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輩詩中的家國情感

2021-06-15 15:58楊慧麗
尋根 2021年3期
關鍵詞:家譜立德家風

楊慧麗

家譜,又叫族譜、宗譜、世譜、家乘、家牒等。

明清時期,家譜內容逐漸定型,主要包括凡例、譜序、宗規、家訓等內容。其中凡例中一般載有“字輩”,常以四言或五言詩歌的形式規定。子孫命名以某“字”為輩分,逐字取名,兄弟則共用一個字。

古人取名很有講究,往往含有長輩的深厚寄托。因排行字必須冠在名中,故考察“字輩詩”,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共同體意識,而這種意識和理想又在他們修身立德、傳承家風、對國家認同的行為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彰顯。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浸淫在儒家文化中的古人之精神理想,其中修身正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因對修身立德的重視,以致“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字眼總是頻繁出現在家譜中的字輩詩里。四川《廣安鄧氏宗譜》字輩詩“以仁存心,克紹先型”,強調了“仁”;安徽《休寧厚田吳氏宗譜》字輩詩“資忠履信,用錫爾祉”,強調只有做到“忠”和“信”才能永有福祉;江西婺源《太原雙杉王氏宗譜》字輩詩“賢達明敏,孝友忠貞”,強調了智、孝、義、忠;《剡北德政鄉赤石里朱氏宗譜凡例》字輩詩“孝友睦姻,任恤智仁,圣義宗和,祖宗貽謀,既遠云,延慶自長”和“太元希白,簡素真淳,謙恭誠篤,正直平均,寬厚敬恕,廉節雅訓”,基本上每一個字都是一種道德規訓。

傳承家風

“家庭是精神成長的沃土,家國情懷的邏輯起點在于家風的涵養、家教的養成”。所謂“國之本在家”,古人在書寫家譜字輩詩時自然會將這種傳承家風的情感責任融入其中,飽含了他們對子孫后代的殷切期望。江西婺源《太原雙杉王氏宗譜》字輩詩“錫茲祉福,日升月恒,詩書繼世,永振家聲”,希望子孫后代以詩書繼世,弘揚家族名聲;湖南湘潭《毛氏宗譜》字輩詩“立顯榮朝士,文方運際祥;祖恩貽澤遠,世代永承昌;孝友傳家本,忠良振國光;起元敦圣學,風雅列明章”則為子孫后代樹立了“孝”“友”“忠”“學”的價值準則。

對國家的認同感

“治國平天下”是古人的終極人文理想,而這種理想來自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一個人只有高度認同了自己的國家,才會有歸屬感,繼而才會有“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責任與擔當。這種情感在家譜的字輩詩里隨處可見。如《張氏統宗世譜凡例》的字輩詩“元良愷悌,明盛啟鷹揚;端拱都俞美,中邦壽象康”蘊含著期盼國家長久康健的深沉情感;《縉云李氏宗譜凡例》中的“大理肇宗盟,元良儲國英;象賢標世德,積善振家聲;道學千秋業,詩書萬載榮;其祥如許發,惟以荷晟平”,頗有“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使命感。

家譜中的字輩詩不僅顯示了古人修身立德、傳承家風、對國家認同的情感責任,而且持續教育著代代子孫不可偏離家族道德準則,時刻牢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與使命。作為中國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字輩詩延續良久,承載的歷史文化之厚重可見一斑。但是如今人們取名一般不再講究輩分排行,年青一代對字輩這一中國特色文化已經非常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文革”中大多家族的家譜被焚燒,家族成員不知字輩詩內容,因此無法再遵循這種古老的取名方式。

二是農業社會集體勞作消失,城市化進程導致家族觀念的淡化。農業社會中大多是聚族而居,互幫互助,聯系緊密,由此家族成員都有著強烈的家族觀念,安土重遷,血緣上的孰近孰遠分得特別清楚。因此,家譜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由專人負責續修,增添上新成員,以延續本家族血脈,接續擬定字輩詩,以讓新出生的子孫起名有據可依,又不至于犯祖宗名諱,以表尊重與敬畏。但是改革開放后,由于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多,多數人離開了農村,導致了家族觀念的持續淡化以及家族成員間的親情淡薄,以至于新生代的名字里很少有人按字輩取名。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

猜你喜歡
家譜立德家風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勞動,立德樹人
談初中化學教育的立德樹人
巧化課堂意外 踐行立德樹人
例談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立德教育
潘光旦嗜治家譜
家風伴我成長
當好廉內助,樹立好家風等
百家姓看“家風”
百家姓看;家風
歲月沉淀中的老家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