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角的轉換: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的再認識

2021-10-25 13:59吳盼盼
新聞前哨 2021年12期
關鍵詞:主觀性文體日記

◎凌 姝 吳盼盼

新聞的客觀性原則是眾多新聞工作者在實踐操作中的金科玉律,但在諸多主題報道或突發事件報道中,主觀性文體的運用常有“四兩撥千金”之妙。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以口述實錄與日記體為代表的主觀性文體造就了諸多傳播爆款,這其中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的優勢何在?在經歷了此次集中爆發后,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還可以在哪些報道領域發揮作用?本文擬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的相關報道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的可能性。

一、何謂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

在新聞報道領域,口述實錄與日記體新聞由來已久,但由于其報道視角、報道形態和操作方式的特殊之處,對于是否將其視為新聞體裁常常引發爭議。

口述實錄,最初源于1997年5月《北京青年報》的板塊“絕對隱私”,并以此為起點,在廣播、電視、報刊中逐步成長為大眾關注的一種報道形態。一般而言,口述實錄存在兩種形式,一為散文式,采訪對象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面向公眾講述故事、表達自我情感,記者作為引導者與編輯者則完全隱匿于文本之后;二為問答式,保留記者提問與采訪對象的回答,以雙方對話的形態表現。

日記體新聞,顧名思義,是以日記形態播發的新聞報道,內容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既可以記錄故事,也可以描繪人物。具體應用于新聞領域,日記體新聞可以按照敘述主體的不同,分為兩種形式,一為記者作為日記的敘述主體,蹲點日記、記者手記都可以視為日記體新聞的表現方式,既可以當作報道主體呈現,也可以與報道主體配合播發;二為新聞主角作為日記的敘述主體,記者經過粗略加工將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以日記的形式播發。本文所探討的日記體新聞以第二類為主。

在傳統的消息、通訊等報道體裁中,采訪對象的所作所為被客觀記錄,再通過記者甄別、統合,以適合傳播的方式二次加工,向社會公眾報道??谑鰧嶄浥c日記體新聞的報道中,采訪對象從“被采訪”變成了“我來說”,由此帶來的視角轉換令這類主觀性文體能否被視為新聞體裁引發了許多爭議。

相較于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新聞主觀性文體,以廣播形態出現的口述實錄及日記體新聞能夠更好的規避此類報道方式的先天不足:由采訪對象以聲音或者聲畫方式講述故事、分享感受,部分解決了真實性問題,記者編輯無法通過主觀臆造注入虛假信息,采訪對象也會因為需要留聲存證而更加嚴肅的對待講述采訪過程。與此同時,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中,采訪對象的語氣、語調都被完整保留,以人際傳播中“我對你說”的形式來進行公開報道,這也令稿件的個人色彩與真實感最大程度的保留,更讓廣播在陪伴性方面的傳播優勢得以最大發揮。

本文試圖以新聞主觀性文體在廣播中的傳承發揚為研究起點,探究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在新聞實踐中的效果、作用以及發展方向。

二、視角的轉換,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在總臺中國之聲報道中的呈現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采制播發了多組以廣播主觀性文體為表達方式的新聞稿件:例如以湖北當地醫護人員以及援鄂醫療隊隊員的聲音日記為集納方式的《天使日記》,以武漢戰疫過程中的10位典型人物口述實錄為報道方式的《口述實錄:武漢武漢》,還有以語音自述為主、輔以現場聲表現的志愿者講述欄目《我是志愿者》……

這些報道都以采訪對象的“自我”視角為主,從常規報道中的全景視角、第三者轉述變為了事件當事人自主敘述,但需要指出的是,記者編輯在應用廣播主觀性文體報道時,又選擇以系列報道的形式呈現,通過個體的有機組合,構成了更加客觀、宏觀的全景視角。

可以說,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的系列報道達成了個體視角與全景視角的巧妙平衡。以《天使日記》為例,在2020年1月29日至3月22日,343位在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奮戰的白衣天使記錄了349篇聲音日記,每人以一分鐘左右、也就是300字左右的篇幅分享了屬于自己的“武漢故事”“湖北故事”,節目每天選取5至8位醫護工作者的聲音日記剪輯制作,均以日記體中的日期、天氣、自我介紹及當天發生的故事為統一模版錄制。

在《天使日記》特別節目中,一線醫務工作者切身發生的感人故事以及由心而發的思考感悟比比皆是、每天皆有——比如河南省新鄉醫學院醫師崔俊偉記錄的同事們在前方手寫的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抗擊疫情,不計報酬,無論生死,逆風而行”(2020年1月30日《天使日記》);武漢市肺科醫院ICU病房護士陳欣欣在給自己的家人做工作的時候,直白的表達“如果我們都不上,這場仗舊打不贏了”(2020年2月5日《天使日記》);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李穎霞記錄了離開湖北當天車窗外揮手告別的市民和自己靜靜流淌的眼淚。(2020年3月22日《天使日記》)

盡管具體到每一篇聲音日記,記錄的都是當天細微的故事,但《天使日記》系列節目卻最終成為了醫護工作者視角下,武漢乃至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從最初爆發到初步勝利的歷史切片:這其中有最初隔離病房內日夜不分的艱苦工作,有在方艙醫院內跳起新疆舞的樂觀精神,也有疫情控制后重癥病房病患人數減少的欣慰希望,還有援助湖北的醫療工作者在撤離之際對武漢、湖北的不舍情感。以醫護工作者個人視角切入了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的始末,給人以“站在風暴之眼看風暴”的特殊體驗。

不僅如此,由于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選擇了以采訪對象“自我”視角呈現內容,極具個人色彩的表達方式帶來的是撲面而來的信息量、真實感、親切感,這樣的特點這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的復雜輿論環境中,極為可貴。

以《口述實錄:武漢武漢》為例,該節目選取了10位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各行各業的親歷者講述自己在疫情中的故事,這其中既有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還有首批支援武漢的醫學專家鐘鳴,由于下錯火車站而誤入武漢的大連小伙兒小強,也有并不為大家熟悉的普通90后社區干部李慧賜……節目均以記者郭靜對采訪對象身份、故事的基本介紹為導讀引入,主要篇幅則為采訪對象聲音自述,時長在半小時左右,于2020年3月3日至3月26日在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節目中播出。

將《口述實錄》的報道內容與其他報道方式相比較,我們便能粗略的領略廣播主觀性新聞文體在信息量、真實感、親切感方面的特別優勢。

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口述實錄為例,此前湖北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頻道已經對張定宇的抗疫故事進行過集中報道,他身患漸凍癥,卻步履不停的為新冠肺炎患者托起生命希望的感人事跡也已經被大眾熟知。但在2020年3月26日播出的36分鐘節目《口述實錄|張定宇:我在風暴之眼》中,卻依舊披露了大量的獨家信息——包括2019年12月30日,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檢測溯源工作就已經展開;2020年1月5日,在武漢市政府指示下,醫院僅收取醫保部分費用;春節前,克立芝的藥物臨床試驗就已經啟動……在完整講述了金銀潭醫院發生的近三個月的故事后,張定宇自然的談起了勞累引發了“漸凍癥”的疼痛,疫情中感受到的國家的強大、武漢人所做的犧牲等個人的感受,也更加樸實感人。此篇報道得到中央指導組專家組高度評價,認為它“信息量大,真實、可信,是還原、研究抗疫歷史難得的史料”。

由于采訪對象變為了講述主體,每位講述者自主、自如的講述都能將鮮明的人物個性與個體視角下豐沛真實的信息平衡的恰到好處,在張定宇的節目中,樸實的用詞和邏輯性極強的事實陳述都讓這位敢于擔當的人民英雄形象躍然耳邊,在大連小伙小強的節目中,東北話的生動活潑讓聽眾在不知不覺中為這個幽默開朗的小伙子擔心、欣慰、開懷。十篇不同的口述實錄便是十位個性鮮明的平民英雄。

三、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的應用路徑

中國之聲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大量應用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后,獲得了廣泛贊譽,在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區里,《天使日記》《口述實錄》的聽眾網友留下了“每天上班路上都會聽天使日記,每次都被感動的流淚”“我因生長在中國感到無比自豪,謝謝你們,白衣天使”“真想把這篇文章翻譯成日語和英語……中國從來不缺少英雄,他們需要被世界知道?!钡母叨仍u價。許多地方廣電媒體都跟進了這類報道方式,中國之聲在疫情后的報道中也去蕪存菁的在不少特別報道中采用一分鐘左右的自述豐富報道內容。

需要指出的是,以《天使日記》《口述實錄:武漢武漢》為代表的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之所以收獲良好的傳播效果,與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社會大眾對相關議題的極高關注度、對真實信息的需求極大這一背景密切相關,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這樣的輿論環境無法復制。但我們同樣能夠從此次廣播新聞主觀性文體的應用效果中重新認識此類報道方式的生命力。

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在以下兩種報道中加強應用:

在重大主題報道中,通過廣播新聞主體性文體拓寬報道角度,為主題報道增加更具說服力的報道方式,例如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大主題報道的報道框架中,開辟口述實錄欄目,以重大事件親歷者親身講述的方式,較長篇幅、較為完整的呈現歷史片段,平衡個人視角與宏觀視角。

在典型人物報道中,以通過廣播新聞主體性文體增添報道的真實感、親切感。例如在近年脫貧攻堅報道中涌現過的典型人物,通過口述實錄或者日記體新聞的方式,把話筒交給采訪對象,真正將他們的所做、所思、所想變為報道主體,突破以往典型人物報道中程式化的一面,以個性化的表達強化宣傳效果。

猜你喜歡
主觀性文體日記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輕松掌握“冷門”文體
文從字順,緊扣文體
成長日記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里約日記
成長日記
若干教研文體與其相關對象的比較
成長日記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