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端棻家世考

2021-03-19 20:46趙青
貴州文史叢刊 2021年1期
關鍵詞:父系家世母系

趙青

摘 要:文章針對李端棻家世中存在的諸多空白點進行考證、補充。李端棻父系家族原籍湖南省清泉縣,至清乾隆年間始定居貴州貴陽,迄今二百余年。貴陽李氏對入黔始祖及以上家世知之甚少,通過考證得知李氏入黔始祖李之治及家人入黔,與當時國家鼓勵向貴州移民有關。李端棻母系家族何氏先祖原籍安徽,明初時隨戍邊部隊入貴州,后定居貴陽,迄今約六百年。何氏家族進入貴州后很快由武轉文,自明萬歷年間何圖出中舉起,代代有舉人、世世為官宦,逐漸成為貴陽有名的書香官宦世家。深厚的家學淵源,亦滋養了李端棻的成長,使其成為提出構建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先驅,更使他成為助推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人物。

關鍵詞:李端棻 父系 母系 家世 書香官宦

中圖分類號:K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1)01-92-101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園,貴州省貴筑縣(今貴陽)人,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御史、內閣學士、云南學政、多省鄉試主考官、禮部尚書等職,以“敢言著稱于時”。光緒十五年(1889)任廣東鄉試主考官時,錄十六歲的梁啟超為舉人,后將堂妹嫁之。光緒二十二年(1896)上疏朝廷《請推廣學校折》1,全面系統地對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議,首倡設立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此后中國近代教育體系逐步確立。在戊戌變法前多次向朝廷薦舉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上疏《變法維新條陳當務之急折》2,是支持戊戌變法的少數重要高官之一。戊戌變法失敗后,設法資助梁啟超逃亡日本。后遭朝廷貶謫,充軍新疆,光緒二十七年(1901)獲赦返回貴陽。在貴陽積極傳播新學,主講經世學堂,支持創辦貴州省公立中學堂(貴陽一中前身),曾被推為(貴州)全省鐵路礦務總公司總理。3有《苾園詩存》傳世。逝世后葬于貴陽市烏當區永樂鄉大關口,其墓現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貴陽李氏入黔始祖考

貴陽李氏原為湖南省清泉縣人,入黔始祖李之治。之治育有五子:朝顯、朝杰、朝英、朝禎、朝儀,李端棻是大房李朝顯之子。4李端棻為李氏入黔第三代。李端棻祖父是貴陽李氏入黔始祖,但貴陽無墓葬,不知其故,貴陽李氏2007年撰修的《貴陽李氏家譜》亦無記載,引為憾事。

貴陽李氏家族墓葬在貴陽有兩處,一處位于貴陽東郊百花山,現已不存。一處位于貴陽南郊永樂鄉大關口1。李氏墓葬最早的先祖是李端棻的祖母劉氏,第二代李朝顯妻何氏、李朝杰妻周氏、李朝英及妻宋氏、李朝禎及妻唐氏、李朝儀及妻陳氏等,第三代李端棻及妻傅氏、王氏等人墓葬皆在此。李端棻祖父、父親墓葬皆未在此,原因不明。

李端棻與曾任順天府尹的叔父李朝儀是貴陽李氏家族成就最突出的兩個人,叔侄二人逝世后皆歸葬貴陽市烏當區永樂鄉李氏家族墓地。李朝儀與李端棻均中進士,入翰林院,二人政績卓著,《清史稿》有傳,但傳記中皆未見關于家族世系的敘述。民國《貴州通志》為李朝儀、李端棻叔侄立傳,亦未記載家族世系情況。李端棻無子嗣,族孫李良格、李良筑等編纂的《貴陽李氏家譜》(未刊本)對李氏先祖記載也很簡略,對李端棻祖父,僅知其為“之”字輩,具體名字則不詳。2

在梁啟超所作《清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李公墓志銘》中,對李端棻曾祖、祖父、父親都有提及,但介紹極簡略,僅稱“某某”“其先湖南衡州府清泉縣人,曾祖某,祖某,俱贈順天府尹,復贈公官,祖始徙黔,乃籍貴陽之貴筑。父某某,以公貴,贈如其官?!?梁啟超是李端棻出任廣東鄉試主考時拔擢的舉人,李端棻又做主將堂妹李蕙仙嫁給他,二人既是師生,又是姻親,情誼深厚。李端棻給予其教誨長達十年,將其從廣東山鄉帶入京城主流文化圈。梁啟超一生著述宏富,是李朝儀女婿,但令人遺憾的是,未能在其文章中找到關于李端棻祖父(也即李朝儀父親)的任何信息。

道光《貴陽府志》卷二十二“封蔭表”中“父(伯叔父)”欄下記有“修職郎李之治”,本身欄下記有“教諭李朝顯”4,由此可知,李端棻父親李朝顯之父名為李之治,李朝顯因任教諭政績突出,得到朝廷封贈其父李之治為修職郎的表彰?!胺赓洝笔腔实弁贫鞒剂诺囊环N制度,該臣的父、祖等先輩可以獲得與其同等級的榮譽官職。據清《光緒會典》載:“清代國家遇有慶典廣予百官封典,謂之‘覃恩封贈。在官員本身者曰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存者曰封,歿者曰贈?!?如果獲封贈的時候先輩還活著,稱為“封”,如已去世,稱為“贈”。

貴陽李氏原籍湖南省清泉縣,查同治八年(1869)編纂的《清泉縣志》,在“封贈”一欄找到了李端棻曾祖父、祖父、伯父的信息。 據《清泉縣志》記載:“李文瑾及妻朱氏,以孫朝儀大名知府道銜貤贈;李之治及妻劉氏,以子朝儀道銜贈?!?李朝儀同治五年(1866)任大名府知府時,得到朝廷封典,獲得封贈的有他的祖父李文瑾及祖母朱氏,父親李之治及母親劉氏,因四位長輩均已過世,故稱“贈”。由此確知李端棻曾祖父名李文瑾,祖父名李之治。李朝儀任順天府尹時,再次為其祖父母、父母請封“俱贈順天府尹”。從《清泉縣志》還查到一條信息,“李朝英及妻宋氏、宋氏以子端源賓州知州加一級封”7。李朝英是李朝儀的兄長,李端棻的叔父,其長子李端源咸豐十一年(1861)至同治元年(1862)間任賓州知州時為父親請封獲得封贈。

二、清泉李氏入籍貴陽因由初探

同治八年(1869)編纂的《清泉縣志》中仍將已入籍貴陽的李氏族人信息記載于該縣縣志中,除“封贈”欄有李氏先祖信息外,“選舉”欄還記錄了貴陽李氏考取進士、舉人等信息。

《清泉縣志·選舉·進士》項下記有李朝儀、李端棻信息各一條:

(道光)乙巳(1845),李朝儀,直隸大名知府補用道鹽運使銜。8

李朝儀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科進士,同治五年(1866)起任大名府知府。故同治八年(1869)編纂的《清泉縣志》仍記其為“直隸大名知府補用道鹽運使”,同治八年時李朝儀已出任永定河道。

(同治)癸亥(1863),李端棻,翰林院編修。1

李端棻是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進士,入翰林院,同治四年(1865)散館授編修,故《清泉縣志》記其為編修。

《清泉縣志·選舉·舉人》項下記有貴陽李氏李朝顯、李朝儀、李端源、李端棻信息各一條:

(嘉慶)丙子(1816),李朝顯,貴州榜,清鎮縣教諭。2

李朝顯是李端棻的父親。查嘉慶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貴州舉人名單,無李朝顯,但有李作霖,且亦是貴筑人。3再查《清鎮縣志稿》,任清鎮教諭者無李朝顯,但有李作霖,任職時間是道光十一年(1831)4,道光十六年(1836)教諭李作霖捐資重修清鎮縣教諭署5。另查,道光九年(1829)李作霖任遵義縣教諭6。由此推測,李作霖即李朝顯。李朝顯任教諭時為父親李之治請得封贈“修職郎”7。

(道光)丁酉(1837),李朝儀,貴州榜。8

查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貴州舉人名單,確有李朝儀,與著名學者、西南碩儒鄭珍同科。李朝顯是李朝儀的長兄,李朝儀是家中幼子,李朝顯比李朝儀中舉早了二十一年,長兄如父,對小弟學業多有指導。李朝顯早逝,日后其子李端棻的教育,五叔李朝儀多有提攜。

(咸豐)辛亥(1851),李端源,廣西賓州知州。9

查咸豐元年(1851)辛亥科貴州舉人名單,有李端源,貴筑籍。

(同治)壬戌(1862),李端棻,貴州榜。10

李端棻同治元年(1862)參加壬戌科鄉試中舉,但他參加的不是貴州鄉試,而是順天鄉試,故此處記載有誤。李端棻以貴州貴陽府貴筑縣人身份參加順天鄉試,考取第十二名。 11

像貴陽李氏這樣,在《清泉縣志》中有記載的清泉縣人參加貴州鄉試中舉的人還有七人:

“(嘉慶己卯)謝鴻恩,貴州榜,石阡府教授?!辈槊駠顿F州通志·選舉志》未見。

“(道光辛卯)顏承澤、許宗岳,二人貴州榜?!辈槊駠顿F州通志·選舉志》辛卯科許宗岳,貴筑籍,更名寅,畢節教諭;顏承澤,貴筑籍。

“(道光甲午)賀鳴岡,貴州榜,華容縣訓導?!?/p>

“道光丁酉,蕭作霖,貴州榜,福建候補知府?!辈槊駠顿F州通志·選舉志》道光丁酉科,蕭作林,貴陽籍貫,福建知縣。

“(道光癸卯)顏卓之,貴州榜?!辈槊駠顿F州通志·選舉志》,顏卓之,進士,大方籍。

“(咸豐辛亥)李啟勛,貴州榜,清平縣教諭?!?2查民國《貴州通志·選舉志》,李良勛,貴陽籍。

“另有副貢一人,(道光乙酉)顏廷俊,貴州榜?!?3

據《清泉縣志》統計,自乾隆丙子年(1756)至同治八年(1869)的百余年間,清泉縣共中舉七十七人,其中通過貴州鄉試中舉的就有十一人,占比達七分之一。另這一時期清泉考中武科舉人的有十四人,其中有“(乾隆己亥)謝揚聲,貴州榜”“(嘉慶壬午),謝春元,貴州榜”“(嘉慶壬辰)王家燮,貴州榜”“(嘉慶癸卯)顏樹勛,貴州榜?!?,是通過貴州榜中舉的,占比近三分之一。

為何有如此多的清泉縣人參加貴州鄉試?由政府推動的移民是原因之一。由于明末清初連年戰亂,貴州等西南地區人口減少,清政府鼓勵向西南地區的移民,“雍正年間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改土歸流的實行,保證了中央有關政策的貫徹,在客觀上也有利于移民的遷入”1。據統計,乾隆六年(1741)“貴州從二百四十一萬馀口,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達三百零七萬馀口,八年間增加了六十六萬馀口,平均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三十四點二三”2,超過全國的人口平均增長率,快速人口增長率中有相當部分是移民的貢獻。據道光年間數據,對清代貴州移民做的一個不完全統計,直接顯示了貴州移民數字的龐大,全省清代移民貴州的客民戶數達七萬二七四百九十二戶3(不包含清代前移民貴州者,且部分地區未統計,實際數字超過此數),以每戶四人計算,總計達三十萬左右,這一時期有可能是清泉縣人移民貴州的一個契機。

根據清制規定,科舉考試資格的入籍年限為二十年,貴陽李氏自李之治入黔,至其子李朝顯率先中舉,大抵二十年年限,符合入籍規定。僅有籍貫并不表示就有資格在本地參加科舉考試,據“乾隆三年議準:定例,入籍二十年以上,方準應試。蓋為無籍可歸者而言。如本有應考之原籍,而以寄籍地方現有田廬可據,希圖兩處考試者,此等僥幸之習,斷不可長,應令地方官逐一確查。如果無籍可歸,而入籍之年,又與定例相符者,方準收考”4。貴陽李氏入黔始祖李之治隨軍入黔,入貴州籍,在原籍清泉縣已無籍,故其子孫便都以貴州籍參加科舉考試。

清泉李氏來到貴陽的具體時間尚未見明確記載,后人所編《貴陽李氏家譜》亦未提及。從上述可推測時間最晚在貴陽李氏第一個舉人李朝顯以貴筑籍中舉的嘉慶二十一年(1816)之前,又因為清朝有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可參加科舉考試的規定,其進入貴州的時間可能在嘉慶元年(1796)之前,也即乾隆后期。

三、貴陽李氏功名、事跡考

貴陽李氏自李端棻的父親李朝顯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考中舉人起,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考試制度取消,九十年間,三代人,有十余人取得舉人及以上功名,有“叔侄四進士,兩代九舉人”的佳話。李端棻五叔李朝儀一房更是取得了“父子三進士,兄弟五舉人”的科考成就。

李朝顯,又名作霖,李端棻之父,嘉慶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舉人。道光九年(1829)署遵義縣教諭5,此時任遵義府學教授者是晚清著名教育家莫與儔。道光十一年(1831)任清鎮縣教諭,道光十六年(1836)捐資重修清鎮縣教諭署,道光十七年(1837)離任,先后在清鎮任職達六年。

李朝儀(?—1881),字藻舟,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恩科進士,中進士后,在今北京、河北地區為官長達三十七年,服務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政績卓著,李鴻章稱其“服官順直三十七年,勤政愛民,始終如一,有古循吏之風”6,上奏朝廷請求國史館為其立傳,“宣付國史館立傳,以示楷模而資觀感”?!肚迨犯濉酚袀?。歷任平谷縣知縣7、饒陽縣知縣、三河縣知縣、大興縣知縣8、南路廳同知、東路廳同知1、順德知府2、大名知府、廣平知府等職,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同治八年(1869)十月,經直隸總督曾國藩舉薦,李朝儀任永定河道。永定河難于治理,多次決堤,每次決堤李朝儀都要受到免職處罰,待治理決堤再官復原職,他任職十年,歷經七免七復官職的起落,得到曾國藩、李鴻章前后兩任直隸總督的信任與賞識,永定河沿岸八州縣紳士集體請求捐資為李朝儀設立祠堂紀念。離任永定河道后,李朝儀升任山東鹽運使,署山東按察使,任順天府尹3。遺憾的是天不假年,光緒七年(1881)四月,僅任順天府尹一年余的李朝儀便因病逝世。

李端源(1825—?),咸豐元年(1851)辛亥恩科舉人,歷任內閣中書、廣西賓州知州、平樂縣知縣、河池州知州兼理思恩縣事等。4同治五年(1866)因父親逝世丁父憂離職,前后在廣西任職六年。李端源是三房李朝英之子,李端棻的堂兄,先于李端棻十一年中舉,是所見文獻中貴陽李氏端字輩最早考取舉人功名的人。

李端棻,見本文開頭李端棻簡介。

李端榘,字子方,號少舟,又號心壺。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科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進士,清代書法家,以工書名于鄉。5歷任陜西鳳翔府千陽縣知縣6、留壩縣知縣7等。是李端棻堂弟,李朝儀長子,李蕙仙長兄,子李葆忠過繼給李端棻8。

李端榮,字子肆,光緒十四年(1888)貴州戊子科舉人。李朝儀子,參加公車上書舉人簽名9。

李端槩,字子節,光緒十七年(1891)貴州辛卯科舉人。李朝儀子,參加公車上書舉人簽名10。

李端燊,字子芝,光緒十七年(1891)貴州辛卯科舉人。李朝儀子,參加公車上書簽名11。清末任中國駐日公使館二等書記官,民國后任稅務處第二股委員長。121908年任貴陽公立師范學堂副辦,該??偫碛诘驴?,副辦李端燊、李裕增、樂嘉藻13。

李端棨,字子遇(家譜稱字子衛),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科舉人,李朝儀子,參加公車上書舉人簽名14。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清代書法家,工于書法15。歷任國史館纂修官、編書處總纂官、廣東廉州府知府等。16

四、貴陽李氏長春巷居住地考

貴陽李氏是“闔族而居”的大家族,李端棻晚年居住在王家巷(今勇烈路),弟子殷亮軒曾到訪李端棻位于勇烈路的家17,李端棻故居即指勇烈路故居。貴陽李氏在長春巷亦有住所,居住的人亦不少。

李氏開始在長春巷居住是在光緒八年(1882),當時李朝儀的長子李端榘與長春巷胡宅房東胡月亭、胡芝亭、胡暢亭達成協議,租住胡氏在長春巷的住宅,李氏出抵押銀三千二百六十兩,房屋“任憑李姓居住”,抵押銀交給胡氏后不收取利息,胡氏亦不另收取房租,每四年為期,胡氏退還押金,李氏就交出房屋。此后,李氏長期居住于長春巷,期間花費銀約五千兩用于修繕。民國十九年(1930),老宅原房東胡氏后人拿著先輩所簽協議,提出收回房屋,此時住在長春巷的李氏后人有李子良、李寶忠、李耀忠、李端棨、李晉、李光忠、李端燊、李繩忠等。1

時隔已近五十年,又歷經清、民國兩個完全不同的歷史時期,李氏按照民國時期法律提出具有該房所有權的主張,同時主張胡氏若收回房屋,應承擔五千銀元修繕費,雙方協商不下,付諸法律,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民國二十一年(1932)三月十五日,居住在長春巷的李氏后人們等到了司法院民事第二庭的判決(上字第四八一號)2。事與愿違,根據判決,李氏對該房屋的所有權主張沒有得到支持,不符合“以所有之意思二十年間和平繼續占有他人未登記之不動產者,得請求登記為所有人”的規定,李氏面臨搬離長春巷的困境。據《貴陽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留有家訓“勤奮、清廉、不購房、不置產”,李氏后人流傳有“家族沒有留下任何財產,連住房也是租來的”3說法,長春巷確為租住。

五、貴陽何氏入黔發展史考

李端棻母親何氏出身于貴陽著名文化世家,先祖原為今安徽鳳陽人,入黔始祖何濟川隨軍入黔,迄今約六百年。

何氏初入黔定居格都堡(今修文縣六屯鎮)4,隨著家族日益壯大,逐漸向周圍擴散,后居貴陽開州(今開陽縣),再后又居貴陽,稱貴陽何氏。

據民國《貴州通志》記載,貴陽何氏第一個舉人是入黔第七代何圖出,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甲午科舉人5,字起潛,曾任四川潼川州知州,因政績突出,獲朝廷頒發圣旨嘉獎,授為奉直大夫,封妻蘇氏為宜人。父親何極獲贈為奉直大夫,母張氏獲贈太宜人。6這是有史可查的何氏首次獲得封贈圣旨表彰,開啟了何氏書香官宦世家的榮耀歷程。此后家族代代有舉人,世世為官宦,是貴陽的名門望族。

何圖出兄長何圖呈稍晚中舉,是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舉人,官至金滄道副使7、廣西太平府永康州知州8等職。與貴陽著名詩人謝三秀交好,三秀有詩《送何起易刺史之粵西》相贈。

入黔第八代何兆柳,何圖呈之子,字星如,崇禎三年(1630)庚午科舉人。崇禎十年(1637),為爭奪貴州宣慰使之位,發生彝族化沙、杓佐兩目反叛之事,時任總督朱燮元“以兆柳有才略、知兵,使率鄉勇土兵往援”9。何兆柳捐出家財,化沙、杓佐兩目被消滅。順治初年,孫可望占據貴州,“名為明臣,而跋扈自如,誅戮由己”10,何兆柳召集鄉勇抵御,后被殺,子何東鳳、何鳴鳳也都遇害,家產全被沒收,只有小兒子何人鳳僥幸在家人的幫助下得以逃脫。何兆柳逝世后祀開州鄉賢祠11。

入黔第九代何人鳳(1628—1677),字羽侯,何兆柳之子,南明永歷朝時因軍功任游擊,二十二歲時回到家鄉開州轉任南明朝開州知州,“寬和仁愛”1。清建立后,歸隱山林。順治十年(1653),洪承疇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處,途經貴陽時,何人鳳為父兄鳴冤,得昭雪。何人鳳逝世后祀開州鄉賢祠2。

入黔第十代何子澄,何人鳳之子,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補辛酉科舉人,官廣東瓊州府昌化縣知縣(今海南?。?。

入黔第十一代何普,何子淵之子,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舉人,曾任江南臨縣知縣3。

入黔第十一代何昂,何子澄之子,字清云4,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舉人5,曾任福建武平縣縣丞。

入黔第十二代何允彝,何子澄之孫6,乾隆癸酉科舉人。

入黔第十三代何學林(1761—1817),字昌森,號茂軒,何子澄兄長何子濟之孫。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三甲三十名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充國史館纂修7。歷任山西道監察御史、湖南學政8、浙江杭嘉湖兵備道、浙江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9。嘉慶五年(1800)任江南鄉試副主考10,錄取舉人中有婁東畫派著名畫家盛大士,曾長期隨侍何學林。盛大士作《誥授中憲大夫、分巡浙江杭嘉湖兵備道、署按察使事、護理布政使事開州何公墓志銘》11。

入黔第十四代何正機,字梅皋,附監生,何學林之子。歷任湖南省石門縣知縣、廣西合浦縣知縣等職。

入黔第十五代何亮清(1829—1894),何正機之子,原名大懿,字孟寅,號雪衫,一號湘生。咸豐十年(1860)庚申恩科二甲二十八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云南定遠縣知縣12,官至四川保寧知府、署成綿道13。何亮清曾任狀元翁曾源老師,是狀元之師。著有《蒼漪山房詩稿》14,以書法名世。曾為云南進士李云程所著《古文筆法》作序15。

入黔第十六代何慶恩,何子淵后人,何亮清族侄16,字蘭舫,咸豐十年(1860)庚申恩科三甲七十四名進士,曾任福建永定縣知縣17。

入黔第十六代何麟芝,何亮清之子,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舉人18,與貴州狀元夏同龢同科。

入黔第十六代何慶崧(1872—1920),何慶恩之弟,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科舉人,曾參加公車上書舉人簽名1。曾為直隸試用知縣2,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都察院代奏條陳提出禁煙3。

入黔第十六代何麟書(1878—1943),何亮清之子,號季綱,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舉人。曾參與創辦貴州通省公立中學堂(今貴陽一中)、參與創辦貴州最早的政黨之一憲政預備會等。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司長、政務廳長、黔中道尹等職。

六、何正機事件辨析

何正機是李端棻外祖父,道光元年(1821)出任湖南省石門縣知縣,道光六年(1826)離任,在石門縣任知縣達五年時間,為石門做了不少實事,同治《石門縣志》稱其“清謹儒雅,勤于政事,百廢俱興”4。 道光五年(1825),組織重修清泉寺,著有《重修清泉寺記》5。清泉寺有一宋代古鐘,何正機“飭砌磚圍環護”,并題名“飛來鐘”6。道光十三年(1833),何正機任廣西合浦縣知縣。道光十四年(1834)正月,發生了一件震動朝廷的事情,時任廣東學政李泰交在家中自縊身亡。李泰交是貴陽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道光十一年(1831)任廣東學政,道光十四年(1834)即將任職期滿。

學政自殺,事關重大,兩廣總督盧坤立即向朝廷上奏,道光皇帝“命盧坤徹查”7。盧坤立即將正在合埔縣任知縣的何正機“調取到省”,接受審查。經過三個月的調查,盧坤認為此事與何正機及李泰交幕僚有關,“知縣何正機捏款入控,幕友家丁與何正機通同一氣”8。道光十四年(1834)五月,盧坤上奏朝廷提出“揀發知縣何正機,著暫行革職”9。被革職的何正機接受了長達一年的審訊。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盧坤上奏報告審訊結果,“廣東已革知縣何正機于該省前任學政李泰交考試廉州府屬,輒敢向該學政懇求多取該縣前列童生,實屬玩法。何正機著發往新疆效力贖罪,以示懲儆?!?0

何正機為何冒險向李泰交請求“多取該縣前列童生”已成未解之謎。李泰交身為廣東學政,主要負責科舉考試相關工作。為保證考試的公平性,學政是朝廷欽派大臣,不受地方政府管轄,有很大的科舉考試事務處置權,為何會被七品縣官及身邊幕僚逼至自殺?似乎不符合常理。鄭珍在《播雅》一書中談及的一件事或許可作為這一事件的合理解釋,“榮,字白初,遵義人。嘉慶己卯(1819)舉人,庚辰進士。白初為宦衡園婿,詩筆頗似之。歸班家居。其同年貴陽李泰交典廣東學政,招之往。大病,值鐍試,泰交方喪心,猜防異常。白初又素謹,因失醫藥而沒。至今談者憐之”11。李泰交的同年好友李榮受邀來到廣東成為其幕僚,期間大病一場,原因是李泰交“喪心,猜防異?!?。李榮亦是進士,應當有較強承受能力,但李泰交精神異常,過度猜忌,竟讓他一病不起以至病故。也就是說李泰交在自殺前已出現精神異常,疑心很重,甚至出現了幻覺等情況,并且這一情況已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其自殺可能與其精神異常有關,而何正機之事可能正巧與此事交織,故朝廷作此處置。歷史真實已難以知曉,對國家而言,只是一個官員被處置的小事,但對何正機及其家族而言,這是關乎家族興衰的大事,“時吾家亦中落”12。

七、李端棻母親何氏考

李端棻母親何氏是何正機之女、何亮清之姐。在她的少女時代,生活是優雅、舒適的,祖父何學林是翰林,官至浙江布政使等職。但因父親何正機宦途受挫,導致家道中落,沒過幾年,丈夫又早逝,只留下何氏與獨子李端棻相依為命,生活由此陷入困頓。

當時的貴陽李氏入黔時間不過幾十年,家族剛在貴陽穩定下來,難以給予孤兒寡母更多幫助。貴陽何氏家族尊重女性,家中的女兒一般會得到如兒子一樣的關照,即便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到娘家,娘家人也都高看幾分,有“姑媽為尊”的傳統。1童年的李端棻更多得到來自何氏家族的幫助,“公幼而孤,依母以育”2。因為父親何正機的遭遇,家道中落,盡管何家有“尊重姑媽”的傳統,但依然是家道艱難,已到了“家無儋石”的地步。童年時的李端棻是悟性極高的少年,自小就知如何支撐起一個家,“日必竭蹶備甘旨以奉母”3。

道光十九年(1839),被貶謫新疆的何正機帶年僅十歲的兒子何亮清在蘭州見到了正出任甘肅按察使的貴州同鄉陶廷杰,陶廷杰與何正機不僅是同鄉,而且還師出同門,都是嘉慶六年(1801)辛酉科狀元顧皋的學生。顧皋嘉慶九年(1804)出任貴州學政,拔識了一批人才,其中就有陶廷杰、何正機4。陶廷杰將何亮清留在了身邊,親自教誨,“自是滯跡六載”。道光二十五年(1845),何正機病逝,十六歲的何亮清無錢“扶櫬歸里”,又是恩師陶廷杰“復解俸金,為買舟之盼”5,才得以帶著父親的靈柩返回家鄉。何亮清自小隨父親在外為官,又有學識極高的翰林、官至陜西布政使的陶廷杰為師,加之歷經磨難,雖僅十六歲,卻也是少年老成、見識高遠?;氐郊亦l后,何亮清自覺擔負起關照外甥李端棻的職責。因為父親早逝,孤兒寡母的李端棻母子生活艱難,何亮清竭力給予生活上、學業上的幫助。

道光二十九年(1849),何亮清參加貴州鄉試中舉,得到時任貴州學政翁同書的賞識,請他擔任兒子翁曾源的老師。翁同書一門仕宦,父親翁心存官至兵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是三朝元老重臣;兄弟翁同龢是狀元,官至軍機大臣,是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翁同書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起擔任貴州學政6,期滿后留任,至咸豐三年(1853)正月卸任7,前后在貴州近五年時間。翁曾源是翁同書長子,生于道光十四年(1834),一直隨父在貴州。何亮清有了教職,“以舌耕自給”,時常拿出自己的薪資接濟李端棻母子,“間分館谷周繼之”。更為重要的是他對李端棻學業上的指導,以至晚年李端棻仍感念跟隨舅舅學到的“為學之道”。李端棻與翁曾源都師從何亮清,可算是師出同門。

咸豐二年(1852)年初,何亮清進京參加壬子恩科會試,拜訪了學生翁曾源的祖父——工部尚書翁心存,在咸豐二年二月十日(1852年3月30日)的翁心存日記中記載有“貴州小門生何亮清來,授源、松兩孫讀者也,品學俱長,人亦溫雅”8。年輕的何亮清給翁心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對他教育孫兒翁曾源非常認可。咸豐十年(1860)何亮清再次進京參加庚申恩科會試,考取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在翁心存咸豐十年閏三月十七日(1860年5月7日)的日記中記下了此事:“貴州小門生何亮清,新科進士,覆試一等十三名,源孫等之師也?!?同治二年(1863),李端棻與翁曾源二人一同參加癸亥恩科殿試,李端棻得中進士,而翁曾源則大魁天下、高中狀元,何亮清因此有狀元之師的美名。在狀元學生翁曾源的會試履歷中“受業師”記有“何孟寅老夫子,名亮清”10,可見對何亮清教學的肯定。遺憾的是翁曾源因身體病弱,未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自同治二年(1863)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起,李端棻一直在京城為官。同治十一年(1872),李端棻獲任云南學政,在京任職九年后首次離京,他把母親帶在了身邊,一同遠赴云南。光緒二年(1876)閏五月十九日,何氏“在署病故”1。按例,李端棻丁憂扶柩回籍守制。何氏靈柩返回貴陽后,葬于永樂李氏祖墳內。光緒二十三年(1897)二月,已出任刑部左侍郎的李端棻為母親請建牌坊,得到朝廷批準,“以遺命捐俸恤嫠,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之母何氏建坊”2。但該坊建于何地?至今不得而知。

由李端棻家世可知,李端棻早年的家庭變故及所遭遇的苦難,磨煉了他剛毅、堅定的性格。其童年、少年的成長更多得到母系何氏家族的幫助,尤其是同樣歷經坎坷的舅舅何亮清對他學業的教誨和生活的指導、示范,使其形成了更具張力、無所畏懼的探索與創新精神。成年后李端棻投奔在京城為官的叔叔李朝儀,多得叔叔教誨。李端棻同治元年(1862)在北京參加順天鄉試中舉,第二年考中進士,后多年在京城為官。李朝儀曾經歷七免七復官職,宦途跌宕起伏,仍恪盡職守、敢作敢為,其為官之道、為人之道對李端棻產生很大影響,使他在自己仕宦生涯里敢于直言、勇于擔責、勵精圖治。深厚的家學淵源,滋養了李端棻的成長,使其成為提出構建中國近代教育體系的先驅,并最終成長為助推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人物。

Abstract:There are still many gaps in Li Duanfen's family history,which needs to be verified and supplemented. Originally from Qingquan County,Hunan Province,the patriarchal family of Li Duanfen was settled in Guiyang,Guizhou Province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Li family in Guiyang knew little about the ancestors and their family background. This paper proves that Li Zhizhi and his family's migration to Guizhou was related to the government's encouragement to immigrate to Guizhou at that time. The ancestor of Li Duanfen's matrilineal family He Clan was originally from Anhui Province.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he came to Guizhou with the garrison troops and settled in Guiyang for about 600 years. After entering Guizhou,he's family soon changed from Martial arts into culture. Since He Tuchu was elected as an official in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there have been scholars and official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Li Duanfen's family background has nurtured his growth and made him become a great scholar in China. The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s the pioneer wh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Key words:Li Duan Fen;Paternity;Matrilineal;Family background;Scholarly official family

責任編輯:厐思純

猜你喜歡
父系家世母系
攜帶線粒體12S rRNA基因突變的新生兒母系家族史分析
青海省同德牦牛群體的父系遺傳多樣性及遺傳背景探析
姓與氏
杜洛克與納雍糯谷豬雜交母系選育效果觀察
《海岳圓》作者宮敬軒家世生平考
北魏寇猛家世生平考釋——以墓志和本傳為中心
飼喂能量濃度不同的等蛋白質日糧對來自不同杜洛克父系雜種豬生長性能和胴體品質的影響
長鏈非編碼RNA母系印跡基因3(MEG3)通過p53促進缺血缺氧神經細胞損傷
義凈譯《佛說大孔雀明王經》中的唐代北方方言聲母系統
鳴晦廬主人王孝慈家世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