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軸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與價值分析

2021-07-19 00:45珊丹
理論與創新 2021年6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珊丹

【摘? 要】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研究北京中軸線。統計、整理中軸線相關非遺名錄體系,列出完整北京中軸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結中軸線禮制文化、民族文化、宮廷文化、民間文化、商賈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從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方面分析遺產價值;提煉北京中軸線非遺在多文化圈交織與嵌套作用下傳承至今的時代特性。

【關鍵詞】北京中軸線 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特征 遺產價值

1.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看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北京老城(明清北京舊城)的傳統城市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7.8公里。

北京中軸線體現中國傳統城市規劃的文化理念,反映中國傳統都城風水的布局原則,集中展示北京城的文化特征。以中軸線方式規劃、布局、營造城市,本身即是中國人對中正、對稱、風水、運勢等傳統宇宙觀的認知與實踐表達,是一種“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角度看,本身即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此,“北京中軸線”作為不可移動的遺址,從普遍價值上看,是表現這種軸線對稱規劃方式的物質遺存,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偉大成就的實物例證,屬于物質文化遺產;而作為一種傳統宇宙觀的認知與實踐,從實踐者的傳承賡續上看,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氨本┲休S線”是文化遺產在“物質”與“非物質”兩個層面相結合的典型代表,一軸帶兩翼,反映了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依存關系。

2.北京中軸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北京中軸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北京老城范圍內,社區、群體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北京中軸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指由中軸線相關社區、群體申報,并列入國家級、北京市級、東城和西城區級等三級名錄體系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由中軸線文物遺產區與緩沖區范圍內社區群體申報而列入名錄的項目,與中軸線文化密切相關,受中軸線文化影響而產生、發展、傳承、傳播,計為北京中軸線非遺直接項目;由東城、西城區域內且文物遺產區與緩沖區范圍外社區群體申報而列入名錄的項目,與直接項目行政區域相同,文化意識相通,社區群體間交叉較為密集,計為北京中軸線非遺輻射項目。中軸線區域以外其他與中軸線有關的非遺項目,如為故宮提供琉璃制品的“琉璃燒制技藝”等可計為北京中軸線非遺拓展項目。

3.北京中軸線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

3.1深厚的禮制文化

北京中軸線積淀的豐厚文化,在物質層面上表現為中正對稱的布局、雄偉莊嚴的宮廷、四面圍合的庭院、均等方正的路網等一系列反映“禮”的秩序追求;在非物質層面上體現都城的禮制文化烙印,集中反映在口頭文學、禮儀樂舞、宗教祭祀、節慶禮儀等方面。

中軸線相關的天壇、前門等傳說均與禮制有關,既反映天人關系與人倫關系,又體現生活方式與倫理道德。如“天壇的由來”折射了民眾對傳統禮制的質樸理解;“全聚德招牌傳說” 反映了中國傳統禮儀道德觀念;“劉伯溫建造北京城”體現了皇城根百姓對皇家宮苑等級森嚴的禮制遐想。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逐漸積淀下能被大眾接受的民間文學故事。

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是純正的中華古樂舞,是明清宮廷對古代雅樂的系統繼承,保存了先秦時代的基本形態,被尊為“華夏正聲”,是中軸線禮制文化在傳統音樂方面的典型代表。

北京獅舞除民間北獅,還有皇家御用的太獅。明代鐘鼓司、清代掌禮司,分管內庭祭祀禮儀樂舞?!罢贫Y司太獅老會”是北京地區存留至今唯一一檔出自宮廷、執事器具保存基本完好、能夠進行傳統套路表演的太獅會,是中軸線舞蹈的典型代表。

青銅器作為傳統禮器,其修復與復制兩項技藝由來已久、相輔相成,至今故宮博物院仍傳承著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

3.2多彩的民族文化

北京中軸線所吸附的民族文化與遼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明之漢、清之滿等民族統治下歷史各階段發展密切相關。在北方游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交融的過程中,各民族的非遺也得以交融發展,這種海納百川、百花齊放的文化視野與氣度,增強了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

隨著歷史發展,北方各游牧民族興衰起伏,又受到回族等穆斯林民族發展影響,當下北京中軸線非遺項目主要以漢、滿、蒙、回等四個民族為主。如代表漢族文化的古琴藝術、北京皮影戲、圍棋等;展示滿族文化的善撲營摜跤功夫、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藝、天橋中幡等;體現蒙古族文化的北京蒙鑲、葡萄常料器、宮廷正骨等;反映回族文化的月盛齋醬燒牛羊肉制作技藝、“廚子舍”清真菜民間宴席制作技藝、北京回族民間故事等。

多民族聚居的環境,僅從飲食文化方面,就造就了北京食物口味的融合性與品種的多樣性。如宮廷奶品制作技藝,源于蒙、滿等游牧民族自古食用奶制品,定都北京后又融入漢族奶品制作精髓發展至今。北京中軸線一軸帶兩翼,推動了東、西兩城發展,受民族宗教活動影響,北京內城廟會中,西城護國寺與東城隆福寺地位尤為突出,號稱“東西兩廟”,以其為核心,形成中軸線兩邊風味小吃的集散地,孕育了護國寺清真小吃制作技藝、北京風味小吃制作技藝等一系列非遺飲食項目。

3.3鮮明的宮廷文化

北京自古是北方重鎮,后經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京師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元以來不斷描繪的中軸線,為這座帝都賦予了鮮明的宮廷文化色彩。中軸線延展的北京老城區,歷來吸引名家大師、薈聚文人雅士、云集能工巧匠,匯集各方人才,直接服務于皇家宮廷,客觀上推動了北京在工藝美術、表演藝術、醫學醫藥等眾多領域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

中軸線的宮廷文化首先體現在以“燕京八絕”為代表的傳統美術與傳統技藝類項目中,包括景泰藍制作技藝、北京玉雕工藝、象牙雕刻、雕漆技藝、金漆鑲嵌髹飾制作技藝、北京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京繡等八大工藝門類,汲取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在清代開創出中華傳統工藝的高峰,并形成“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中軸線的宮廷文化還體現在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上,包括瓦作、木作、石作、搭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畫作、裱糊作等“八大作”,是中國傳統營造技術的典范,對古建筑的發展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此外,燈彩、補繡等集民間精華于一身,歷史上直接服務于宮廷,也融入了宮廷藝術特色。

在傳統戲劇方面,昆曲、京劇深受皇族推崇而登上宮廷舞臺,并迅速擴大影響力,呈現出藝術精湛、高貴華美的皇家表演藝術水準。

此外,內八檔花會是清朝每逢佳節慶典中由各部官員為皇家呈現的表演活動,包括禮部的中幡、兵部的杠箱、掌儀司的獅子、刑部的五虎棍、吏部的雙石、工部的石鎖、太子府的花壇、戶部的秧歌等八大花會表演。這些項目享有皇家封賞的榮譽、嚴格規范的會規、氣勢恢宏的表演、與民同樂的風范,成為中軸線區域傳統舞蹈、體育、游藝與雜技的亮點。

3.4濃郁的民間文化

都城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繁榮昌盛的發展也促使了民眾的民間文化具有政治延伸、禮儀交往、追求品質等特點,成為中軸線上非遺的又一特征。在皇權至上的王朝時期,以中軸線為核心的皇城作為歷代皇親國戚盤踞、達官貴人云集的城市,帶動了皇城根百姓對生活品質和審美情趣的追求,造就了中軸線非遺的高品質,晚清八旗子弟更發展至巔峰。內畫、毛猴、泥人、面人、臉譜等傳統手工藝,養鴿、遛鳥、玩蟲、放風箏等娛樂活動普遍流行。民國以后,非遺傳承人流落民間,許多旗人后裔憑借原來的興趣愛好謀生,非遺手藝轉為養家糊口的技能。時至當今,這些滲透著老北京人生活美學的非遺項目隨著非遺保護風潮的興起得以弘揚。

市井百姓云集的什剎海,交錯的胡同是中軸線的底色與肌理,滋養了京味兒十足的民間工藝,北京兔兒爺、北京風箏制作技藝、蠟果制作技藝、北京吹糖人等各色非遺齊聚。

五行八作薈聚的天橋,孕育了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涵蓋北京評書、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等京腔京韻的曲藝項目,以及中幡、口技、抖空竹等京味兒十足的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

穆斯林生活的牛街,形成了風格獨特的生活方式,牛街擲子、白猿通背拳、奶酪魏奶酪制作技藝等非遺流傳至今。

3.5發達的商賈文化

作為國都,北京中軸線延展的舊城區吸附了數量龐大、實力雄厚、品味高端的消費群體,使北京發展成為大型消費城市。眾多非遺產品民為官用、官促民享,大幅提升了產品品質,推動了商賈文化發展,逐步形成眾多非遺老字號品牌,相對集中于手工業、餐飲業、醫藥業等行業,涵蓋眾多領域。

商業老號云集的前門,是北京資本市場的萌芽地,也是商賈文化的發祥地,匯聚著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內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張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藝等眾多老字號商鋪群。

各地客商匯集的王府井,是清末以后的商貿新星,興起了東來順涮羊肉制作技藝、盛錫福皮帽制作技藝、同升和京派手工沿條縫绱工藝等眾多非遺品牌。

文人雅士聚集的琉璃廠,是北京文玩書畫交易的場所,透著高雅清新的書卷氣,傳承著戴月軒湖筆制作技藝、一得閣墨汁制作技藝、榮寶齋的木板水印技藝和裝裱修復技藝、肄雅堂的古籍修復技藝等眾多非遺手藝。

北京老城舊時流傳的“頭戴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體現著非遺老字號重視品牌、追求品質的商賈意識。同仁堂的祖訓“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六必居的初衷“黍稻必齊、曲蘗必實、湛熾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飽含著非遺老字號誠實守信、童叟無欺的商賈精神,是中軸線非遺傳承至今的內在動力。

4.北京中軸線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

4.1歷史價值

北京中軸線是歷史發展之軸。任何文化遺產都是歷史的,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和不斷注入新鮮內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門類項目眾多,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得以傳承至今,其核心技藝難以用文字典籍來記錄,而主要通過口口相傳、手手相教、心心相授的形式得以傳習,并通過長期的實踐得以掌握。中軸線非遺使當代人能夠直觀的認識北京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構成、生產水平、生活方式、人際關系、道德習俗等,是以人為載體的歷史活態見證,有助于研究北京的歷史發展、時代變遷。

北京中軸線也是民族融合之軸。中軸線的非遺是伴隨北京作為多民族都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而形成的文化系統集成體,這些非遺源自中華民族內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源自長城內外、燕山南北各民族非遺精華的薈聚,甚至源自佛、道、伊斯蘭等諸多宗教的影響,還源自皇城內達官貴族與皇城根貧民百姓的往來互動,有助于研究北京的民族融合史、民族發展史。

4.2文化價值

北京中軸線是文化傳承之軸。中軸線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蘊含了文化傳承的意義,十大門類涵蓋傳統文化各領域,是中軸線文化的基因。如展現古代儀式中格律和韻腳的慣用語、小短詩的北京童謠,是中軸線民間文學的代表;宮廷音樂、佛教音樂、民間音樂融合,有音樂活化石美譽的智化寺京音樂,是中軸線傳統音樂的代表;反映百姓樸素審美情趣的民間花會大柵欄五斗齋高蹺秧歌,是中軸線傳統舞蹈的代表;傳承于路家德順皮影班社的北京皮影戲,是中軸線傳統戲劇的代表;古事今說、佐以評論的北京評書,是中軸線曲藝的代表;解說幽默、翻撲激烈的“武相聲”天橋摔跤,是中軸線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的代表;在口小如豆的方寸透明壺內壁反手書畫的北京內畫鼻煙壺,是中軸線傳統美術的代表;受都城規劃布局影響的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是中軸線傳統技藝的代表;融合蒙醫正骨術與中醫骨傷科精髓的宮廷正骨,是中軸線傳統醫藥的代表;京腔京味兒、合轍押韻的老北京叫賣,是中軸線民俗的代表。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北京中軸線非遺的文化價值在于展示了北京人的精氣神。

4.3藝術價值

北京中軸線是藝術美學之軸。中軸線非遺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體現美善交匯于中的審美價值。從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北京故宮)、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等天人合一、人物共生的建筑營造藝術,到昆曲、北京皮影戲等美美與共、雅俗共賞的舞臺表演藝術,再到北京玉雕、北京絹人等宮廷藝術與民間藝術交相呼應的工藝美術,涵蓋雕、鏨、塑、作、扎、繪、織、繡、唱、念、演、奏等各種藝術類別。中軸線的藝術品類形式豐富,浸透著北京人的審美意識與美學個性。

4.4科學價值

北京中軸線是科學實踐之軸。中軸線非遺是北京老城歷代生產力發展狀況、科學技術水平、民眾創造能力與認識水平的凝結與反映。中國人自古不斷總結中醫診療、藥材炮制、制劑方法等醫學科學理論,形成完備的中醫學,時至今日,王氏脊椎療法、同仁堂阿膠傳統制作技藝、安宮牛黃丸制作技藝等非遺仍備受推崇。從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金屬工藝品鍛鏨工藝、北京蒙鑲、景泰藍制作技藝、北京花絲鑲嵌制作技藝等一系列非遺中,可以窺視中國人冶煉與金屬工藝的科學發展歷程。陰陽、五行、八卦作為東方哲學科學的代表,在傳統體育形式上表現為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非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與實踐,體現中國人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立春習俗之鞭打春牛、清明習俗之家訓格言等非遺,是北京中軸線版的二十四節氣,體現民俗活動的科學性。

5.結語

北京中軸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中軸線地理、歷史、人文、社會環境下形成的,反映了北京老城的歷史文化與時代變遷,是皇城根的生活美學、老北京的文化基因。

北京中軸線非遺在多文化圈交織與嵌套的作用下產生、發展,傳承至今仍表現出符合當代社會的時代特性:從傳統禮制追求到中正仁和的文化認同;從南北文明碰撞到交錯相融的統一發展;從皇家宮廷獨享到全民共享的意識轉變;從民俗民間發展到品味精致的文化繁榮;從商賈商貿蓬勃到百年不衰的品牌精神。

中軸線非遺蘊含北京人的生存狀態、生產習俗、生活風貌、倫理觀念等活態文化遺存,是思維方式、精神價值、文化意識的時代表達,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是北京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寫照。

參考文獻

[1] 張寶秀:《北京中軸線的起源、發展與地位認識》,《北京學觀點》2020年3月9日第5期.

[2] 呂舟:《北京中軸線申遺研究與遺產價值認識》,《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4月.

[3]《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名錄文本》,2018年1月版.

[4] 王漢杰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基礎文化匯編》,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

[5] 北京市文史研究館:《北京文史歷史文化專輯:古都北京中軸線》,北京出版社2017年版.

[6] 盧美慧等:《皇家內八檔花會百年后重現北?!?,《新京報》2012年1月24日第A05版.

[7] 王蘭順、張田:《京腔京韻話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9年第1版.

[8] 李建平:《北京城中軸線申遺與文物保護》,《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8月.

[9] 金良浚:《世界名城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國城市出版社2012年第1版.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傳承戲曲藝術的重大舉措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試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