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中的醇儒風范

2021-10-09 07:36陳尚君
書城 2021年10期
關鍵詞:韋應物百姓杜甫

《行走大唐》陳尚君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年版

要解釋什么是醇儒,首先要解釋什么是儒家。

我們現在總有一種認識,認為儒家是中國文化當然的代表,這不完全正確,因為儒家在先秦諸子百家之中只是一家而已。儒家總體的精神可以《漢書·藝文志》中的這段話為代表:“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币簿褪钦f,儒家是為統治者維護秩序的一種學說,基本典籍是六經,基本精神是強調以“仁義”治國?!叭柿x”學說是孟子提出的,其最基本的精神是強調君主和百姓在國家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別強調君臣之間是相對關系,“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醇儒與腐儒、陋儒相對。其中“腐儒”一詞主要指那些不通世變,只知每天誦讀經典的人,而“陋儒”則是指沒有實際的辦事能力,僅堅守某些道義的人。相比之下,“醇”字本意是指酒后半酣的狀態,對儒家的信徒來講,則是指為了理想不惜犧牲一切,不在乎個人得失而堅守自己的理想的狀態。我想,我對醇儒是可以做這樣解釋的。

其次要說明什么是唐朝。唐朝之所以在南北朝三百年戰亂之后達到了中國古代的黃金時代,其背后有很多原因。唐代的文化承接于北朝,其制度簡而言之,即三省六部制。這種制度有它特別的地方,具體政策的制定、執行和落實由不同部門負責。門下省負責對已經頒布的朝政進行駁議,提出不同意見,這是制度上的設計。另一方面,唐朝雖說儒、佛、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國家的基本治理原則,以及官員選拔、科舉考試都以儒家經典為依據。同時,唐朝正處于士族社會向世俗社會轉變的最后階段,士族依舊在社會權力結構之中占據主導地位,唐王朝建立過程中產生的功勛貴族,即新興士族,同樣擁有很高的地位。于是,適合重要行政職務的官員,常因年資位階稍低而不能擔任要職。解決的辦法,一是將階、勛、爵、職分開,階要循資格而進,但低階也可以擔任高職;二是特別重視對臨民而治的官員的選拔,玄宗時多次親自遴選,親自訓誡,親自送行,以改善吏治,這是開元盛世的關鍵所在;三是承認法治的同時,也依靠人治,改善吏治的關鍵在選拔制度和監察制度的完善。

關于唐朝,另一個需要了解的是,唐朝并非一個以文學為中心的時代,而是尚武的時代,其最核心的統治力量出自北魏六鎮之一的武川鎮,胡漢通婚給唐文化帶來新的氣象。用一個詞來概括唐代文化的特點,就是“壯盛疏峻”,它不太計較細節之處,壯盛、疏峻、舒朗、開闊,這些都是唐代和后代不同的地方。唐代開放包容和多元并存的文化精神,使得唐代文化達到一種高度發達的境界。

唐詩中的君臣關系

古代社會千頭萬緒,君臣關系最是大事。君處于統治的核心,對于整個國家社會的走向、對臣子的進退生殺,都處于決斷地位。但君臣的關系又是相對的。君不能獨自治理天下,需要直言諫事的直臣,也需要有信念有能力的醇儒,幫助治理天下。這就需要君主對君臣關系有合適的定位。這方面最著名的詩作是唐太宗的《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前兩句極其有名,但不完全是唐太宗的創造?!稌x書·宗室傳論》有“疾風彰勁草”一句,南北朝鮑照也有“世亂識忠良”的詩句。但在這首詩中,唐太宗的用意是很明顯的,蕭瑀在玄武門事變前后,始終是站在他這一邊,在這個疾風驟雨的過程之中經受了考驗。

唐太宗的另一首詩《賜李百藥》:“項棄范增善,紂妬比干才。嗟此二賢沒,余喜得卿來?!庇庙椨鸷蜕碳q王的兩個例子來說明,即使有好的大臣,君主沒有使用好,最后的結局也必然是敗亡。所以從這些歷史中,唐太宗是吸取了教訓的。此外,在唐太宗的長詩《帝京篇》中的最后一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內心的想象——

以茲游觀極,悠然獨長想。

披卷覽前蹤,撫躬尋既往。

望古茅茨約,瞻今蘭殿廣。

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蕩。

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

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

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

廣待淳化敷,方嗣云亭響。

詩中,唐太宗說自己,處于時代的最高位,但也明白地位越高,越是危險。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學會接受各種不同的意見,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能太隨意。別人講的,好聽的、不好聽的話,只要是為了國家的發展,一定要虛心接納,朝廷應該有法律設置的規范,刑賞要得當。后面兩句有些特別,“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這是唐太宗在表達,希望在他的治理之下,大唐能夠達到三皇五帝那么偉大的基業,雖然很不容易,但可以努力地向往之。

相似的還有《尚書詩》?!渡袝肥枪糯寮医浀?,《尚書詩》就是唐太宗在和魏征一起讀《尚書》時所作。詩中說“縱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意思是,達到帝王這樣的高位,發昏放縱自己、不顧百姓死亡的昏君在古代有很多;而能夠克己復禮、建立基業的明君很少。這首詩的最后,太宗說自己“既承百王末,戰兢隨歲轉”,看了這么多帝王的得失,內心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梢?,皇帝的內心也不是那么的輕松。

唐玄宗在年輕時,尤其是剛做皇帝十來年間,是奮發有為的。所以,玄宗在位的四十多年,是唐朝最強大的時期。通過《賜諸州刺史以題座右》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玄宗對治理的重視?!白摇笔窃谧挥疫厡懴吕斡浀母裱?,讓各州的刺史將這首詩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去了解百姓的生活——

眷言思共理,鑒夢想維良。

猗歟此推擇,聲績著周行。

賢能既俟進,黎獻實佇康。

視人當如子,愛人亦如傷。

講學試誦論,阡陌勸耕桑。

虛譽不可飾,清知不可忘。

求名跡易見,安貞德自彰。

訟獄必以情,教民貴有常。

恤惸且存老,撫弱復綏強。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萬方。

選擇了朝廷中最有才能的高官到地方上去,希望政績可以傳遍天下,視百姓如自己的孩子,讓百姓擁有更好的生活。在地方上,重視文化建設,發展農業,處理案件,要按照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告訴老百姓要勤于農作,按照正常的方式來從事生產。體恤孤兒寡母和老人,打擊地方豪強。最后唐玄宗提出勉勵,希望刺史們各自努力,將他對百姓的治理方法,傳播到四面八方。

杜? 甫

唐代在這樣的氛圍中,有一批詩人,秉持儒家的基本教義,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學術界現在有一種說法叫“早期儒家”,指那些還沒有經歷宋明理學教化的醇儒。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里有兩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幾乎人人都知道,但完整讀過這首詩的卻不多,完全讀懂的更少。杜甫這首詩有一個自注,是他晚年整理文集的時候加進去的:“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作?!笨雌饋砗孟窈芷匠?,但如果熟悉歷史,會知道就在那個月“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這首詩寫于爆發前一周。杜甫寫這首詩的原因,是他對于朝廷的危機有極大的擔憂。從詩的結構上來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共可以分為三段:從“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到“沉飲聊自遣,放歌頗愁絕”,這三十二句是第一段;從“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到“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三十八句詩是第二段;從“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到“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的三十句,是全詩的最后一段。這里,我們顛倒過來,從最后一段開始理解這首詩。

全詩的最后一段,也可以分節。第一節:“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崪兀。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河梁幸未拆,枝撐聲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敝v杜甫為求官,先將家人安置在奉先,如今求官有點頭緒,終于可以去奉先看望家人。這一節講的主要是路上的辛苦,借此烘托環境之險惡。第二節:“老妻既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倍鸥Φ脑娭薪洺3霈F“老妻”,但杜甫的妻子其實不太老,也就三十多歲。杜甫剛剛到奉先的家中,就聽到家里人在哭,原來自己年幼的孩子已經餓死,鄰居家中也傳來了哭聲??赡苁菫榱硕鸥业牟恍?,也可能是各自有各自的不幸。這一段我們可以感到杜甫作為父親的自責,以及杜甫一家的不幸。但僅僅寫到這里還不夠,杜甫從自己的遭遇引申到國家社會的危機。第三節:“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倍鸥ο氲阶约杭疫€算是社會中的一個特權家庭,既不交稅,也不會被征兵。即使這樣,家境還如此之辛苦,一般人的生活又會如何?想到這兒,杜甫對整個社會憂愁的情緒如同終南山一樣,高聳而浩渺奔騰,像滔天的洪水不可止遏,綿延不絕。我相信,這首詩的寫作動機,正是這件事觸動了他,并聯想到了造成這種境況的君主的責任。而杜甫的意見,則是在前面表達了出來。

從全詩第二段中,可以看到杜甫是在這一天的凌晨出發,經過驪山的時候走的是靠近驪山的大道,離臨潼很遠,因此詩歌后面描寫他經過的地方,都出于詩人的想象。當天的天氣很冷,冷得手指都動不了,衣服包得緊還冷得不行。經過了驪山,想象著驪山上的貴族們正過著極度奢靡的生活,并由此引出了杜甫的議論:“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圣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辟p賜給大臣的玉帛,是貧苦人家的姑娘一針一針織出來的,各個地方的暴吏,將這些收斂聚集到京城,由皇帝將這些財富分賞給朝中大臣,讓他們幫助自己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接下來,是杜甫最激烈的兩句話:“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边@些道理大臣中有幾個忽略了,可坐擁天下的皇帝怎么可以忽略呢?從中可以看到,杜甫的盡忠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迂腐,而是清楚知道,國家治理是皇帝、官員和百姓共同的事情,天下的財富匯集給皇帝,皇帝就要對天下負責任。這一段的第三節,杜甫繼續描寫權貴們的奢靡生活,最后歸納為最根本的幾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貧苦差距已經這么大了,百姓生活如此艱難,實在沒辦法繼續說下去了。

第一段的內容,簡單概括,就是杜甫自陳要對朝廷提出最尖銳的批評,出于對本朝的絕對忠誠,本來可以不說的,但又不得不說。我相信,這首詩是從后面寫起的,但是杜甫認為,要是這么寫會讓皇帝懷疑,所以前面再三解釋,自己為什么要寫這首詩。這里可以看出杜甫內心活動的波瀾,在一個強盛的時代,杜甫看到了隱藏的巨大危機,他可以不說,但他依然要說,說出來也是非常尖銳和激烈。但杜甫這首詩寫完,還沒來得及獻出去,“安史之亂”就發生了,這篇詩也沒有給他帶來危險。但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獻上這首詩,杜甫的下場就不好說了。

這里,還特別想講杜甫的另外一首《北征》?!侗闭鳌肥嵌鸥ψ顐ゴ蟮淖髌分?,這首詩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已經在朝廷做官,但在官場上不太順?!侗闭鳌返淖詈笠欢巫钅鼙憩F杜甫的風采:

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

奸臣竟菹醢,同惡隨蕩析。

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

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

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

微爾人盡非,于今國猶活。

凄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

都人望翠華,佳氣向金闕。

園陵固有神,掃灑數不缺。

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杜甫看到安史之亂之后,經歷了大的動蕩,國家又有了新的希望,最終還是會回到正軌。他贊頌發動馬嵬兵諫的關鍵人物陳玄禮,認為楊貴妃兄妹伏法改變了國運,堅信太宗皇帝開創的偉大事業還有新的希望。其實當時杜甫的地位很低,離朝廷的決策層很遠。用現在的話來說叫“瞎操心”,但是從這里,其實可以看出杜甫始終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捆綁在一起的人生態度。

元? 結

元結是盛唐后期的一位詩人,比較特別的地方是主張復古。元結的詩歌對于時政的議論非常激烈,從對時代的恭維轉為對政治制度的批評,認為玄宗對國家的動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元結早年的作品,以《補樂歌》與《系樂府》為代表?!堆a樂歌》十首十九章,設擬上古賢君之為政之方而歌頌之?!断禈犯肥?,在感慨風教與君子修養之同時,對民間疾苦有很強烈之控訴。如《貧婦詞》之寫貧苦夫妻之絕望,《去鄉悲》寫離鄉者之去留無奈,《農臣怨》訴草木之患,昆蟲之苦,尚祈官府體察,《賤士吟》則表明在“諂競實多路,茍邪皆共求”的惡劣環境中,他以古君子立身的堅定選擇?!罢浇K莫可,江海有滄洲”,即便行正道不為世容,至少還有歸隱江??梢赃x擇。

廣德元年(763)九月,元結獲授道州刺史,道州在如今的湖南省南部,與廣東相接,是當時最邊緣、最落后的州份。到任以后,元結寫了《道州刺史謝上表》:

耆老見臣,俯伏而泣;官吏見臣,已無菜色。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極望,不見人煙。嶺南數州,與臣接近,余寇蟻聚,尚未歸降。

……

若無武略以制暴亂,若無文才以救疲弊,若不清廉以身率下,若不變通以救時須,一州之人不叛,則亂將作矣。

元結看到這里一片荒涼、民不聊生,大亂以后如何恢復,對元結來講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元結到任以后,上級不斷地催征,要他在一定時間內征收一十三萬六千三百八十八貫八百文,即當地一年賦稅的總額。但道州的現狀卻是“被西原賊屠陷,賊停留一月余日,焚燒糧儲屋宅,俘掠百姓男女,驅殺牛馬老少,一州幾盡。賊散后,百姓歸復,十不存一,資產皆無,人心嗷嗷,未有安者”(《奏免科率狀》)。州府一片破敗,整個道州的存活人口不及亂前十分之一,怎么征收賦稅?所以,元結陳情,要求把所有的賦稅全部免掉。為此,元結還寫了兩首在文學史上很著名的詩,《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

舂陵是道州的古郡名。在這首《舂陵行》的序中,元結寫道:“癸卯歲,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舊四萬余戶,經賊已來,不滿四千,大半不勝賦稅?!钡乐菰瓉碛兴娜f余戶百姓,如今剩下的不到四千。剛剛上任,上級部門就不斷地催征收賦稅,絡繹不絕,更以官職為要挾,于是元結感慨:“于戲!若悉應其命,則州縣破亂,刺史欲焉逃罪?”如果答應了上級的要求,向民眾逼迫交稅,州縣將更加混亂,作為刺史不是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嗎?進退兩難,所以選擇不逼迫百姓,靜待朝廷的怪罪?!按酥菔囚┝旯实?,故作《舂陵行》,以達下情”,到底為朝廷考慮還是為百姓考慮,元結選擇首先考慮百姓——

軍國多所須,切責在有司。有司臨郡縣,刑法竟欲施。供給豈不憂,征斂又可悲。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朝餐是草根,暮食是木皮。出言氣欲絕,言速行步遲。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樸之。郵亭傳急符,來往跡相追。更無寬大恩,但有迫促期。欲令鬻兒女,言發恐亂隨。悉使索其家,而又無生資。聽彼道路言,怨傷誰復知?去冬山賊來,殺奪幾無遺。所愿見王官,撫養以惠慈。奈何重驅逐,不使存活為?安人天子命,符節我所持。州縣忽亂亡,得罪復是誰?逋緩違詔令,蒙責固所宜。前賢重守分,惡以禍福移。亦云貴守官,不愛能適時。顧惟孱弱者,正直當不虧。何人采國風,吾欲獻此辭。

國家在動亂之中,需要大量的開支,要有司盡可能地搜刮財富。但百姓本來就供給不足,要征收賦稅實在是很可悲的行為。州縣已經經歷了大的戰亂,活下來的人所剩無幾,已經非常困倦疲乏。作為刺史,看到百姓已經這么困窮了,還怎么忍心搜刮他們的財富呢?民眾經歷了盜賊的迫害以后,見到了朝廷派來的刺史,只是希望給予自己更多的關心,怎么可以再驅逐這批窮苦的百姓呢?安撫百姓是刺史的任務,看到那些孱弱的百姓,“我”覺得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沒有考慮自己前途的任何理由。

《賊退示官吏》講的還是這件事。詩序中講,第二年西原賊攻到鄰近的州縣,沒有到道州來,不是因為可憐這里的百姓,而是實在沒剩什么可以劫掠了,“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詩中,元結講道:“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百姓已經窮困到這個程度,使者還攜符命來征稅,這樣的做法和賊有什么不一樣?“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爆F在朝廷不斷地追索,誰能不顧人命,完成上級的要求?“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海邊?!边@里詩人希望可以盡快離職,寧可辭官也不做違心的事情,不對老百姓做非法的聚斂。元結在這首詩中,展現了自己的人生選擇。

杜甫在偶然的機會下,讀到元結這兩首詩以后,寫了著名的《同元使君〈舂陵行〉》。在這首詩的序言中,杜甫說:“志之曰:當天子分憂之地,效漢官良吏之目。今盜賊未息,知民疾苦,得結輩十數公,落落然參錯天下為邦伯,萬物吐氣,天下少安,可待矣。不意復見比興體制,微婉頓挫之詞,感而有詩,增諸卷軸,簡知我者,不必寄元也?!边@最后幾句,杜甫用了陳子昂的詩曾經用過的方式,是真正有風骨的激烈的詩歌。他在元結這里看到真正的漢魏風骨之精神,為之興奮。但是,杜甫的序最后兩句特別值得仔細回味,古代君子有一個立身的原則,即有好話講好話,有壞話講壞話,絕不以私交影響公義。杜甫對于元結之贊賞,并不是為了得到元結之回應。杜甫寫的這首詩很長,而且在文學史上有特別的地位,對于元結之贊賞,用了最高級的形容詞,將他贊譽為那個時代標志性的人物,在國家大亂之后,為百姓充分地考慮。同時,杜甫在詩里傳達得很清楚,自己與元結的私交有不好的地方,但不影響立場。這里可以看到君子的立身,有他共同的地方,為民眾,而不是為政績、名聲。從杜甫和元結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時代之中積極的精神,有這種人在,國家不亡,是有它的原因的。

韋應物與裴度

前面講到杜甫對時代之憂慮、元結對百姓之同情,接下來要講的兩位有點特別,一位是韋應物,一位是裴度。

大家應該都知道韋應物,以及他的《滁州西澗》。韋應物在唐代詩人中的特別之處在于,他是經歷過從紈绔子弟到清廉刺史這樣一個過程的人物。韋應物有一首詩《逢楊開府》,寫自己碰到一個以前的朋友,于是回想起少年時光。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韋應物年輕時是一個紈绔子弟,仗著自己的家世,做了不少錯事,也沒有太多文化。但人都是會變的,經歷了戰亂,韋應物自覺讀書,轉變為一個心態平和的醇正的官員,做了許多好事。后人提到韋應物的時候,經常拿他和陶淵明做比較。但陶淵明的內心其實還有很多不平,而韋應物的內心一點波瀾都沒有,與萬物合一,做官無欲無求。這是儒家生活的另外一種狀態,是治國平天下以后的悠游生活,是與世無爭地展示人生豐富的畫面。

韋應物有名的詩作《寄李儋元錫》,是他寫給兩位朋友的——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詩寫得很簡單:世事過去了,人慢慢老了,到了黃昏的時候,人的倦意很深。于是感慨自己身體不好,作為地方長官似乎也不是很稱職,治下的百姓還沒有安身。于是韋應物感到很慚愧,只想早一點離官,過閑適的生活。

韋應物最有名的一首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我們現在不怎么讀,但在唐代曾經轟動一時—

兵衛森畫戟,宴寢凝清香。

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

煩疴近消散,嘉賓復滿堂。

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

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

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

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強。

這首詩寫于蘇州,韋應物在蘇州刺史任上,在州衙之中約了一群文人朋友,喝酒聊天,各自寫詩,大家歡聚。這首詩之所以轟動一時就在于,韋應物在詩中傳達了一種儒者輕松明快、瀟灑通脫的人生態度。沒有任何怨氣,也沒有任何惡語,令人感到一種人生之愉快,是一名醇正儒生在做地方官時的喜悅、同情、追求和理想,表達的是儒家致治理想局部實現的歡悅平和。

韋應物的詩中很多都表達了那種瀟灑的情懷,其中最有名的幾首——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寄全椒山中道士》)

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

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

(《故人重九日求橘》)

當然大家最熟悉的還是他的《滁州西澗》。韋應物的詩輕松瀟灑,是唐人學陶淵明中最得其精神的。也有人將韋應物和柳宗元并稱,但韋、柳的精神氣質是完全不一樣的,韋應物是幾乎與生俱來就很平和,柳宗元是經歷了激烈的斗爭以后歸于平和,這是兩種不同的境界。

裴度則是另外一種境界?!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理想裴度已經實現了。但實現以后,卻是非常危險的。因此裴度不信術數,不好服食,日常語是:“雞豬魚蒜,逢著則吃。生老病死,時至則行?!迸岫鹊脑姼璨皇翘貏e有名,但是他的政事在中唐名滿天下,被稱為裴令公。裴度早年做過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的書記,后者擔任宰相平定叛亂時,裴度是其主要的助手。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裴度接任宰相后,馬上向皇帝請示征討藩鎮,并請皇帝允許在自己的私宅中接見天下豪杰。要知道,在任何時代,在朝廷之中負有重任的官員私下結交都是很危險的行為,會引起猜忌。所以在裴度討淮西時,與之私交很好的韓愈寫了一首詩——

龍?;⒗Ц畲ㄔ?,億萬蒼生性命存。

誰勸君王回馬首,真成一擲賭乾坤。

(《過鴻溝》)

說裴度的此舉,關系到國家之安危,關系到億萬蒼生之性命。所以裴度的功業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是完成國家的偉業之后,個人的命運有時真的很難。這里特別要提一下這首《中書即事通簡舊寮》,舊寮是指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因此這首詩是裴度在講自己的心里話,把做宰相時的心情寫出來——

有意效承平,無功益圣明。

灰心緣忍事,霜鬢為論兵。

道直身還在,恩深命轉輕。

鹽梅非擬議,葵藿是平生。

白日長懸照,蒼蠅謾發聲。

嵩陽舊棲地,終使謝歸耕。

這首詩很有名就在于,這是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功滿天下的宰相的內心自白。裴度想做成偉大的事情,但又感慨自己實際的貢獻很少。因為要做成任何的事情,都要耗費很大的心力,要有特別的忍耐和堅持。盡管如此,他還是秉持著直行的原則,皇帝的恩深如海,作為臣子,個人的命運不值一提。不敢講自己治理天下一定做得特別好,但是對于國家之忠誠是平生堅持的原則。蒼蠅比喻奸佞之人,他們的挑撥離間、誹謗之詞,自己都不計較,鄉間的歡樂吸引著裴度,只想早日辭官歸隱,沒有其他的想法。做成事情不容易,做成事情以后與君主相處更加難。裴度一生寫了很多看似很無聊的詩,但這并不是說他不想作好詩,而是在他功滿天下的時候,會有很多人盯著他。裴度必須“自甘墮落”,表示自己胸無大志、沒有野心,這樣才能令皇帝放心。在另一首《在太原題廳壁一絕句》中,裴度同樣表達了內心的想法:“危事經非一,浮榮得是空。白頭官舍里,今日又春風?!边@是裴度在他去世前一年寫的詩,感慨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幾乎都是空的。

結語

回顧幾位不同身份的醇儒——初授官的杜甫,感到了國家存在的危機,向皇帝挑明國家在危險之中,應該有所警惕、有所變化,這是一種態度;刺史元結,到了道州,看到民生艱苦,寧肯拒絕上級的指派,絕不向百姓催逼賦稅,犧牲自己的前途也在所不惜,這是另外一種態度;韋應物,自古以來中國官員良吏的典范,做的一切都不為名聲,在他的詩文之中,可以見出其人生瀟灑愉悅;裴度,實現了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以后,既要浮沉于世間,又要保持自己的責任感,對國家做出貢獻。這樣的官員在唐代絕非個別。比如裴度的政治對手令狐楚,雖然現在我們對他有許多貶低,但他在臨終時,讓詩人李商隱執筆向皇帝上書:“然自前年夏秋已來,貶譴者至多,誅戮者不少,望普加鴻造,稍霽皇威。歿者昭洗以云雷,存者沾濡以雨露?!毕M实劭梢詾椤案事妒伦儭敝斜怀瓟氐娜嘶謴吐曌u,“使五谷嘉熟,兆人安康。納臣將盡之苦言,慰臣永蟄之幽魄”。人之將亡,其言也善,他看到解決危機的辦法,以臨終上書的方法提出來。因此,在唐朝鼎盛的時代,官員在政治上有不同的派系,但多能始終保持儒家的原則操守。唐朝的興盛,與這么多正人君子為國家操心出力有關,也與君主的包容倡導有關。

本文系作者在新華·知本讀書會第八十六期所做演講,刊發時經作者修訂

猜你喜歡
韋應物百姓杜甫
登高
夕次盱眙縣
無所不為
百姓身邊的守護者
多姿多彩的樹木
百姓看家“風”
百姓腰包更鼓了
錄唐·韋應物詩《滁州西澗》(草書)
絕句
滁州西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