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問題與推進策略

2021-09-05 08:17朱忠義郭廣軍周凌博
教育與職業(上) 2021年8期
關鍵詞:推進策略鄉村振興戰略產教融合

朱忠義 郭廣軍 周凌博

[摘要]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是增強新時代高職教育適應性的重要舉措。當前,高職教育專業體系、人才培養規格和社會服務供給與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社會治理等存在不匹配的問題。高職教育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必須以“面向鄉村”“干在鄉村”“反哺鄉村”為基本方向,進一步強化校村產教融合頂層設計,加快校村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校村產教融合模式。

[關鍵詞]高職教育;產教融合;鄉村振興戰略;問題;推進策略

[作者簡介]朱忠義(1962- ),男,湖南雙峰人,婁底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湖南? 婁底? 417000)郭廣軍(1971- ),男,湖南雙峰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在讀博士。(湖南? 長沙? 410004)周凌博(1984- ),男,湖南永州人,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農林工程學院,副教授。(湖南? 婁底? 417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高等教育產教融合質量協同治理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BJA200105)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5-0012-07

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增強新時代高職教育的適應性,通過深化高職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耦合關系,構建校村合作發展命運共同體,為統籌促進鄉村經濟、鄉村產業、鄉村人才、鄉村生態、鄉村社會、鄉村治理、鄉村教育、鄉村文化等融合發展增值賦能、提質增效。

一、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與意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重大發展主題,要求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變。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鄉村振興,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認為,這標志著“我國鄉村振興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發展階段,其核心是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發展格局”①。

職業教育要主動并有效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必須以產教融合為切入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②?!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有效合作?!秶耶a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性舉措。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當下,高職教育通過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有利于涉農專業群與農業產業鏈的對接,實現與鄉村社會發展的有機融合。第一,有利于涉農專業群與農業產業鏈的對接,實現與鄉村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高職教育要服務鄉村振興,必須以鄉村產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為導向。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有利于高職院校明確專業發展的方向與定位,對涉農專業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從而以涉農專業群對接農業產業鏈,在精準助力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促進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有利于增強人才培養的匹配度,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皳r業部統計,我國農村實用人才占鄉村就業人員總數的比例不足5%。農技推廣人才‘青黃不接,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急需緊缺人才嚴重不足,‘招人難、留人更難的現象還相當普遍?!雹叟c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需求相比,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供給側還存在結構不優、規模不大、質量不高等現實問題。高職教育通過深化產教融合,能夠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的“三農”人才需要。

第三,有利于提高科技助農的有效性,為鄉村振興提供外部助力??萍际堑谝簧a力,深化產教融合有助于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有助于科研技術人員走出實驗室、走出學校,在廣闊的田野上書寫論文,解決現實性問題;有助于農業科技水平提升、農業經營模式轉變,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和多種新型農業產業業態的融合發展。

第四,有利于傳播和弘揚先進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內生動力。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與鄉村治理、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紐帶。高職院校通過深化與鄉村的產政融合,挖掘與保護傳統農耕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加強對村民思想、法律、道德、人文等方面的教育,倡導健康生活理念,促進鄉村文化繁榮。

二、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基礎與行動框架

(一)理論基礎

1.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村發展理論。農業、農村、農民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村發展理論的主要成果為共同體理論和城鄉關系理論,其思想主要包括:“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合理的農業發展方式”是工業時代農業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小農經濟同任何“過時的生產方式殘余”一樣,在不可挽回地走向滅亡;“大規模組織起來的合作勞動”是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的好形式;通過教育引導農民認識小生產者的狹隘性,引導他們自發地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城鄉差別、城鄉對立,只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廢除私有制是消滅城鄉差別、城鄉對立的根本條件;把生產發展到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規模是實現城鄉融合的前提④。以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體理論和城鄉關系理論為指導,有利于促進高職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耦合,形成高職教育與鄉村振興的命運共同體。

2.中國共產黨的鄉村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的鄉村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基于中國實際和特定歷史時期,在馬克思、恩格斯共同體理論和城鄉關系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系列中國實踐和理論創新。毛澤東提出,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要“兼顧城鄉”,實現城鄉“互助發展”。鄧小平提出,農村改革之所以見效就是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要促進和實現城鄉互動。江澤民提出,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深化農村改革;堅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胡錦濤提出,緊緊依靠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習近平提出,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分享現代化成果;推進鄉村振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傊?,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農村工作,注重城鄉融合發展,注重農民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黨的鄉村發展思想是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二)行動框架

在推進高職教育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實施行動中,要統籌主體發展和功能實現的協調統一。

1.在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上,要統籌促進農業、農村和農民“三位一體”融合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城鄉融合發展與農民全面發展緊密結合,提出鄉村振興要“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最終實現“農民全面發展”。關浩杰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應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傮w要求,“讓農業成為一種體面的職業、農村有體面的生活、農民有體面的收入”⑤。鄉村振興首先應該解決人這一要素,即如何吸引人才回流的問題。羅必良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要把億萬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調動起來,另一方面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⑥,其根本路徑是要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產業融合??傊?,鄉村振興“三位一體”,農業要發展,農村要進步,農民是振興主體,其落腳點是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

2.在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功能上,要統籌促進鄉村經濟、產業、人才、生態、社會、治理、教育、文化“八個維度”融合協調發展。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從鄉村經濟、鄉村產業、鄉村人才、鄉村生態、鄉村社會、鄉村治理、鄉村教育、鄉村文化等不同維度進行深入思考。中農辦主任韓俊認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關鍵是要解決錢、地、人等要素供給”⑦,“要把黨中央鄉村振興的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落到實處,要推進解決八個關鍵性問題”。⑧關振國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找好著力點、抓住“牛鼻子”,“一要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新動能;二要著力培育和打造人才隊伍;三要繁榮鄉村文化,為鄉村振興創造精神動力;四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塑造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⑨。甘娜等認為,要“破解我國新時代鄉村治理困境,實現我國鄉村的全面振興,就必須基于鄉村現實需要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相互聯系,從村民為主體出發,把‘五位一體內生關系作為切入點,以嵌入新型的治理力量為依托,以發展交融的產業經濟為核心,以培育和美的鄉風民俗為支持,以創建清潔的生態環境為關鍵,以維護安定的內部秩序為保證”⑩。陳龍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路徑可概括為‘一推二改三振,即城鎮化協同推進戰略、鄉村土地改革和鄉村治理改革戰略、鄉村教育振興、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戰略六個有機組成部分”11。廖彩榮等認為,鄉村振興需要實現“思想協同、產業協同、人才協同、文化協同、生態協同、組織協同、社會協同七個協同”12。

三、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鄉村產業基礎仍不牢固,農村基礎設施‘欠賬較多,農村民生保障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村投入機制有待強化”13。而高職教育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在實際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不匹配的問題。

(一)高職教育專業體系與鄉村社會治理、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目前,高職教育和鄉村社會治理、產業發展尚未統籌融合、良性互動,需求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亟待完善,一些涉農高職院校不自覺地將“發展非農專業作為辦學的主要目標和主攻方向,‘輕農、去農、離農現象十分嚴重”14。

1. 專業體系與鄉村發展全產業鏈未能有效對接。隨著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接續實施,以及工業4.0和信息化2.0的持續助力,鄉村經濟、社會、文化、衛生等多個領域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出了鄉村特色文旅、鄉村特色餐飲、鄉村康養、鄉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但高職教育涉農專業門類和專業方向的調整步伐明顯滯后于鄉村社會和產業發展,依然是以畜牧獸醫、園林技術、園藝技術三大類專業為主導,未能圍繞鄉村發展全產業鏈打造結構合理的專業體系。

2. 專業建設同質化現象嚴重。一些高職院校忽略地方農業產業基礎、學校自身辦學條件和專業內涵建設優勢,在未經過充分調研與論證的情況下,盲目對接政策熱點,新增涉農專業和專業方向,但其往往只是在學校已開設專業的內核基礎上新增少數幾門差異化課程,甚至僅僅是換了幾個課程名稱,與原有專業同質化現象嚴重。

(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規格與鄉村人才需求不匹配

高職教育供給側與鄉村需求側存在結構性矛盾,高職涉農教育畢業生的培養成效難以達到預期,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創新創業型鄉村人才培養目標尚未實現,無法有效滿足鄉村振興的人才需要。

1.涉農專業生源質量有待提高。市場化導向促使高職院校和家長、學生均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導致涉農專業陷入招生難,招生成本增加。整體而言,涉農專業學生高考分數和綜合能力均偏低,相當一部分學生屬于專業調劑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較差。

2.涉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高。一是人才培養尚未完全脫離學科教學的桎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資源、教學內容等脫離鄉村發展實際,教學改革步伐無法跟上當代鄉村的快速發展。二是高職院校多地處城市,鄉村實踐基地建設滯后,同時由于農業產業易受土地、防疫、季節、天氣、空間距離等因素的制約,涉農專業產教融合難度較大,實訓實踐體系構建的開放性不足,實訓組織困難、耗材嚴重,部分技能培訓流于形式,與生產實際存在脫節現象。三是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不足,農業產業資金投入較大,投資周期較長,投資風險較大,高職創新創業教育依然停留在“寫方案”階段,很難做到由虛入實的轉變。

3.涉農專業人才培養鄉村情懷教育亟待加強。長期從事鄉村產業首先要源于對鄉村的熱愛,目前涉農專業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鄉村情懷教育。雖然涉農專業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但由于鄉村產業發展不充分,社會配套不齊全,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在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等方面與城市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有較大的差距,加上社會輿論對于“農民”這一職業的偏見,他們普遍有“跳出農門”的思想。即便涉農專業畢業生的初次對口就業率較高,但往往難以持續,隨后的流失率居高不下。

(三)高職教育社會服務供給與鄉村社會發展需求不匹配

高職教育的社會培訓、科學研究與科技推廣、文化傳播等社會服務工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鄉村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的支撐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增強。

1. 高職涉農專業缺乏科研基地和科技推廣基地。農業產業科技發展的一大要素是土地資源,涉農高職院校由于搬遷、城市發展等因素大多數已沒有成規模的產業基地,與農業產業化企業的聯系又不夠緊密,一些科研項目和科技推廣工作缺乏堅實支撐,難以有效落地。

2. 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和動力有待提高。一方面,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主體依然是“從學校到學?!钡母咝.厴I生,下企業輪崗實踐未得到高質量實施,教師自身缺乏一線生產實踐經驗,難以勝任鄉村社會服務工作;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缺乏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成熟的社會服務運行機制,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開展社會服務的動力不足。

3. 農民教育培訓質量有待提高。農民教育培訓不成體系,對農民教育培訓需求調研不足,培訓針對性不強,一些職業院校開展的農民培訓流于形式,不僅沒有根據農業生產實際合理安排培訓時間,甚至出現影響農業生產活動、最終損害農民利益的情況。

4.“三下鄉”活動尚未常態化。鄉村社會發展需要科技、文化、衛生等方面的知識普及和活動開展,高職院校師生在“三下鄉”活動中開展了系列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廣大村民的期待值仍然有一定距離,對于鄉村社會公共必需品的供給依然不足。

四、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策略

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在整體上要推進高職教育“面向鄉村”“干在鄉村”“反哺鄉村”的轉變,在策略上要強化校村產教融合頂層設計、加快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村校合作模式。

(一)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方向

1.深化校村產教融合,促進專業對接產業,推動高職教育“面向鄉村”。要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引導涉農高職院校以鄉村振興需求為指引,形成鄉村振興產業鏈與高職專業群的映射關系,實現涉農專業群內各專業的有機融合,確保涉農專業群真正適應鄉村振興產業轉型的需要,推動高職教育真正“面向農村”開放辦學,培養高質量的鄉村振興人才。

2.深化校村產教融合,促進定向培養培訓,推動所培養的人才“干在鄉村”。隨著城市化發展,“鄉村正由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轉變”15。但在傳統文化和宗族觀念的影響下,“本地人”相較“外地人”在鄉村治理、鄉村產業發展等維度依然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要通過產教深度融合,為鄉村定向培養一支“愿意干、能夠干、長期干”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實現鄉村人才“從鄉村來、到鄉村去”,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3.深化校村產教融合,促進院村合作發展,推動所集聚的資源“反哺鄉村”。產教融合、院村合作是緊密聯系城鄉的紐帶,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助力器。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了集聚了一定的產業、文化、教育資源,通過深化校村產教融合可以將這些資源有效引入鄉村、反哺鄉村,同時也為涉農高職科技人才研發和推廣新技術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二)高職教育產教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策略

1.強化校村產教融合頂層設計,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強大牽引力。在當前“市場驅動力、鄉村產業支撐力、社會環境拉動力和院校內生動力”16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強大牽引力,引領和推動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第一,引導高職院校構建對接鄉村振興產業的專業體系。加大涉農類專業建設的資金、資源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投入體系,對社會參與辦學力量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稅收優惠,增加涉農職業教育專業的生均撥款。對接鄉村振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以鄉村振興優質校等培育項目為引領,引導相關院校根據自身優勢,組建系列涉農專業群,針對鄉村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與流通業、鄉村新型服務業、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與基礎設施建設、智慧農業、農業機械、農村治理、農民健康等鄉村振興全產業鏈設計專業體系,通過開設園藝技術、園林技術、畜牧獸醫、動物醫學、農村經營管理等涉農類專業,以及通過改造旅游管理、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智能控制技術、電子商務、市場營銷、財務管理、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技術等專業的涉農專業方向,打造一批涉農一流特色專業群、一流特色專業。

第二,引導高職院校構建對接鄉村振興產業的繼續教育培訓體系。一是以產教融合城市創建為抓手,根據各地鄉村社會和產業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統一規劃職業教育培訓資源。二是建立涉農人才培養現代預算制度,統籌各相關部門,將各類涉農資源如人才、資金、科技、醫療等協調聯動,提高農民培訓實施績效。三是打造“學校+縣級(產業基地)分院”的培養培訓模式,高層次人才培養培訓在學校舉辦,其余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以縣域為單位,依托縣級培訓分院就近培訓,培訓時間按技術需求緊迫性和培訓對象生產季節性靈活安排。四是建立農民培訓常態化機制,推動鄉村職業培訓模式創新,推行示范基地培育、農民田間學校、移動課堂、在線教育等形式多樣的農民培訓新模式,打破時空界限,滿足農民個性化的培訓需求。

第三,推動高職院校涉農教育能力建設,提升高職服務鄉村振興能力水平。一是要加強涉農類專兼結合的教師團隊建設,著力建設包含農業產業體系高端技術專家,來自企業或生產實踐一線的高技能人才和拔尖師資,熟悉農業農村產業、有豐富生產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校內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雙師型”教師等在內的職業教育教師創新團隊。在“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等人才計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設立涉農職業教師培養專項計劃,在學歷提升、職稱晉級、企業頂崗、鄉村科技推廣與實踐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和經費保障。二是要加強涉農類專業內涵建設,以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各類實驗實訓室建設、精品課程建設、科普基地建設等項目建設為平臺,創建豐富的專業教學資源,提升涉農類專業教學水平。三是要拓展服務領域,在服務鄉村人才培養、產業與科技發展的同時,涉農高職院校還應著力加強政策宣講、文化傳播、科學普及、健康生活、鄉村治理與規劃等方面的能力建設。

2.加快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鄉村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要堅持德技并修、農學結合,按照農業生產生活實際,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方案,切實提高鄉村振興人才的職業認同和技能水平。第一,創新校地融合的“三定向”培養模式。實施“鄉村人才定向培養工程”,依托涉農專業或專業方向開展鄉村急需的全日制鄉村人才定向培養,由政府買單,學生享受免學費、免教材費、免住宿費和生活補助“三免一補”政策,形成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上崗“三定向”培養模式,吸引鄉村高中、高職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農村退伍軍人等群體學習涉農專業或專業方向,提升專業的對口就業率。第二,創新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通過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與涉農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充分發揮校企雙主體育人作用;探索基于彈性學制與學分制的“小學期”教學組織方式、“真實崗”教學內容與教學場所、“多循環”農學交替與能力遞進培養方式,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和理實結合的交互訓教;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讓鄉村、企業、學生、學校多方獲益。第三,加快涉農1+X證書試點。1+X證書制度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改革創新,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要加快涉農1+X證書試點和推廣,建立以崗位能力為核心的相關認證標準,讓社會第三方參與到人才的培養和質量認證中來,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規格與產業需求的適應性和吻合度。

3.創新校村產教融合模式,推動建設一批鄉村振興產業學院。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等文件精神,發揮產業優勢,深化產教融合,打造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推廣、鄉村產業服務、學生創新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鄉村人才培養實體——鄉村振興產業學院。第一,依托鄉村振興產業學院,有效擴大鄉村投資。產業學院可有效融合政府、學校、鄉村、企業、村民等各利益攸關方,明確各主體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充分發揮各自主體作用,協調各方資源,推動學校和企業依托鄉村建設生產基地、校外實訓基地、科研基地、技術推廣基地、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等基礎設施,有效拉動鄉村投資,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第二,依托鄉村振興產業學院,有效帶動科、教、文、衛下鄉,全面促進鄉村振興。以產業學院為紐帶,高職院校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學生赴鄉村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示范推廣、義診、文化服務、農村電商等社會服務,在促進鄉村社會發展的同時鍛煉人才隊伍的鄉村振興服務能力。

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是人才,高職教育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更好地為鄉村振興引進人才、培育人才和使用人才,以人才帶動科技、產業、文化、教育、醫療等社會發展資源要素在鄉村的科學配置,從而有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新時代的鄉村建設和發展。

[注釋]

①奉清清.進入向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新發展階段[N].湖南日報,2021-02-23(8).

②王慧.產教融合: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方向[J].教育研究,2018(7):82.

③譚智心.“人才強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EB/OL].(2018-03-19)[2021-04-13].http://www.rmzxb.com.cn/c/2018-03-19/1998552.shtml.

④高岳峰.馬克思主義農村發展理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D/OL].武漢大學,2014:26.[2021-04-13].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LAST2017&filename=1014249703.nh&v=iQrx%25mmd2FSxzzCll1lSuwuHKfjMwqlKvfT4A2qzRkWaUCJVCKJsdFGynVwyNf2ISAjBV.

⑤關浩杰.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思路與政策取向[J].農業經濟,2018(10):4.

⑥羅必良.明確發展思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南方經濟,2017(10):8.

⑦韓俊.中農辦主任韓俊解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J].云南農業,2018(3):13.

⑧韓俊.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八個關鍵性問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8(4):19.

⑨關振國.緊緊抓住鄉村振興的“牛鼻子”[J].人民論壇,2018(29):56-57.

⑩甘娜,汪虹成,陳紅利.鄉村振興背景下“五位一體”鄉村共同體建設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2019(11):74.

11陳龍.新時代中國特色鄉村振興戰略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3):59

12廖彩榮,郭如良,尹琴,等.協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保障措施與實施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18(2):273.

13朱遠洋,歐陽平,張昌彩,等.鄉村發展的現狀與未來——來自全國17個省區39個行政村的調查報告[J].中國發展觀察,2020(Z8):116-117.

14張旭剛.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實踐困境與治理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10):61.

15夏支平.熟人社會還是半熟人社會?——鄉村人際關系變遷的思考[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6):86.

16張旭剛.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動力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20):21-22.

猜你喜歡
推進策略鄉村振興戰略產教融合
“黨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層治理創新
論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底蘊
創新探索農村家政職業教育的有效模式
淺談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和思考
新時期高校黨代表任期制的思考:歷史、現實與推進策略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推進策略解析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新常態下實現外資高水平引進來的影響因素及推進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