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例聽障兒童人工耳蝸植入的康復效果分析

2021-03-19 07:18邱素梅鄒雨滴張穎文謝薇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21年2期
關鍵詞:聽閾耳蝸康復訓練

邱素梅 鄒雨滴 張穎文 謝薇

人工耳蝸植入技術是幫助重度及以上或助聽器佩戴效果甚微的聽障患者重建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大量數據表明聽障兒童早期干預的重要性,干預越早,康復效果越好。本研究對50例單側植入人工耳蝸的聽障兒童進行1年的康復訓練及效果評估,分析其對聲音感知、言語識別及語言發展情況,探討人工耳蝸植入后語言發展規律和康復效果的有效性。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6~2018年行單側人工耳蝸植入的語前聾兒童50例為研究對象,均為雙側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男20例,女30例,人工耳蝸植入年齡1.9~5歲,平均3.45±1.34歲;術前按人工耳蝸植入標準進行全面篩查,均符合《人工耳蝸植入工作指南(2013年)》植入標準;植入耳蝸類型包括澳大利亞Cochlear Freedom、Cochlear CI512(CP802、CP810)22例,美國AB Harmony1例,奧地利OPUS1、OPUS2 17例,國產諾爾康NSP-60 10例;術前配戴助聽器21.5±16.64個月;均排除自閉癥傾向、腦發育不良等,術后1個月在手術醫院開機,開機后在定點康復機構接受不少于1年的聽覺言語康復訓練。

1.2康復效果評估方法 分別在術前、術后三個月、1年進行助聽聽閾評估、聽覺能力評估及語言能力評估。

1.2.1助聽聽閾測試 測試術前配戴助聽器、術后3個月和1年人工耳蝸日常工作狀態下的助聽聽閾。測試在標準隔聲室下完成,入射角為45°,測試時關閉非測試耳的助聽設備;用囀音作為刺激聲,測試頻率為250、500、1 000、2 000、3 000、4 000 Hz共6個頻率,計算500 、1 000、 2 000、4 000 Hz的平均助聽聽閾。

1.2.2聽覺能力評估 按照《聽障兒童聽覺、語言能力評估標準及方法》[1]測試自然聲、韻母、聲母、數字、聲調、單音節詞、雙音節詞、三音節詞、短句等10項內容。評估人員均接受培訓及考核合格;測試環境本底噪聲≤45 dB A。測試者位于受試者優勢耳側,距離50 cm并排坐,在回避視覺條件下采用口述給聲,強度為70~75 dB SPL(用聲級計監控);受試者雙側配戴助聽設備,采用聽話復述或聽話識圖指認,記錄各項測試的正確識別率。術前只評估韻母、聲母、雙音節詞、短句等4個項目,術后評估全部項目;為比較干預前后的效果,術后選擇韻母、聲母、雙音節詞、短句等4項的評估結果與術前進行比較。

1.2.3語言能力評估 按照《聽障兒童聽覺、語言能力評估標準及方法》評估語音清晰度、詞匯量、模仿句長、聽話識圖、看圖說話、主題對話等6項內容,對聽障兒童的發音、詞匯、語法、理解、表達、交往能力進行測試。評估標準是正常幼兒在各年齡段的語言發育指標—即語言年齡,通過測試可以獲知患兒的語言發展水平及與正常幼兒相當的語言年齡。測試者面對患兒,給聲強度控制在70~75 dB SPL,術前只評估聽話識圖和主題對話二項,術后評估全部項目,選擇術后聽話識圖、主題對話等2項結果與術前進行比較。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用相關樣本t檢驗,對術前平均言語識別率可能影響的因素進行多分類變量的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術前與術后3個月、1年助聽聽閾比較 由表1可見,術后3個月平均助聽聽閾比術前明顯降低(P<0.05),術后1年比術后3個月顯著降低(P<0.05)。

表1 術前與術后不同時期各頻率助聽聽閾(n=50例)

2.2術前與術后不同時期聽覺能力評估結果 由表2可見,術后3個月患兒聽覺能力比術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言語識別率為30%~90%,平均為56.41%±21.19%,較術后3個月明顯提高(P<0.05)。

表2 術前與術后不同時期聽覺能力評估結果(n=50例)

2.3術前與術后不同時期語言能力評估結果 由表3可見,術后3個月與術前相比患兒語言理解能力有提高,但在交往能力方面無明顯差異;術后1年理解能力和交往能力均比術后3個月有顯著提高(P<0.05)。

表3 術前與術后不同時期語言能力評估結果比較(歲,(n=50例)

3 討論

聽力是聽覺能力發展的基礎,是感知聲音、發展言語的前提和保障。已經證明人工耳蝸植入是重度及以上聽障兒童聽力重建最有效的方法[2]。不同的患者從人工耳蝸獲益存在差異,特別是語前聾兒童,在理解、認知、言語、語言學習等各方面的能力有待發展[3],術后的康復效果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助聽聽閾測試需要患兒主觀參與,是一項評估在安靜環境下聽敏度的指標,不僅可以判斷術后人工耳蝸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聽敏度,而且有助于聽力師優化電聽力圖。本組患兒在術后3個月平均助聽聽閾比術前、術后1年比術后3個月均明顯降低,說明人工耳蝸可以提供足夠的聽敏度,且隨時間推移進一步改善。

言語識別率是聽覺功能效果判斷的金標準[4],人工耳蝸植入后不僅希望能聽到不同頻率、不同強度、不同距離的聲音,重要的是聽懂言語聲,文中結果顯示人工耳蝸植入后一年內隨著康復時間的延長,患兒聽覺能力持續進步;但由于植入前各患兒在植入年齡、術前配戴助聽器、康復訓練及家長效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別,術后聽覺能力發展快慢存在較大的差異,術后康復訓練1年言語識別率為30%~90%不等,平均值56.41%±21.19%。其影響因素諸多,如聽力障礙發生的時間、程度、干預時間及效果、康復訓練的方法和時間、家庭因素及患兒自身因素等等[5~10],分析原因可能有:①術前未堅持佩戴助聽器,總佩戴時長不夠,導致患兒聆聽意識欠佳,術后需要很長時間適應設備及建立聆聽意識;②未進行專業的助聽器選配與或優化不到位,導致術前聽覺發展不明顯;③有些家長重視程度不夠,患兒選配助聽設備的年齡較大,導致其錯過早期干預和最佳的康復機會;④父母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康復的基本知識,又未及時對患兒進行聽力言語康復訓練,導致患兒康復效果較緩慢等;⑤助聽器與人工耳蝸工作原理有本質的區別,助聽器是對受損的殘余聽力進行補償,而人工耳蝸繞過了受損毛細胞直接電刺激聽神經重建聽覺,患兒植入人工耳蝸術后重新認識、熟悉聲音和建立聆聽意識的時間長短不一等。有關上述因素對人工耳蝸植入后康復效果的影響將在繼續進行深入研究。

人工耳蝸植入最終目的是使患兒達到正常語言交流,融入主流社會。聽覺干預、康復訓練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聽障兒童建立言語交流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是貫穿在康復過程的始終;交往能力需要在理解基礎上積累一定詞匯量。文中結果可見,理解能力比交往能力發展較快,兩項能力的發展均呈逐漸提高趨勢;標準差較大說明植入后理解能力及語言交往能力的進步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

通常認為2歲以下聽障兒童植入人工耳蝸能夠獲得最佳的效果[11,12],在聽覺、言語、語言、認知、理解等方面大大減少與同年齡正常兒童的發展差距,有助于全面發展;但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過程,需要長期堅持并科學施教[13~15],才能縮短與同年齡正常聽力的兒童發展差距,以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猜你喜歡
聽閾耳蝸康復訓練
慢阻肺緩解期患者行肺康復訓練護理的臨床效果觀察
獼猴脊髓損傷康復訓練裝置的研制
上海市青浦區噪聲作業人員聽力狀況分析
耳蝸微音器電位臨床操作要點
聽覺腦干植入兒童康復訓練個案研究
6例X-連鎖遺傳性聾患者人工耳蝸植入術后效果評估
氣壓差減重步行康復訓練系統設計
更正啟示
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治療慢性中耳炎的臨床效果
人工耳蝸為什么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