閩,在福州稱帝,建號“隆武”。隆武小朝廷的武力支柱是福建總兵鄭芝龍部。鄭芝龍把重兵部署于仙霞嶺、分水嶺一帶,一時阻擋了清軍南下步伐。鄭芝龍帶著兒子鄭成功覲見隆武帝,年輕氣盛的鄭成功上陳“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戰略,其中所謂“據險控扼”,主要就是指嚴守包括仙霞關在內的閩北諸關要塞。這一見解得到隆武帝高度賞識,隆武帝封忠孝伯,賜尚方寶劍,命鄭成功前往仙霞嶺督守。鄭成功發現鄭芝龍有二心,屢與其父抗辯,一再申明憑關據海,堪與清軍相周旋的道理,但鄭芝龍經不住清廷誘惑,最終還是選擇了投降,嚴命鄭成功撤軍,并斷其糧餉供應,大軍只好撤回沿海。清軍登上仙霞嶺古道時,200里天險,已無一兵一卒把守。仙霞嶺一失,清軍長驅直入,福州南明小朝廷立即土崩瓦解。

今浙江江山縣境內仙霞關

仙霞嶺北段主要處于浙江境內,如今江山縣修復的仙霞關,巍峨雄渾,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古時沿途還有很多關口,號稱“仙霞八關”,入境福建之后是楓嶺關、梨嶺關。楓嶺關在清順治年間曾設浙閩楓嶺營,屯兵千余,至今兵營舊址及石砌關墻、關門猶存。梨嶺關則號稱“全閩鎖鑰”“越閩砥柱”。整條仙霞嶺古道則號稱“東南鎖鑰”“入閩咽喉”。

這些名號,聽起來威武雄壯,但考諸歷史,仙霞嶺上似乎并沒有發生多么驚心動魄的大戰事,大抵因為史上歷次大規模的軍事南略,到了東南一隅,都已是秋風掃落葉,閩北大山從來都不足以阻擋北來大軍的碾壓。包括仙霞關在內的閩北諸關的軍事意義,都只是地域性的,對全國意義不大。

解放戰爭時期,南京、上海失守后,國民黨軍向東南逃竄,蔣介石也曾經設想固守福建,在福州集結大軍親自部署說:“臺灣好比是頭顱,福建就是手足,沒有福建即無以確保臺灣……所以為了大局,福州是必須死守的?!钡藭r閩北的仙霞關、分水關一捅就破,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第四兵團一口氣拿下閩北13座縣城,隨即由三野十兵團負責解放全福建。據《海峽都市報》載,女兵孫文娜大媽回憶當年隨先頭部隊入閩,從嘉興乘列車到江山,徒步翻越仙霞嶺,經建陽城,一路走到福州。整個閩江上下游實際上并無大戰,仙霞嶺官道只是解放軍直下福州城的便捷通道。

郁郁文風連省城

浦城有廣袤的平浦沃土,自古富庶,哺育出一方繁華。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江淹曾貶謫浦城縣令,生花妙筆寫山水,給浦城留下第一筆風流。五代以降,文風聿興,名賢輩出。據統計,浦城縣歷代登進士者172人,官至宰輔8人,尚書20人,侍郎21人,是閩北文化積淀最深厚的縣之一。

崇文重教之風,顯然與其作為出入福建重要集散地的交通樞紐地位密切相關。大抵外來之人,歷盡千辛萬苦入境浦城后,就算到了閩地,感慨必多,而出閩之人,過了浦城就算離鄉背井,傷感陡生,二者多在此駐留并寄情詩文。在仙霞道留下詩文的,可以列出相當豪華的名單,張九齡、蔡襄、王安石、陸游、辛棄疾、朱熹、劉克莊、劉伯溫、徐霞客、袁牧,等等。酬唱者中,有一支很重要的過路人,就是趕考士子。閩人進京趕考,多取道仙霞嶺北上。福州、莆田、泉州一帶考生,也有從閩東入浙江往北的,但回程必走仙霞嶺到浦城,從南浦溪登船順水下福州。天長日久,在浦城與省城之間,不期然踏出一條厚重的文化紐帶。

仙霞古道入閩第一驛站漁梁驛,位于今浦城縣仙陽鎮漁梁村

這條文化紐帶,在清代尤顯熱絡。福州鰲峰書院是清代東南最高學府,書院生員膏火的最重要提供者,赫然來自浦城富紳祝締封。他不但提供了最大一筆現銀5000兩捐贈,還將浦城大片良田每年佃租收入,盡數捐給書院,共計200多戶佃租糧,使得鰲峰書院辦學經費非常充裕。當時浦城也有一所著名書院,叫南浦書院,規模質量與鰲峰書院相當,二者堪稱福建教育的雙子星座,浦城科舉考試的成績居建寧府七縣之首,中試者十有七八為南浦門生。鰲峰書院門生、福州長樂人梁章鉅,考中進士后,仕宦之余曾接受浦城人祖之望邀請,于嘉慶間兩度出任南浦書院主講,并在這里協修《新修浦城縣志》和著書立說。梁章鉅為鰲峰諸生時,深受浦城祝氏所捐書院膏火之澤,對祝家無比景仰,與祝締封之子祝昌泰交厚,經常在祝家藏書樓查閱文獻,后來還與祝昌泰結為兒女親家。與梁章鉅同科進士的鰲峰門生閩縣人林春溥,也在道光年間出任南浦書院主講,后回鰲峰書院主講達19年。

浦城祝氏不但是當地富豪望族,還是書香門第,尤以傳承琴學蜚聲天下?!捌殖桥伞惫徘俅砣宋镒xP喈,自幼飽讀詩書,以琴會友,博采眾長,名噪一時,為琴壇領袖。

林則徐與梁章鉅交誼深厚。他22歲中舉后,被梁章鉅書信所描繪浦城文化氛圍吸引,專程前往浦城拜訪這位學長。梁章鉅邀來一班墨客騷人,與林則徐聚會于仙樓山古琴臺,“名士列坐,詠詩韻賦,一觴一詠,其樂融融”,成就了一段浦城人文歷史的佳話。5年后,林則徐考中進士,進京履職時路過浦城,逗留6天,借寓三山會館。此時梁章鉅已回鄉,但對梁章鉅有知遇之恩的刑部尚書祖之望因母病正在鄉侍奉,林則徐借機拜訪了這位前輩,還拜訪了梁章鉅的親家祝昌泰。祝昌泰對林則徐的到來非常重視,邀集祖之望及在浦福州名流小聚于仙樓山麓的“二有堂”,盡興而散。

泱泱水路暢物流

在浦城大西門磡頭街的西段,面臨南浦溪而立,至今尚存一座雄偉的“三山會館”古建筑。那是乾隆年間福州旅浦同鄉鳩建,計有門樓、戲臺、拜亭、大殿、鐘鼓樓、兩廂看樓及館舍、天井等組成,可作為商業、聯誼活動中心及接待南來北往的福州鄉親歇腳駐足之所。從其寬敞的規制及精美的構件,可見當年福州商幫在浦城的雄厚財力,也見證著閩江流域水運商業的歷史輝煌。據說,鼎盛時期城里原有明清以來所建會館5座,分別是江西會館、盱江會館、全浙會館、江南會館、三山會館。僅從這些會館的設立,已可想見當年浦城與福州和江西、浙江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熱絡的商業聯系,以及作為商貿中轉地的繁榮景象。

浦城三山會館正門

在古代交通條件下,水路無疑是最快捷且低成本的天然運輸通道。南浦溪是閩北水運的重要起點,建溪中段的建甌是古代閩北的政治經濟中心。南浦溪—建溪—閩江航道,曾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晝夜不停地穿梭著大小船只、木筏、竹排,把沿海與腹地緊緊聯系在一起。強大的航運承載能力衍生出興盛的商業輻射力,浦城幾乎與建甌并駕齊驅,成為建溪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把水陸、驛道緊緊銜接起來。江西、浙江、安徽等地的瓷器、絲綢等商品,通過仙霞嶺古道,運到浦城順水而下可達出???;閩北當地的各種農林產品,沿江而下,為省城提供龐大的需求。而沿海的海產品,同樣經過這條水陸道回溯,供給閩北和江浙內地。筆者曾經為讀到元代親歷者記錄在臺灣見到許多處州(浙江麗水)瓷器在交換而驚訝,想必那些商品中不少是經過仙霞嶺古道運輸的。

浦城縣觀前鎮碼頭古街

浦城有崇山峻嶺,卻也是閩北相對平展之地,水田多,盛產大米,“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明代周之夔《棄草集·文集》:福州“各處米,大約出之浦城、松溪、建陽等,居十之四”。沿建溪而下的閩北物產,直接維系著福州上下杭的興盛。福州郊縣閩清一帶地少人多,許多人打造小巧輕便的“鼠船”深入閩北各溪流運貨為生,最大宗的貨物就是米。福州臺江美打道一帶是閩北米的卸貨碼頭,“浦城米”在傳統福州人眼里幾乎就是“好米”的代名詞,而沿海的食鹽、咸魚、干海貨等,也在臺江上下杭貨棧聚集,等待裝船運至“上府”,擺上閩北人的日常餐桌。許多福州人還在閩北各碼頭立號經商專營海貨,如嘉慶年間浦城“三薩食鹽”,就是福州人薩重三、薩三捷、薩重熙所經營,經銷的食鹽量占據浦城市場需求半數以上。

近代以后,隨著福州的開埠,海外市場需求增加,洋貨也陸續進入內地,閩江及其支流的航運就更加繁忙了。顯著增加的一樁貨物,就是茶葉。原先,閩北茶出口主要由晉商營運北路萬里茶道,或從鄱陽湖南入贛江過大庾嶺入珠江水系,從廣州出洋。19世紀50年代后,這些商道受太平天國戰爭沖擊而衰落,閩北茶就主要由福州出口,銷量大增。鼎盛時期,福州港出口茶葉價值占全國四成左右,號稱“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茶葉港口”。建溪流域因此迎來新的發展格局,浦城也受益匪淺,臨浦、觀前等古鎮商業更加發達。時至今日,人們猶可從南浦溪沿線許多精美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古橋、古碼頭,細細領略其往日的繁華。

猜你喜歡
閩北南浦古道
走古道
方志敏與閩北蘇區
南浦河守邊記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閩北紅軍紅色基因演變“七步曲”
閩北七巧節與蛇“共舞”
春日相思
踏莎行
王匯泉
詩版圖 閩北詩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