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

2021-09-10 17:59陳月清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21年8期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教學案例教學情境

陳月清

【摘 要】本文通過具體教學案例,闡述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創設有利于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情境、創設與學生的生活場景相符的教學情境。

【關鍵詞】教學情境;信息技術課;教學案例

什么是教學情境?一般來說,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所建立的學習環境。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指出“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在課程中嵌入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社會現實問題和情境;結合數據加工、問題解決和信息系統操作的真實過程,發展學生的計算思維,增強他們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實現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把課堂延伸至生活的各個細節,幫助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技能,在生活中加以練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體驗,促進他們在思維、情感等方面的發展。

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

現在大多數信息技術課都是在機房里上的,學生從教室學習轉到機房學習需要一個短暫的適應過程。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創造一種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及時調整好他們的情緒,以最佳的學習狀態來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案例一:高中信息技術課“認識IP地址”教學片段

這節課已經是當天的第七節課了,經過了一天的學習,學生們都累了。課程伊始,教師請學生打開桌面上的教學網頁快捷方式,進入網頁上的發言區(教師提前準備的留言板,學生留言后顯示計算機IP地址),發帖表達今天的學習感受。學生們看到可以匿名發帖的留言板,異常興奮,紛紛發帖表達此刻的心情“終于到電腦課了,我最喜歡在電腦課偷偷上網了”“大家好,好奇怪啊,老師為什么不開始上課,讓我們聊天一樣地玩???”“誰能猜出我是誰???”……

教師通過瀏覽學生的發言,挑選合適的發言內容,讀給學生聽并適當點評,學生立刻轟動起來了:老師,您是根據什么判斷這句話是我發出來的呀?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教師引入要學的課題:IP 地址。教師設問:學生們與外地的親戚朋友是如何進行聯系的?學生回答有電話、QQ聊天、電子郵件等。然后教師分析:發電子郵件時,必須要有收件人地址;打電話時,必須有對方的電話號碼。在信息世界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也需要類似“地址”或“號碼”這樣的標識,我們稱之為IP地址。

在本教學案例中,IP地址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又極其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師直接將其定義為“IP是計算機網絡相互連接進行通信而設計的協議”,那么大多數學生一定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教師非常巧妙地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兩種聯系方式作類比,將課本上抽象的知識以通俗的形式進行講解,學生接受起來相對容易,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情境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情境對知識點的輔助作用,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將新授知識分解成若干個前后聯系的小點,隱含在逐步推進的情境中,利用情境的導向作用讓學生主動發現并接納新的知識。

案例二:高中信息技術課“大數據及其應用”教學片段

非結構化數據的數據結構是不規則的,如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都屬于非結構化數據。課堂上教師出示相關例子,請學生感受非結構化大數據。

首先是文本大數據。教師請學生用Python對唐詩三百首進行數據分析,體驗大數據分析處理的過程。第一步,打開桌面“Spyder”軟件;第二步,點擊工具欄里面的運行按鈕,完成數據載入;第三步,根據導學案選擇學生最感興趣的2~3個項目完成,復制對應的代碼,粘貼至右側操作臺,按回車鍵三次,獲取從唐詩三百首里挖掘到的信息。

其次是圖片大數據。教師請學生用拍照識花的APP識別校園里的花花草草,體驗圖片大數據。

最后是音頻大數據。教師借助近期學生們建議修改校園課間歌曲的事情,設問“大家知道我們校園鈴聲歌曲都叫什么名字嗎?”再設計游戲方式:教師放一首歌的前奏,學生用手機APP一起來PK猜歌名,并分析得出聽歌識曲APP能夠比較精準地識別歌名,其背后是有海量的音頻庫+聲紋識別+大數據分析技術在做支撐,QQ音樂就是音頻大數據的一個應用。

文本大數據主要讓學生體驗大數據分析處理的過程,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唐詩300首進行內在數據分析和處理,分析后的結果自動上傳至服務器中并在教學網站上以學生之名呈現出來,作為學習體驗的反饋。同時簡單分析其處理原理,幫助學生了解大數據分析處理的過程。圖片大數據和音頻大數據主要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技術帶來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背后技術所起的支撐作用,使學生在使用數字化工具進行學習活動時,認識到數據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和改變。

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創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情境,有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生活事例,讓學生在接近自己現有水平的具體情境中開展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同時也獲得豐富的內心體驗。

案例三:小學信息技術課“衛星定位導航”教學片段

教師通過課件出示一張地圖,設問“老師聽說黿頭渚春天的景色可美了,這周末想去欣賞一下,可是老師不認識黿頭渚,有誰知道在哪嗎?”然后請學生上臺指出其具體位置。接著請學生繼續介紹周邊的地標建筑,如摩天輪、大劇院等,并再次設問“老師又犯愁了,這些建筑老師并沒有去過,還是不知道該怎么去,怎么辦呢?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請學生交流討論,從而引出導航及定位導航技術。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創設真實或聯系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這種熟悉的氛圍中參與課堂學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

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教學,教師應根據不同情況創設與之相符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從而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錫山區教師發展中心

猜你喜歡
信息技術課教學案例教學情境
微課程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上的實踐與嘗試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優化信息技術課教學
基于真實性學習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究
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轉課堂模式與數學教學案例
促進初中化學定量觀建構的教學案例
信息技術下的小學語文高效教學探究
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情境教學模式芻議
小議初中英語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數學“反思型” 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