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創新與變革
——《2020基礎教育創新驅動力報告》解讀與啟示

2021-05-13 03:41張春華白曉晶吳莎莎季瑞芳
開放學習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情感學校教育

張春華 白曉晶 吳莎莎 季瑞芳

(1.北京開放大學 首都終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 100081;2.北京開放大學 事業發展部,北京 100081)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教育系統中斷,影響了190多個國家近16億學習者,學校及其他學習場所的關閉影響了世界94%的學生,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更是影響了高達99%的學生(UNESCO, 2020)。教育工作者在疫情期間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教育的影響,積極采取各種方式保障教育有質量地持續進行。5G時代的到來,必定會迎來全新的教學模式,加速傳統線下教育與在線教育的融合,促使混合教學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常態”(蘭國帥 等,2020)。恰當地運用技術,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流行對教育所提出的挑戰的首選方案,不僅有助于教師增強教學技能,有效管理課堂,提高同伴合作能力,也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在未來數字世界的創造力、批判思考力及問題解決力。

美國學校網絡聯合會(Consortium for School Networking, CoSN)自2019年開始按照基礎教育創新驅動的挑戰、趨勢和技術驅動三個方面發布年度《基礎教育創新驅動力報告》,旨在探索技術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具體案例和智慧環境下學習創新的實踐經驗,從而促進學生在數字世界中健康成長。下文以2020年度《基礎教育創新驅動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為例,圍繞數據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創新與變革,解讀未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

一、《2020基礎教育創新驅動力報告》:挑戰、趨勢、技術驅動

《2020基礎教育創新驅動力報告》致力于推動基礎教育開展富有意義的創新,確保學生成為技術應用的最終受益者。報告提出影響學校教學創新排名前五的挑戰為:創新和發展的可持續性、數據隱私、教與學的變革、教學法與技術的差距、數字公平;促進學校教與學的改革,尤其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成績的五項最主要趨勢分別是:學習者作為創造者、數據驅動實踐、個性化學習、社會情感學習、培養未來領導力;幫助學校和地區減輕疫情對教育負面影響排名前五的技術分別為:數字協作平臺、保護隱私與安全的在線工具、分析和自適應技術、云基礎設施、移動設備(見表1)。根據克服挑戰的難易程度,報告對五項主要挑戰劃分了等級(按照所得的分數來劃分,從1到5,1是最容易克服的,5則是難度最大的)。按照技術對基礎教育的影響程度,報告也對五項主要趨勢劃分了等級(按照所得的分數從1到5,1是影響最小的,5則是影響最大的)。按照全球各學校采用技術的即時性排序,得出排名前5位的技術驅動(從1到5按時間由近及遠,1是最直接采用的技術,5是采用時間最遠的技術)(CoSN, 2020)。

表1 2020基礎教育創新驅動的挑戰、趨勢及技術驅動

與《2019基礎教育創新驅動力報告》相比,挑戰方面提出了數字公平和教與學的變革,趨勢方面提出了社會情感學習,技術驅動提出了數字協作平臺、保護隱私和安全的在線工具、分析和自適應技術。從五大挑戰、趨勢和技術驅動可以看出,數據既是未來基礎創新的挑戰,也是基礎教育創新的趨勢,更是驅動教學實踐的關鍵技術,而社會情感學習與技術使用遙相呼應,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更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習者的情緒、情感、體驗和信念。本文圍繞《2020基礎教育創新驅動力報告》中提到的新內容,探索后疫情時代技術應用為教學創新提供的動力支持及教與學的改革,以期為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國際比較的視角及可供借鑒的案例。

二、數據成為基礎教育創新的核心和熱點

數據關涉到教學改革、教育研究、教育決策、教育治理、數據安全、數字公平等?;跀祿芯拷虒W現象和學習行為,可以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王鑫,2019);數據在認識論和研究方法上促進了教育研究范式的轉變(朱波,王坦,2019);學校的海量教育數據通過有效的處理和分析,可以促進科學決策的形成(李艷,劉淑君,2020);數據治理水平反映了高校治理現代化的程度(劉曉東,丁國勇,2020)。數據可以使決策和行動言之有據,但這種努力也伴隨著數據隱私泄露帶來的風險和挑戰。在學校發展、創新和嘗試新技術過程中,遵守數據隱私相關法律是至關重要的。

(一)保護數據隱私成為學校構建數字生態系統的重要挑戰

學生數據的使用可以為教學、學習和學生支持提供有力的參考。隨著各種數字平臺及分析工具對學生數據的收集越來越多,在學生數據收集和管理過程中也存在諸多泄露數據隱私的潛在風險。

1. 數據隱私成為挑戰的主要因素

1)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對數據保護重視不夠

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對數據隱私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往往十分有限,缺乏數據保護的安全意識和工具,也沒有足夠的經驗避免數據隱私泄露的陷阱。此外,全球范圍內絕大多數兒童上網的年齡都趨向低齡,這意味著,在他們能夠理解上網可能會造成風險之前,就已經產生了大量關于他們的公開信息(Allaert,Cardinal-Bradette, & Sert, 2019) 。這也對數據隱私保護造成了極大的挑戰。

2)數據隱私相關的法律要求解讀困難

各類教育機構急于向學生提供資源,而對于泄露數據隱私的后果卻認識不足。關于數據隱私的法律尚不完善,對法律的理解也因人而異,而法律又常常需要由不具備法律背景的教育工作者來解釋。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教育法律條文有不同的規定,即使同一國家,各地區的具體規定又有較大差異,教育工作者面對復雜的、多層次的法律條文存在解讀困難的問題。在美國,學校必須考慮聯邦和州的法律,因此面臨解釋和應用法律條款的雙重壓力(Andrade, 2019)。

3)保護學生數據隱私的政策和流程還不完善

現有的學生數據隱私政策和流程與數據技術應用的深入發展尚不匹配,學校在考慮數據政策實施的過程中,面臨著資金投入和專業知識不足的壓力,技術供應商為學校提供技術過程中,也缺乏對教育和數據隱私相關法律的深入理解。

2. 戰勝數據隱私挑戰的路徑選擇

1)全面提高相關人員對數據使用和保護的認識與能力

既要認識到數據應用對教育的突出價值,不應因噎廢食,也要重點推出符合數據隱私價值取向的教育創新和技術使用。首先,加強對教育技術負責人及相關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培訓,了解使用未經審核的應用程序和軟件的道德及法律后果;其次,提高家長的合作意識,與學校一道關注數據隱私的相關法律法規,監督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的內容和權限;此外,學生也是數據隱私保護的重要參與者和實踐者,培養學生在技術使用、網絡安全、數字公民和保護隱私方面的能力。

2)完善數據使用和保護的政策及規范

對于學校系統來說,應緊跟技術發展并遵守相關法律;對于學區來說,數據隱私是需要多部門共同協調并優先關注的問題。明確數據收集和使用的目的是用于支持教學和服務學生;研究數據技術的教育價值,制定數據保護的流程,開發數據集成系統;重點考慮與第三方共享數據時的安全路徑及不良后果;形成常態化的數據維護安全責任規范。

(二)數據驅動實踐成為學校制定決策和創新教學的趨勢

1. 數據驅動實踐對教育的影響

2019年美國開展的面向家長和教師的數據質量調查顯示,90%以上的家長表示支持教師使用數據,以確保學生得到他們所需的支持和服務,86%的教師認同使用數據是有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Date Quality Campaign, 2019)。教育工作者通過數據分析可以顯著改善教學組織和管理過程,有效指導學生個性化學習,實現教學創新。學校應用數據追蹤檢測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對學生做出準確的判斷,促進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數據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和進度(Aglio, 2019)。此外, 數據驅動實踐對于學校數字化管理也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降低決策的風險,實現資源優質配置,提升安全系數(Foresman, 2019)。

2. 推動數據驅動實踐的路徑選擇

數據驅動實踐的過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粗到細、從數據本身到實現創新的過程。實現數據真正有效驅動實踐,可以考慮如下內容。

1)提高對數據的理解力和應用能力

教師對數據和教學關系的認識及應用取決于教師對數據技能的掌握程度,對數據分析技術越熟練,在教學過程中越有意愿通過數據來改善教學。經合組織也提出,教師應該掌握利用數據開展教學的能力(Koester, 2019)。學校和學區也應積極推動數據驅動教學的實踐,通過技術投資和培訓為教師提供使用數據的物力和智力支持。

2)有效、合理、安全地運行數據

數據隱私保護的相關法規有可能影響教師應用數據分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了鼓勵教師積極應用數據技術,企業合作伙伴和供應商作為數據驅動實踐的重要合作方,應該與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系統合作,開發并安裝有關教學、學習和運營信息的安全保護工具,列出數據使用的優先級及實施方案。

3)確保數據相關性和可用性的能力

數據只有經過分析才能產生價值,數據本身只是對復雜現象的簡單呈現,如果分析不當,也會出現描述簡單化、不完整、不相關等問題。因此,獲取的數據應該全面且具有關聯性和可讀性,能反映學習的復雜狀態和真實情況。此外,數據驅動的實踐也應考慮到公平問題,一方面數據可用于維護公平,讓每個學生獲得個性化的關注和支持,但使用不當,也有可能加劇現有的偏見和不平等。

三、技術變革與學生需求雙向驅動教與學

技術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改變了現有的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教學效率,提升了教學質量,促使教師角色多樣化,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周美云,2020)。學校在資源配置和支持體系方面也應與教育技術應用和教學方式轉變相適應,積極做出調整和變革。

(一)技術影響下的教與學變革成為影響教育創新的重要挑戰

1. 教與學變革成為挑戰的主要因素

教與學變革受到技術、教學法、專業培訓和發展等方面的影響。

1)技術的發展及采用沖擊傳統的教與學

技術影響下的教學和學習正在發生變化,如果技術和教學能夠深度融合,那技術促進教學就成為可能(Chauhan, 2017)。在過去的五年中,教師對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獲取、理解與使用有所提高。然而,政府仍然注重為學校提供互聯網接入、數字內容和設備,而很少關注通過技術幫助教師加強及改進教學(Burns et al., 2019)。技術作為硬件投入已成為趨勢,而教師面對不斷更新的技術發展、學習者需求的變化及社會未來變革,只有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才能應對未來挑戰。

2)機構領導對教師培訓和支持力度不夠

教育部門領導對技術應用的重視影響著教學與技術融合的程度。領導者愿意走出舒適區,打破墨守陳規的思想,設定發展目標和行動路線,以實際行動支持創新,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促進教與學的發展。如果教育機構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將教師業績與學生的成績掛鉤,那就不易促進教學實踐的創新。教師專業能力也會影響教師改革和創新的步伐,甚至會妨礙應用新技術促進教學創新的努力。

2. 戰勝教與學變革挑戰的路徑選擇

1)重新定位學習,重視非學業學習成果

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往往查考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程度,而創新性學習往往以項目為目標,考察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與學的變革對傳統學習的挑戰,不僅要重新定位學習,還要重新評估學習者的需求和能力,重新建立課堂規范,設計課程內容,變革教學方式。實踐層面的創新必須被視為應對不斷變化的課堂挑戰的正常反應。變革不是外在的,而是建立在教師創造性、直覺性和個人能力發展基礎之上的,并體現在教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OECD, 2018)。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弗雷斯諾聯合學區(Fresn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正致力于通過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來開展學習并發展教學,該項目基于培養合作學習文化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文化中,學生和教師分別掌握各自學習的主動權,并很好地利用了專業發展、數據分析和供應商合作伙伴關系(Digital Promise, 2018)。

2)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傳統教師被認為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創新性教學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知識的共同建構者。教師愿意看到學生的特長并向學生學習是師生共同主導學習的關鍵一步。美國弗吉尼亞州的溫徹斯特公立學校(Winchester Public Schools)已經將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教練和引導者,教師角色的轉變為教師重新規劃專業發展和成效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Van Heukelum, 2020)。

圖1 社會情感學習的能力標準

(二)社會情感學習成為構建學生品格和適應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技術融入教學變革更傾向于學生的能力培養,這容易忽略對學生情緒情感的感知和關懷,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互也有可能在線完成,甚至被機器取代,這對學生的人際溝通和交流能力也是一種潛在的風險。因此,社會情感學習(SEL)成為技術融入教學的有力補充,社會情感學習強調同理心、勇氣、毅力、適應性等人格能力的培養,這有助于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為學生未來適應社會發展、具備問題解決能力、公民責任意識及開展合作學習奠定了重要的情感體驗。

社會情感學習重在培養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交往能力及負責任的決策五個維度的能力(見上頁圖1)(CASEL, 2020)。推動社會情感學習包括認同價值理念、構建個性化課程、專業學習和非專業學習的整合等。

1. 構建社會情感學習的認同感是首要條件

社會情感學習的重要性往往在學生碰到問題后才會突顯出來,學校、教師、家長總是更在意學生的學習成績,經常忽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懷。教育系統只有重視并肯定社會情感學習在教育過程中及學生未來身心健康方面的價值,樹立社會情感學習的認同感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設定教育活動的重點和目標。

2. 社會情感學習重在個性化指導

有效的社會情感學習應該能夠靈活響應不同學生個性化需求??紤]到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和家庭背景及性格特點,應該采用不同的干預策略,不拘泥于整齊劃一的課程,與學生的需求相呼應,才能達到最佳效果(Bailey, Stickle, Brion-Meisels, & Jones, 2019)。

3. 專業學習和非專業學習的整合

社會情感體驗往往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何與“專業學習”掛鉤來開展社會情感學習對學校和教師來說都是一項挑戰。傳統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單一且任務繁重,又很難起到明顯的效果,如果將技術融入課程之中,通過技術增強的學習體驗為學生帶來多層交互,促進專業學習與非專業學習的有機整合,將會為社會情感學習帶來巨大的吸引力。

4. 推動社會情感學習實踐

在考慮如何衡量和支持社會情感學習時,決策者應該通過明確的溝通來建立信任,確保學生能夠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并明確社會情感和學業學習之間的聯系(Date Quality Campaign, 2018)。學校在開展社會情感學習時,應重點依托體驗性的項目實踐或應用程序,潛移默化地融入不同學科中,還應共享社會情感學習的優質資源和案例,持續投資社會情感學習的專業發展。

5. 整合社會情感學習框架

采用社會情感學習的眾多途徑之一是社會情感學習學術協作組織(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提出的框架指南,該指南以CASEL的學校行動理論為中心,主要活動包括:①建立全校社會情感學習的共同愿景;②評估全校社會情感學習的資源和需求;③提供持續的專業學習;④采用循環論證的社會情感學習方案;⑤將社會情感學習納入學校的核心功能;⑥使用數據和調查改進社會情感學習實踐和學生成績(Meyers,Domitrovich, Dissi, Trejo, & Greenberg, 2019)。雖然這六項關鍵活動通常包含在跨學科的執行框架中,但為課程實施提供了系統的方法指南,并有助于改善學校的跨學科文化和氛圍。

四、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啟示

《2020基礎教育創新驅動力報告》融匯了國際知名的教育技術專家和一線教育者的最新觀點與實踐,每一項成功案例的實施都離不開教育管理部門的支持、技術開發和實施者的協作、家長的認可及教育一線工作者的有效實踐。無論是數據驅動的教學實踐,還是社會情感學習的變革,都不是學校一方可以應對的趨勢,也不是學校自身能應對的挑戰。教育管理部門、教育工作者、家長和社區是否能秉持共識,對于基礎教育創新和變革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教育機構構建和諧安全的數字化校園環境,整合社會情感學習與學業學習,提升學生的同理心和責任意識;技術供應商與學校、教師和學生開展積極的對話,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目標探索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家長積極關注學校的相關政策和教學方法,了解技術在教育實踐中的積極作用,關注數據隱私和數據安全;教與學的變革有可能將教育從分工式的教學過程轉向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學習過程的互濟伙伴關系。技術融合下的教學創新和改革離不開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關注和支持,建立多方參與的發展共識,形成信息化教學的創新團隊,真正促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才能真正服務于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和全面發展。

1. 加強數據隱私保護力度,促進數據的合理使用

在教育中產生的數據往往涵蓋了諸如學習者身份信息(含家庭信息等)、性格特點、行為偏好、思維習慣、學習畫像、學習表現等,也包括教師的身份信息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個人信息。教育數據為教育治理和教學變革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對數據隱私保護提出了挑戰。與我國互聯網的普及和智能設備在教育中的應用相比,學生數據隱私保護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知情同意”的“告知與許可”形同虛設,學生隱私安全邊界模糊,技術應用時常僭越隱私規范(侯浩翔,2019)。南京某高校在建設無卡校園時,未經師生知曉,就可以獲得消費數據、成績數據、社群數據等,但對保護師生隱私權和數據安全卻未在方案中有所體現(尚嶸嶸,林山,2019)。

完善數據使用的法律法規是當務之急。2019年12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中國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和數據安全法。政府加強數據安全的立法,提升專業審查力度,對亂用、濫用、售賣數據隱私的行為進行追責,與學校一道合力促進數據隱私保護的時效性。學校在收集、分析和使用數據時,要建立嚴格的操作流程和規范;鼓勵教師參與以數據為支撐的教學活動,圍繞學習或測量的內容收集相關數據,不僅要保持數據的真實性,同時保證其實際可用。管理部門構建以數據為基礎的學校治理方案時,應嚴格遵守數據的使用要求和范圍。

在保護數據隱私的相關法律尚不健全之際,數據倫理的建立和健全更顯重要,謝娟(2020)提出應該在數據收集階段進行倫理考量,把教育價值和技術規范嵌入其中,在數據分析階段進行倫理調適,在教育決策階段進行倫理評估。數據倫理規范有助于人們對數據的使用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內化為自身行為的準繩和信念,在使用數據的過程中,心懷對他人隱私的尊重,即便在技術上沒有限制或者法律沒有明確約束下也能始終堅守內心的道德修養。

2. 關注教師數據素養的提升,促進數據支持下的精準教學

在普遍應用和強化技術的時代,教師甚至存在被技術奴役的風險,不自覺地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面臨技術環境變化和教學變革帶來的艱難抉擇,對如何做出變革和怎樣做出變革存在盲從或不知所措的現象。隨著智能教學系統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廣泛應用,我國一線教師已日漸熟悉教學場景中出現的不同來源及不同類型的教育數據。然而,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教學場景中出現的教育數據對大多數中國教師而言還是巨大的挑戰(張治,2020)。利用數據診斷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目標,及時根據數據調整教學方式和課程計劃,有效地指導教學實踐,這些都依賴教師數據素養水平和使用數據進行教學決策的能力。

首先,學校系統必須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發展支持,建立數據驅動教學創新的信心和愿景,為教師制定與學科專業發展相結合的數據素養提升方案;積極創建新技術試驗區,進行基于數據驅動精準教學的實驗班,形成技術應用于課堂的創新分享機制,在更大的范圍內保持并擴大創新;與技術提供商合作,形成技術專家與一線教師充分溝通交流的合作機制,技術專家走進一線教師課堂,幫助教師提高數據采集和分析的知識與技能,提升數據使用的針對性和相關性,確保教師能夠依據數據進行精準教學。其次,作為教師,應該了解數據素養層級標準,結合自身學科需要,選擇和應用可融入教學的數據技術,并能夠依據數據分析對學生的智力類型、能力水平、學習特征、內容掌握情況進行分類,關注每位學生的優勢和特長開展分層教學;摒棄對技術的排斥,積極了解技術的成本、可持續性、可擴展性等問題,愿意走出課堂,積極參與技術公司的合作對話,共同研發支持有效教學的新技術產品。最后,專業發展與技術使用的效果息息相關,面向教師真實工作場景的技術支持和問題反饋才是引導教師積極應用技術,促進數據驅動精準教學的關鍵,基于實踐的學習有助于學習與技術應用無縫銜接,促進教師的能力轉移。

3. 教學變革圍繞“學生學習為中心”,合理利用技術

技術融入教育有三個層級:第一,技術作為教學的內容;第二,技術作為教育工具;第三,技術和教育相互結合,將技術嵌入學習系統,促進學習方式的創新發展(祝智庭,彭紅超,雷云鶴,2017)。我國“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理念業已形成,但信息技術在教育層面的應用還停留在工具層面的簡單應用,也就是第二層級,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模式變革以及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發展應用尚需深度發掘(楊宗凱,吳砥,鄭旭東,2018)。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幫助教師教學,提高學生成績,促進學生社會參與,也有可能導致學生沉迷,教師對技術無所適從,從而喪失信心。探索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衡量標準應以是否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為標準,教育工作者的創新努力必須平衡學習目標、可用技術、學生既有知識和學習需求以及教學和學習發展的背景,而不是僅僅專注于技術的實施。探索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方式多元化,將學習者置于技術使用、數據分析和數據驅動實踐的核心,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興趣和動力來源,促進學習者全面個性化的學習與發展。與此同時,學生也應理解并合理使用技術,了解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計劃,積極探索適用于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

4. 關注社會情感學習的教學變革

報告將社會情感學習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了解和管理情感有助于學生在學校取得成功,這一點也被看做美國新一輪教育改革和探索的主要特征,即社會情感學習與學校教育的融合(周金燕,張亞星,李玉鳳,2020)。為了應對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挑戰,學校教育應將教學重心適當轉向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這也有助于學校解決學生在面對學業壓力時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及校園霸凌。

教育技術的智能導學功能,為教師可有更充裕的時間轉向學生的個性能力、素養提升、心理輔導及價值觀塑造等情感學習的培養提供了條件。學??梢詮慕滩倪x擇及教學安排等方面加強社會情感學習內容的設計,將“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意識、交往能力、負責任的決策”五大能力,貫穿于顯性課程的設計中,并同時融入隱性的教學過程中;既應該設計專門的理論課堂,也應該考慮與之對應的社會實踐。社會情感學習不是走過場,而是看實效,依據本校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普適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教材,為社會情感學習課程的開展提供物質載體,課程內容應該豐富多彩,增強趣味性和適切性。從傳統的知識課堂轉向技術支持下有情感、有溫度的深度互動課堂,充分培養學生自尊自愛、尊重他人、善于溝通、勇于擔當的精神和品質。

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標,它的發展為提高教學質量、變革教學模式、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態系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柳春艷,傅鋼善,2015)?!?020基礎教育創新驅動力報告》指出了國際基礎教育未來發展的挑戰、趨勢及技術驅動,在技術融于教學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們只有積極了解國際信息化發展環境,認識并利用未來發展的趨勢與挑戰,才能在戰略層面從容應對。

猜你喜歡
情感學校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情感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詩歌與情感的斷想
臺上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學校推介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