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1-08-30 08:28齊文浩張越杰
理論探索 2021年3期
關鍵詞:數字經濟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齊文浩 張越杰

〔摘要〕 農村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而數字經濟是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推動力。數字經濟能夠通過創新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弱化城鄉二元結構壁壘,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從而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政府政策的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亟需新的發展動力、城鄉居民生活方式改變的拉動等條件為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農村網絡覆蓋率不高、物流配送系統和電子商務培訓系統不完善、具有數字素養的人才不足等挑戰。提高農村網絡覆蓋率、優化農村物流配送、推動農業大數據建設、加強電子商務培訓及完善數字人才培養體系等是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關鍵詞〕 數字經濟,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175(2021)03-0093-07

我國經濟正在從高速發展階段逐漸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這是黨中央對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特征的重要判斷。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1 〕,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方向。數字經濟是以現代網絡為基礎,把數據和信息當作重要的生產要素,使數字技術不斷地和實體經濟相互融合的一種不同以往的經濟形態 〔2-6 〕。數字經濟具有強大的助推效應,它與農業技術、農業信息不斷融合,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格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7 〕。我國是繼美國之后世界第二大數字經濟體 〔8 〕,數字經濟助推我國農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可能。在數字經濟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作用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的背景下,明確數字經濟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機理,充分認識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進而探尋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

(一)數字經濟創新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

“數字經濟”時代,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需要更新,這為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帶來了機遇?!皵底纸洕睍r代,社會價值觀在悄然改變,同以往以生產為主導的社會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受到重視,農業生產與數字經濟相結合,為農民提供了與市場接觸的平臺,使其了解到市場需求的最新信息。由于了解了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個性化需求,為農民的生產提供了方向,農產品生產者和銷售者自覺調整生產結構并改變銷售模式,走向按需生產銷售,減少無效供給,逐步向精益生產的模式靠近。精益生產是美國麻省理工《國際汽車計劃》團隊提出的一種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提供相應的產品及服務,促使生產者采用一系列手段創新以追尋消費者的行為,以更低的庫存量及更低的生產周期為消費者提供所需的產品及服務,從而提高生產利潤率。此外,農產品銷售與數字經濟相結合,還改變了傳統農產品的銷售模式。在網絡銷售平臺,通過點對點,農戶直接面對消費者,改變了以往中間商從中賺取差價、農民獲益較少的狀況。通過開放、平等、共享的數字經濟平臺信息共享合作的方式,使農業生產、農產品供應、農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在市場環境下更加活躍、更有效率。同時,農村消費環境也發生了改變。由于城鄉一體化消費模式的發展,使農民享受到更加快捷、更加周到的售后服務以及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網絡消費平臺,提升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二)數字經濟弱化城鄉二元結構壁壘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加快工業發展,國家一方面采用行政措施,通過農村人口流向城市、農民上交的稅賦及農產品價格較工業品相對廉價的“剪刀差”策略,使農業支持并為工業服務;另一方面,國家在優先發展工業的同時,帶動了城市的發展,為城市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和人才、暢通的信息、充足的資金、最新的技術等資源,從而拉開了與農村的差距,城鄉居民在收入上產生了巨大差異,形成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二元結構將城市和農村人為分割為在資源配置、利益分配、政治權利等方面有較大區別的兩個部分,從教育、醫療、就業、婚姻、人才資源、生育條件、兵役、養老保險、勞動保護到糧食供給、農副產品和燃料供應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無不體現著城鄉的二元結構壁壘。城鄉二元結構很難打破,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9 〕。

然而數字經濟為農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的信息,使農民更加了解市場供求規律,優化了城鄉的資源配置,形成“共享經濟”,促使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弱化。首先,通過農業大數據平臺及益農信息社的建立,結束了偏僻農村和外界信息隔絕的時代。政府通過傳送的數據信息了解農業農村的發展進程及不足,經過數字化平臺科學分析和優化政策的上傳下達,農民通過“村務政務一門通”等一系列的電子APP,更準確、更快速、更全面、更透明地接受“產業的發放補貼”“危房改造補貼”“美麗鄉村建設獎勵”等國家的惠農政策,徹底打通惠農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障礙”。其次,農民能夠通過網絡獲得最新的市場信息,實現自家種植的農產品的網上銷售,也可以在網上直接購買農民日常的生活用品。此外,數字經濟還通過網絡平臺提供農村網上遠程教育、遠程問診醫療,特別是電子政務的發展促進了城鄉資源的共享。

(三)數字經濟穩定農業生產

數字經濟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為農業生產注入新活力。首先,在傳統生產方式下,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有著較大影響,而數字經濟通過對農業灌溉數據、農業運行數據、天氣條件數據、農作物種植與生產數據、土壤的生化和農藥殘留數據進行實時監測采集,分析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為農民提供應對處理的專業決策,從而將損失降低。數字經濟還可以對化肥、水等生產要素精準采集,為農民耕種、施肥提供專業的建議方法,保證農民的糧食生產安全。其次,數字經濟通過電子商務發展促進小農戶與市場的銜接。以往農產品從產地到銷地,經過層層分銷,耗費時間長、成本高,如今互聯網的引入,給農村市場帶來深刻的改變,提高了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實現了農產品直接從田間地頭端上餐桌的順暢銜接。此外,長期以來,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也阻礙著農業的生產。數字經濟通過電子商務網絡平臺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吸引了進城務工農民返鄉以及人才流入;農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催生出一批既懂互聯網知識和技術、又會經營的農民服務于農業生產。

(四)數字經濟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資源節約以及環境改善是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而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產量迅速上升,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但投入大、污染高的發展方式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逆的影響。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下,通過大量投入化肥、水、農藥等生產要素促進農業增產增收,農業經濟基礎的薄弱以及生產方式的粗放導致農業農村污染是除工業和城鎮污染之外最大的污染源 〔10 〕。當前,隨著農村居民在生態和生活環境方面的要求逐漸提高,實行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精確的數據和智能化的自動控制技術,通過對土壤的探測、對農田的遙感監測,促進農業施肥合理化,噴灑農藥、農田灌溉精準化,從而減輕污染,促進農村綠色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如圖1所示。

二、數字經濟給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

(一)數字經濟給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機遇

數字經濟不斷融合在農村生產和生活中,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政府政策的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亟需新的發展動力、城鄉居民生活方式改變的拉動等條件為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以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進行集中管理、運作,與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進行聯合,形成商業聯合體,使農村的信息服務業務得到優化,在網絡平臺上,為農業的各個主體提供產品或者服務,可進行銷售產品和購買商品、使用非現金的網絡支付等業務交易 〔11 〕。近年來,農村電子商務增加了銷售農產品的渠道,使農業的成本不斷降低,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加快了農村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2 〕。發展電子商務使城鄉之間的信息流通效率、資金流通效率、產品流通效率和商流的流通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在以往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上,農產品的交易規模較小且較為分散,交易信息受到地域和時間的影響較大,農產品交易的成本高、農產品的價值實現率不高、難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而農村電子商務的營銷模式彌補了以往營銷模式的弊端,實現了信息的準確、高效傳達。同時,在已有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型農產品流通體系,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準確、豐富的農產品信息和農產品銷售渠道,為農產品銷售的消費者定位提供了信息,縮短了農產品銷售鏈,降低了銷售成本。

政府政策的支持。國家高度重視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接連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隨著一系列政府政策的實施,加速了數字經濟與農村經濟社會的各領域融合,促進農村地區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升級、為政府管理及公共服務模式創新奠定了基礎,是推動農村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首先,政府的政策為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指引。以往農村居民從事農業生產收入水平有限,為了養家糊口許多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農村年輕人數量大量減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財政投入對農村發展數字經濟的傾斜力度,吸引了眾多農村外出務工年輕人回鄉創業以及流出人才的回流。以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為例,當地經濟發展一度較為落后,2014年1月發布的《遂昌縣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意見》以及之后相繼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鼓勵引導當地電子商務的發展,遂昌縣經濟發展水平因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3 〕。其次,政府政策為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數據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同時也是農村居民沒有能力建設的領域。近年來,政府積極建設農業領域的數字信息,例如,2017年國家為重慶市生豬生產提供了相關數據,包括生豬生產數據分析和數字服務,使農民能夠得到飼養指導,增加了收入,生豬產業獲得巨大發展。又如,江蘇省連云港市建立了包括農業生產管理、農業技術服務、信息服務、資源管理在內的農業大數據中心網絡平臺,為農民的生產環節提供了指導,農產品的質量得以有效提升。再次,政府政策為農村提供資金支持。一方面,政府對農村發展的短板進行補貼;另一方面,近年來特別是2020年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各方對農村進行投資,以及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出臺的一系列與農業相關的中小微企業優惠信貸政策,給農民的生產帶來了資金支持。2020年1-11月,我國在第一產業上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達到了12259億元,同比增長18.2%。

農村經濟發展亟需新的發展動力。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新的動力支持,關鍵力量在于生產要素投入,而不同時期所投入的主要生產要素存在差別。當經濟高質量發展難以從舊的生產要素中獲得有效推力時,就需要新的生產要素發揮作用。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紅利弱化、資本投入邊際收益逐漸減少,依靠勞動力、土地、技術、資本等傳統要素推動經濟增長的工業經濟已經很難滿足產業結構轉換的要求,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新的生產要素。一方面,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勞動力紅利下降。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動力紅利優厚,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投入到農業農村的生產和服務的方方面面,彌補了農村發展中資金的不足,帶動了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然而,隨著城鄉比較收益的擴大,農民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紛紛進城務工,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不斷減少,留守人員大部分為老人以及孩子,人口紅利弱化。另一方面,隨著對農村的資本投入增多,農村邊際收入增長較慢,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動力,這為以數據為重要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城鄉居民生活方式改變的拉動。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及工作和生活環境條件的改變,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變化,這主要表現在購買農產品的渠道逐漸增多和對高質量農產品的購買意愿逐漸增強兩個方面。一方面,傳統的面對面線下購物方式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線上購物方便快捷、物美價廉,人們對線上購物的需求不斷提高。創業人群、城市白領在工作學習中面對的各種壓力較大,生活工作節奏較快,線下購物費事費力,而通過線上購物只需瀏覽不同的商品網站就可對各家售賣的農產品進行對比;而且,在線上查找需要購買的農產品較為快捷,線上商店一般都具有分類及檢索功能,人們可方便找到需要購買的農產品;線上農產品由商家負責發貨送貨,不但省去了傳統購物奔波的辛苦,同時也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線上購物沒有時間限制,24小時營業,人們可以隨時選購,而傳統的商店、商場很難做到。以上線上購物的一系列優勢促使人們的購物方式由傳統方式逐漸向線上購物方式轉變。另一方面,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以往不同,從“吃得飽”注重農產品的數量到“吃得好、吃得安全”注重農產品的質量轉變,更多地考慮農產品是否安全,是否有益于健康,消費觀念的轉變影響著消費行為,使人們傾向于購買高質量農產品。

(二)數字經濟給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挑戰

農村網絡覆蓋率不高。2020年9月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6次統計報告中提到截至2020年上半年,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為52.3%,比城市的互聯網普及率低24.1%。我國農村地區網絡基站建設稀疏,這是農村網絡覆蓋率低的重要原因。我國網絡科技發展迅速,網絡數據和信息容量增加,現有的網絡基站數量卻不能滿足網絡科技發展的需求。政府對于網絡基站建設的重視力度有待加強,特別是在中部地區地方政府多數認為與互聯網設施建設相比,建設鐵路、公路的作用更大。農村地區地域寬廣、人口密度小、地形較為復雜等特點對網絡質量會產生不利影響 〔14 〕。而且,農村地區地形高低起伏,部分基站建的高度相對較高,導致網絡信號不穩定,農戶的網絡體驗感很差。網絡基站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農村地區面積大,許多地方農戶卻較少,投入產出比不高使網絡運營商建設網絡基站的積極性不高。農村人口文化素質較低,趨于老齡化,對于互聯網接收能力差,培訓系統不完善,缺少電子網絡設備,網絡費用高導致互聯網在農村的使用率較低。

物流配送系統不完善。農村物流是指農民生產生活中為其提供運送、搬運、包裝、加工、儲存等一系列環節的總稱。農村物流和城市物流的不同之處在于,農村物流既包括“上行”也包括“下行”。農村居民將自己生產的農產品經過儲存、加工和運輸到各地銷售或進行各種經濟活動,這是農產品上行;將農民進行生產需要的各種原材料、日常生活需要的必需品和其他各種商品從城市地區運輸到農村地區居民手中是農產品下行。發達的農村物流設施,能夠使農戶銷售的農產品成本低廉且服務快捷,采買生活用品更加便利。而目前我國農村的物流配送系統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及影響,發展進度較慢。一是農村地區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設施相對薄弱。近年來,盡管國家對農村地區的道路交通設施日益關注,但農村地區道路數量少、路況顛簸以及后續維護不到位的問題仍然存在。二是農村的快遞物流配送網點稀疏。網絡配送點覆蓋不全面,農民無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相同的方便快捷的快遞服務,農戶在網上購買的貨物很少能夠直接到達農戶手中,大部分貨物僅能送到鎮上的快遞站,需要農戶自取;農村地區地廣人稀,地理空間廣闊,村落分布不集中,農村物流具有“物流路線長,消費數量少”的特點,物流成本高,將快遞直接送到農戶手中較為困難;農村道路崎嶇不平、錯綜復雜,對于車輛選擇和路線選擇要求較高,且農產品大多數為生鮮,需要保鮮和冷鏈運輸,在保證車輛和運送人員安全的同時,還要兼顧貨物運輸安全、速度及成本;部分農村較為偏僻,很難被物流公司所覆蓋,即使物流能夠到達,也會由于農產品量小、品種分散、成本直線上升,導致農村電商的盈利微薄,從而阻礙了農村電商的發展,影響到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電子商務培訓系統不完善。對農民進行電子商務培訓是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農村的電子商務培訓并不完善。一是培訓對象缺乏針對性。由于培訓對象的年齡和文化素質不同,導致其電腦操作基礎也不同,如果不顧年齡需求及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地培訓,授課內容大班化,那么對于在實際中遇到難題想通過培訓找到解決辦法的農民來說,這樣的培訓過于籠統,缺乏個性化,培訓的效果必然較差,并不能真正解決農民的實際需求。二是培訓內容缺乏實際運用。農民的知識素養水平不高,純理論知識對于農民而言難以理解且很難達成預期效果?,F在農村地區組織的電子商務課程大多是理論知識,較少電商培訓采取講授和實地考察、模擬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大部分的培訓課程以講授的方式為主,培訓的效果較差。三是培訓后期服務跟不上。由于電商的實操性較強,農村學員的文化基礎普遍不高,后期的實際銷售過程中易出現培訓中沒有講授的新問題,學員很難獲得指導。四是培訓的技巧性強,深度不夠。很多培訓只是講授最基礎的知識和技巧,缺乏深層次的指導。

具有數字素養的人才不足。將數字信息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具有數字素養的人才來完成,具有數字素養的人才是數字經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國農村具有數字素養的人才數量相比幾年前增加了很多,但是距離期望還有相當距離,這與資本的逐利性密切相關。當數字人才選擇去經濟發達、生活設施齊全的城市工作還是回到家鄉農村工作時,存在著機會成本。如果數字人才決定留在農村工作,那么失去在城市工作的工資就是機會成本。人的理性會讓人才潛意識地選擇機會成本較小而獲得工資較多的地方工作。在城鄉之間進行選擇時,大部分具有數字素養的人才被城市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少的機會成本、更高的工資所吸引,這使得農村具有數字素養的人才較為缺乏,專門從事農業數據的人才很少。另外,從農民自身來看,農民的數字意識較差,對于農民的數字信息培訓也不夠完善,缺乏專業的農業數字信息技能培訓,導致其很難將農業數字信息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應用到農業生產生活中。

三、以數字經濟助推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

(一)提高農村網絡覆蓋率

數字經濟的基礎是網絡,網絡覆蓋率的提高可以有效地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而在我國農村地區受到地理位置、地形條件、科技水平、資金狀況等若干條件的限制使網絡基站稀疏,網絡覆蓋率低,嚴重阻礙了數字經濟的發展,如何提高農村的網絡覆蓋率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村網絡覆蓋率低的最大阻礙是資金問題,提高農村網絡覆蓋率,為農村居民提供速度快、信號強的服務,充足的資金投入必不可少。網絡運營商要積極從各方尋求合作伙伴和吸引各種資金的投入,政府也要給予農村網絡建設優惠政策,對貧困地區農民的網絡收費進行補助,減輕農民上網費用的負擔。網絡基站建設的選址問題也影響著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率。農村的網絡基站位置較高、間隔較遠的問題突出,因此,網絡基站的建設要根據實際情況勘測,在科學、合理的位置上,在保證網絡穩定性和流暢性的同時提高網絡覆蓋面積。

(二)優化農村物流配送

對于農村物流配送面臨的問題,可以從建立科學合理的配送網點,提高對冷鏈物流的投入,加強農村物流和農村電商之間的合作等幾個方面來入手解決。首先,要解決農村最后1公里的配送服務。農村配送網點的地理位置如果存在問題,就會導致運輸的成本增加,居民的滿意度下降,所以,農村配送網點的選址很重要。針對農村地區面積大而人口少、居民地址較不太明確的情況,可以根據不同區域的地理或人文因素,劃分成一個個相對較小的物流配送片區,或者將物流網點建在農村居民需要常去的村委會或者社區醫院附近,這樣就在方便農村居民生活的同時完善了配送服務。其次,要加大對冷鏈運輸的投入。農產品大多數為生鮮產品,需要保鮮和冷鏈運輸。當網絡平臺線上交易之后,通過冷鏈運輸,可以使農副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保持相應的新鮮度;還可以使農副產品在中轉站的損耗減小,進而降低成本。再次,農村物流配送公司可以和網絡銷售平臺加強合作。比如,雙方可以共享相關信息,促使產業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以提升雙方共同抵抗風險的能力;農戶、農村物流配送公司和網絡銷售平臺之間的資源優化整合,還可使成本降低,服務更加高效,進而實現共贏。最后,政府可以加大對農村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以推進農村地區鐵路、公路、航空等物流系統的建設。同時,要實施優惠政策,吸引物流企業和各大電商平臺企業積極參與建設農村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加強物流配送網點的共享建設,從而提高配送效率,避免重復建設浪費資源。

(三)推動農業大數據建設

農業大數據是一種新型的農業資源,需要不斷加強建設。但是在大數據建設的系統、大數據建設的載體及應用尚未成型的情況下,農業大數據并不能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因為處在不同層級的人對農業大數據的認識程度不同,各個農業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存在壁壘,存在信息孤島的現象。建設農業大數據系統需要各個部門對各個環節進行統籌規劃,設置農業大數據工作委員會,加強各部門的組織管理力度,完善大數據建設的制度體系,明確各個機構的職責,對農業大數據進行分類處理,為農業大數據建設提供組織保障;要打破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明確數據共享的邊界,提高數據的完整性及有效銜接,并對數據共享制定系列管理辦法,使部門之間的數據能夠進行高效交換,對于農村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農產品流通、農產品銷售、農業管理等全產業鏈的相關系列數據資源有效共享,充分發揮大數據資源的作用;要對于農業歷史數據進行整理和校準,構建農村基準數據庫;要注重農民就業、農產品價格和供求等信息的供給,引導農村基層組織、農業科研院所、相關政府部門和涉農企業積極參與農村數據的收集與共享,確保農民能夠有效獲得各類所需的數據信息,進而促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實現農民就業結構優化,增加農民的多重收益,激發農民提供與使用農業大數據的熱情。另外,農業大數據的建設要注重實用性,不搞花架子。政府應深入了解農民的需求,并結合農民的文化水平處理數據,為農民提供所需的通俗易懂并為其帶來收益的數據。提升數據全面性,包括對健康數據、娛樂數據、教育數據的完善,并加大對信息數據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對信息數據的關注,為農民提高生活品質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指引。

(四)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培訓

農村電子商務培訓應包括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基本能力,以及對農村一般事務的特殊技能。電子商務培訓不但要包括教給農民與計算機有關的知識、使其熟練掌握相關農業常用軟件,以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同時應賦予農民相應的經濟管理及農產品買賣商務談判的相關技巧,使農民具有一定的交際能力。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必須和農村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對農村的農產品結構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概況進行深入了解,熟悉不同種類農產品的生產流程和保鮮期等不同特點,從農產品本身入手,了解消費者的心理,提高自身能力。此外,農村電子商務培訓還應加強對農民的管理,對農民的知識儲備和理念進行培訓和引導,使農民能夠了解和運用農業相關管理手段和相關農業管理技術。最后,電子商務的培訓人員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注重地方特色與課程相結合、課程講授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避免脫離實際,空談電子商務。培訓要有針對性,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計算機水平的農民進行分層次教學。各個鄉鎮可設置指導組,對后期農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和服務。

(五)完善數字人才培養體系

具有數字素養的人才是數字經濟轉化為生產力必不可少的一環。高校是數字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應抓住數字時代的重大戰略機遇,根據自身強大的專業特色優勢,合理規劃課程,注重對虛擬技術以及仿真相關技術的應用、深入學習數字時代前沿的先進技術、完善數字人才的成長環境,助力農業安全健康生產、提升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為農業生產持續不斷地輸入數字高精尖人才。農業的比較利益低,與生活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如“生活用水、生活用電、道路、煤氣、住房”等條件較差,留住人才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制定政策對留在農村具有數字素養的人才給予補貼,吸引從農村流出的具有數字素養的人才返鄉發展,鼓勵本土人才創業,為數字人才返鄉發展掃除資金障礙。還要培養具有數字意識的農民。農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和主力軍,村鎮可將有意愿學習的農民集中組織到一起,通過遠程教育系統、電子商務培訓基地等對農民進行培訓,有針對性地提高農民的網絡運用技能和數字涵養。

參考文獻:

〔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EB/OL〕.http://www.xhyb.net.cn/caijing/2019/1213/97726.html.

〔2〕王偉玲,王 晶.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與推動政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9(01):69-75.

〔3〕丁志帆.數字經濟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研究: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現代經濟探討,2020(01):85-92.

〔4〕孫 杰.從數字經濟到數字貿易:內涵、特征、規則與影響〔J〕.國際經貿探索,2020(05):87-98.

〔5〕逄 健,朱欣民.國外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數字經濟國家發展戰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08):124-128.

〔6〕張雪玲,焦月霞.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及其應用初探〔J〕.浙江社會科學,2017(04):32-40.

〔7〕吳曉怡,張雅靜.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及國際競爭力〔J〕.科研管理,2020(05):250-258.

〔8〕熊鴻儒.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平臺壟斷及其治理策略〔J〕.改革,2019(07):52-61.

〔9〕張英魁,袁和靜.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壁壘,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J〕.現代城市研究,2009(02):11-16.

〔10〕余威震,羅小鋒,薛龍飛,等.中國農村綠色發展水平的時空差異及驅動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8(09):186-195.

〔11〕岳 欣.推進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5(11):66-67.

〔12〕洪 勇.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制約因素與促進政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6(04):169-171.

〔13〕陳旭堂,余國新.農村電商助推鄉村共同體的形塑與重構——基于浙江省遂昌縣的實證分析〔J〕.探索,2019(05):132-140.

〔14〕藍海濤,周 振.我國“互聯網+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8(07):31-38.

責任編輯 于曉媛

猜你喜歡
數字經濟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OECD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經驗和啟示
從數字經濟視角解讀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
生態農業視域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探究
數字經濟對CFC規則的沖擊探究
以電子商務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思考
應對數字經濟下的BEPS現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