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課程思政在高校音樂鑒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2021-09-09 09:18劉旭琦
中州大學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音樂作品思政育人

劉旭琦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高校音樂鑒賞課作為高校綜合素養課程,主要針對大學低年級非音樂專業學生。這一階段的青年學生處在“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的青年學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也逐漸進入活躍階段,課程思政在其思想引領和指導尤為重要?!安艦榈轮Y,德為才之帥”,做好課程思政的貫穿教育工作,才能培養出以人民為中心,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高校音樂通識教育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應注重將課程思政與音樂教育教學規律相融合。應當把滿足當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本課程的德育功能,提高文化自信能力,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懷、樹立青年一代“四個自信”。

一、新時代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九大標志著我國進入新時代,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強調“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在思政課程的基礎上,對各類學科建設提出新的要求,結合課程的育人功能和教師的育人職責,逐步從單一的“思政課程”向多元化的“課程思政”相轉變。推進“課程思政”實踐,是完成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務的內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新青年深刻認同并積極踐行的思想教育,青少年時期是大學生思想活躍充滿活力的時期,是最需要學校的引導和教育栽培的時期。高校課程圍繞思政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育人模式樹立大學生成人成才的目標,加強馬克思主義原理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論教育,就是“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1],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引導青年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意識形態,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課程思政是以大學生思想政治觀為理論基礎構建各類課程的一體化育人體系,具有綜合性、創造性和滲透性的特點,其教育內容由專業教育課、綜合素養課和“第二課堂”構成,可在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實訓類課程中融入。引領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更好的確保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也是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要求的體現。

課程思政涉及各專業各種類的課程,通過在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個方面相統一的教學原則基礎上,各門課程能夠從中融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內容,明確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和塑造學生價值觀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在加強思政理論學習的同時,教育效果與學生接受程度以及社會的需要,是對新時代對思政課程提出的新要求。應對新時代的新要求,高校不斷開拓創新推動教育教學目標改革、優化課程建設,修訂相關教材,發掘梳理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這些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學環節,更好地引導和把握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新時代高校培育的正是以厚重的中國文化為德行養成,延續傳承并面向未來,迎接挑戰的新時代人才,這正是傳承美德又開拓創新“文化自信”的教育自信!正是國家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既相互聯系但又有不同,課程思政是落實在各類學科專業的基礎上融入思政理論內容。這個理念最先由上海提出,經過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深入,最終不斷發展并形成理論體系。2014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2],高校教育要堅持立德為先,通過教育來引導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從而堅持以學生為本,通過適合學生年齡階段的教育方式來塑造學生、發展學生、改變學生從而達到“樹人”“育人”目的。高校作為培養新時代人才的主要陣地,高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輕視道德價值觀的教育,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人才競爭的今天,不顧忌祖國的培養,向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提供自己的知識,為他國謀取利益遏制我國發展的知識分子,已然沒有了堅定的愛國之心堅決為祖國奉獻自己力量的政治信仰,思想是腐朽的。這對我國高校育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因時而化、因時而進、因時而新”,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

二、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思政建設現狀與成效分析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利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3]。學校教育要時刻圍繞課堂,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注重思政內容的引導:專業教育課,是以專業知識為主進行專業類科目的學習課程,多為必修課程,是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習最多的科目種類;綜合素養課,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拓寬大學生的知識范圍,其中音樂鑒賞課程屬于這類科目,為選修課程;“第二課堂”,是主課堂的延伸課程,讓學生結合第一課堂學習內容進行自主創新、開發探究式學習,可參加專業比賽和競賽等能力項目。在各門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論內容,這要求教師自身具有扎實的政治理論基礎,能夠將本專業課的知識點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點很自然的聯系在一起,這不僅豐富了專業課的內容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的重新整合和闡釋。為了進一步了解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分別從教師、學生、教材、課程思政效果,四個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對于“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從哪些方面開展”這一問題,由鄭州已開設音樂鑒賞的4所高校任課教師,共25名專業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式調查。通過訪談,發現教師都一致認為在音樂鑒賞課程中融入思政課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并希望通過更多創新的教育方式對本課程進行深度挖掘更多方面的融入思政內容。有72%的教師認為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應在音樂作品中把愛國主義情懷、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與信念融入課堂教學中;68%的教師認為可以從中西方不同的音樂作品入手,讓學生感受中國音樂文化的魅力,加強對民族音樂的認識與了解,更好的傳承民族音樂文化;88%的教師認為音樂鑒賞課程要發揮美育作用,不僅通過鑒賞音樂作品提高審美能力,更應該引導學生塑造完美人性培養積極向上樂觀面對生活的態度及發現生活中美的心靈。

通過以上調查問卷及訪談,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思考和教育方式的探索需要構建合理的教育教學體系,要以德為先,德育教育為指導,思想政治理論內容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真正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一個重大課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4]。

高校音樂鑒賞課程作為高校的輔修課程,主要針對大學低年級非音樂專業學生[5]。這一階段的青年學生處在“拔節孕穗期”,思想上的引領、課程思政的貫穿尤為重要。大學通識教育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應注重將課程思政與音樂教育相融合。目前高校音樂鑒賞課程的開設由各高校根據自身學生及教師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但音樂鑒賞課程因地域文化與學校理念的差異,所以較難找到合適的教材進行統一教學,教授的內容會受到因音樂專業教師自身的專業及研究方向存在的差異的影響,而側重不同教材的教學活動。查閱關于音樂鑒賞課程的教材,屬于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出版及“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教材的有,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大學音樂鑒賞教教程》、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音樂鑒賞》、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音樂賞析》、高等教育出版的《音樂鑒賞新編》。分析不同版本的音樂鑒賞教材中可發現,其鑒賞內容包括:樂理基礎、西方音樂、民族音樂及戲曲等幾個方面。內容多以專業知識為主的梳理式內容,理論性較強,音樂鑒賞課程屬于音樂理論專業課中的一部分,音樂專業必修的學生與全校非專業選修的同學,在選用教材的難度和深度有所不同(如表1)。在這些教材中,有55%的教師注重樂理基礎知識的講授,讓非專業選修的學生掌握例如認識五線譜及節奏等最基礎的樂理基礎知識,有67%的教師在中西方音樂史部分進行重點講授,例如不同西方時期音樂的特點和不同朝代中國音樂的特點,有88%的教師都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音樂作品進行鑒賞和分析,通過創作背景的介紹更深層次的理解作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

表1 教材的選用

綜合調查結果結合高校普遍開設音樂鑒賞課程的實際情況,在全校非專業通識課程的課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并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更好地把具有德育功能的音樂作品融入課堂中去,是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一環。教授專業性太強的理論知識,非音樂專業的學生缺乏一定的音樂基礎,會大大降低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度及知識獲取,這樣對思政內容的融入也較為被動。應以學生為中心,制定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滿足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程知識需求的同時,從情感出發加入符合作品樂思的思政內容融合與課堂。

通過對我校及鄭州市已開設音樂鑒賞課程的4所高校進行調查,在全校各專業選擇音樂鑒賞課程的學生中,關于“您期待從音樂鑒賞課程中獲得什么能力”這一問題中,有65%的大學生希望能夠了解音樂,增強自己的藝術欣賞能力;20%的大學生想通過音樂鑒賞課程,學習理論知識,掌握一定的識譜能力,可以彈奏吉他或者口琴等樂器;15%的大學生有一定音樂基礎,想進一步學習音樂相關內容,更加豐富提高自己。

結合以上特點,制定相關的教學內容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應以興趣為出發點,抓住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以興趣為主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音樂作品,以經典的中國作品為主圍繞音樂創作的背景及意義,通過介紹作曲家的生平及音樂創作時的背景,重溫歷史弘揚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分析音樂中的和聲效果,在音樂旋律高低起伏、強弱對比中感受藝術之美,提高藝術修養。抓好課堂這一關鍵環節,結合“以人為本”的藝術教育育人觀念,在音樂作品鑒賞的同時深入學生內心深處,用音樂之美潤化心靈,音樂情感與政治情感產生共鳴,點燃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報國熱情,真正把思政內容融入課堂,潤化學生。在此課程教學過程中插入愛國主義教育,強化民族精神,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引入音樂鑒賞課程的效果如何”這一問題中,選擇“效果很好”的為66%,選擇“效果一般”的為24%,選擇“效果不好”的為10%。

其中有72%的大學生表示民族音樂家們用音樂表達深厚的愛國之情,可以在鑒賞中國音樂作品中感受到中國精神。48%的大學生能夠感受到中西方音樂作品的差異,了解民族音樂文化背景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產生興趣。56%的大學生認為通過鑒賞中國音樂作品在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陶冶愛國主義情懷。在作品中學習一定的理論知識,更好地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在“潤物細無聲”的鑒賞課程中建立文化自信。

通過以上從教師、學生、教材、課程思政效果,四個方面進行調查數據結果顯示,當今部分被調查的高校教師,都能夠意識到在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相關內容。但整體教師隊伍思政理論基礎相對薄弱,知識更新不夠及時,不能夠把最新的思政內容融入課堂中。大學生對于音樂鑒賞課程從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培養審美能力方面的發展需求是積極的??赡苁艿綄σ魳穼I認知不夠的影響,大學生對于自身綜合素質、理論知識掌握的發展并沒有明確的目標與要求,也沒有具體實際的計劃性行動,對音樂理解缺乏主動性。教材的種類及選取方式較單一,為豐富課堂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對作品進行鑒賞分析,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對于課程思政效果,大學生對音樂鑒賞教育的育人功能有一定的認知,從學生感興趣的音樂作品入手融入思政內容是主動接受的,但對音樂教育全面發展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意義還不夠了解。從側面反映出當今高校的音樂鑒賞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發揮的育人功能較弱, 學生音樂理論水平略低,音樂鑒賞課程在高校中的地位也處于弱勢狀態,對其育人功能及課程思政的建設的探索有待提高。

三、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實施路徑

立德樹人是學校課程思政理念的基本遵循,已成為課堂教學的具體要求,明確要求高校落實課程育人工作。由此探索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是高校思政建設的突破,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革新。從課程思政課程體系、課程思政育人體系、課程思政融合專業銜接體系、定制課程思政教學路徑四個方面進行課程思政的實踐探討。

一是打造以德育為教育目標的課程體系。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人們對科技知識的開發和應用不斷更新的同時,更應注重價值觀的引領。在專業課程講授的基礎上正面對學生進行引導,避免思政教育成為“孤島”的現象,有利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立足在專業知識上的價值觀教育,讓音樂鑒賞課程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為價值觀引導提供理論的依據和內容的支撐。這樣學生從內心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通過專業課程進一步內化形成自身內在的價值觀。學生在音樂鑒賞課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通過鑒賞音樂作品對中國音樂作品及民族音樂家的認識中,樹立文化自信、熱愛祖國之情,傳承民族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是打造課程全過程同向同行的育人體系。高校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各個課程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增強社會責任感及團結創新精神,在實踐課程中鍛煉實踐能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所要求的那樣,我們一方面要理直氣壯地上好思政課,另一方面要做好課程思政的建設。深入挖掘音樂鑒賞課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使音樂基礎知識內容與思想價值引領相結合,充分發揮本課程的育人作用和德育功能,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與鑒賞使全課程德育目標變成現實。抓住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的契合點,在音樂鑒賞課程中立足音樂作品本身,把思政元素與鑒賞教學相融合,發揮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德育教育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挖掘音樂鑒賞課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巧妙的融入課堂教學中,才是實現協同育人的正途。

三是打造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銜接體系。音樂鑒賞,重在“鑒賞”,與音樂欣賞在概念和程度上有所不同?!拌b賞”本意為鑒定和欣賞藝術品、音樂作品、文物等。但作為一門課程,“音樂鑒賞”更好的理解是:通過音樂作品更好地讓學生對音樂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論的一種感知體驗和思維活動的過程。而“欣賞”則更傾向于學生因個人喜好或愛好對一些音樂作品自主的進行觀看,“音樂欣賞”多在樂趣中享受音樂,而音樂鑒賞是在欣賞的基礎更高的層次上進行“判斷、鑒別”的教學活動。選修課作為通識教育,可結合本地域音樂文化特色選取音樂作品,在音樂作品的選擇上更好地融入本地音樂特色,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族傳統音樂,具有價值觀和精神指引的作用。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對音樂作品進行聆聽和再創作,了解當地音樂文化主動去感受音樂藝術帶來的美。正如課程思政建設要求“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如鹽在水一般自然而然地把德育、美育融入音樂鑒賞課程中去。

四是打造具有特色內容的音樂鑒賞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我校作為四所河南省戲曲成果展示的高校之一,擁有良好的教學資源,更應該讓非音樂學院的學生,通過音樂鑒賞通識課程把河南戲曲作品深入到課堂鑒賞中去。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培養大學生了解和傳承中原文化,感受中國傳統音樂之美,抒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情,建立文化自信。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河南音樂文化之美、河南戲曲之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為了更好地結合教材貫穿課程思政,以音樂鑒賞課程為載體,立足中原特色以河南省戲曲、中國傳統器樂、聲音作品作為鑒賞內容。教學內容以河南省戲曲特色文化為主題,根據學期課時設置,可分為32個課時,分為三個部分,進行課程設計。第一部分,立足中原以河南省戲曲文化為課程的引入點,結合每學期“戲曲進校園”活動中所演奏的曲目,從作品的創作背景、演唱特點、歌詞配器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例如豫劇《朝陽溝》《挑山女人》,歌頌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勞動者的奉獻精神,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學習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中國精神、河南精神。第二部分,配合戲曲作品中所使用的民族傳統器樂為拓展,進一步講解中國傳統器樂在世界音樂的地位和貢獻。例如認識琵琶、二胡、嗩吶等民族獨有的樂器,欣賞民族器樂重奏作品感受民族樂器與西方樂器不同音色之美。第三部分,實踐環節,選擇具有一定代表性作品,進行模仿表演。深入作品體現內涵,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和傳承傳統文化藝術。從感受作品的情感內容和思想內涵中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與自身思想與情感產生共情并升華,轉化為欣賞者深刻而持久的自覺行為。這是音樂審美的最高層次,也是音樂鑒賞的本質所在。通過了解音樂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對音樂進行不同角度的審美分析,深度挖掘音樂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領略音樂的深層魅力,感受其蘊含的精神力量?;谡n程思政的時代背景,促進學生藝術修養和思想道德的全面提高。從音樂作品入手,發揮本課程的德育功能,把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貫穿課程思政全過程。豐富上課形式,在欣賞的同時學習一定的音樂作品,做民族藝術文化的傳承人,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結語

這種“欣賞性德育模式”,把作品中的精神與自我很自然的融合一起,引導學生在欣賞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音樂鑒賞教育以音樂作品豐富的情感感染特稱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情感得到升華,培養其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情懷、建立審美觀、提高審美能力。本文通過對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做出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將音樂鑒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斷提高教師政治理論基礎、加強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構建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音樂鑒賞課程培養體系、立足本地音樂文化特色打造適合本校音樂鑒賞作品分析體系充分發揮德育育人功能的路徑,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希望為促進我校課堂思政建設、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的開展做一點貢獻。

猜你喜歡
音樂作品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趙季平音樂作品選集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趙季平音樂作品選集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圖力古爾及其音樂作品淺析
“我和我的祖國”中山市原創音樂作品
“我們都是CEO”育人模式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