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一年級“零起點”行為習慣的培養

2021-06-12 13:50趙蘇平
家庭教育報·教師論壇 2021年51期
關鍵詞:零起點習慣教學策略

趙蘇平

【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幫助一個人健康的成長,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來說,入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讓他們懂得在學校應該如何遵守規章制度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本文就闡述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和一年級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及成因,并提出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慣;教學策略

所謂習慣,就是在漫長的時間中重復固定的行為傾向,它具有一定的持久和穩定性,對于同學們來說,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是他們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完善和超越自我的重要前提。此外,一年級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老師要把握好時機,引導同學們養成學習、生活、文明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不良行為習慣表現

1.學校中的不良行為習慣

第一,故意損壞學校公共物品,在校園路上安放石頭或用釘子扎別人的車胎,看到別人出糗還落井下石;或者向廁所的管道扔磚塊等。第二,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如一邊吃糖一邊說話;喜歡吃肉食不喜歡吃蔬菜,這就使得他們的各項發育指標無法達到標準。第三,把零食當正餐,上課還偷吃零食,這不僅無法提起課堂興趣,還會損害他們的腸胃健康。

2.家庭中的不良行為習慣

第一,在家中任性妄為,總是質疑父母安排的一切,不對父母言聽計從,也不關心家人的健康和替父母分擔家務。第二,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特別是一年級的同學,他們不按時起床吃飯,需要父母再三督促。第三,沒有自主學習習慣,很多家庭作業都需要在家長的親自監督下才能完成。

3.社會中的不良行為習慣

第一,一年級的部分孩子在老師和家長面前還是比較懂事,但一離開學校和老師的監督,其行為習慣就非常令人擔憂,比如過馬路闖紅燈、偏離人行道、不排隊等。第二,在公共場合,比如公交車、商場、飯店等地大聲喧嘩、制造噪音。第三, 出去游玩亂扔紙屑、果皮,隨意采摘路邊的花草,缺少環境保護意識。

二、不良行為習慣成因

1.教育因素

第一,自從新課改后,我國對小學德育教育和習慣培養引起了高度重視,希望可以將每位孩子都培養成品德優秀、才華橫溢的棟梁之才。

2.家庭因素

第一,家長和學校缺少合作,對于學校每學期制定的計劃幾乎沒有進行參與,這就使得家長沒能了解到學校的教育計劃和重點,而老師也不清楚孩子離開學校后的具體表現。第二,孩子缺少父母之愛,對于一年級的家長來說,他們的任務就是多掙錢,既而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所以每天都忙于工作,與孩子的交流時間甚少,嚴重缺乏親情感。第三,父母離異或關系不好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傷害,使得家庭教育缺失。

3.社會因素

第一,雖然孩子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沒有得到相應的豐富,比如婚外情、重幼輕老等不良社會現象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道德取向。第二,部分家長認為培養子女成人需要一大筆資金,覺得這樣的投資是不劃算的,總是希望子女隨便讀幾年書,只要認識“字”和“錢”就可以出社會進行賺錢。

三、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策略

1.利用班會,讓學生心中有“規范”

在一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中,老師可以利用班會來讓同學們心中有“規范”。例如:每周帶領同學們觀看“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視頻,讓他們能夠通過這些形象、生動、有趣的畫面來明白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然后對照“規范”中的每一條,讓同學們來說說自己有沒有真正的做到,如果沒有,又應該怎么去做。

2.培養學生的復習整理習慣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習,語文知識的涉及面廣,知識點分布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要及時做好學習筆記,并在課后進行整理分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復習。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復習的學習習慣,比如每天下課之后,及時整理好上課的筆記,每天睡覺前,回憶一天所學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加強記憶,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姓氏歌》的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將課文中出現的姓氏做好筆記,并進行百家姓等相關知識的補充,讓學生了解姓氏,并認識“李”“張”“胡”等生字。在課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一項作業:了解你周圍人的姓氏,并讓學生在課后對相關知識進行補充整理。學習習慣的培養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在堅持反復訓練的過程中讓良好學習習慣成為學生的自然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3.培養學生認真書寫、勤于動筆的習慣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比如用正確的筆劃書寫漢字,把字寫整潔、寫清楚。教師可以讓學生買一些字帖,每天進行練習。在日常批改作業中,教師可以增加一個卷面分,讓學生意識到把字寫好看是很重要的,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意識。

4.培養學生建立錯題集的習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中,要善于思考和反思。因此,教師在學習中,要培養學生建立錯題集的習慣。在日常的作業練習以及考試中,學生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教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要指出學生的錯誤,讓學生將錯題進行整理歸納,了解錯誤的原因和容易出現錯誤的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鞏固練習,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錯誤。教師在每次講解完練習后,可以讓學生將錯題記錄在錯題本上,并定期檢查學生的錯題本。通過長期堅持,學生就會養成主動記錄分析錯題的習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結語:根據以上相關闡述和分析,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個漫長且艱巨的任務。為此,老師要利用班會,讓學生心中有“規范”;激發情感,引發良好行為習慣動機 ;反復訓練,促進良好行為習慣形成 ;優化評價,加強良好行為習慣自覺性。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在這些持久的行為習慣中改變自己的道德品質,既而用今天的好習慣來成就明天的輝煌,這也是當前小學教育所追求的真正目標。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零起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04011)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盧煥鳳. 城中村學校小學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策略研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5):46.

猜你喜歡
零起點習慣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習慣
上課好習慣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小學一年級實現“零起點”教學意義重大
好習慣
關于提高小學生識字實效的教學策略
淺談零基礎留學生的漢字教學
對多媒體輔助零起點日語專業教學的再思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