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研究

2021-06-12 14:20李明明
家庭教育報·教師論壇 2021年51期
關鍵詞:雙減背景古詩文教學初中語文

【摘要】古文古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的匯聚和凝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髓,具備深遠的教育意義。語文古詩文教學同時也是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成分,是學生學習古人創作,領會古人想法,深入時代背景,領略歷史變遷和培養語文學習素養的重要途徑。語文古詩文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素養和架構學生知識體系具備重要作用。雙減政策的推進和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同樣指出了語文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應以學生的學科素養和思想道德建設為語文教學的首要導向。而在現今語文教學中,學生在初中階段大量接觸古詩文閱讀,較小學相比,古詩文學習難度和量度都大幅上升??梢哉f,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是學生接觸古文化學習期間的重點時期和難點階段。因此,本文謹從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體系入手,依據相關文獻和課堂實證教學案例,探討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相關問題難點,并提出相關的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雙減背景;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

引言

雙減政策的提出和推進是我國基礎教育體系改革的重要的舉措,其主旨目的是實現我國基礎教育習題育人結構的合理性,在培養目的上同時強化了對于人才素質和素養等深層次要素的培養需求。這說明在我國基礎教育的各類課程教學活動過程中,學校和教師都應當將素質教育作為學科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導向。對于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而言,語文教師和學生應逐漸意識到:不同于以往應試教育模式下注重學生對于詩詞整體誦讀記背和整體語義的理解,雙減政策模式下教師應追求使學生掌握古詩文所對應的時代背景,詩人的情感背景,以及對于古文古詩的閱讀敏感性等深層次語文學科素養體系概念。而培養目標的深層化和多元化同時說明以往單純注重學生書面作業表現和卷面成績體現的教學模式已不再能滿足于學生學習的需要,初中古詩文教學應注重調節死板客觀的理論古文知識和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之間的平衡點。

一、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問題分析

雙減政策的提出,為教師更進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模式和提升教學質量提出了要求。古詩文學習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教師和學生而言,古詩文與現代白話文兩者之間的用詞用語和含義差異對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提出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古詩文語詞李明明 具備含義上的隱晦性,教師和學生基于現代生活和日常言語理解過程中的思維定勢,教師難以正確教授及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古文的具體含義;古詩文學習相對枯燥乏味,教師和學生難以進入恰當的教學狀態;同時也基于古詩文文化背景與學生現代生活背景的距離和差異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保證。

1.教師授課模式的局限性

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基于學生的升學負擔和自身的業績壓力以及日常繁重的教學任務導向,教學方式依舊局限于傳統教學模式下追求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誦讀過程。在古詩文教學工作開展時,先解釋字詞,再連詞成句進行句義的剖析,最后要求學生熟讀直至背誦相關的古詩語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反饋和情感演變,學生從頭至尾僅僅作為教學環節的被動灌輸者和接收者,進而會對語文古詩文教學的成效產生一定的局限:一是難以從根本上建立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情感訴求;二是古詩文教學過程中的枯燥感和乏味感會加重,課堂變得沉悶,而教學內容也變得死板,放大古詩文的乏味感,放大學生與詩文之間的距離,產生負面效果[1]。

2.師生對于古詩文重視態度不足

教師和學生基于語文學習過程中較大的教學量和多模板并存教學的現狀,因而對古詩文教學所給予的重視度不足。對教師而言,一方面由于古詩文教學本身不同于現代文閱讀和自身生活的親近感,導致教師對于古詩文教學工作的重視度降低,單純把教學重點放在字詞語義賞析和整體誦讀上,難以深化古詩文教學;另一方面,在我國初中語文教學和應試模式下,古詩文閱讀所占分值相較之于現代漢語賞析和現代文閱讀理解板塊而言較小,因而教師可能會將古詩文學習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對學生而言,古詩文中字詞晦澀難懂,古詩文所隱含的背景時代和詩人的思想觀念與現代人生活理念相隔甚遠,從心理情感角度難以提升對古詩文學習的積極性和傾向性。

3.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合理性

古詩文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評價體系不合理等問題也是限制語文古詩文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要素。古詩文學習具備多學科交融特性,既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內涵同時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對學生的思想道德體系構建起到了影響和建設性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深度理解古詩文內容背后所具備的人文藝術特質,僅僅只是從關鍵詞句的解釋入手,或者在字面含義上介紹詩文的思想情感,忽略了其對于學生的道德建設和思想影響。對于學生而言,學習古詩文的主要目的是因為考綱和政策的要求,僅僅是為提分和考試所需,未能認識到古詩文學習對自身的建設成效,難以樹立對于古詩文學習的積極性,嚴重降低了學習效果[2]。

二、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對策探討

1.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基于古詩文學習過程與學生現代學習生活的距離感,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上課所授內容,積極合理地創設教學情境。如在講授《桃花源記》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上或課前預先放映風景視頻,使學生初步理解桃花源的所述大致內容和描寫的環境細節,提前進入學習古詩文的情境,激發和提升學生學習《桃花源記》一課的期待感。必要時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鄉村生活游覽,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意識到古詩文反映的社會場景并非與現實生活遙不可及,消除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心理隔閡,提升教學效果。

2.培養學習自主學習習慣,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開展古詩文學習的前期,對于相關詞句的不理解及陌生感,是嚴重制約學生古詩文學習質量的要素。因此,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預習和學習,在課后應充分利用課下時間進行回顧和總結。其一,教師需要求學生在課前初步誦讀文章并查閱生詞生字進行備注,必要時可以借助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生詞含義,這樣教師在課上可對文言現象進行歸納整理,節余時間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將教學重心放在古詩文的文化背景和詩人的情感領悟等具備思想道德建設意義的內容中;其二,雙減政策落地后,學生課后具備較充裕的自主探究實踐時間,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充分回顧鞏固課堂所學內容,如在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文時,可組織學生在理清課文情節的基礎上,就相關場景進行模擬表演,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教師需強化自身知識儲備和教學水平

為幫助學生更為全面領會古文的思想內涵,教師需意識到自身作為教學過程主導者的地位,應充分意識到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強化自身知識儲備,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如在《桃花源記》一課的教學前,教師應充分查閱東晉時期歷史,必要要輔以當時所發生大事,主要目的是充分理解陶淵明著下該文的目的,同時有選擇性地向學生進行講授,幫助學生加深對《桃花源記》思想背景的理解,也幫助豐富學生的歷史涵養,提升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

4.創設合理的古詩文學習評價體系

合理的評價體系對于學生開展學習起到保障和促進作用。對于古詩文學習而言,學習效果的細節性評價應由淺入深,由字至句最后至文章思想感情,進行深化和細化。首先,應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即需要考察學生對于基本的字詞是否掌握,讀音是否正確,關鍵字詞理解是否到位。教師可以在課堂最后幾分鐘時間安排集體誦讀或是在課后對部分學生進行抽檢,考察其對基本字詞字義的理解。上述方法也可以作為對學生預習成效的檢驗手法。其次,考查學生對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領會程度,教材中的古詩文具備較強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其中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需注重檢驗學生對作者思想的共情程度,適當開展拓展教學,如在講授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一文時,教師充分介紹該詩詞的創作背景,在作者被貶至黃州時,必定心懷失落,為檢驗學生對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領會和理解程度,教師可引入如《席上贈劉夢得》等材料進行擴展閱讀和串聯理解。兩文均抒發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思想,教師進行后一文閱讀過程中,僅需適當點撥,介紹背景和講述生詞生字,后進行深化理解,考查學生對作者思想的反饋程度,檢驗學習成效。

三、結束語

雙減政策下,教師應深化課堂改革,積極探索古詩文教育教學的新方法、新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創新作業布置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樂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使學生積淀文化底蘊,獲得思想涵養和價值支持,為學生理想人格的養成奠定下堅實的基礎。使古詩文學習成為實現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桑英華.淺析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知識文庫,2022(07):10-12.

[2]張文君.以詩文韻味,育審美能力——論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2(04):27-30.

猜你喜歡
雙減背景古詩文教學初中語文
基于“教、學、評”一致的初中語文作業一體化實踐模式
基于“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布置探究
初中語文片段寫作的實踐路徑
群文閱讀與單元教學比較談——以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為例
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
古詩文教學對培養人文素養的思考
如何培養學生在學習古詩文中入情入境
淺論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文教學的利弊
從“意會”走向“言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