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情境的測評:千呼萬喚,猶抱琵琶

2021-05-30 10:48李欣榮
語文建設·上 2021年7期
關鍵詞:思維空間測評情境

李欣榮

【關鍵詞】情境,測評,語言經驗,個人體驗,思維空間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要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所謂語文核心素養就是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作為語文課程評價重要組成的測評與考試,如要真實反映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則必然要求以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為測試的載體。但要在測評與考試中營造出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三方面的情境,并綜合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實踐活動的考查,中允地說,難度非常大。因此,在追求文本整合、題目整合并取得一定成效的高考試卷中,情境題依然還未成為命題的主流形式,只是偶露崢嶸,或者形質分離(形式上像情境題,其實不是;形式上是常規題,實質上暗含情境)。下面選擇2021年全國乙卷和新高考Ⅰ卷中的幾道題,對比歷年高考中的題目來作探討。

一、用以測評的情境不應是知識點的疊加,而應是激活語言運用經驗的場景

原始素材的內容可以盡可能多地轉化為考試需要的測評點以供選擇,這是它能夠成為考試語境材料的重要依據。但是以往的經驗常常讓命題者意識“ 自覺”地把測評點理解為知識點,而不是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實踐活動能顯示出的“ 素養點”。換句話說,題目命制的起點不應是孤立的知識,而應是考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方式。

以語言運用題為例,經過多年的嘗試、反思和改進,摒棄了一個語境承載一個知識點的考查方式,確立了一個語境承載多個知識點的考查方式。這當然體現了語文素養測評的走向:針對單一知識點或能力點的試題數量減少了,測評試圖從簡單化、碎片化走向綜合性、整體性。但語境承載題目的數量并不能成為評判其是否體現情境測評的依據。且比較兩種題型:

【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23 題】

根據語言環境,用口語方式轉述下面書面材料的內容。

材料:①徐凡,男,江蘇南京人,東方大學文學院教授。② 系我國紅學界后起之秀,③ 尤以考證作者身世見長。④專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觀園人物論》、《〈紅樓夢〉導讀》(獲優秀教育圖書獎)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要求:① 內容適當。② 表達得體。③ 符合口語特點。④將轉述的話寫在相應的橫線上。

學校邀請徐凡與學生座談時,你以文學社成員的身份向同學們介紹說:________。

這道題其實是一道有著具體情境(學者與學生座談)和典型任務設計(介紹學者)的創新題。不同語體的轉述在具體的情境中生成較為復雜的結構不良的問題:需要角色扮演(文學社成員),有信息接收對象(同學們),要判斷情境中是否有不需要轉述的內容,以及揣摩必須轉換的內容如何做到恰如情境需要。這道題看似考查的是語體轉換這個知識點,其實在情境中綜合測評了信息提取、陳述判斷、介紹說明、解決問題的能力。

【2021年新高考Ⅰ卷,語言文字運用Ⅱ】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22.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

承載這兩題的語境是南極大陸雪變色原因及危害的介紹與說明。不可否認,通過這樣的內容能夠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但環保意識本身不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同時它又不能帶動或促進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而判斷一個語境能否成為情境的重要標準即它與語言活動是否緊密相關,是否通過核心知識和核心活動展現具有學科特征的思維方式。很顯然,這兩題有著如下不足:一是核心知識重合,雖然一題是客觀題,一題是主觀題,但都指向語意的連貫;二是缺乏應用性,都是通過前后語句補足相關信息,卻未關聯到生活中的運用以及加深對語文學科本體的認識上。而該卷語言文字運用Ⅰ 中的詞語判斷、病句修改判斷和分析對偶的構成與表達效果三題,雖整合于民俗、黨史的語境材料中,但三者間沒有素養考查的邏輯聯系,對材料的理解也無太大作用,這種考查還是很明顯地指向答案,指向知識的識記和了解。因此,字符、層次較多的語境下的多題考查并不一定就是綜合性、整體性的,更別說情境并不指向知識點的疊合,它只是激活語言運用經驗的場景。

而2021年全國乙卷的語言文字運用Ⅱ雖然還是這些考查形式,但多少顯示出素養測評的影子。首先通過第20題(表述同新高考Ⅰ卷第22 題,字數要求為12字)建立起第一段中對水果甜度、含糖量和熱量三者關系的認知,然后基于這種認知,去作“ 需控血糖人群吃水果指南”的描述:“21. 簡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65個字?!边@要求學生先準確理解因果關系及其復句形式,然后運用此句式概括段意,凸顯出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圖像”。但它還可以變得更靈活,運用文字里呈現出的觀念、認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你有需要控糖的親戚或朋友特別愛吃水果,請根據第二自然段的內容,用含因果關系句子的話來勸說他/她,或給他/她建議。要求表達簡潔流暢,不超過65個字。

這樣的命題方式關注的是怎樣使考試與學生的真實生活場境發生“意義”上的緊密聯系,使他們在材料中獲取的認知和課堂學習獲得的言語經驗能有“ 真實”的用途。它不僅涵蓋了原題對句式運用、段意概括的要求,更要求學生注意勸說或建議時的措詞與語氣,可以說,這樣的考查指向的不是答案,而是語言運用的表現。

二、用以測評的情境不應是語文活動的客體,而應是促發個人體驗的關系場

測評和考試從本質上說還是學科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能力在解題的過程中凸顯學科思維,體現學科素養,而情境的作用就是將解題的思維、行為(即測試的認識對象)外顯。有人或許會問:難道試卷上的題目本身不構成情境嗎?對此很難作出絕對否定的判斷。以下面兩題為例:

【2021年全國乙卷,第8 題】

王超杰為什么選擇《秦瓊賣馬》的唱段,且唱得壯氣不足?請簡要分析。

【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8題】

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前者要求準確把握秦瓊賣馬的處境,并借此領會他與王超杰賣瓷盤時心境的契合點。王超杰唱《秦瓊賣馬》唱得壯氣不足,是考生鑒賞王超杰這一人物形象的材料,考生能否進入“ 賣”的場景中進行分析,進而產生個人體驗,是不得而知的;換句話說,無論考生能否產生個人體驗,都能通過一定的技巧擬出答案。

后者看似考查反復手法的修辭效果,但考生即使熟記“ 反復手法起強調作用”對答題也沒什么用,因為此題本質上指向小說敘述方式的理解——為何作者安排王木匠多處使用反復手法來講石門陣?它外顯了或者考查了考生的個人體驗方式,即必須進入王木匠“說書”的場景中觀察:這種講述方式對動作的發出者(說書人)有什么作用?對動作的接受者(聽眾)有什么影響? 這意味著“ 說書”這個場景構成了促發考生個人體驗的關系場,考生要立身于說書人和聽眾兩種角色及他們的關系去品讀說書時運用反復手法的妙處。沒有這種體驗,考生只能基于反復的修辭作用這個知識點去思考,也就與測試的要求南轅北轍了。

由上可作出判斷:前者是常規分析題,而后者則是立足于文本敘述特點的情境題。

再以2021年八省適應性考試中的《國文先生》中的一題為例:

9. 如欲以“ 一則‘ 新世說”為題寫一則《國文教員》的小評論,請結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

這道題給師生帶來巨大的沖擊感,究其原因并不是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忽略了“ 評論”的寫作,而是寫評論的任務和《國文教員》(文本一)、金克木對這類小品文的評論(文本二)共同構成了一個真實的學習場境,讓考生借助文本完成一個學習過程:考生先要理解“ 世說”體的特征,再去觀照《國文教員》對“ 世說”體的繼承和創新,然后提煉出要點,完成評論寫作的任務。

審察真實的評論寫作,還可以發現這個題目其實隱含一個評價條件:各評論要點間的邏輯順序構成完整的評論框架。來看參考答案:① 記錄人物言行,品評人物風格,具有“ 世說”類小說的特點;② 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時代內容;③ 體現了學者金克木獨特的小說觀念??梢钥隙?,如果隨意調換這三個要點的順序,那么據此寫出的評論將不會具有很高的質量。

通過這個題例,或許能建立以下認識:情境測評的一種途徑是通過典型的任務使考生能夠跳出文本內容的具體解釋,在更高、更廣的視域里借助文本材料構成一個學習場境,呈現典型的思維過程和方法。由此也就能明白下面這些高考題的測評價值:

【2020年全國Ⅰ卷,第9題】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將文學作品同冰山類比,他說:“ 冰山在海面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北拘≌f正是只描寫了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請據此簡要說明本小說的情節安排及其效果。

【2019 年全國Ⅰ卷,第9題】

《理水》是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一篇,請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簡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提供一個學習支架,讓考生展現自己學習的思維過程;或者給出一個詮釋角度,讓考生展現學習的基本思路,這是現在情境測評的重要方式,至于考查的語文素養是賞析評價還是介紹說明,是陳述闡釋還是推斷探究,可隨文本特性和試卷布點要求而定??上У氖?,2021年的全國乙卷和新高考Ⅰ卷都沒有命制類似的題目,不可謂不是一種遺憾。當然,還是有可經改編以靠近情境測評的題目,如:

【2021年全國乙卷,第6題】

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臨朐縣山區與安義縣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經驗?請概括說明。

從性質來說,這是一道給出了明確角度(促進糧食增產)的信息概括題,考查信息提取和概括說明的能力。如果以典型任務來驅動,或許還能展現考生的思維路徑:

如欲以臨朐縣山區與安義縣江下村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的工作為對象寫一篇調查報告,請結合文本,為報告中的“經驗總結”部分列出相關要點。

這樣,學生就要以調查者的視角來觀察兩個地區的工作,并思考怎樣表述經驗才能使閱讀對象更清晰地把握住工作的條理。如此,原答案“①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② 立足本地實際,合理使用土地資源;③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灌溉和交通問題”順序應調整為③ ② ① ,這樣才符合兩個地區開展工作的實際情況。這些就是圍繞調查報告寫作的任務構筑起的學習情境的自身要求。

三、用以測評的情境不應是淺層、閉鎖的問題,而應是復雜、開放的思維和體驗空間

用以測評的文本,因其文體和功能的不同,情境創設的途徑差異也大。以小說為例,它通過刻畫人物形象、創設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反映社會生活,文本自身就成為一個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學生可以調動自己的語言和生活經驗,通過個性化的閱讀“ 體驗豐富的情感”。因此,在測評和考試中,感受、理解人物的心理、態度是重要的考查內容。例如:

【2021年全國乙卷,第9題】

買賣瓷盤的過程中,楊成岳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作品簡要說明。

【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8題】

兩人在喝完酒離開客棧前有一段一再相約的對話,請結合上下文分析對話者的心理。

但我們又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命題者對文本的詮釋影響著具體題目的命制?;谶@個事實,我們又可以發現,幾乎所有試卷中的小說,都被視為具有可以自足的情境,人物的所有行為都可被解釋,情節的演進都有清晰的因果邏輯。這樣就把人物的具體行為看作可以與心理、態度等一一對應的外在呈現,從而可以通過人物的具體行為反推對應的心理、態度??缮畋旧硎蔷薮蟮拿?,用來反映生活的小說本身的情境也必然是矛盾的存在。小說的閱讀過程就是發現矛盾的過程,也正因為存在矛盾,小說的情境是開放的,其詮釋也是多向度的:不同的閱讀方法和閱讀角度,會發現不同的意義世界。以人物的心理、態度來說,它是復雜的,有時甚至是混沌而不清晰的,人物的行為正是復雜的心理世界經過性質判斷、利害評估、情意調整后的具體呈現,受到深層心理結構的影響。所以諸如“ 先是無意購買,然后是有意相幫,最后決意相助”(2021年全國乙卷第9題)以及“ 對相約有強烈的愿望,依依不舍的心情,感覺到愿望不會實現后心情的惘然”(2020年全國Ⅰ卷第8題)的答案,無疑將復雜、開放的思維和體驗空間窄化為淺層、封閉的問題。因為影響楊成岳行為的心理因素是他的義利觀,關系到“ 對王超杰的情感”和“ 生意上的利益得失”間的權衡,反映出他處世的價值觀和生命意識;而影響尼克和喬治行為的,在情感認知之上還有著社會認知。

由此推之,正是人物的深層心理結構決定了人物的復雜性,也使得文本情境成為開放的、矛盾的空間。而歷年的高考命題只將淺層的心理活動作為考查對象,也就意味著命題者并沒有將文本視為情境,只是視其為意義指向明確的語境而已,正因為如此,本應是指向“體驗”“ 理解”“ 闡釋”的素養考查,才會被淺化為“分析”或“說明”。

當然,問題本身也可以是情境,判斷的依據為問題是否與考生通過學校學習和考場文本閱讀所獲得的內部知識經驗形成程度恰當的沖突,從而引起考生強烈的思考和體驗動機。有了沖突,考生的思維就會走向復雜,而不會是單向的,即必須在多向思考的前提下選擇最佳的思維定向,形成有效的問題解決路徑。也可以說,不同的問題解決路徑,能夠體現考生不同的思維品質。比如2021年八省適應性考試中信息類文本閱讀的第5 題:

有人認為,在對待人工智能的態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命題者通過兩則材料中對待人工智能的不同態度,設計了一個理解性的問題情境:考生可以借助文本信息對不同的態度進行“ 演繹”論證,從而同意題目中的說法;也可以通過兩則材料關注的領域不同,判斷出它們談論的是兩個話題,從而否定題目“ 截然相反”的說法;當然也可以不完全同意,將以上兩個角度結合起來辯證思考。由此來看,題目具有相當的復雜度和開放度:當考生無法認識到兩則材料關注領域不同,就走不通否定思維的路徑,就可以通過肯定思維的路徑去解決問題;當考生認識到關注領域不同,自然也不會滿意于走肯定思維的路徑。但很明顯,該問題的解決,否定思維的路徑其思維品質要遠高于肯定思維的路徑。

這道題在問題情境上的創設,可給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兩道題的命制以啟發:

5. 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16. 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 請簡要分析。

這兩道題的素養目的是一樣的,即“理解闡釋”他人的觀點,只不過途徑不同:前者通過信息提取,后者通過賞析體悟??上У氖?,“ 對此”和“ 對這一觀點”的理解的表述,已經限定了考生必須從認同的角度作答:前者先要根據萊辛的觀點理解繪畫的特征是描寫靜物且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然后通過比較“ 手揮”和“ 目送”在時間上的特點,從而詮釋顧愷之的觀點;后者先要理解全詩的主旨是規勸友人不要自我消磨,然后再分析第二句對彰顯主旨的作用。但是從“ 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可知,畫無法表現出“手揮五弦”(指演奏音樂)的整個過程,“目送歸鴻”的動作是靜態的,反而能通過最小限度時間的行為進行更長時間畫面的想象;從詩歌由景及情的創作規律來看,對白居易的勸說應該是從告訴白居易發掘潯陽的山水之美后生發的。也就是說,考生本可以從不認同的角度對題干中給出的他人觀點進行理解,而題目實際上拒絕了他們去作多元的、復雜的、開放的思考和體驗,沒有形成問題的情境,素養測評的價值是比較低的。如果這兩題中的一題可以改為“你認同這一觀點嗎?結合材料/文本談談理解或簡要分析”,則不僅能創設出引發思考動力的問題情境,更能在不同層級的素養要求中體現出測評的價值。

以情境任務為主要載體、以綜合考查為導向是高考測評的命題原則,同時也應是命題質量的評價維度?;谇榫车臏y評可能還不夠成熟,可能引發師生的諸多不適,但作為推進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評價手段,它應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最重要的考試中。

猜你喜歡
思維空間測評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
護患情境會話
培養中學生語文創新意識的基本途徑
例談導學單對思維的引導作用
測評一款LED成像燈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中的公民參與度測評研究
數學教學中的變式訓練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