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互聯網+思政”的幾點思考

2021-09-10 07:22李玉梅
教學博覽 2021年8期
關鍵詞:實踐路徑思政教育互聯網

李玉梅

基金項目:基于移動學習與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微課云平臺建設與應用(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面上項目,?M2020175)

摘要:社會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學生的社會認知、思想意識、自我評價等方面都開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這樣的變化逐漸暴露出思政教育在教學質量上的弱化狀態,對學生的成長較為不利。為了讓思政教育發揮出應有的效用,學校要較為全面地對互聯網時代的優勢進行研究,尋找切入點與思政教育完美結合,引入“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并做到相應的創新,同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成長需求契合,通過實踐教學將思政內容準確地傳遞給學生,加強網絡監控和管理,使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成長。

關鍵詞:高校;“互聯網+思政教育”;實踐路徑

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是一個具有很強現實意義的課題。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在思想政治工作創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應借助互聯網傳播快、形式新、受眾廣的優勢,普及推廣“互聯網+思政”工作模式。

一、搶占網絡陣地,延伸思政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與學校的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也是當下學校改進的新方向,即采用網絡的思政教育方式,以此來搶占網絡陣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將思政教育進行延伸,通過多種實踐來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使之規范自身的行為?;ヂ摼W時代下,學生對手機有著一定的依賴性,這為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載體,同時也要求學校對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做出轉變。運用“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在滿足學生對自我個性展現的同時又能將思政內容滲透其中,將教育視為服務,迎合“微時代”趨勢。學校憑借先進的理念,緊抓網絡這一載體,對思政教育做到共享和開放,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傳遞思政內容,在實踐中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有著正面的教育意義。讓學生明白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不僅可以傳播大量的信息資源滿足人們的需求,也可以通過網絡言論傷害他人。學校對當下學生的生活情況較為關注,掌握其碎片化的時間與互聯網的便利性結合,在校園網中增設相應的教育平臺,同時鼓勵教師建立相應的班級群等,借助嶄新的傳遞觀念和多樣化角度在平臺分享我國理論創新的研究成果,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受到思政內容的感染,繼而通過網絡縮短學生與思政教育間的距離,使每一位學生都近距離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也看到其獨有的價值,產生一定的凝聚力。為了更好地貼近當代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稍凇盎ヂ摼W+思政教育”的模式下進行創新,開設紅歌傳唱、著作閱讀、校園實事等多個平臺窗口,讓學生利用手機、電腦等進行隨時觀看,使之了解到真實且有著教育意味的內容,對社會關注的時事動態進行及時了解,同時也滿足了對理論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正視自己的生活行為,清楚辨析社會現象和世界趨勢,不再盲目崇拜和追求,看到自身的價值和定位,明確作為一名學生目前應該做什么,又該如何去做。學校要對網絡窗口的各個欄目進行及時更新,可以邀請優秀的教師和學生通過網絡將自身的理念和事跡進行傳遞,憑借榜樣的力量感染學生,同時鼓勵學生在網絡窗口留言,隨時表達看法進行交流。學生可以提出疑問,教師和其他學生共同探討得出結論,也可將這些有著個人特點的言論用文案的方式融入日常的授課中,用符合學生成長特點的內容來對其進行教育,加強“互聯網+思政教育”的作用。

二、大學“互聯網+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1.共創良性育人的“互聯網+思政”生態環境

目前,大學思政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組織脫節、資源配置不平衡等問題,這就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推進“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首先需要解決與互聯網相關的硬件設施建設。與大學生群體中科技產品和智能設備高度普及的狀態相比,校方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備的狀況在全國普遍存在。更重要的是,部分高校對以“互聯網+”的形式推進思政教育的意識準備不足。對此,高校不僅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使硬件設施和組織建設齊頭并進,還要以觀念作為行動先導,在思想意識方面充分動員,清楚認識到爭奪網絡平臺這塊陣地對大學思政教育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統一認識、集中力量。

2.打造各種形式的互聯網思政教育平臺

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和表達觀點的渠道更加多元。在信息傳播方面,自媒體具備“去中心化、交互性強、傳播迅速、內容良莠不齊”等特點,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狀況、思政工作的傳統教學方式以及高校的應急處置機制都具有很大的沖擊力。在正視這些客觀事實的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對思政工作的推進更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的優勢,對學生也具有更切身、更強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因此,在學校指導下,充分吸收學生中的積極力量,經過對學生關注熱度的調研,打造各種形式的互聯網思政教育平臺,將有利于削減價值多元化和信息碎片化給思政教育帶來的影響,拉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鑒于此,學校應繼續打造諸如微信公眾號等形式的平臺,并積極進行管理維護。在內容上,要力求多樣活潑,更貼合學生校園生活、學習經驗,寓思政教育內容于日常討論之中。

3.組建互聯網思政教育團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痹诋斀窀咝!盎ヂ摼W+思政教育”模式興起的情況下,打造并維護好思政教育工作平臺可是說是日漸常規化、普遍化的活動,必須在組織上做好安排。在團隊成員方面:一是要確定指導角色,由校級領導把關,專門領導分管。二是應當從教師中選拔骨干力量。不只是思政教師,更要使更多的輔導員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角色。在大學校園生活中,輔導員是連接學校與學生的樞紐,是感覺的神經末梢,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有最詳盡的把握。三是應當在學生中培養選擇思政教育的意見領袖參與到思政平臺內容制作和維護中,并作為教學的一部分,融入思政工作之中,進而使思政教育更好地深入到學生中間。

參考文獻:

[1]閆瑞琪.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對大學生思想價值引領的方式探索[J].山西青年,2019(17).

猜你喜歡
實踐路徑思政教育互聯網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新媒體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黨的作風建設科學化的實踐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
論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討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淺析高校黨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