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增一減,將“幼兒為本”落地開花

2021-07-28 02:27張榮
新課程·上旬 2021年42期
關鍵詞:串串接龍玩法

張榮

一、活動背景

場景一:

故事發生在一節預設的集體數學游戲中:一節數學活動《樹葉寶寶來排隊》中,教師發現大部分幼兒不會按模式進行有規律的排序,在師幼互動中雖然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規律,并接著說出固定的模式,但操作中發現,幼兒出現了以下情況:1.隨意地將樹葉圖片擺在一起;2.有的幼兒尋求老師或同伴的幫助,一直說“我不會”;3.部分幼兒為了完成排序提前擺好,開始玩起小樹葉游戲;4.個別幼兒不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排序規律。數學的經驗并未真正踐行,活動中的趣味性、游戲性不足,并未實現教師想要在游戲中完成教學目標的初衷。

場景二:

故事發生在中六班的一次“個別化學習”時間,四名幼兒同時搶到了串串燒的游戲材料……,原因是經過昨天個別化材料的再分享,激發了幼兒想要親自嘗試的興趣。

幼兒對數概念的掌握是一個持續的自我建構過程,尤其是對剛升入中班的幼兒來說,他們的數概念和思維更多的是形象單一且直觀的,對規律和模式的認識和思考能力有限。因此,在以上兩種場景中,通過集體引導和個別操作兩種不同情境模式中的學習,教師開始了以下觀察。

二、活動價值和思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技能進行強化訓練。

中班的幼兒思維開始飛速發展,但經驗還較單一,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事物,體會其中的排列特點與規律,并嘗試創造自己的新的排序規律。結合我班幼兒活動中出現的實際現象,這樣的問題亟待解決。

個別化學習因其個別化、小組化的特點,結合形象、便于操作、多種途徑創造化的可變材料,更容易滿足不同層次的幼兒操作,變化出不同的玩法,激發幼兒自主自愿操作的意愿。因此,“串串燒”便經教師的有意識引導、介紹,在班級熱了起來。

三、活動過程

(一)初次投放后的觀察與調整

多種形狀的帶孔串串燒,輕便易操作的竹簽,加上幼兒生活中的經驗,孩子們初期對這些材料愛不釋手。游戲一開始,任××和羅××兩名幼兒開始一人拿一根竹簽串起來,兩人開始樂此不疲地比賽誰串得快,先串好的幼兒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發起下一次挑戰。

通過觀察發現,幼兒拿到材料后,最有興趣的點是串的過程誰更快,他們追求的則是贏得快感和自信。我不禁思考:這么多元的材料,為什么幼兒從始至終都只有這一種玩法?經過分析:我發現剛開始操作中,幼兒并未真正地觀察材料,只是熱衷于做“串串燒”這樣的體驗,沒有發現這些形狀、顏色不同的帶孔材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果沒有了竹簽,光剩下這些帶孔串串燒,幼兒會怎么玩呢?

基于以上觀察和分析,我通過“一增一減”對材料進行了調整,“一增”:增加了白紙,幼兒可以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紙上,以此仔細觀察這些材料的異同,“一減”:臨時去掉串的竹簽,給幼兒更多的自主性,他們可以設置情境或是創設玩法,更清楚地了解材料的多種特征。

(二)再次投放后的變化與驚喜

“一增一減”的策略成功了嗎?效果如何?經過調整后的材料,幼兒的興趣和游戲如何呢?一起看看我們的發現!

玩法一:“賣串燒嘍”

兩名幼兒分別拿了一部分材料,他們按照一種形狀分類擺好,皓皓站在自己的材料跟前喊著:“賣串燒嘍,我這……我這個是三角形的豆腐燒,這個是圓形的丸子燒”,另一名幼兒也開始喊著:“我有正方形的,也有圓形的,誰來買呀?”

分析:幼兒開始細致地關注材料,開始按照特征找到同類,并能遷移生活中的經驗進行“自主游戲”。激發了幼兒自主、自愿、自發的游戲內驅力。

玩法二:“疊疊高”

經過顏色、形狀的分類之后,幼兒開始將它們一個挨著一個重疊壘高,壘高之后開心地拍起手來,王淳申將三角形材料放在下面,一直往下掉。

師:王淳申小朋友遇到了困難,他發現三角形的材料上面放的串燒總是掉下來,該怎么辦呢?

幼1:我也是,在積木區那樣子放也是老掉下來,得換一個才行。

幼2:那個三角形的上面太尖了,放不住,得像這樣(一邊說一邊做),把它(三角形狀的串燒)放在最上面。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

幼(許多):尖尖面不行,只有這個平平的面才行。

小結:原來在壘高的時候,只有像這樣的平面才可以放上去不倒塌,想要壘高的小朋友下次可以試試看。

分析:一樣大小,但形狀、顏色不同的串串燒,幼兒通過重疊壘高,發現立體物體的平面可以重疊在一起疊高,并通過集體討論解決問題:將王淳申的困難,在幼兒的探討對話中得以解決。教師巧妙地引出球,拋出球,最后在幼兒的經驗共享中,遷移他們的經驗解決積木區幼兒的同樣問題,更容易激發幼兒的探究性和自主性。

玩法三:串燒接龍

幼兒分別拿出不同的顏色,一人擺一種顏色,先是黃色,接著綠色,接著粉色,三種顏色依次擺的過程中,有的幼兒擺錯了,同伴會提醒其調整。

分析:幼兒已經開始在交往中分工合作,并且能基本按照潛意識(自發形成的規則)進行依次拼擺,最后完成一個圓圓的接龍。

玩法四:比一比

經過接龍游戲的經驗,在一次回顧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接龍中有哪些不同的顏色和形狀,可以把這些形狀、顏色一個一個有規律地進行接龍嗎?

有兩名幼兒積極進行了挑戰,有了上次集體活動的引導,很快知道了規律,然后兩人同時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擺放和介紹:有ABC的規律,有AAB的規律,這次的展示和梳理,拓展了幼兒游戲中按照模式排列的能力。不同的幼兒都在這樣的擺一擺、試一試中學會了按一定的規律進行模式的排序。

分析:教師回顧梳理中有意識的引導,幼兒能對接龍游戲進行調整,通過同伴的示范和成功,幼兒學會了在材料中發現模式和規律,在做中學習,在游戲和比賽中交往和學習。

(三)問題出現后的策略與價值

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如果想分享今天的成果,就不能進行下次的創造模式,因為材料有限,而且擺放的材料不容易展示,幼兒陸續跟老師反映這樣的問題。

策略:找可以幫忙的材料。

師:大家可以找找看,有沒有材料可以幫助我們?

幼1:找到之前的竹簽。

幼2:不行,那個也是一人一根,只能用一次。

(其他幼兒也想不出辦法)

師:(游戲無法繼續進行)拿出之前增加的白紙問:“我們可不可以在這個上面記下自己的規律?”

這個提議得到了大部分幼兒的認可,孩子們開始拿著筆,把自己擺好的、壘好的模式畫在紙上,每天回顧,幼兒都在為自己變幻出的新模式而沾沾自喜,自信心也在不斷提高。

分析:通過幼兒的問題發現,幼兒的思維在一次次的操作和學習中不斷發展與提升,遇到問題與同伴討論、合作、尋求成人的幫助等,自主性、內驅力、創造性也在不斷提升,自尊、自信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通過材料,積累智慧,通過材料,掌握經驗,通過材料,自主學習。

教師及時抓住幼兒游戲發展的恰當時機,以平等的對話和身份提出建議,及時幫助幼兒游戲得以繼續,既滿足了幼兒的需求,也在需求中拓展且學習到新經驗。

價值:

1.數學核心經驗

(1)匹配與分類

通過一開始材料的調整,幼兒開始關注材料的類別,進行了兩個特征的分類,在“賣串燒”中得以體現。

(2)比較和測量

通過“疊疊高”游戲,幼兒通過高與低比較,目測,以及游戲中判斷,知道量的比較。

(3)模式

通過依次遞進的游戲以及材料調整,幼兒由接龍中發現簡單的模式,到后面自己發現模式,創造不同的模式進行有規律的排序。

2.數學的過程性能力

(1)解決問題的能力

游戲過程中,幼兒不止一次地在不同的問題中,通過討論、尋找、合作等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遇到問題,幼兒開始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

(2)合作交往的能力

從幼兒行為表現中看出,他們之間游樂分工和合作,遇到爭議時能不斷嘗試、討論,通過兩人或多人比賽,進一步增強了交往的多元化,増進了情感。

(3)遷移生活經驗的能力

幼兒通過發現“三角形不能壘高,遷移自己在積木區的經驗”,通過生活中吃串串燒的經驗,自主創設“賣串燒”的游戲,就是將生活中的經驗進行了遷移和運用。

四、活動反思和感悟

個別化材料的觀察和運用,需要我們在觀察和分析中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是我們摸索實踐的重要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一次次的提升和感悟。

教師:

1.在觀察中調整學習材料

幼兒由于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數學經驗的習得并非通過成人的傳授,他們需要在材料的互動學習中主動建構。以上游戲活動中,教師沒有強行進行目標達成度的再教授,而是通過調整材料,引導幼兒逐一通過玩材料達成目的。

因此,在投放材料中,要對材料進行分析與預判,對材料的核心經驗做到心中有數。

2.教師要轉變固有觀念

對幼兒個別化材料的觀察中,我的觀察也在不斷發生改變,之前我執著于幼兒有沒有學會玩材料,判斷幼兒操作是否正確?,F在,我意識到、幼兒的知識技能、過程性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主動學習的能力等才是幼兒發展與學習的關鍵因素。無須先授或指導幼兒,他們也能在發現中積累數學經驗。

兒童:

觀察還要鑒于兒童的具體表現,當幼兒一直在思考和交流的時候,說明他們有意愿自己思考和解決,我們應該不預判兒童,信任和支持他們,讓他們在過程中調整自己的經驗和行為,積累學習經驗。即便是錯的,也是一種學習,而錯誤之后的再提升,更能激發幼兒自主、自愿、自由的游戲精神,踐行“以幼兒為本”的理念,將幼兒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生根開花。

活動后續:

1.慧玩數學的動物連連看,幼兒開始自己創造模式游戲。

2.遇到個別化材料時幼兒開始進行合作和自主解決問題。

3.幼兒閱讀和理解平面圖卡的能力提升。

猜你喜歡
串串接龍玩法
紅歌串串燒
零跑的新玩法
創意玩法
詞語接龍
詞語接龍
TPP的新玩法
成語接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