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引領,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2021-03-10 09:32江麗麗
求學·教育研究 2021年24期
關鍵詞:能力培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江麗麗

摘 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改的核心內容,已被廣大的教師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改變自身的教學思想,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估算能力和讀題能力,引領學生主動探索,建構數學問學課堂,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策略引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力培養

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這就要求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培養出創新型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利用策略引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多途徑地獲取數學知識,引領學生主動發問和質疑,構建問學課堂。

一、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學生的學習是自身經驗積累的過程,學習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指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質,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合理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不但要教會學生數學基礎知識,還要致力于引領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學會了什么”發展為“我會學”。

比如,在進行“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出示下面三道題:1. ;2. ; 3.。對于這三個問題,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完美解答,教師可采用分層次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 :第一道題是同分母分數相加,題目比較簡單,可由學困生來完成 ;第二道題,也是同分母分數相加,但是答案是帶分數,要轉化成假分數,較第一題多了一步,難度適中,可由中等生來完成 ;第三道題,是異分母分數相加,需要先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后再計算,題目難度系數較大,部分學生不易完成,可讓優等生來完成。就這樣,同樣是分數的加法運算,教師根據題目解決的困難程度不同,讓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按照自己的實際水平進行有效訓練,讓不同的學生對知識進行了不同層次的認知。

針對上述案例,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加工,通過對知識的分層次練習,全班的學生都可獲得不同程度的認知發展。如此不但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學習的樂趣,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二、提高學生估算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千千萬,其中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的基礎,而估算能力是小學計算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之一,特別是在進行計算題的檢查檢驗時,估算能力能使學生快速判斷自己的計算是否正確,而且估算能力的提高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信心。

例如,在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時,教師引入學生較為熟悉的購物案例:超市新進了一批食物,牛奶一箱53元,進了12箱;餅干一箱29元,進了18箱,那么一共大約需要多少錢?由此,引入生活化的案例,讓小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現象中自覺進行估算:牛奶一箱53元,估算時可以把53元看作50元,那么牛奶一共大約需要:5×12=600(元)。餅干一箱29元,估算時可以把29元看作30元,還可以把18箱看作20箱,那么餅干一共大約需要:30×20=600(元)。因此,這一批食物一共大約需要:600+600=1200(元)。接著,教師讓學生比較牛奶需要的錢多還是餅干需要的錢多。牛奶的價格:53×12>50×12,因為53>50,所以牛奶的價格比600元多;餅干的價格:29×18<30×20,因為29<30,18<20,所以餅干的價格比600元少。通過中間量600就能估算得到結果:牛奶需要的錢比餅干需要的錢多。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估算能力,快速得到牛奶需要的錢大于600元,而餅干需要的錢小于600元,從而準確估計出牛奶需要的錢比餅干需要的錢多。

三、強化學生讀題習慣

無論是學習,還是解題,都需要相應的讀題能力和技巧做支撐。數學中的讀題能力包括學生對數學專業術語、圖表、數學概念、公式、數學符號和語言文字等的理解和感知。教師要加強指導,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讀題方法,鼓勵學生動腦思考、動筆演練,充分利用劃一劃、圈一圈的方式對數學文本、數學題意進行解讀。

例如,在進行“三位數乘兩位數”教學時,有這么一道題:用0、1、2、3、4這5個數字組成一個兩位數和一個三位數,要使乘積最大應是哪兩個數?要是乘積最小呢?這是一道思考題,對于一些學生而言讀完整道題后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老師是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解讀的。首先明確一共是5個數要組成一個兩位數和一個三位數,那么就隱含了條件“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第二,這道題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三位數乘兩位數什么情況下乘積最大?什么情況下能使乘積最???解決“乘積最大”問題:5個數字中最大的兩個數字“3”和“4”應該分別放在兩位數的十位和三位數的百位才能使組成的兩位數和三位數最大,也就是3×和4××,其次較大的“2”和“1”應該分別放在兩位數的個位和三位數的十位,即32和410,此處有學生產生疑惑,教師讓學生自行驗證發現420×31<410×32,再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試著自己解決“乘積最小”問題,一邊剖析題意一邊解決問題。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結合教材中圖文并茂的材料強化讀題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手、口、腦的相互配合下準確讀題,使其能夠正確理解文字和圖畫的含義,掌握相應的數學讀題方法,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

四、促進學生主動探索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們一定遇到過這類現象:有時候按照數學書上的概念去教學生,學生怎么都無法理解概念的本質,部分學生甚至只是將概念死記硬背。但會背概念卻不是真的“會”,學生數學成績依舊無法提高,他們還很苦惱為什么概念都會背了,題目還是不會做。因為這些概念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不是學生主動探索得到的,學生其實根本就不懂這個概念在說什么,只是為了不受批評而死記硬背概念,遇到問題時自然就不會運用概念了。要改善此類現象,就需要教師運用智慧,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探究,在明白概念原理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使用概念解決問題。

例如, 在進行“三角形的面積”教學之前,教材先安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然后通過探索得到:“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睆亩玫饺切蔚拿娣e=底×高÷2。學生記住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但是在作業練習時錯誤率還是很高,比如有一道判斷題:已知三角形的底邊長是5厘米,高是4厘米,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10平方厘米。很多同學都判斷其是正確的。根據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5×4÷2=10(平方厘米)好像是沒有問題,但是卻忽略了公式中底和高的關系必須是相對應的。為了解決學生的此類問題,教師設計了一個三角形,并告知這個三角形中的條件有三條邊分別是3厘米,4厘米和6厘米,三條邊上的高分別是4厘米,3厘米和2厘米,讓學生用三種不同的算式求出這個三角形的面積,讓學生去主動探索發現:在運用三角形面積公式時必須考慮底和高是相對應的關系。

由以上案例可知,單純的數學概念教學,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數學公式,卻不會主動深入研究概念中隱藏的條件,這樣就會導致概念不清或者公式亂用的情況發生。因此,教師是否能夠做到量體裁衣,運用策略引領,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不同教材的針對性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也不盡相同,教師要有智慧地制定專業的教學策略,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詮釋數學知識的本質,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相對應的知識和能力,讓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參考文獻

[1]張前前.“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學生數學實踐能力培養[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24):88-89.

[2]白逢艷.基于教學情境的創設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新智慧,2019(36):99.

[3]李繼忠.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探討[J].知識窗(教師版),2019(12):45.

3710500338232

猜你喜歡
能力培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簡約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數學開放題在初中課堂教學的探索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數學歸納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探析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基于CDIO的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