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校雕塑基礎教學中衣紋塑造的重要性分析

2021-04-08 04:44郭維陽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形體雕塑傳統

郭維陽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49)

一、前言

衣服是人類從蠻荒茹毛飲血、衣不蔽體原始狀態,邁向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從獸皮到棉麻、絲綢到化纖滌綸面料等的變遷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縮影。衣服的功能性從最初的保暖避寒到遮護隱私再到裝飾容貌成為人們審美的重要對象。在雕塑教學實踐中,服飾衣紋也是表達人物身份特征的重要手段,更是雕塑研究領域的重要環節和要素。

本文從衣紋的構成、基本規律研究、雕塑衣紋的創作表現力分析和雕塑創作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梳理討論雕塑衣紋教學內容的重要性。

雕塑衣紋塑造作為基礎教學的主要內容,在高校雕塑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現代雕塑教學體系深受法國和蘇聯教學體制的影響,是建立在歐洲寫實訓練基礎上的,沿襲和遵循古希臘羅馬、意大利學院派的教學體系。作為雕塑衣紋學習的衣紋掛布訓練,在石膏雕塑上纏掛布料,其上褶皺可以保持靜止狀態,便于學生進行摹寫和觀察研究。而一旦增加課程的難度,采用真人模特著衣寫生訓練,模特每次休息后再上模特臺,衣紋會產生變化,會導致學生寫生時“跟著模特跑”。衣紋的變化規律研究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解決這個難題。在學生經過衣紋泥塑課程系統訓練,對衣紋的規律特征有了認識后,就會擺脫被動局面,變被動為主動,衣紋的規律性研究從點、線、面的分析開始。

二、衣紋形態的構成要素

(一)對于泥塑衣紋訓練中的點包括高點、低點和轉折點等

高點是雕塑衣紋形體的外向點,高點支撐起了衣紋的體積。在教學實踐中抓好高低點,拉開高低點的距離,就是強調高低點在衣紋雕塑中的重要性。高點做不到位,衣紋體量的空間拉不開。低點做的過高,衣紋臃腫無形,過于低將深陷人的身體中,干癟傷形。轉折點是衣紋翻轉、折曲所形成的轉折變化,折角硬朗急促銳利。低點集聚衣紋或被下垂的衣料覆蓋,高點處幾乎無衣紋,呈現著人體輪廓的形態。如胖與瘦兩種體態,胖者由于脂肪堆積于身體各部,衣服被身體撐起而緊實,衣紋少且呈現向外的弧形。瘦者由于身材原因,穿衣多靠骨點支撐,身上衣服寬松肥大,衣紋變化也豐富多樣。

(二)線包括直曲、粗細等

在雕塑實踐中往往是幾種線形的綜合運用,在一條線中有部分直或部分曲,部分粗或部分細。中國傳統“十八描”,對線在人物服飾中的運用歸納概括的惟妙惟肖,如“釘頭鼠尾描、流水描、戰筆水紋描和棗核描等”①在雕塑造型中得到應用,呈現獨特的具有東方色彩的藝術魅力。在曲線的表現中,東方與西方有著共性的表達。北魏佛像中線的使用與在古希臘時期的《阿芙羅蒂德的誕生》中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三)面的方向性

在做泥塑衣紋時,作為形體的衣紋具有明確的朝向。確定面的方向,有助于增強塑造的形體的體積感和空間感,避免只關注于線條的流暢性,而忽略形體的明暗轉折及虛實變化。關注形體的物理空間和自然規律是西方傳統雕塑的理性與實證精神的具體體現,這一點有別于中國傳統雕塑對線的主觀性概括處理。

三、影響衣紋形態變化的要素

(一)衣紋的節奏韻律

衣紋的節奏是由衣紋的造型規律所決定,呈現褶皺的高低、長短、虛實等變化。節奏與韻律兩者間有同有異。相同之處是節奏與韻律,都具有重復性的特征。不同的是,節奏的重復是單一性的重復,而韻律是打破節奏的單一性的重復,有強與弱、柔與剛等。正是因為二者的協調關系,雕塑衣紋的形態產生視覺上的和諧,成為輔助人物表現的重要媒介,甚至作為獨特的藝術化的語言吸引觀眾去品味。

(二)形體和運動對衣紋的影響

當一塊布覆蓋形體上,在形體實體的部分基本是形體本身的形態,而衣紋的變化多出現在形體空的部分,產生具有規律性的褶紋。衣紋對運動的反映。在常態下衣紋呈下垂狀,但由于形體運動拉伸導致衣紋的強烈變化,其運動方向與衣紋走向相互一致。在人物著衣雕塑塑造中,人的身體關節部位,如肘關節、膝關節、肩部腰部和踝關節都是在人物運動或靜止狀態時衣紋變化最為豐富的區域,衣紋的走向直觀的表達出運動的強與弱、快與慢和方向的趨勢。

另外,運動除包含肢體關節的活動外也包括外力的影響。人雖靜止,但在風力或空氣阻力等外力影響作用下,將會導致衣紋出現不同的形狀,如人物迎風而立,身體前側的衣紋很少,在背部形成飄動、鼓起和虛空的衣紋。貝爾尼尼將巴洛克藝術對運動的追求做到了極致,衣紋的飄動,回旋瞬間展示的運動的無序與身體的有序形成對比,產生非常規的運動感和強烈激情。

(三)從衣紋與布料材質的關系來看,布料的材、紋理的粗細對衣紋的轉折和硬度均有影響和差異

毛呢毛線類衣紋體積感強,構成形體的面方向明顯,轉折清晰,而絲綢、尼龍類衣紋細碎多變化,轉角柔和線性明顯。還有,麻質衣料衣紋清晰,轉角銳利。棉袍衣料衣紋形體深厚,體量感明顯,如溝壑狀。羽絨類衣服,因羽絨蓬松填充如氣囊,無衣紋的常規形態。

四、衣紋在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力分析

衣紋的表現方式和思維受東西方傳統文化因素影響的現狀。在雕塑創作實踐中強化衣紋的形式感,這一點在東西方的雕塑創作中都有大量作品足以說明問題。

中國的傳統雕塑受繪畫影響強烈,重塑與繪的結合,在雕塑的創作中更是體現了繪畫的思想精粹。這是源于中國傳統雕塑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美學體系,人物雕塑的發展與傳統繪畫的精神意境始終同頻共振。在藝術創作中,古典繪畫技法和理論經典也塑造著古代雕塑的審美意味和情感。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指出“雕塑鑄像亦本曹吳”,“吳之筆其勢圓轉而衣服飄舉,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②

中國古代雕塑服飾從秦俑漢刻畫像磚到魏晉南北朝佛教造像藝術,從曹衣出水的貼身緊實、簡潔洗練到吳帶當風起伏流暢、繁雜華麗,始終充分體現著“表意、得意及會意”。秦代漢代人物雕塑由寫實的逼真靜默向古拙質樸的動態表現過渡。魏晉時期,雕塑發展受梵像造像影響,貴霜時期產生的犍陀羅衣紋形體明暗起伏和秣陀羅衣紋線條的流動特性兩種不同的佛教造像風格從西域傳播到了中原地區,形成魏晉風范,其風格對北朝北齊“曹衣出水”影響深遠。古人在面對自然世界既秉持師造化,應物象形,強調對客觀自然要重視規律,但又不拘泥于自然的創作態度,在唐代人物創作中發揮的淋淋淋盡致,綻放凸顯出衣紋的形式感的魅力。唐代人物衣紋處理更加強調衣紋的立體感,衣紋凹凸有致,并將衣紋的凸起處采用圓角處理,使紋褶更加圓潤有力,增加了衣紋線條的流暢性,而與體態的豐腴相得益彰,在輕紗曼妙的飄逸中透出唐代的自信與開放的大國氣象。東方維納斯菩薩像真實地再現唐代雕塑的衣紋特征。宋代以后,雕塑精細工巧,強調人物的神情和內心的表達,雕塑衣紋處理追求質感與逼真,失去了人物內在的精神氣度。這種重傳統的藝術思維一直影響著后世的雕塑衣紋造型。近代雕塑藝術隨著西學東漸,將中國傳統雕塑技藝融匯了西方的造型技法,形成了現當代的雕塑風貌。當代雕塑家滑田友、陳云崗、曾成剛對人物衣紋的處理具有鮮明的個人表現語言。

西方造型藝術一貫重視狀物與意寫。羅丹雕塑的強烈個人情感,也是對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精神的”③有力回應。藝術家強烈的個性化語言在衣紋的塑造中盡顯無遺,《巴爾扎克》雕塑身披睡衣的處理恰到好處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從衣紋塑造手法來看,衣紋體面厚重洗練而無過多的繁瑣細節,反襯出了巴爾扎克的大氣與才華?!都觼砹x民》中人物的服飾,麻質長袍或裹纏或包裹在六位勇于獻身的義士身上,與頸上的麻繩映襯出了人物受降者特殊身份,而麻布衣紋褶皺的處理轉角明卻有力,在硬朗中透出強烈的張力。

布德爾對衣紋的裝飾化處理讓我們感受到了衣紋的強烈張力和美感。在布德爾雕塑衣紋處理中他善于將直線條與曲線的弧度相結合,并在繼承古希臘傳統的造型原則基礎上,對雕塑的衣紋進行歸納與創新。他在衣紋處理上盡可能地減去細節,填充低點,突出整體效果和發散的張力,線條有建筑感和設計感,進而使衣紋的體塊感強烈,并厚重飽滿。布德爾雕塑的衣紋是雕塑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他對人物及衣紋的夸張與變形是在一定的限度內進行的,是普通人所能接受的真實,他將人做成了神,是在傳統與現代和未來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也使作品充滿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從西方衣紋與東方衣紋藝術特征比較來看,在人物雕塑衣紋創作中有對自然真實的寫實,也有趨于意向的“似與不似”,還有就是衣紋表現的抽象符號化。這些是藝術家個性化追求的極致,是原創性帶來的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

五、結語

總之,研究衣紋的構成要素,衣紋的基本規律和運動樣式、透過東西方雕塑衣紋的空間形式分析衣紋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對表達烘托人物的精神價值具有重要作用,也對拓展雕塑的精神空間提供更多的可能。面對中華傳統文化回歸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有人提出:美術學院的教學完全應以中國傳統方式取代近代西式教學模式。此說是建立在完全構建純正的中式古典教學模式前提下提出的,有一定的積極因素,但卻否定了中國近代以來所形成的現代教學體系,有失片面性。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過于強調文化的獨特性,有民粹主義傾向,也不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應堅持中西結合,古今為用,以適應既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又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中博取眾家之長,并始終堅持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些都有利于雕塑藝術的全方位發展。

注釋:

①王榮強.人物畫筆墨技法詳解[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4:31.

②(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9.

③胥建國.雕塑藝術宏層說[M].鄭州:海燕出版社,2015:6.

猜你喜歡
形體雕塑傳統
巨型雕塑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我的破爛雕塑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寫實雕塑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西夏文形體研究述略
雞霉形體
早期形體訓練對產婦產后形體恢復的積極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