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南可持續脫貧推進路徑探析

2021-05-11 06:22田雯
商洛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陜南貧困人口農戶

田雯

(西安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陜西西安 610061)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陜南片區因其要素稟賦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相對貧困人口返貧的高發區。未來陜南片區貧困治理的戰略轉型需要聚焦在如何緩解相對貧困問題上,而相對貧困人口的反貧困治理又有賴于對當前脫貧效果的科學評估和準確把握。通過對前一階段脫貧效果的準確把握,探尋現階段陜南片區反貧困治理,探尋推進可持續脫貧的實施路徑,從而鞏固陜南片區的脫貧攻堅成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的基礎。

訥克斯認為貧困等同于低收入,低收入意味著低儲蓄,低儲蓄會造成資本累積不足,從而導致生產率低,產生貧窮[1]。對于這種不良循環,必須通過政府、社會以及民間團體等組織的努力,才能得以改善[2]。Myrdal認為欠發達國家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技術等一系列存在著循環累積因果關系因素的影響,其中收入分配不平等是致貧的關鍵因素[3]。阿馬蒂亞森認為收入低只是貧困的一種表現形式,造成貧窮的真正原因是缺乏獲取收入的機會、權利和能力,只要個人能力提高就會使社會福利水平相應提高[4]。從扶貧脫貧成效的應用研究來看,扶貧前期的脫貧效果評估難點主要集中于扶貧工作效率損失、政策和措施彈性的如何衡量問題上[5],參與扶貧社會組織在扶貧與反貧、滿足農民現實需求和監督政府中的作用明顯[6],精準扶貧政策雖有成效,但與可持續脫貧目標存在一定差距[7],提出應盡快轉換評估指標、增加扶貧經費與項目監管的建議,并且應從貧困戶和脫貧戶返貧識別、貧困戶獲得感、扶貧資源供需匹配、脫貧可持續等方面加強后續扶持力度[8-11]。通過國內外研究現狀梳理發現,目前脫貧效果的相關研究學界側重于扶貧項目、脫貧對象、扶貧資金投入成效方面的階段性研究,以可持續脫貧視角分析脫貧效果的研究尚不多見,對脫貧后群體的脫貧可持續研究仍需加強。如何科學有效地防止返貧、實現穩定脫貧給探討現階段貧困治理提出了新的課題。

1 研究區脫貧現狀

1.1 研究區貧困人口脫貧概況

陜西省土地總面積為20.56萬平方千米,南部地區地形以山地深溝為主,人口居住不密集,基礎建設落后,生產技術不先進,屬于環境惡劣、限制式開發、環境退化、發展落后地區。陜南地區包含漢中、安康、商洛3個市,順西向東依次排列。漢中市2015年底貧困人口50.23萬,2018年底貧困人口15.0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7.2%減少到5.15%。2019年,漢中市4.94萬戶共12.1萬貧困人口達到脫貧,超出年度脫貧計劃的2.62%,共518個貧困村摘帽,剩余貧困人口2.63萬人,貧困發生率減少到0.9%①。安康市2015年末貧困人口58.17萬,2018年末貧困人口26.96萬,貧困發生率減少了13%,到2019年末,剩余貧困人口1.74萬戶共3.34萬人①。商洛市2018年末共計脫貧人數達到45.07萬,442個貧困村摘帽,2019年末剩余貧困人數為1.53萬,貧困發生率減少到大約1.3%①。脫貧任務大部分完成,主要是因為有效地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各項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產業項目的發展。

1.2 研究區貧困人口脫貧政策

1.2.1 建檔立卡政策

在現有扶貧工作基礎上,縣級部門遵循精準化識別,動態化、按規模管理貧困戶,分配層級式責任人,將每個貧困戶建檔立卡錄入全國扶貧信息系統網絡客戶端。更精準的識別貧困人口和貧困村,了解貧困狀況并查明致貧的原因,根據需求落實幫扶政策,開展績效考評,實現動態更新,明確管理責任人,檢查實施情況和脫貧效果。

1.2.2 駐村干部幫扶政策

為有效促進精準扶貧實施,發展村級經濟,幫助村民擺脫貧困,一些地區縣、鎮領導和機關干部選派人員經過嚴格培訓下鄉幫扶,責任到人,在貧困村設點,對貧困人口入戶調查,進行分析,并對備受關注的貧難補助、高齡津貼、最低生活保障等國家政策進行村內廣泛宣傳,搜集群眾遇到的難題,提交上級部門,積極給出建議,促進村級經濟發展。

1.2.3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

易地扶貧搬遷是針對生活環境惡劣,生活條件差的貧困地區的扶貧政策。通過搬遷貧困人口開設集中安置項目的方式將移民集中安置,結合了避災搬遷和城鎮化建設,讓貧困人口通過搬遷使房屋升值,孩子能上好學校,也能解決就業困難問題。

1.2.4 產業扶貧政策

產業是脫貧之基、致富之源,產業的發展支撐著地區的經濟重心。產業扶貧以產業發展為基準的,利用當地特有的優勢,直接引導貧困農戶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增強地區循環造血功能,開發產業脫貧技術,增強致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2 陜南深度貧困縣脫貧效果評價

2.1 脫貧效果評價思路

根據已有研究,目前脫貧成效評估主要分為三個方面:投入要素分析、輸出效果分析、效率分析?;谕度氘a出思想,分析投入、輸出和效率,可以合理地反映脫貧績效優劣?,F有的評價思路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結合地區貧困原因及特點,通過對財政投入、產出和效率的分析,選取有效指標評價,全面地反映脫貧工作開展優勢及存在問題。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原來的評價思路必須做出創新,結合精準的思想,在舊的指標體系中融入新的指標,例如醫療、就業、精神文化等,以符合脫貧的可持續發展。

2.2 脫貧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2.1 脫貧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依據

遵循全面性和相關性原則,從多方面反映出脫貧效果。除了最基本的收入水平以外,還應當突出體現醫療衛生、生活條件等日常指標,而且要與精準脫貧政策相關。指標要具有代表性和獨立性,選取的指標要能夠體現某一方面的特點,而且每個指標之間都不相同。具有可行性和可獲得性,具有研究意義但是數據獲取難度高的指標應放棄選擇。

2.2.2 脫貧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于貧困測量度已經不能局限于個人經濟收入方面,合作醫療、生活環境以及就業等都應該考慮在內。本文參考已有指標體系,再結合陜南地區脫貧現狀加入新的指標,構成了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陜南貧困縣脫貧指標體系

2.3 脫貧效果評價方法選擇

2.3.1 因子分析法的理論基礎

因子分析法根據原始變量變化成的相關矩陣,分析其相關性,理清這些變量之間交匯錯雜的關系線,再將變量根據相關性分組,提取幾個具有共性的因子。這種方法利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將可觀測的變量根據相關性分組,相關性高的分為一組,否則為另一組。每一組變量也就是一個基本結構,即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是以最少個數的公共因子來描述多個觀測的變量或因素的關系,也就是將相關變量歸結到一組,每組變量就是一個因子,以較少的幾個因子表示原數據的大多數信息。

2.3.2 因子分析的模型

設扶貧地區共有n個研究樣本,而每個地區都有p個指標,即隨機向量X=(x1,x2,…,xp),不可觀測向量 F=(F1,F2,…,Fm),且 m<p。

則有因子分析的模型:

因子分析將原始變量分為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其中 F=(F1,F2,…,Fm)即為標準化的公共因子,ε為特殊因子,原始向量通過公共因子的載荷矩陣表達出來。

用矩陣形式表示為:

X=A·F+ε。

其中矩陣為:

2.4 秦巴山區陜南深度貧困縣脫貧效果的實證分析

2.4.1 研究目標的選取

本文研究的是陜南貧困縣脫貧績效,陜南是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典型代表,本次選取其中11個深度貧困縣作為樣本,分別為略陽縣、鎮巴縣、漢濱區、紫陽縣、嵐皋縣、白河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2.4.2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陜西省2019統計年鑒》,各相關縣2019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各縣扶貧辦公布的統計。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陜南貧困縣脫貧績效的統計

2.4.3 陜南脫貧效果的因子分析

1)陜南脫貧效果的因子分析適用性檢驗

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對變量進行適用性檢驗。通常采用KMO和Bartlett's的方法來檢驗變量。當KMO的值>0.5近似于1時,表示該變量可以做因子分析,否則是不能進行因子分析的。當Bartlett's球形檢驗的統計量值<0.05時,表示變量之間相關,適合因子分析,否則應放棄。本研究的KMO和Bartlett's球形檢驗結果見表3。

表3 陜南脫貧效果的KMO與Bartlett檢驗

由表3檢驗結果可見,KMO值為0.568>0.5,且Bartlett's球形度檢驗的卡方統計顯著性為0.005,說明相關原始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2)陜南脫貧效果的因子分析的旋轉過程

本研究所用的統計軟件是SPSS22.0,以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共性因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對因子載荷矩陣使用正交旋轉法旋轉得到公共因子方差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見表4。

表4 陜南脫貧效果的因子方差貢獻率

如表4所示,適合提取公因子的個數應為3個,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6.070%,達到了解釋標準70%,數值偏低但對研究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這3個主成分可以代表原始變量基本信息,旋轉后成分見表5。

表5 陜南脫貧效果的旋轉成分矩陣

表5顯示,因子分析共包含3個公因子:第一類因子包括農村貧困人口合作醫療占比、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從業人口同比增長、新建安全達標飲水處4個指標反映了地區基本生活水平,為初步脫貧成效指標。第二類因子包括減貧摘帽村、減少農村貧困人口2個指標,反映了該地區減貧的實際情況,為脫貧要求目標成效指標。第三類因子包括新增3G、4G基站個數、新建通村水泥路2個指標,反映了該地區益貧硬件設施資源的投入,歸屬為脫貧益貧資源投入指標。

3)陜南脫貧效果的因子得分和績效排序

表6為成分得分系數矩陣表,根據表6計算得到3個公共因子的得分,再以各公共因子方差貢獻率建立綜合評價模型。

表6 陜南脫貧效果的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由表6可以得到3個公共因子的線性組合,利用SPSS代入線性關系,依次代入各標準化數值計算得出因子得分表,結果見表7。

表7 陜南脫貧效果的因子得分

據表7,用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除以3個因子總方差貢獻率所占比例作為權重,最后加權匯總計算綜合因子得分:

綜合因子得分=(36.064×因子1+23.294×因子2+16.712×因子3)/76.07,

以此作為對11個縣脫貧績效的評價指標并排序,得到的結果見表8。

表8 陜南脫貧效果的綜合因子得分排序

表8反映的是陜南11個貧困縣脫貧效果綜合因子得分排名。通過綜合因子得分可以看出,山陽縣、鎮安縣、漢濱區的脫貧效果比較顯著,而商南縣、白河縣、嵐皋縣脫貧效果相對弱一些。從因子1的得分排名來看,漢濱區、山陽縣、鎮安縣排在前3名。因子1反映了基本生活水平,說明這3個縣的基礎脫貧工作到位,貧困村的基本生活有足夠的保障。從因子2的得分排名來看,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排在前3名。因子2反映的是脫貧硬性指標要求,說明了這3個縣脫貧速度較快,發展較快,而嵐皋縣和紫陽縣排名靠后。從因子3的得分排名來看,丹鳳縣、山陽縣、鎮巴縣排在前3名。因子3主要反映了網絡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對提高貧困地區貧困人群的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在此方面白河縣、商南縣、略陽縣排名靠后,效果一般。其中,山陽縣和鎮安縣的綜合效率評分很高,達到了1,說明了這兩個縣域的脫貧成效顯著,地方政府對益貧資源的投入、利用效率較高,白河縣、嵐皋縣綜合得分很低,可能與益貧資源投入不高有很大關系,其他脫貧成效低的縣域也存在著益貧資源的投入、管理、配置等方面的問題。

3 陜南可持續脫貧實施路徑

3.1 加大鄉村益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

加強益貧資源的投入和配置效率,改善當地公共基礎設施服務的落后面貌,為農戶可持續脫貧創造有利條件。正如有學者提出的“地理區位偏遠、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捷是貧困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盵12]陜南道路交通、現代通訊網絡覆蓋率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是影響益貧政策及益貧產業后續扶持的重要因素。資源約束機制下,提高陜南貧困山區脫貧農戶的可持續生計水平是保障其可持續脫貧的根本,聚力實施道路交通、電網、互聯網和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從整體上改變和提升陜南深度貧困縣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這是提高脫貧農戶可持續生計水平的益貧基礎性要素。地方政府應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后續扶持工作的全局出發,做好頂層設計、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將陜南深度貧困縣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優先任務納入當地政府可持續脫貧后續扶持的總體規劃中;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將陜南深度貧困縣的脫貧村作為“十四五”時期鄉村建設的重點扶持村落,將鄉村振興相關支持政策向陜南深度貧困縣的脫貧村予以傾斜,以加快推動該貧困地區基礎條件改善,為可持續脫貧提供堅實的益貧基礎性資源。

3.2 調整益貧產業扶持政策,推動陜南貧困山區鄉村特色益貧產業發展

陜南的自然生態環境對脫貧農戶的可持續脫貧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在推動陜南地區的可持續脫貧實施政策上,應著力將消極的影響轉變為積極的影響。高效利用當地獨特的氣候條件、多樣性的動植物種群以及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當地多種特色益貧產業,將陜南的區域性資源優勢轉化為益貧產業的經濟優勢。一是創新益貧工作模式,因地制宜推廣“鎮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大戶+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模式,積極探索“電商+貧困戶+公司”益貧新途徑,幫助脫貧農戶轉變思想觀念,提高脫貧農戶對新事物的接納和運用能力。通過電商渠道為本地原生態特色農產品,諸如木耳、香菇、核桃、板栗、富硒茶、黑米等,打開銷售市場,這是提高陜南山區脫貧農戶家庭收入水平和促進其內生發展動力的重要舉措[13-15]。二是大力發展陜南深度貧困縣域特色生態旅游益貧產業。積極發掘當地豐富的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旅游資源,通過構建陜南地區生態益貧產業鏈的共享機制,以發揮生態旅游產業對交通運輸業、餐飲業和商業等相關行業益貧惠及效應,促進脫貧農戶家庭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脫貧農戶的家庭收入。同時,地方政府應持續提高生態旅游益貧產業資金的扶持力度,以保障生態旅游益貧產業開發的資金需求。三是著力培育和構建益貧產業的人才引進與培訓體系,政府扶貧部門應加大相對貧困人口、易返貧人口的技能培訓,使其能夠滿足益貧產業企業崗位的新要求,通過此政策體系定期進行網絡交流與溝通,全面提升陜南脫貧人口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為陜南山區的益貧產業項目積累人力資本,提高當地益貧產業的人才業務水平,提升益貧產業項目管理運營效率與水平,改變益貧產業項目因空心化導致的勞動力不足和不可持續發展問題,以提升益貧產業的可持續脫貧成效。

3.3 創新益貧發展理念,引導陜南貧困山區脫貧農戶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陜南地區作為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诋數厮磪^水土保持治理的現實,陜南深度貧困縣域的脫貧農戶家庭可持續生計發展問題是長期以來未能妥善解決的突出問題。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創新益貧發展理念,在保障水源區水質安全與當地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之間找到平衡點。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遵循適宜性、高效益、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生態、經濟、政策和農戶家庭等因素的相互協調中進行選擇和具體設計,走出一條“經濟與生態”雙贏的“綠色發展”的可持續脫貧之路。經過實地調研,本研究認為適合陜南貧困山區脫貧農戶發展綠色生態經濟的益貧經濟模式主要有四個。一是農戶庭院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指以種植業為主的種植型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即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種植經濟價值高、可連年收益的樹種,如核桃、柑橘等。二是果木農作物+經濟林間作模式,主要指以種植業為主的林農經濟發展模式,即在林地間種植一些農作物,如在核桃樹下種植一些大豆、玉米等,既可獲得一定收益,亦可起到以耕代撫的作用。三是林木+中藥材套作模式,主要指以種植業為主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林木與中藥材間作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和地力,將兩種不同類型、但均享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林木與中藥材套作在一起種植可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四是綠色生態養殖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指以養殖及與養殖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在陜南山區鄉村建設以沼氣池為核心的“養殖(豬、羊和家禽)→沼氣→種植(果、蔬菜、中藥)”的綠色循環自凈農業生態系統,可達到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的[16-22]。

注釋:

① 所引數據,主要來源于《陜西省級2019年統計年鑒》、相關縣的《政府工作報告》及扶貧統計資料。

猜你喜歡
陜南貧困人口農戶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隱形貧困人口
黨建地圖·陜南
糧食日 訪農戶
農戶存糧調查
十八大以來每年超千萬人脫貧
陜南民歌生態文化特征與創新研究
陜南柑橘老果園改造關鍵技術
要讓貧困人口真正受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