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骨銘心廈大緣

2021-09-24 08:32林衛國
文史月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機工陳嘉庚廈大

廈門大學是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傾資創辦的。坐落在東南沿海廈門島的東南端,與金門、臺灣僅一水之隔。1937年7月1日改為國立,素有“南方之強”之稱。曾在廈門大學就讀,是我一生的榮幸,也是我年輕時期最刻骨銘心的一段人生經歷。

據統計,廈門大學從成立至今,共為國家、為社會輸送了40多萬畢業生,其中不乏各行各業的才俊精英。我是廈門大學中文系1959級的畢業生,不敢自詡為人才,但卻是蒙受母校和校主洪恩成長的一學子。因此,對母校和“校主”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是深之又深的。

(一)

我在幼年時期就知道陳嘉庚先生和他創立的廈門大學了,也就是說我早就與廈門大學“結緣”了。其原由有三:

其一:抗戰爆發以后,定居在新加坡的陳嘉庚先生毅然挑起“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這一重擔,領導東南亞華僑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當時我的大伯父林祖培先生定居印尼,積極響應“南僑總會”的號召,率領家人參加各種支援祖國抗日救亡的活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南侵,陳嘉庚先生遭日軍通緝追捕,懷揣毒藥(如果自己不幸被日軍抓住,寧愿服毒也不愿被日軍凌辱),四處流亡,最后避難到印尼瑪朗,撰寫了《南僑回憶錄》。而我的大伯父被日軍當作“敵性華僑”逮捕,投入集中營受盡折磨直至日本投降。我們家庭重要的經濟支柱——僑匯,因大伯父被日軍囚禁而中斷,一家人生活陷入空前困境。我開始不明白為什么沒了僑匯,生活會那么窘迫,后來知道原因,才明白大伯父竟然是陳嘉庚先生的“抗日同黨”。內心更加憎恨日本軍國主義,而對陳嘉庚先生抗戰救亡的義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二:我的父親林華培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長時間從事僑務、僑聯工作。他愛不釋手的一本書,就是陳嘉庚先生的《南僑回憶錄》,這本書既是他的精神食糧,也是他的工作指南。我耳熟能詳該書的內容,特別是陳嘉庚先生在國內創辦廈門大學和在東南亞領導華僑抗日救亡的事跡,使我萌生了更多的敬仰和向往之情。

其三:1952年我進入家鄉永春的私立毓斌中學(后改為公立永春第三中學)就讀。一進校,就知道校園里有一座“伯祥亭”,是用來紀念我校原教務主任林伯祥烈士的。林伯祥是臺灣嘉義縣人,來大陸就讀于廈門大學化學系。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擔任廈門青年戰時服務團干事,后在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和官橋區委擔任領導職務。1943年到毓斌中學擔任教務主任,從事教育和地下革命工作。1945年被捕,翌年2月被殺害,時年僅30歲。在讀初中和高中的6年時間里,我和同學經常坐在伯祥亭里讀書、交流,緬懷英烈革命事跡,暢談人生理想。我對廈門大學這所富有革命傳統的高等學府(1926年2月,福建省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就誕生在廈門大學的囊螢樓),有了進一步認識,認定它就是我要深造的去處。

1963年林衛國于廈門大學畢業前夕留影

1959年我高中畢業,填報升學志愿時,第一志愿就是廈門大學,終于如愿以償。

(二)

我有幸到廈門大學念書,度過了4年美好的大學生活,不僅接受了良好 的教育,深刻領會了廈大“愛國、革命、自強、科學”的精神,還受到了陳嘉庚先生高尚人格和偉大品格的感召和影響,這是我一生的珍貴財富。4年大學生活,值得回憶和記敘的很多,下面僅擷取數則。

校主稱謂

但凡在廈大學習過的人,均習慣稱陳嘉庚先生為“校主”。

陳嘉庚是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今廈門市集美區)人,生于1874年。長時期僑居新加坡,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毛澤東曾稱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910年,陳嘉庚在新加坡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1911年任福建保安會會長,曾募款資助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后,陳嘉庚深感“四萬萬之民族,決無甘居人下之理”,毅然返回祖國創辦大學。他于7月間發出《籌辦福建廈門大學附設高等師范學校通告》;于7月13日假廈門陳氏宗祠,邀請各界人士召開特別大會,當場宣布自己捐獻400萬洋銀,以此為倡,興辦廈門大學,“為吾國放一異彩”。1921年2月,在上海、廈門、福州、新加坡等地開始招生。4月6日舉行開校儀式。陳嘉庚在會上發表演說,稱“當此風雨飄搖之際,國勢岌岌可?!薄澳钗覈貜V民眾,貧弱至于此極,欲盡國民一分子之義務以救國家”。

廈大創立時,在中華大地上大學還不到10所,主要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而剛剛從封建專制走向民主共和的中華民族,正急切地期盼新型大學的出現。在帝國主義列強肆意欺辱中國的危難之時,在東方雄獅覺醒重新探尋民族復興之路的浪潮之中,廈門大學在祖國的東南部宣告誕生,無疑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陳嘉庚熾熱的愛國情懷和非凡的遠見卓識,在此舉中表現得非常明確而充分。

1930年,由于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和企業經營的困難,陳嘉庚每年負擔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的費用由原來的八九十萬元減為三四十萬元。很多人勸他停止對辦學的資助以維持企業,他說:“一經停課關門,則恢復難望?!薄吧w兩校如關門,自己誤青年之罪小,影響社會之罪大?!币闳焕^續承擔、竭力支撐下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陳嘉庚賣掉大廈建廈大”。直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他才把廈門大學交給國家接辦。

新中國成立后,陳嘉庚先生依然關心和支持廈門大學,主持修建了24幢校舍,建筑面積達59057平方米,造價272萬元,總建筑面積相當于新中國成立前全校建筑面積的一倍。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里,不管是富有還是窮困,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他都義無反顧地傾資辦學。有人估算,如果根據黃金在國際市場的價格來計算,他傾資辦學費用大約相當于1億美元。這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可謂第一人!

1990年3月11日,中國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發表公告,將新發現不久的第2963號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1992年8月20日,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等人發起的“陳嘉庚國際學會”在香港宣告成立,李遠哲親任會長。其宗旨就是“弘揚陳嘉庚精神,凝聚各界精英,服務社會,造福人群”。

2014年10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給廈門市集美校友總會的回信中寫道:

“值此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我謹對陳嘉庚先生表示深切的懷念,向陳嘉庚先生的親屬致以誠摯的問候。

“陳嘉庚先生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我曾長期在福建工作,對陳嘉庚先生為祖國特別是為家鄉福建作出的貢獻有切身感受。他愛國興學,投身救亡斗爭,推動華僑團結,爭取民族解放,是僑界的一代領袖和楷模。他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國家為重、以民族為重的品格,關心祖國建設、傾心教育事業的誠心,永遠值得學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陳嘉庚先生等前輩先人的畢生追求。希望廣大華僑華人弘揚‘嘉庚精神,深懷愛國之情,堅守報國之志,同祖國人民一道不懈奮斗,共圓民族復興之夢?!?p>

廈大百年校慶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

陳嘉庚先生獲得的肯定和表彰,是陳嘉庚和全體愛國僑胞的光榮,更是我們廈大學子的光榮!

? ?戰爭氣氛

入學之后,使我們新生感到有些緊張的是濃郁的戰爭氣氛。自從1958年“8·23炮戰”以來,隆隆的炮聲仍然持續不斷。廈門大學校園里曾落下蔣軍炮彈,損壞了校舍一角,在展覽室還展出當時留下的炮彈碎片。校舍所有玻璃門窗都貼上了“井”字形或“米”字形的紙條,以免遭空襲或炮擊時震飛傷人。入校后第一項要緊事是參觀和熟悉坑道,一旦遭空襲或炮擊時,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進入自己所在系、所在班級的坑道。平時看電影時,正片開始前會放映幻燈片《疏散線路圖》,告知每位觀眾一旦有情況要出哪個門,進幾號坑道。晚間我們躺在床上,經??梢月牭睫Z隆轟隆的炮聲從前沿陣地傳來,并能感覺到一陣陣震動。

那時,解放軍空軍雖已入駐福建,蔣軍飛機已經無法和我空軍在大陸上空進行交戰,但有時也會到大陸偵察、騷擾或投放傳單,所以防空仍是重要任務。我們曾遇到敵機騷擾廈門的情景。我軍高炮部隊得到命令立即給予打擊,飛機的轟鳴聲和高射炮密集的爆炸聲交織在一起。敵機溜走以后,天空中仍出現了一朵朵猶如棉花一般的高射炮彈綻放的煙云。

這就是考入廈大的新生們上的第一堂“課”,也是被稱為“前線大學”的廈門大學有別于其他高校的獨特之處。沒過多久,我們就完全適應了這種生活,在炮火中堅持學習,在學習中堅持備戰。

軍民聯防

在臺灣海峽形勢緊張期間,廈門大學有一支著名的“廈大民兵師”,師長就是《資本論》譯者之一的王亞南校長。很榮幸我是民兵師中的一員,曾參加軍訓和軍民聯防。我們曾在夜間輪流到前沿海灘上站崗值勤。值勤時,兩個人為一個小組,記下當晚的口令,每人發一件軍大衣、一支步槍、5發子彈,選擇既隱蔽又便于觀察的地點潛伏起來。我們防范的是兩種人:一種是違反規定出海、企圖游向敵方的人,另一種是敵方派遣從海里潛游過來的特務(我們稱之為“水鬼”)。領隊的解放軍戰士對我們交代了注意事項,教給我們如何放槍之后就走了,值勤任務交給了我們學生娃。第一次站崗時我心里很緊張,把軍大衣裹得緊緊的還有些發抖,總想:“萬一有個‘水鬼爬過來怎么辦?”接著又想:“我有槍怕什么!他口令應答不對我就開槍!”后來站崗多了就漸漸習慣了,心里覺得挺激動的,很有自豪感。

有一天晚上,離我們哨位不遠的地方突然響起了“嘭!”一聲槍聲,大家驟然緊張起來。幾個解放軍戰士似乎是從天而降,突然出現,奔向放槍地點。原來,是我們一位同學神經過度緊張,看到海水在月光下閃光(據說這是海水中含有磷的緣故),以為是“水鬼在水下打手電”,不管真假就對海水開了一槍。夜深人靜槍聲傳得挺遠,一下把部隊驚動了。經再三仔細觀察,確信沒有敵情,解放軍戰士就撤走了。第二天,大家把這件事當笑話傳開了。其實,十八九歲的學生娃,第一次在黑夜站崗,出這樣的事也不足為怪。

魯迅弟子

1926年8月底,魯迅先生應邀南下,到廈門大學擔任國學院(中文系)教授,開設“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小說史”兩門課程,受到廣泛歡迎。聽他講課的,除國學院學生以外,還有英文系、教育系的學生,也有商科、法科、理科的學生,后來連校內的助教、校外的報館記者也經常來聽他的課。在魯迅先生的倡導和支持下,國學院學生創辦了一份文藝刊物《鼓浪》,一直延續多年。自1961年起,我擔任了《鼓浪》編委,同時擔任廈大廣播電臺中文系通訊組組長。

魯迅在廈門大學除授課外,還堅持寫作,發表了許多作品,如散文《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歷史小說《奔月》;編著《華蓋集續編》;翻譯作品《說幽默》(日·鶴見祐輔作)及《以生命寫成的文章》(日·有島武郎作);以及《〈嵇康集〉考》《寫在〈墳〉后面》 《〈爭自由的波浪〉小引》《所謂“思想界先驅者”魯迅啟事》《阿Q正傳的成因》《關于三藏取經記等》《〈走到出版界〉的“戰略”》《新的世故》等。還編寫了中國文學史講義(即《漢文學史綱要》),先后發表了《廈門通信》《兩地書》等等。

廈門大學校園

魯迅的門生中,有一位叫陳夢韶(敦仁),很喜歡文藝,魯迅曾給他吃“偏飯”,輔導他。陳夢韶曾把小說《紅樓夢》改編成劇本《絳洞花主》15卷,呈送給魯迅指教。魯迅于1927年1月14日,為陳夢韶的劇本寫了《〈絳洞花主〉小引》。此文后來收入《魯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陳夢韶出版了一些研究魯迅的著作,如《魯迅在廈門》(作家出版社,1954年)等。

陳夢韶老師長期在廈大任教。我們上廈大時,他教我們古代漢語。他的知識功底很厚實,講課很生動,并且富有幽默感,經常引得學生大笑,有些笑聲是批評時弊的。他能把古代的東西講活,使大家不會感到單調或枯燥。他發給我們的油印講義是用小楷體刻寫,是最工整美觀、賞心悅目的。我很喜歡聽他的課,由此喜歡上《古代漢語》這門課程,曾被選為班上的課代表。所以我和其他同學都自豪地稱自己是“魯迅學生的學生”。

學生“受寵”

母校愛生如子,在大陸高校中是十分突出的。有媒體甚至說廈大對學生簡直是“寵”! 我們1959級入學不久,就遇上國家困難時期,但沒聽說有學生浮腫或病倒。因為食堂里的主食除了大米粥,還經常有用海苔和粉面制成的發糕,副食竟然能吃到肉醬,飯后還給我們發放西紅柿。這些都是富有維生素營養的呀,在當時的條件下,能籌集供應這些東西,簡直不可思議!聽說后來的廈大食堂一直堅持米飯和菜湯免費,甚至連飲用水和廁紙也是免費的。

學生之間,不分出身貧富貴賤,大家友好相處。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僑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平時吃牛奶餅干當“點心”,頭發梳得光溜溜的,騎著“列理牌”洋車上中山路游逛,甚至穿著人字拖鞋進教室。而來自山區的農民子弟,穿戴樸素,省吃儉用,照樣活得有尊嚴,無人看輕。因為在所有的師生中,大家都自由平等,這就是母校多年來形成的校風。如果說大家要攀比,那么比的是誰學習用功,誰成績好。

學生之間互相關愛,濃濃的同窗情誼令人如沐朝陽春風,沁人心脾。有兩件事讓我感動不已,永生難忘。一是我上一年級時,因母校遭臺風肆虐,設施受損嚴重而寄居集美僑校。一天深夜,我忽然感到劇烈腹痛,并急著要上廁所,連忙披上衣服跑出宿舍。沒跑幾步便摔倒在地,失去知覺。等我醒過來時,已經躺在集美醫院的病房里。醫生告我說:“你得了急性胃腸炎,是你的同學送你來的,已經沒事了,過幾天就能出院?!蔽也孪胛胰朐簳r一定很狼狽,渾身污穢,是誰幫的我呀,一定要好好致謝。但我出院后,同學們誰也沒再提這件事。二是1963年畢業前夕,比我低兩個年級、一同辦《鼓浪》系刊的印尼僑生伍錦堂同學,聽說我要到北方工作,當場脫下身上的皮夾克遞給我,說:“北方氣候寒冷,你拿去穿吧!”頓時我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直到1965年我從山西運城返閩探親時,才把皮夾克還給伍錦堂同學。

(三)

我于1963年自廈大畢業時,本來有理由和機會留在南方工作。但我寫了決心書,積極要求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結果分配到山西工作至今,曾任運城師范學校語文教師,運城地區文化局副科長兼運城地區歸國華僑聯合會副秘書長,運城行署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兼運城中國旅行社經理,山西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主任,《山西外事與僑務》副主編,省外辦離退休老干部黨支部書記,《山西外事僑務志》編委等職務。一路走來,無論經歷的是損是榮,是坎坷是坦途,皆能坦然應對,從來沒有動搖在北方扎根落戶的決心,親自繪就了“南鳥北巢”的人生圖畫。

鼓浪編委暨系文學愛好者合影(后排左四為作者林衛國)

我在從事僑務工作和涉僑工作中,始終堅持“知僑”(了解僑情)、“愛僑”(關愛善待僑胞)、“助僑”( 扶助困難僑胞)、“護僑”(依法保護僑胞正當權益)、“頌僑”(宣傳頌揚僑胞的貢獻)的“五僑”理念。特別是在退休以后,可供個人支配的時間和精力更多,我在“頌僑”方面下大力氣,特別是潛心研究黨史和華僑史交叉的部分,千方百計搜集、挖掘有關史料,抓住時機采訪當事人,重點宣傳、報道僑胞在各個歷史時期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林衛國陪同陳立人先生看望南僑機工蘇榮祿

在公開雜志上發表稿件,報道廈門大學“校主”陳嘉庚先生的愛國事跡,如《陳嘉庚愛憎分明》《陳嘉庚訪問延安》《陳嘉庚在二戰中的避難經歷》等;報道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招募派遣南洋華僑機工回國從事抗戰軍事運輸的個體和群體事跡,如《黃國光:首批投奔延安的南洋華僑機工》《從南洋到延安》《南僑機工謝賓元的報國之路》《一個客家人的傳奇經歷》《南僑機工回國抗戰剪影》《南僑機工鮮為人知的故事》《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的紀念建筑》等。

陳立人先生贈送給林衛國的《南僑回憶錄》

在海內外網絡媒體發表稿件,報道南僑機工回國抗戰歷史的研究動態。如《〈南僑機工英魂錄〉 在馬來西亞隆重出版》《南僑機工抗戰歷史研究者:與時間賽跑!》《海內外學者聯合采訪南僑機工》《南僑機工抗戰歷史研究呈現可喜局面》《林秋雅在太原看望南僑機工》《陳嘉庚長孫陳立人慰問山西南僑機工》《紀念南僑機工回國抗戰75周年活動簡記》等。

另外我還加入以定居遼寧的泰國歸僑、離休老干部黃王奇同志為首的民間華僑史研究團隊,充當義工,無償參與編撰“僑魂”系列叢書(本人擔任副主編)。已出版的有《鐵血僑魂》(抗美援朝時期軍中華僑兵)、《鐵軍僑魂》(新四軍華僑兵)、《星火僑魂》(紅軍華僑兵)。即將出版的有《圣地僑魂》(延安華僑兵)。

上述文章和著作大都是報道僑界革命先烈和各條戰線上英雄模范人物的動人事跡,傳播正能量,傳承優秀革命傳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勵民眾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不息。我為此付出的心血甚大,完全是發自內心的自覺。退休20多年來,我做夢從來沒有夢見退休休閑,總是夢見在下鄉、在工作、在與僑胞交談……問我為何要這樣做?新加坡歸僑學者胡野圃在《山西老年》雜志發表過一篇采訪我的文章,題目就叫《僑情悠悠,難斷難舍》。文章確實揭示了我的一部分動機和心態,但其實我還有一個樸素的信念:生命有限,為人民服務無限。作為歸僑僑眷隊伍中的一員,作為一名受黨教育多年的共產黨員,在有生之年總得有所擔當,多做點什么,多留點什么。

(四)

2021年是個極不平凡的年份,既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100周年。這既是歷史的巧合,也是時代的召喚。一個政黨,一座學校,人們在回顧它們的輝煌歷程時,竟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內核”——振興中華!

20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舉行盛大的慶?;顒?。廈大校友總會提前給我發了由黨委書記張彥和校長張榮親自署名的邀請函。我因健康原因未能出席。但我從地方和國家媒體的報道、校方發布的系列信息以及數不清的校友微信中,獲知了廈大百年華誕的慶典盛況,深受震撼和鼓舞!

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于4月6日致信廈門大學,祝賀建校100周年,向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校友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尤其使人熱血沸騰,感動尤甚!

廈大百年校慶給林衛國的邀請函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說:“廈門大學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大學。100年來,學校秉持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愛國、革命、自強、科學的優良校風,打造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

陳嘉庚長孫陳立人先生與林衛國合影

“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希望廈門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p>

作為一名擁有40多年黨齡的中共黨員、畢業近60年的廈大學子和國家干部,在重溫黨史和校史的過程中,我的靈魂再次受到熏陶和洗禮。我感到榮幸的是,廈門大學出版社配合百年華誕慶典,推出了一部精品圖書《天南地北廈大人》,書中收進了記者寧一奇對我的采訪記錄《南鳥北巢,赤子熱忱》。這對我是肯定,更是鞭策!還讓我感到榮幸的是,我與“校主”陳嘉庚的長孫陳立人先生因參與南僑機工抗戰歷史研究而有緣相識、有所交往,曾數次合影留念,并喜獲他的饋贈——陳嘉庚著作《南僑回憶錄》。

水源木本,刻骨銘心。我與廈門大學的緣分伴隨我終生,是久遠而深長的!陳嘉庚先生的偉大精神,母校的優良校風,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傳承和弘揚。我將為此繼續努力!

猜你喜歡
機工陳嘉庚廈大
陳嘉庚選采辦
陳嘉庚一諾
陳嘉庚選采辦
愛國華僑陳嘉庚
廈門大學:一場流動的圣潔
執此長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