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蘇南鄉村居住形態設計策略

2021-05-04 17:16張涵
藝術科技 2021年5期
關鍵詞:轉型策略鄉村振興

摘要:受城市化的沖擊,蘇南鄉村面臨著經濟文化落后、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本文通過研究蘇南鄉村居住形態的發展現狀和原因,結合政策背景提出設計策略,旨在使其煥發新的活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蘇南鄉村;居住形態;轉型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經濟飛躍、社會變革、文化繁榮,發展成果豐厚。但這一時期也暴露出了城鄉發展不平衡加劇、城鄉矛盾不斷激化等問題,鄉村的社會結構、家庭結構在此過程中受到了巨大沖擊,深刻影響了鄉村居住形態的演變。2018年,國務院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發展迎來新階段。目前我國正處于大力推進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研究鄉村居住形態的設計策略對于促進我國城鄉協同健康發展、推進農村改革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 居住形態的概念界定

居住形態是指社會系統作用于居住場所所表現的物質和精神形態的概念,包括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兩個方面[1]。前者指居住的空間形式,即容納居住主體各種活動的物質載體,包括住宅的布局形態、戶型劃分、材料與裝飾等;后者指居住主體在居住空間所進行的各種行為,主要包括生產和生活兩大方面。

2 蘇南鄉村居住形態的發展現狀及現狀形成原因

2.1 發展現狀

2.1.1 鄉村面貌千篇一律

蘇南地區土地肥沃,鄉村數量眾多,但通過調研可以發現,許多鄉村面貌千篇一律,缺乏辨識度。政府統一規劃設計的村莊大多采用相近的手法和元素,例如,在村莊的公共空間建一個休閑涼亭,在村口立一塊石頭,參照城市住宅戶型設計住宅戶型,存在諸多雷同之處。

2.1.2 住宅適應性不佳

蘇南地區的鄉村住宅分為村民自建的住宅和政府統一規劃的住宅。自建住宅能夠滿足居民的個性化需求,但缺乏設計感,內部功能空間劃分不合理,配套設施不齊全,舒適性較差;政府規劃的住宅則存在照搬城市小區戶型的現象,沒有從使用者本身的生產生活實際需求出發,面對不同農戶家庭的多樣化需求,住宅的適應性不佳。此外,農戶對于住宅的需求處于持續的變化之中,而現有的住宅布局無法輕易改動,也沒有考慮日后的改擴建需求,適應性較差。

2.1.3 居住主體老齡化嚴重

蘇南鄉村老齡化現象較為突出,根據江蘇省2018年的調查顯示,省內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16.03%,空巢老人比例達55.3%。鄉村住宅多為自建房,在建設之初缺乏對老年人居住的考慮,在使用過程中常常出現衛生間距離老人臥室較遠、流線過長、如廁隱患較大的問題,無法滿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此外,鄉村缺乏配套養老設施,住宅內家具設施較為簡陋,且存在安全隱患,不利于老年人的晚年康養。

2.1.4 建筑風貌東西雜糅

蘇南鄉村傳統民居的特點是白墻黑瓦雙坡頂。但從20世紀80年代起,受全球化和現代化浪潮的沖擊,蘇南鄉村民居建筑風貌出現了東西方文化混合的現象。有的民居依然保持著白墻黑瓦的基本面貌,有的卻模仿歐式風格,出現了羅馬柱、地中海欄桿,立面也全部采用瓷磚拼貼,這種對外來文化不加選擇的照搬和盲目利用,反映出鄉村傳統文化的迷失。

2.2 現狀形成原因

2.2.1 對鄉村特色的挖掘不足

不同鄉村的自然地理條件、農業資源、民風民俗各不相同,每個鄉村都具有各自的獨特之處。但在建設鄉村的過程中,許多鄉村對自身的特色挖掘不足,沒有結合自身實際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進行規劃設計,致使鄉村缺乏辨識度,村民的認同感也不強。這種發展方式缺乏對鄉村資源稟賦和潛在特色的挖掘,會給人帶來“千村一面”之感。

2.2.2 家庭結構與產業結構變動

(1)家庭結構變動。農村家庭結構類型包括核心型、主干型、空巢型等,類型多樣。同時,家庭結構始終處于緩慢的變動之中,當發生婚喪嫁娶、新生兒降生等情況時,家庭生活的主體會發生變化,對居住空間的需求也會相應產生變化。而現有農宅的戶型布局難以根據不同的要求進行有效改動,面對不斷產生的新需求,空間上的發展存在滯后性。

(2)產業結構變動。蘇南處于江蘇省的經濟先發區,經歷了工業化和“異軍突起”,經濟較為發達,許多村莊存在兩種以上的產業。目前鄉村振興政策大力推進鄉村三大產業協同發展,部分自然、文化資源較豐富的村莊,旅游服務業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不同的農村家庭往往從事著不同的工作,有的從事傳統農業,有的成為工廠職工,有的從事商業活動成為個體工商戶,不同產業類型對空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但現有農宅大多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建造的,新的生產生活方式與之存在沖突,難以滿足人們新的需求。

2.2.3 鄉村人口流失嚴重

20世紀80年代以來,蘇南鄉鎮經濟快速發展,鄉村經濟水平也大幅提高,城鄉差距與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國家政策的鼓勵激發了鄉村經濟活力、釋放了鄉村發展潛力,帶來了鄉村社會的一系列變化。

這一階段,青壯年外出打工形成風潮,受該風潮的影響,蘇南地區留守兒童和老人的比例超過社會平均值。在2012年對無錫21個村莊進行抽樣調查顯示,無錫鄉村留守老人的比例遠超城市,達15.98%。

對城市就業資源、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的追求帶來了頻繁的人口流動,有能力的村民往往選擇在城市中購房定居,傾全家之力在城市中安家落戶,導致鄉村民生愈發凋敝。

2.2.4 鄉村傳統文化迷失

中國鄉村傳統文化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禮治秩序為核心的文化價值觀。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鄉村實現了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農社會向快節奏、市場化的現代社會的接軌,現代工業文明滲透到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原有的傳統文化遭到沖擊。受外來文化沖擊和對自身文化不自信的心理影響,鄉村出現了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的怪象,不加選擇地照搬和吸收使農村失去了原有的鄉土文化特色。

3 鄉村振興背景下蘇南鄉村居住形態的設計策略

3.1 鄉村定位特色化

蘇南鄉村類型復雜多樣,各個鄉村的資源特色和自然稟賦各不相同,因此要立足于鄉村本身的資源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挖掘與利用,明確鄉村的產業定位與客群定位。常見的類型有觀光農業型、休閑旅游型、特色文化型鄉村。

3.1.1 觀光農業型鄉村

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較豐富的鄉村,如以種植水蜜桃、茶葉為特色產業的鄉村,可以發展為觀光農業型鄉村??梢砸脏l村農業資源觀光和采摘體驗為主要活動,圍繞觀賞和采摘兩大特點進行特色挖掘,春季時可以觀賞桃花,夏季時可以采摘水果,形成當地的特色農業產業鏈。

3.1.2 休閑旅游型鄉村

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的鄉村可以發展為休閑旅游型鄉村??梢酝ㄟ^將鄉村旅游與農業、農村、農民有機結合,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例如,蘇州昆山錦溪鎮計家墩村就利用當地的青山綠水和原生態的田野發展成了蘇南鄉村旅游的熱門地點,其在村落的原有肌理上開發民宿、長租住宅等,吸引了大量長三角城市的游客,激發了鄉村的發展活力。

3.1.3 特色文化型鄉村

民風民俗和傳統文化氛圍較為濃厚的鄉村可以發展為特色文化型鄉村??梢酝ㄟ^定期舉辦民俗活動、文化節等招商引資、吸引游客,既能傳承延續優秀的傳統民俗,又能為當地創造經濟收入。

3.2 戶型組合多元化

針對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和產業類型多元化的現狀,在設計戶型時,應根據村民的實際需求進行多類型的戶型設計,以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

3.2.1 針對不同家庭類型

核心家庭指由一對夫妻和其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一般為3~4人,對于空間的需求相對較小,2~3間臥室即可滿足家庭使用需求,相應的輔助空間面積也較小。主干家庭指以父母為主干的家庭形式,多為三代同堂,一般為4~6人,需求的建筑面積較大,臥室數量在3~4間為宜,相應的輔助空間數量也較多??粘布彝t主要針對老人進行適老化設計,要考慮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活動空間應盡量安排在底層,保證流線的簡潔通暢。

3.2.2 針對不同產業類型

農業家庭主要指主要進行種植糧食、水果、花木等生產勞動的家庭,其居住空間除了要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外,還應有存倉糧食、農作物、農用機動車和農具等的空間,對于儲藏的需求較大;部分專業性較強的農業家庭還需要辦公空間、接待空間等。在空間布局設計中應該保證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的分區明確,互相具有獨立性,避免交叉干擾。農業型家庭的住宅設計適宜應用帶庭院的多層住宅模式,底層可以布置生產空間,樓上可以布置生活空間,庭院空間也可以滿足農忙時的生產需求。

從事第二產業的農民主要分布在城鄉接合部和靠近鄉鎮工業園區的地方,可以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2]。這類村民身份為企業職工戶,主業是在工廠工作,雖然家中有農田,但大部分都承包了出去,自己很少打理。針對這一類家庭的空間布局設計,除了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外,還可以借鑒城市住宅的規劃模式,追求空間品質和生活上的舒適性,在功能設計上可以布置書房、陽光房、健身房等功能空間。

一、二產業的良好發展,能夠推動餐飲、文娛、商業、旅游的發展。鄉村房屋的空置率較高,可以利用這些空置的房屋進行商業活動,如經營商鋪、農家樂、民宿、長租住宅等。

3.3 生活空間適老化

蘇南鄉村老齡化嚴重,留守人口以老年人為主,因此在鄉村居住形態的設計中需要合理應對鄉村老齡化的現狀,從老年人生理、心理、養老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老年人在生理上身體機能下降、行動不便,心理上安全感缺失、孤獨感加重[3],為此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從安全性、歸屬感和鄰里交流等角度出發。

3.3.1 增強居住空間的安全性

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對居住空間的安全性要求提高,因此,在設計中應強化無障礙設計,包括去除高差、設置坡道、保證輪椅回轉和加裝必要的扶手等。

3.3.2 增強居住空間的歸屬感

老年人子女不在身邊,閑暇時間增多,寂寞感與日俱增、在鄉村居住空間設計中,應注重尺度比例的舒適宜人,對特定場所重點打造,選用暖色調和質地溫和的室內材料,營造溫暖的家庭氛圍。

3.3.3 創造居住空間的鄰里交流

鄉村老年人居多,居住空間距離較近,具備推動鄰里交流的天然屬性。在老年人的居住環境中創造適合鄰里交流的空間非常重要,可以建造開放性較強的庭院、陽臺和窗邊空間,打通內外的交流。

3.4 建筑設計地域化

鄉村居住形態作為鄉村整體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空間在形、色、質、尺等維度上應與鄉村的整體風貌協調,生產生活也應與鄉村文化相適應。因此,在鄉村居住形態的地域性設計上,可以從地域建造的傳承與發展與在地文化的延續與利用兩個方面入手。

3.4.1 地域建造的傳承與發展

傳承地域性建造是對地域文化的最直觀的回應,主要包括延續傳統布局、利用本土建造材料、重構傳統建筑語言3種形式。在延續傳統布局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能夠增強居民的歸屬感,也有利于保留鄉村的原有肌理;對本土材料進行合理利用,能夠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烙印,給人以回歸鄉土的親切感,是延續地域文化最有效的方式;通過對傳統建筑語言進行重新演繹,使其與村民生活過的場景產生關聯,有利于村民記憶重構,喚醒曾經的鄉村記憶,激發人們對土地的情感。

新建建筑不能是對傳統建筑的粗暴模仿,而要既能滿足新時代的居住需求,又能通過對傳統建筑語言的現代重構勾起人們內心對地域文化的認同。

3.4.2 在地文化的延續與利用

在地文化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人文文化,前者包括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風情民俗、發展歷史和名人文化等,可以通過挖掘合理利用在居住建筑中,形成鄉村的特殊記憶點;后者則是與當地村民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當地整體的生活方式也是當地的人文文化,將日常生活體驗作為重要的設計基礎[4],有利于建立村民的自信心和認同感。

4 結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蘇南居住形態轉型設計,需要在政策的指導下進行,要與村民的實際生產生活情況緊密結合。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新的時代背景下鄉村的經濟產業、社會結構、文化審美,進行多維思考和理性重構。應立足政策背景,充分考慮鄉村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挖掘鄉村特色,提高村民生活品質和經濟收入,促進城鄉和諧同步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圖景。

參考文獻:

[1] 李斌.天津城市居住形態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5:3-4.

[2] 李逢琛.基于生產生活方式的新農村住宅戶型設計研究——以成都市近郊地區為例[D].西安:西安交通大學,2015:82.

[3] 周燕珉,程曉青.老年住宅[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34-35.

[4] 魯強. 當代建筑師的鄉村建筑"在地性"策略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7:95.

作者簡介:張涵(1996—),女,江蘇宿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方法與理論。

猜你喜歡
轉型策略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新時期我國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研究
從“澎湃新聞”上線的成功看中國傳統媒體轉型的策略
“互聯網+”時代廣電媒體面臨的困境與轉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