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冤家宜解不宜結

2021-06-15 15:57肖伊緋
尋根 2021年3期
關鍵詞:題記菩薩信仰

肖伊緋

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道理淺顯而樸實,是中國民眾希求平安、倡導和諧的基本訴求之一。解冤祈福的行為在民間流傳已久,往往依附于各類佛教、道教信仰的祈禱形式之中?!敖庠┙Y”信仰經過長期演變,形成獨立的偶像崇拜,應肇始于唐末五代時期的佛教經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至北宋時基本形成了所謂的“解冤結菩薩”信仰,并一度出現相關造像龕窟。宋以后“解冤結菩薩”信仰逐漸流變,與道教、民間宗教相混融,逐漸退出偶像崇拜的范疇,最終趨于式微,直至消亡。

川東地區的三尊“解冤結菩薩”摩崖造像

筆者在巴蜀地區長期從事民間宗教信仰的田野考察,在進行本地域宗教圖像搜集過程中,曾偶然發現過兩尊有造像題記與一尊沒有造像題記的“解冤結菩薩”。有題記者一尊位于四川省東部安岳縣千佛寨,一尊位于重慶市大足區;無題記者一尊位于安岳縣圓覺洞。

安岳縣千佛寨中有一龕殘像,龕中雕有菩薩坐像一尊。像著交領袈裟趺坐,胸飾瓔絡,左臂置于膝前,右臂舉于胸前,頭手俱殘。肩后壁處雕有殘肢,似應為四臂像??咄獗谟幸环皆煜耦}記,荷葉蓋、雙足座的題記外框,為典型的宋代之后的題記外框慣用形制。題記自右至左,共八列豎刻。

據題記內容可知,該龕造像為南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所造。造像主要是功德主為超度祖先、祈福后人之用。只是既以解冤結菩薩作為供養主尊神像,卻并沒有在題記中明確地提到“解脫冤結”的相關內容,或亦可據此推知,南宋時“解冤結”信仰已然泛化,刻造供養“解冤結菩薩”亦與刻造供養其他菩薩佛像的祈愿類同,并無專門的宗教儀軌。

安岳縣圓覺洞中有一雙重矩形龕,龕中主尊造像趺坐蓮臺,蓮臺置于一牛背上,牛呈縱向站立狀;牛之左右兩側各刻有造執繩武士及弟子像。此兩像之側,又各刻有兩頭小牛像,居于龕側。且于龕內臺基壁面又浮雕有兩頭相向而立的牛像,龕內共造有五頭牛像。

此龕主尊造像身著通肩薄衫,胸前飾瓔珞,右手撫膝,左手坦掌執物,置于趺坐之腿間,頭部后壁有雙重圓形火焰背光。此龕雖無造像題記,無從考究其確切刻造時間,但從造像體態趨于清瘦,雕刻技法慣于使用圓刀,整龕造像呈現出清朗圓巧的風格,基本可以判定為五代時期造像。

在大足北山今編為第209號龕內,龕中造像主尊即為“解冤結菩薩”,趺坐蓮臺,戴花冠,著通肩薄衫,胸前無瓔珞,內衣博帶,懸于座下;左手撫膝,右手舉玉印于胸前,身后有雙重圓形火焰狀背光。菩薩所坐蓮臺置于一牛背上,牛呈站立狀。龕外右壁上有一陰刻題記:“(南)無大圣解冤結菩薩壹身”。

在“解冤結”稱號之前冠以“大圣”之號,這是與安岳題記有區別的。據《大足石刻總錄》記載,該龕造像年代為五代時期;但從陰刻字體的風格以及“大圣”稱號等信息來看,題記可能并不是五代時的題刻遺跡,而是后來信奉者的補記。據筆者田野考察經驗判斷,此則題記應為清代或清代以后的遺跡。

“解冤結”信仰溯源

在“解冤結菩薩”之名前冠以“大圣”,應可溯至明清以來的關帝信仰。明清以來,崇信關帝者眾,托佛轉道,以關帝信仰為核心的偽經頻出,清代所出《圣帝大解冤經》即是其中一部。此經偽托東漢普凈禪師垂注開解,據稱為慈光慧佛的言傳身教。此經共分八品,分別為大解冤經因由品第一、普凈禪師說法品第二、解結消災品第三、解釋命元品第四、解釋子女品第六、解釋六類品第七、解釋十難品第八。在此經前有《解冤咒》一偈:

因果生生報不停 惡緣孽債兩相尋

從今解脫千年結 善道頻開福德門

無上解冤結菩薩摩訶薩(叩)

經中“因由品”明確說明,此經即取材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圣”。卷首語云:

蓋維昭明大帝,得封漢壽亭侯之職,一靈真氣,直上斗牛。 拜見斗姆元君,翻閱三生因果,始解夙根。自此屢施感應,顯靈于玉泉山寺,得蒙上帝敕命,敕封都天糾察之神。時于玉泉寺中,會故人普凈長老,于此清修道德,悟透本來。時普凈禪師,已證位慈光慧佛。

原來,慈光慧佛即普凈禪師,是那位傳說中關公的師友。其后敷衍關公見下界蒼生苦痛災禍,奏請玉皇大帝于大梵天宮中派遣慈光慧佛下界講法,以解苦濟困。該卷末尾宣稱,關公于“大梵天中,參謁慈光慧佛,各敘昔情;復將來意以告禪師,請求說法,解釋冤愆”。整卷“因由品”佛道參混,卻借關公之言行開宗明義。

但此經除卻經前解冤咒中提及“解冤結菩薩”名號之外,經中再無其他內容與之相關。此亦是民間寶卷偽經之慣用手法,不足為怪。北山第209號龕題記,冠以“大圣”之號,當與此經有所關涉(托關圣名號)。至于窟中那尊主像是否經清代改刻改妝,甚至本身就是清代所補,也完全是有可能的。故《大足石刻總錄》所考五代造像之說,似可存疑。那么,解冤結菩薩有據可考的最早造像,是否就是安岳千佛寨的南宋慶元二年造像呢?是否可以在同時代或更早的佛經原文中找到其造像依據和出處呢?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系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制,此經后附有回向偈一品:

愿消三障諸煩惱,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解結解結解冤結,解了多少冤和業。洗心滌慮發虔誠,今對佛前求解結。藥師佛,藥師佛,消災延壽藥師佛。隨心滿愿藥師佛。

此偈中明確提到“解結解結解冤結”,無論此回向偈是否為唐人所制原文,亦可作為對此經主體思想的一種概括描述,應當是最早提出“解冤結”這一說法的佛經文句之一。復觀經文,雖仍無“解冤結菩薩”這一明確稱號,可其中有一位“救脫菩薩”已具雛形。經云: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唇干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則,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皈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蚪浧呷?,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果報故,乃至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是故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

此后,經文圍繞救脫菩薩與阿難之問答,來表現藥師如來之愿力宏大,甚為詳盡。究其文理法義,此救脫菩薩亦具解困祛怨、普度橫非于世人之愿;此菩薩于唐代經文中首次出現,又于何時演變為可資造像供養的、有明確稱號的“解冤結菩薩”呢?

“解冤結菩薩”稱謂溯源

北宋蘇洵《嘉集》卷十五《極樂院造六菩薩記》云:

始予少年時,父母俱存,兄弟妻子備具,終日嬉游,不知有死生之悲。自長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憂,蓋年二十有四矣。其后五年而喪兄希白,又一年而長子死,又四年而幼姊亡,又五年而次女卒。至于丁亥之歲,先君去世,又六年而失其幼女,服未既,而有長姊之喪。悲憂慘愴之氣,郁積而未散,蓋年四十有九而喪妻焉。嗟夫,三十年之間,而骨肉之親零落無幾。逝將南去,由荊、楚走大梁,然后訪吳、越,適燕、趙,徜徉于四方以忘其老。將去,慨然顧墳墓,追念死者,恐其魂神精爽滯于幽陰冥漠之間,而不獲曠然游乎逍遙之鄉,于是造六菩薩并龕座二所。蓋釋氏所謂觀音、勢至、天藏、地藏、解冤結、引路王者,置于極樂院阿彌如來之堂。庶幾死者有知,或生于天,或生于人,四方上下,所適如意,亦若余之游于四方而無系云爾。

據上列記述可知,嘉四年(1059年)九月,蘇洵之妻亡,蘇洵決定全家離蜀。為了超度死去的夫人,蘇洵捐造了觀音、大勢至、天藏、地藏、解冤結和引路王者等六尊菩薩像,連同兩副龕座都一同舍予極樂院,在如來堂里供養,為此作了上文《極樂院造六菩薩記》。據此可知,解冤結菩薩的造像之風興起,應當不晚于北宋。

1987年5月,武威市新華鄉纏山村群眾在亥母洞寺遺址施工中,發現一批西夏文文獻,共34件,現藏武威市博物館。孫壽齡、史金波曾先后對這批文獻作過介紹。2005年,《中國藏西夏文獻》刊布了這批文獻的全部影印件。其中兩件題名為《佛說百壽怨結解陀羅尼經》的佛教文獻殘卷,經段玉泉考證, 這兩件殘卷原本是同一紙文獻斷裂后而形成的兩部分,可以綴合并拼接成一部完整的經文。這一佛經實際應該定名為《佛說解百生冤結陀羅尼經》。這部西夏文《佛說解百生冤結陀羅尼經》與今天所見嘉興藏漢文本《佛說解百生冤結陀羅尼經》的陀羅尼存在著差別。

西夏文《佛說解百生冤結陀羅尼經》的出土,從佛經原文的文獻角度,佐證了“解冤結”信仰在西夏時期就已形成,并產生經典解釋?,F代中土佛教中還流傳著的“解冤結真言”或“解冤結經咒”,可能就來源于嘉興藏漢文本《佛說解百生冤結陀羅尼經》,雖與西夏本略有不同,但同一祖本的來源應無疑義。不可否認的是,“解冤結”信仰形成的時間至少因西夏文《佛說解百生冤結陀羅尼經》的出土,可以上溯至北宋晚期,雖然并沒有發現宋代經藏中有同名稱漢文佛經。

“解冤結”信仰逐漸從《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中剝離出來,除造像供奉之外,最顯著的表現莫過于出現了“解冤結真言”或“解冤結經咒”的簡單修行祈福程式,并以《佛說解百生冤結陀羅尼經》的問世為依托,產生了關于“解冤結”信仰的經典解釋與標準版本。從《佛說解百生冤結陀羅尼經》中獨立出來的真言、經咒所規定的修行程式,又附著在民間已經普遍流行的阿彌陀佛信仰中,廣為流布。此外,尚有《壽生經》之類的偽經,偽托唐貞觀十三年(639年)三藏法師觀經而作。雖然這些經文中也提到解冤結菩薩名號,但此經敷陳之論,皆經債、還壽生、寄庫、冥禮之詭論,被正統佛教視為旁門左道、偽傳邪說,無足為據。但也應當看到,正是這些所謂的“偽經”,為“解冤結”信仰的大眾傳播鳴鑼開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實際作用,也起到了民間普及的客觀效果。

“解冤結”信仰的佛道互鑒

至遲在宋元之際,開始出現一種名為“解冤結”的詞牌,成為頗受當時道士歡迎的一種填詞格式,詞作主題多為道教修煉、出世隱居、長生安樂的主題。據傳全真派著名道士丘處機作有“解冤結”詞三首,詞曰:

北方一日,南方一日,共東西、四方交日。夢寐沉沉,且往來、游行銷日。待佗年、道心開日。百年短景,都來幾日。暗推排、今朝明日。不覺推排,到圣賢、嘉音來日。洞天開、是吾歸日。

當初學道、憑空煉己,志沖天、人間無比。放曠山林,次后復、逍遙云水。過夷門、又臨秦地。飄蓬十載,游程萬里。度關津、崎嶇迢遞。事事諳來,但悟了、般般總棄。只隨緣、布裘芒履。

山河已定,干戈不起,太平時、八方和義。齋醮頻修,盛答報、虛空天地。謝洪恩、暗中慈惠。千年一遇,神仙出世。幸遭逢、莫生輕易。供養精嚴,但一歲、勝如一歲。遇良辰、大家沉醉。

道士們的詞作往往可以即興演唱,作為宣傳道教教義的輔助手段之一,至于這種詞體格式為什么命名為“解冤結”,目前尚無相關文獻可資考索。不過,道藏中關涉“解冤結”信仰的道教經典著實不少,略微翻檢,即可見《太上道君說解冤拔度妙經》《太上三生解冤妙經》《太上始天尊說東岳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誥咒妙經》《太上說通真高皇解冤經》等諸多名目。這些道藏經典究竟初撰于何時,是否源于或借鑒了佛教“解冤結”信仰,或者又同時融匯摻雜了中國民間“解冤結”信仰,都是有待進一步探研的問題。

由于大足北山第209號龕解冤結菩薩造像的騎牛造型,在現有佛經文獻中得不到確切證釋,故有研究者據此揣測其中可能摻雜有道教因素,譬如與“老子騎青?!毙蜗蟮幕ヨb,這體現了五代之后的佛、道、民間原生宗教混融的趨向。那么,“解冤結”詞牌的出現,及其在道士傳唱中的廣泛運用,以及“道藏”現存諸多關涉“解冤結”信仰之道教經典,能否作為這一揣測與假設的間接佐證之一,仍需求證研討。

猜你喜歡
題記菩薩信仰
菩薩
信仰
讓題記道出文章的靈魂
漫畫
畫出靈魂凸顯神韻
一個高顏值的題記定能讓你文采盡顯
佛像面前的菩薩
生氣的狼
讓題記活畫出作文之靈魂
社會意識與菩薩造像的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