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廣播音樂類訪談節目制作的思考

2021-10-25 13:59◎吳
新聞前哨 2021年12期
關鍵詞:廣播節目主持人廣播

◎吳 嫻

一、國內廣播音樂訪談節目的發展

訪談類節目,一直是廣播電視眾多節目類型中,具有生動性和豐富性的節目類型。利用主持人和嘉賓之間的問答,圍繞相關的領域和話題展開縱深延展,總結歸納出一些態度和觀點,引人參與和思考。國內廣播談話類節目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出現以來,一直是受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音樂類的訪談節目,更是在音樂廣播的制作播出形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成為流行音樂文化傳播的前沿。臺灣飛碟唱片和上海東方廣播電臺合作,每晚九點播出《小燕有約》節目,主持人張小燕主要介紹飛碟旗下的專輯及歌手,不時會有大牌歌手的訪談。同一年魔巖文化則代表滾石唱片與上海電臺合作,開辟《滾石音樂雜志》節目,介紹港臺及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主持人張培仁,也會邀請歌手做客進行訪談,兩檔節目的風格不一樣,但都讓聽眾們獲益良多。

之后,全國各地音樂電臺的“歌曲排行榜”類的節目紛紛崛起。除了音樂打榜推薦之外,也會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邀請歌手做客直播間,用訪談的方式,帶領聽眾了解更多音樂背后的故事,讓節目形態更加多元、豐富的同時,也拉近歌手和聽眾的距離。一時間,歌手上電臺,成為了他們推薦專輯,打歌的最重要的方式。

音樂訪談節目,聚焦音樂人的個性態度和創作背后的故事,打開了大家向往又好奇的音樂背后的世界,掀起了音樂人身上的神秘面紗,進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它建立在音樂節目主持人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個性魅力的基礎上,更建立在接受訪談的音樂人的作品、個人閱歷底蘊的基礎上。需要雙方在對談中產生碰撞和火花,繼而打動收聽的聽眾。

直到21世紀,人民生活更加的富裕,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蓬勃發展,大家對于音樂的基礎和喜愛也越來越多。音樂訪談類依然是音樂廣播節目類型中,不能或缺的一種節目形態。它極大的豐富了音樂類廣播節目的樣態,給大家帶了生動豐富的收聽內容。加強了音樂廣播、音樂人和聽眾之間的黏性。

二、音樂訪談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受到的沖擊和影響

手機、數字電視、互聯網新媒體,還有戶外新媒體……都可以被視為新技術的產物,新媒體使用主體及受眾群體也從精英媒體階段、大眾媒體階段進入到個人媒體階段。

雖然音樂訪談類節目,在廣播類型中不可獲缺。但是不得不承認,從本世紀開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融媒體概念的引入。傳統廣播節目受到越來越多的沖擊,我們的訪談類的音樂廣播節目也受到了不少的沖擊和影響。

1.音樂資源獨家性已經喪失

之前媒體形式單一,廣播電臺在音樂資源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獨占性。但是現在從QQ音樂、網易云音樂到酷狗,從公眾號到微博、抖音、快手,通過網絡平臺,歌手們得以宣傳和發布作品的渠道十分豐富,得以表達自我的方式和手段變多。廣播打歌,電臺通告不再是他們宣傳的唯一方式。所以,音樂人和音樂電臺之間的黏性在逐漸喪失。音樂電臺訪談節目在內容資源上的獨占性呈現大幅下降。

2.線上表現形態相對單一

廣播是單線傳播,只可以聽,缺乏具象的視覺沖擊元素。而相對于單純的聽,現代人更喜歡看。短視頻時代的到來,“15秒不感興趣就劃走”的吸引力考驗,觀眾們在新的時代,有了更多的觀看選擇,伴隨人們觀看習慣的改變,使得能夠鎖定廣播,傾聽一期音樂訪談節目的人越來越少。人們更加喜歡音頻和視頻相結合的多樣態的影音節目。各種電視、網絡音樂選秀節目的蓬勃興起,各種精巧設計的網絡訪談節目,使得作為傳統廣播形式的廣播音樂訪談節目舉步維艱。

三、音樂訪談節目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和發展

廣播訪談節目受到了沖擊和挑戰。坐在家里,等著歌手找上門的守舊心態,和在直播間打開話筒,面對面的簡單隨意訪談的方式必須進行提升和改變。我們必須順應新媒體的時代潮流,讓廣播音樂訪談節目散發新的時代魅力。

1.借助融媒體手段,提升廣播訪談節目的外延和影響力

目前世界各國的廣播電臺都已經逐漸擺脫傳統方式的短波廣播,朝著電腦虛擬空間發展。我們要向歐美和日韓等廣播產業相對發達的國家學習。將融媒體的概念,融入直播訪談之中。比如眾所周知,韓國很多音樂人或者藝人在回歸期間會上可視電臺類的節目,聊專輯、新歌和近況。還有廣播節目直接啟用偶像明星擔任DJ,采訪歌手的同時,與聽眾進行日常聊天互動。我們也可以圍繞節目訪談對象,利用新媒體方式,在“可視化廣播”方面做進一步的嘗試。

2.節目播出前利用新媒體更好的做好節目的宣傳

現在是一個“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我們不光要增加和傳統聽眾之間的粘性,更要通新媒體平臺,引流新受眾到傳統的媒體平臺中來??梢郧捌谥圃炀W絡輿論的熱點,用網絡話術來增加節目的吸引力和魅力值。同時可以制作微信公眾號推文,或者制作短視頻預告吸引大家關注收聽。利用媒體自身的官微賬號,還有抖音、快手平臺,將訪談節目的訊息進一步擴大傳播。打破廣播媒體單線傳播的屏障和壁壘,吸引更多的網絡受眾。

3.將線上直播的形式引入音樂訪談節目

打造廣播視頻直播間是訪談節目更加落地生根的一種有效方式。雖然說聲音是想象的藝術,但是畫面卻給了音樂表達更多的可能性和交互性。將音樂訪談和音樂現場結合,引入網絡視頻直播。相對于眾多的廣播節目類型來說,音樂訪談類的節目,其實是非常有利于和網絡來嫁接的。一方面,音樂作品本身可以拉近和聽眾的距離,讓節目內容變得生動;另一方面,視頻直播可以直接呈現嘉賓的音樂現場,讓訪談可視化——無論是吉他彈唱,還是樂隊演奏,是可以及時生產出可以關注的內容和直播產品的,也可以通過直播通達更多觀眾關注的。

4.加強新媒體平臺的再度分發

傳統的廣播是單線傳播形式,但是現在的新媒體技術,卻讓音頻的二次傳播成為可能。我們可以將精彩的音視頻部分剪輯整理,在新媒體平臺發布。充分利用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或者QQ音樂、網易云音樂,甚至抖音、快手等憑條把訪談節目還有嘉賓的作品再度傳播??梢允嵌桃纛l和短視頻的方式,符合當下人們的收聽和收看的心里狀態的媒介產品。例如大家喜歡的廣播節目主持人馬世芳就會把自己的訪談專題《音樂五四三》放到網絡電臺上再次傳播。

四、音樂類訪談新發展對主持人提出更高要求

1.提高音樂訪談的質量

廣播訪談節目主持人要做好前期策劃,要在節目中注入文化意識,還要發揮主持人在節目中的核心作用,這是訪談類節目走向成功的保證。1音樂訪談節目需要通過主持人的個性魅力、內在修養、語言形態和張力吸引受眾。這要求主持人除了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還要具備一種“人文情懷”。

要做好話題引導者、討論者,而不是旁觀者,要充分認真地做好案頭準備,從導向、知識、社會現實以及節目的策劃、結構的啟承轉合以及提問等方面做細做足,這樣主持人在節目中才能游刃有余,充分引導嘉賓發揮。訪談鮮活了,節目自然會增添“生氣”,主持人有魅力了,節目自然就好聽了。

我們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具備應對新時代的技能,但是也要保持平常心,更加凝神靜氣,不要因為大環境的沖擊變得浮躁。只有夯實自己的業務水平,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2.主持人需要不斷與時俱進

筆者作為楚天音樂廣播的主持人,在2015年,得到臺里的支持,打造了華中地區首檔的真人音樂LVIE秀《午后三點——清談季》。每期節目會邀請一位原創音樂人來到節目中做客。從2015年到現在,也有包括小娟與山谷里的居民,趙照、程璧、房東的貓、旅行團……武漢本土的馮翔、北翼樂隊,鯨落樂隊等一大批樂隊和歌手來到節目當中做客。包括筆者當下正在主持的《音樂麥田》這檔節目,每周也會有一位優秀的本土音樂人來做客。

在節目中,筆者不僅會邀請嘉賓在現場通過“live”的方式,彈唱自己的音樂作品,也會在節目中設置一些小的單元。比如說,讓音樂人圍繞相關主題進行即興創作,分享自身生活中的興趣愛好,以及私房歌單。讓大家在了解嘉賓音樂作品的同時,對這個人的了解也更加的生動和立體。更重要的是,這檔節目充分利用了新媒體的多種形式,例如將嘉賓彈唱的片段,以短視頻的方式上傳網絡,音樂現場的視頻直播等方式讓大家可以將聽得見的廣播,進一步成為看得見、看得遠的廣播。

3.主持人要具有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敏感度

傳統的廣播訪談節目,廣播電臺大多是和音樂廠牌合作,而現在網絡平臺給一大批草根音樂人提供了生長的平臺,很多的原創音樂人都有成長為成熟歌手的潛質。所以,主持人要善于去發掘更有趣、更生動的訪談對象,走出閉門造車的固有思維,在網絡大環境下,重新看待、界定音樂人。通過浩瀚的網絡之海,下潛打漁,找尋到更多的優質采訪對象。

結語

目前廣播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刻,人、機制、頻率、節目都在改革。廣播節目的樣式也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雖然現在廣播節目有進一步娛樂化的傾向,更加短頻快的趨勢。但是作為音樂廣播,我們依然需要這樣的訪談節目,體現我們在音樂領域的專業性。這是我們立足音樂廣播節目本體,進一步深耕業務,精進發展的體現。希望所有的音樂節目主持人都保持初心,靜下心來,迎難而上,深挖節目資源,也在新媒體上做進一步的開拓和嘗試。將廣播音樂類訪談節目做的更好。

猜你喜歡
廣播節目主持人廣播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STK及IGS廣播星歷在BDS仿真中的應用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論微博、微信在廣播節目中的作用
廣播發射設備中平衡輸入與不平衡輸入的轉換
廣播節目創優策劃探析
網絡在現代廣播中的應用
最早的無線電廣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