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詞的翻譯不對等現象及對策研究

2021-03-15 08:22雷梓涵
錦繡·上旬刊 2021年7期
關鍵詞:意譯音譯

雷梓涵

摘要: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存在著客觀差異,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尤其是面對具有中國特色文化詞的翻譯時,不僅需要譯者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還需充分了解源語與目標語的差異,盡可能做好兩種文化間溝通的橋梁,做出理想的翻譯。本文通過分析實例,展現漢英翻譯中中國文化詞不對等的現象,探討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翻譯技巧。

關鍵詞:音譯;意譯;中國文化詞

一、中國古代經典閱讀翻譯中的不對等現象

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了:“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可譯也,則達尚焉?!狈g講求做到“信、達、雅”,“信”即為尊重原文,忠實于原文,盡量再現原文;“達”為通順流暢、自然暢達;“雅”為譯文有文采,“神似”原文。[1]但面對具有中國特色文化詞的翻譯時,譯文很難符合這三大翻譯原則,更別提達到翻譯對等。

例如,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逼渲械摹爸窍伞笔乾樼鹚碌淖〕执笊?,佛名:智仙。各大翻譯名家對“智仙”的翻譯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等人采用的音譯和解釋的方法,即“the monk, Zhixian”,或者“Zhixian, the monk in the mountain”。這類翻譯的好處在于,將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人名“智仙”直接音譯,能夠讓讀者切身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詞的魅力,但由于外國讀者不了解中國文化詞,所以在前后加上解釋詞“the monk”,以此讓外國讀者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詞的含義。第二類則直接采取意譯和解釋。例如著名漢學家翟理斯將其翻譯成“a Buddhist priest, called Deathless Wisdom”以及潘正英的“a Buddhist monk, the Wise Immortal”。此類意譯法的翻譯將“智仙”的內在含義直接翻譯出來,這樣更容易理解,簡潔明快且不容易產生歧義,便于外國讀者理解原文。

不管是音譯法還是意譯法,兩類的譯文并沒有好壞之分,只不過采用的是不同的翻譯方法。但面對中國文化詞的翻譯,幾乎都無法做到翻譯對等。

二、中國文化詞翻譯中不對等現象的對策和研究

(一)音譯和意譯的靈活應用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智仙”的翻譯中主要采用是音譯和意譯的兩大翻譯方法。對音譯法而言,在翻譯過程中,某些事件或詞匯是專屬于另一個民族文化的,這種概念和含義當中的不對等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音譯法。[3]音譯的好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音譯可以保留原語的異國情調,從而豐富本族語言。二是文化詞語的音譯可以避免意譯和直譯不當導致文化虧損或語義不全。 [4]麻將是中國古人發明的一種博弈游戲,娛樂用具。對麻將術語的翻譯,很難找到與之對等的英文,因此這時我們就需要采用音譯法?!昂奔础皐oo”,像“碰、杠、吃”則是“Pong / Kong / Chow”?,F階段,像這一類有著非常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基本都直接采用拼音,而像人名、地名、專有名稱的機構基本也是音譯。但音譯作為一種翻譯方法,并不是每個文化詞都可以依葫蘆畫瓢,也要講究一定的準確性。音譯也有其不到之處,最大的弊端在于音譯出來的詞匯,讀者無法明白其中內在含義。

而意譯恰好能彌補音譯的不足。意譯是指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區別于“直譯”),通常在源語與目標語中存在巨大文化差異下使用較多。如“塞翁失馬,焉知非?!?,如果音譯的話,“Sai weng shi ma, yan zhi fei hu”。因此像這一類的文化詞語應采用意譯,“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

(二)多種翻譯技巧相結合并基于一系列研究考證的靈活翻譯

但在涉及到地名、人物名稱、頭銜等的文化詞翻譯時,一定不能夠想當然地直接翻譯。這些內容的古代與現代的叫法可能差別很大,或者發生過很大的變化。因此要進行仔細的思考、理解、查閱資料、求證、再形成譯文。[1]例如,孔子名字的翻譯,如果不進行考證和研究,許多人會翻譯成“Kongzi”或“Kongci”。但更為準確的翻譯是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先生翻譯的“Confucius”。經過考證研究,在孔子的那個年代,很多人尊稱孔子為孔夫子。于是利瑪竇將“孔夫子”音譯成當時羅馬教會的“官方語言”拉丁語??追蜃尤衷诿鞒僭捴械陌l音和今天的基本一致,利瑪竇利用“con”對應“孔”,“fu”對應“夫”,至于“子”則相對較難翻譯,因為拉丁語中缺乏和漢語中的“zi、ci、si”發音相近的音。利瑪竇最終選用了“ci”這個組合,在拉丁文當中字母“c”在后面加上字母“i或e”時,會讀作類似英語當中“China”的“ch”或英語“cats”中的“ts”。同時,在拉丁文中,名詞有陰陽性和中性之分。一般情況下,陽性名詞,尤其是人名,都會以“-us或us”結尾。而作為男性的孔夫子,在拉丁文中他的名字自然也就加上了一個“-us”的后綴。于是經過一系列的考證,調查和研究,我們最終有了“Confucius”這個孔子的拉丁文翻譯。

三、結語

鑒于漢英文化詞翻譯不對等的現象,且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性較大。譯者一方面需要加強語言文化功底,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及中英文水平,同時還需不斷去了解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以及語言習慣,才能在翻譯過程中表達出作者的含義,做到“信、達、雅”;另一方面,譯者需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各類題材都需涉獵,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力求做到類似于許老先生在唐詩翻譯中所提到的翻譯原則“音美、意美、形美”。

參考文獻

[1]楊蓓.古典詩詞翻譯中的不對等現象及對策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36):40+42.

[2]邵娟.英漢互譯中的詞匯不對等及其翻譯策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2):8-9.

[3]況新華.音譯的原則[J].江西社會科學,2002(11):89-90.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南昌?330022)

猜你喜歡
意譯音譯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
物質文化在《京華煙云》中的異化翻譯
論外漢音譯的意義關聯
直譯與意譯在英劇Townton Abbey字幕翻譯中的相關思考
淺談直譯與意譯的合理結合
音譯規范的韻律學視角探究
英漢外來借詞(loan—words)互譯
漢英動物詞“龍”與“鳳”的文化內涵及英漢互譯
大陸與港臺譯制片對英文電影片名的直譯與意譯取向研究
魯迅音譯的外國人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