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寧波古代城市發展中的“小溪”問題

2021-10-29 07:57王結華
東南文化 2021年4期
關鍵詞:鄞州武德方志

王結華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 浙江寧波 315012)

內容提要:“小溪”問題是研究寧波古代城市發展演變的關鍵所在。根據部分方志記載,宋時小溪鎮曾經設有句章、鄞州、鄮縣、明州等多座州、縣治所。然而,從唐代以前史料、考古發現和地理環境三個層面分析,該地歷史上并未設置過任何縣級以上的治所,東晉末年遷移后的句章縣治(包括隋代開皇九年即589年并句章、鄞、鄮、余姚四縣為一縣的句章縣治)和唐代武德四年設立的鄞州州治、武德八年設立的鄮縣縣治、開元二十六年設立的明州州治應該都在今天的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與“小溪”之地沒有任何關涉。

研究寧波地區古代城市的演變發展,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宋時的小溪鎮(今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一帶)。據南宋以來部分志書記載,該地曾于東晉隆安年間(397—401年)至唐代武德四年(621年)為句章縣治,武德四年至八年(625年)為鄞州治,武德八年至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為鄮縣治,開元二十六年至大歷六年(771年)為鄮縣治和明州治,大歷六年至長慶元年(821年)為明州治,長慶元年至后梁開平三年(909年)復為鄮縣治。前后凡500余年間,句章、鄞州、鄮縣和明州曾經相繼或同時建治于此。

以上說法自南宋出現伊始便備受質疑,但時至今日依然懸而未決,仍是研究寧波古代城市發展演變的熱點和難點。本文擬在文獻辨析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和研究新成果,對此作一深入探討,以期厘清寧波古代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還原寧波古代城市演變的本來面目。

一、早期文獻不支持“小溪”說

地方志書中關于“小溪”問題的記載十分蕪雜,分別涉及句章、鄞州、鄮縣、明州四座州、縣治所。其中句章治于“小溪”這一說法出現的時間最早,也是“小溪”問題的主要源頭所在?,F存最早寧波方志、成書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的《乾道四明圖經》云:“古句章城,在縣[1]南六十里?!盵2]因是時鄞縣有句章鄉,也在“縣南六十里”[3],且小溪鎮位于句章鄉境[4],嗣后方志遂多據此認為句章曾經設治或遷治于斯,并以之為基礎,進而引申出鄞州、鄮縣、明州亦曾設治或遷治“小溪”之事(表一)。

表一//部分方志關于“小溪”設立州、縣治所一覽表

依據表一可以看出,雖然主張“小溪”說者眾多,但也不乏質疑之聲。譬如,關于東晉隆安年間句章遷治“小溪”之事,成書僅較《乾道四明圖經》略晚的《寶慶四明志》即明確表示反對:“舊經: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里。今鄞縣之西南有句章鄉。然按《漢書·地理志》:句章,渠水東入海。則所謂城山渡即其渠也。晉劉裕東討孫恩,實戍句章,每戰陷陣,賊乃退還浹口。是時孫恩泛海出沒,御之當據要沖,而今句章鄉乃在山間,必非戍守之地。鄉名句章,特以其地素隸句章縣,故爾?!盵14]至于唐代武德四年設立的鄞州、武德八年更置的鄮縣和開元二十六年設置的明州治于“小溪”之事,因分別遲至明、清兩代才憑空出現,既未見方志作者經實地考察提供的確鑿證據,亦未見于更早的史料,自然更加難以令人信服?,F代研究者中也有不少人對此提出過不同看法,認為“小溪”一說值得商榷[15]。

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晉末至隋唐之際,朝代更迭,兼之明(州)越(州)分設,今寧波轄地內的行政區劃調整頻繁,但其治所時人或未作記錄或語焉不詳,以至后世志書作者難以確認。

二是部分治所棄置時間久遠且地表跡象蕪廢,導致后世志書作者或已無法實地考證,或根本未作實地考證。

三是誤將宋時小溪鎮所在的句章鄉當作古句章縣治所在,先由《乾道四明圖經》得出了“古句章城,在縣南六十里”這條結論,再由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推衍出“古句章城在小溪鎮”[16]這一結論,后又由其他方志引申出鄮縣、鄞州、明州亦皆曾設治或遷治于“小溪”這些結論。

四是沒有準確把握“鄞江”這一水系名稱及其指向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僅據《唐會要》等史料中的“明州北鄰鄞江”[17]這一記載,不加辨別地得出了明州初治于今鄞江鎮的錯誤看法。關于此點,筆者下文再作詳細解讀。

五是部分方志在轉抄過程中,或人云亦云,或臆測附會,或節略失當,或刊刻添誤,因此難免謬漏甚至自相矛盾。

事實上,關于句章、鄞州、鄮縣治所和明州初治所在,南宋以前的史料中并非沒有蛛絲馬跡可尋。試舉數例。

《隋書·地理志下》:

句章,平陳,并余姚、鄞、鄮三縣入。[18]

《元和郡縣圖志》:

武德四年于(句章)縣立鄞州,八年廢。開元二十六年,采訪使齊澣奏分越州之鄮縣置明州,以境內四明山為名。句章故城,在州西一里?!幙h,上。郭下……隋平陳,省入句章。武德八年再置,仍移理句章城,后屬明州。[19]

《通典》:

明州,今理鄮縣。[20]

《舊唐書·地理三》:

開元二十六年,于越州鄮縣置明州。[21]

《唐會要》:

長慶元年三月,浙東觀察使薛戎上言:“明州北鄰鄞江,城池卑隘,今請移州于鄮縣置,其舊城近南高處置縣?!睆闹?。[22]

以上記載雖然簡略,卻可提供不少有用的信息。

1.隋初平陳(開皇九年,589年)后合余姚、鄞、鄮三縣設置的句章縣和唐代武德四年新設的鄞州、武德八年改設的鄮縣、開元二十六年分設的明州之間是一脈相承的。

2.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年)的句章治,即《元和郡縣圖志》中提到的“句章故城”,僅在當時的明州“州西一里”?!对涂たh圖志》系唐代名相李吉甫所撰的一部可信度較高的地理總志,李吉甫又曾在貞元年間(785—805年)任過明州長史一職,因此這些記載應當是可信的。

3.唐代武德八年改置的鄮縣治,“仍移理句章城”,可見彼時的鄮縣治與句章舊治當在一處,其和后來明州治的距離同樣不會太遠。這和《元和郡縣圖志》“鄮縣,上。郭下”及《通典》“明州,今理鄮縣”的記載也是相互吻合的。

4.唐代武德四年,“于(句章)縣立鄞州”,然僅四年之后即改為鄮縣。鄞州治于何處?史料未明,以其僅存四年這一情況看,可能系直接利用句章舊治,至少也當與句章舊治和后來的鄮縣、明州治所相距不遠,否則有違常理。

5.唐代長慶元年,明州與其附廓鄮縣曾經易治。明州治所從此固定在今寧波城區三江口以西鼓樓之地未變;而鄮縣既為明州附廓,則其治所當與州治同在一城,不可能分治兩處,更沒有再遷到“小溪”這么遙遠地方的道理。

基于以上分析出發,只要搞清開皇九年至武德四年的句章治、武德四年至八年的鄞州治、武德八年至開元二十六年的鄮縣治、開元二十六年至元和年間的明州治中的任何一處,即可確認其他治所的位置。這里以鄮縣治來說明。

鄮,今寧波地區初設四縣之一,開皇九年與鄞縣、余姚縣一同并入句章。武德四年廢句章立鄞州,武德八年裁撤鄞州更置鄮縣。開元二十六年析鄮縣地為鄮、奉化、慈溪、翁山四縣,立明州。后梁開平三年改鄮為鄞,鄮縣廢。

關于開皇九年以前的鄮縣治,方志記載是在“阿育王山之西、鄮山之東”[23],雖然迄今具體位置不明,但其大體方位歷來爭議不多。關于武德八年以后的鄮縣治,雖然后世方志有著“乃在今州治”“仍當在小溪”“徙治故鄮城”等等不同說法[24],但無疑以“乃在今州治”說最為可信。之前已有學者對此作過詳細考訂[25],此處不贅,其中采自《寶慶四明志》所引之《鮑郎廟記》堪稱確證:“縣[26]南有鮑郎廟,記云:唐圣歷二年(699年),(鄮)縣令柳惠古徙祠于縣。是知初置鄞州,已治此,繼廢州為鄮縣,不復在鄮山之東也?!盵27]僅此一條,即可坐實當年的鄮縣治就在南宋時的鄞縣治和明州治即今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

據上可知,無論是句章治、鄞州治、鄮縣治抑或是明州治,沒有一條早期史料提及與宋時小溪鎮有任何關聯。反之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隋代開皇九年并設的句章治和唐代武德四年新設的鄞州治、武德八年改設的鄮縣治、開元二十六年分設的明州治,都是在今天的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

二、考古發現不支持“小溪”說

歷年來的考古發現,特別是近年來專門針對“小溪”問題開展的考古研究,同樣不支持“小溪”有城一說。

(一)鄞江鎮一帶的考古發現

根據部分方志記載,歷史上設于宋時小溪鎮,即今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一帶的州、縣治所,具體位置主要有以下四處:古城畈、高尚宅、懸慈村和鳳凰山周邊[28]。

2011—2015年間,筆者主持對鄞江鎮一帶實施了長達四年的考古調查、勘探、(試)發掘和航空遙感、地球物理探測工作,合計調查勘探面積達1360萬平方米、(試)發掘面積達1120平方米,基本覆蓋了鄞江鎮區及其周邊區域(圖一)。調查與勘探情況顯示,鄞江鎮周邊山地雖有唐代以前的墓葬發現,但數量并不豐富,規格也相對較低。試掘與發掘情況顯示,在高尚宅、懸磁村地塊及鳳凰山周邊,不僅沒有任何城址跡象發現,甚至連宋元時期的文化堆積都十分罕見,這里堆積著的,多是沖積或淤積形成的沙層;在被認為最有可能的古城畈地塊,雖然作了全面的勘探和發掘,但發現的也主要是宋元時期的水利遺存及其相關遺跡(圖二;彩插六),缺乏單純的唐代及其以前的文化堆積。這一考古結果,基本排除了歷史上這里曾經建有縣級以上治所的可能[29]。

圖一//2011—2015年小溪(鄞江)一帶考古范圍示意圖

圖二//鄞江鎮古城畈地塊出土的宋元時期瓷器

1.石砌堤岸(東北—西南)

2.道路(西北—東南)

3.青瓷八卦爐(2014YGF2︰1)

4.白瓷盤(2014YGZ5︰8)

5.青瓷蓮瓣紋碗(2014YGG1︰1)

6.黑釉盞(2014YGF3︰1)

(二)三江口一帶的考古發現

與“小溪”之地相反,今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歷年來有著不少唐代以前的遺存發現(圖三;表二)。

圖三//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唐代以前遺存分布示意圖

表二//三江口一帶發現唐代以前考古遺存一覽表

這些發現表明,遠在戰國時期,今寧波城區周邊高地已有不少人類居住活動;兩漢至六朝時期,三江口一帶人煙已較密集,或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聚落,特別是較多建筑構件包括云紋、人面紋瓦當等高規格建筑構件的出土,強烈顯示出當年這里可能曾經存在過較高等級的建筑。結合前文史料解析,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唐代長慶元年修筑明州子城以前,三江口一帶已經相當繁華,東晉隆安年間因戰爭破壞的句章縣治極有可能遷移于此;而這,又為隋代開皇九年句章、余姚、鄞、鄮合治和唐代武德四年鄞州治、武德八年鄮縣治、開元二十六年明州治的相繼設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以上考古遺存,梳理宋元方志還可發現,長慶元年修筑明州子城之前的三江口一帶,早已經是祠廟林立、寺觀如云,同樣反映出當時此地的繁盛,其中有案可查的即有僧伽塔(695—697年)[41]、靈應廟(699年)[42]、開元宮(738年)[43]、開元寺(740 年)[44]、太平興慶寺(740年)[45]、天慶觀(743年)[46]、純孝廟(777年)[47]、吳刺史廟(766—779年)[48]、至圣文宣王廟(814年)[49]等9處。而從創建時間上看,這些宗教建筑在開元二十六年之后的集中涌現,可謂明州初治于此的又一有力佐證。

(三)其他出土文物證據

出土墓志也可為探討“小溪”問題提供一些有益的線索。

前文已及,“鄞江”名稱及其指向在不同時期的演變,是導致后世方志誤以為明州初治“小溪”的一大原由。按《唐會要》載:“長慶元年三月,浙東觀察使薛戎上言:‘明州北鄰鄞江,城池卑隘,今請移州于鄮縣置,其舊城近南高處置縣?!瘡闹??!盵50]《太平寰宇記》亦有相似記載[51]。因為這些記載明確提到明州“北鄰鄞江”,后世方志遂多據此認為明州初治于此,至長慶元年時才遷至今寧波城區鼓樓之地。

事實上,“鄞江”一名在不同時期的指向是不完全相同的,無論文獻記載抑或出土碑志都已清楚表明了這一點。文獻記載如《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廟前十余步,當鄞江窮處,一山巍然出于海中,上有小浮屠。舊傳,海舶望是山則知其為定海也,故以招寶名之,自此方謂之出????!盵52]《寶慶四明志》:“大浹江,縣南一里,與鄞江通?!盵53]此二處鄞江系指今之甬江。清代《康熙寧波府志》等亦曾指出鄞江又名甬江[54],可為之證。又《乾道四明圖經》:“鄞江跨江浮橋,在縣東南二里……唐長慶三年(823年),刺史應彪建。大和三年(829年),刺史李文孺重建。初建橋于東渡門三江口,江闊水駛,不克成,乃徙今建橋之地?!盵55]此處鄞江系指今之奉化江。

出土碑志如唐代大和九年(835年)的《唐故鹽鐵轉運使江淮留后勾檢官文林郎試太常寺協律郎騎都尉解君墓志銘并序》:“殷公作鄞江守……乃曰:余承命鄞江……不料殷公薨于鄞川?!盵56]碑文中的殷公,據考證為長慶三年至寶歷元年(825年)間出任明州刺史的殷彪[57],亦即長慶三年主持建造跨江浮橋的刺史應彪[58]??梢娫跁r人語境中,鄞江等同于明州,而長慶元年后的明州治已穩定在今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碑文說殷彪“作鄞江守……承命鄞江”,可知當時的鄞江也可泛指今之三江口水系。又,吳越國寶大元年(924年)的《節度館驛巡官富都監副知朝散大夫前守會稽縣令侍御史賜緋魚袋錢塘郡危德圖東??し蛉诵焓夏怪俱懖⑿颉分杏小皩毚笤昙咨隁q夏五月八日,終于鄞江子城西北上橋之私第……以其年八月十八日甲申葬于鄞江之東面,鄮山之南隅,靈嚴鄉太白里明堂奧之源”[59]的記載(圖四),吳越國時明州子城在今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故“鄞江子城”只能是明州子城,可見其時鄞江依舊有等同于明州的用法。

圖四//危德圖東??し蛉诵焓夏怪俱?/p>

距今鄞江鎮區約4千米的洞橋鎮唐家堰村墳灘地,曾經出土一方唐代開成元年(836年)的《唐故守右威衛長瑯琊王府君(贇)墓志銘并序》,上有“遷窆于句章之墟,祖妣葬之側也,去州城五十里”的記載[60],有人認為這是句章設城于彼的“鐵證”,實則不然。墟,作為名詞,釋義主要有三:①土丘。②故城;遺址。引申為原來有人居住但已荒廢的地方。③鄉村集市。由此可見,碑文中的“遷窆于句章之墟”既可釋為遷葬于句章故城之遺址,也可釋為遷葬于當時的句章鄉之故址或句章鄉境之丘墟,難以作為句章縣曾設治于此的確證,且從“遷窆”之意及“墳灘地”之名理解,當以后一種釋義即“丘墟”相對更為合理。

據上可知,唐宋以來的“鄞江”名稱及其指向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僅以“明州北鄰鄞江”這一記載來求證明州初治,或者簡單地以今天的鄞江來套用歷史上的鄞江,顯然都是不合適的。再比較前文提到的鄞江鎮和三江口一帶的考古發現,同樣可以看出,無論是句章縣治、鄞州州治,還是鄮縣縣治、明州初治,應該都是在今之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而與后世方志所謂的“小溪”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

三、地理環境不支持“小溪”說

除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外,我們還可以從地理環境入手,來對“小溪”之地是否有城問題進行簡要解讀。

(一)地理位置偏遠且水陸交通不便

鄞江鎮地處寧波平原西南邊緣四明山麓,這里雖然資源比較豐富,但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經濟腹地同樣偏狹,是否適宜作為區域性的中心有待探討?!秾殤c四明志》即明確指出:“晉劉裕東討孫恩,實戍句章……是時孫恩泛海出沒,御之當據要沖,而今句章鄉乃在山間,必非戍守之地。鄉名句章,特以其地素隸句章縣,故爾?!盵61]東晉末的句章縣治尚且如此,況乎唐代時的鄮縣治、鄞州治和明州治?!

水陸交通兩皆不便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根據Google地圖測算,鄞江鎮至三江口間的直線距離約在23千米左右,這對今天來說當然并不算遠,但在生產力水平不夠發達、陸路艱難曲折兼之鄞西南塘河尚未鑿通的年代,卻是一段不可忽視的距離。既然如此,則兩地頻繁互換州、縣治所,或如《寧波港史》和《寧波通史》所言實行“城、港分設”[62],是否有其必要?!又是否可以承受?!

(二)地形卑隘潮濕且洪澇災害易發

鄞江鎮一帶地形多卑隘潮濕,歷來水患不斷?!端拿魉剿麄溆[》:“它山之水……會于大溪,至于它山。溪通大江,潮汐上下,清甘之流,釃泄出海,瀉鹵之水,沖接入溪。來則溝澮皆盈,去則河港俱涸,田不可稼,人渴于飲?!盵63]《鄞縣水利志》亦載原鄞縣有四個雨量高值區,其中兩個高值區(樟水上游山區、西北部山區)[64]的東向水流多匯集于鄞江鎮一帶,洪澇威脅不難想象??梢?,在唐代大和七年(833年)它山堰創設之前,在這里建城顯然是不合適的。

即便在它山堰建成以后,這里的洪澇災害也未完全絕跡,水利工程建設歷代皆見施行。正因為堅持不懈的治理,才最終成就其作為進出四明山區門戶的重要地位,部分方志之所以認為此地有城,或亦與當年這里的繁華有關。

據上可知,無論是從地理位置、水陸交通,還是從地形地勢、洪澇災害等角度看,“小溪”之地都是不宜建城的。

四、結語

綜合前文,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宋時小溪鎮,即今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一帶,歷史上從未設置過任何縣級以上的治所?!靶∠眴栴}的出現,完全是后世方志臆測和歷代轉抄訛傳的結果。

2.東晉末年遷移后的句章治(包括隋代開皇九年即589年并句章、鄞、鄮、余姚四縣為一縣的句章縣治)和唐代武德四年設立的鄞州治、武德八年設立的鄮縣治、開元二十六年設立的明州治,都在今天的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與“小溪”之地無涉。

3.戰國以來特別是漢晉以后對于三江口一帶的持續開發,以及句章、鄞州、鄮縣的相繼建治或遷治,為唐代開元二十六年明州在此的設置打下了堅實基礎。而明州的設立,又為后來寧波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本框架。

猜你喜歡
鄞州武德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河北省檔案館館(省方志辦)藏《永壁村保甲冊》鑒賞
我在鄞州 我很幸福
勤州區域精神的文化底蘊與內涵特質
我的時間我做主
武德文化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研究
武術課堂核心素養之武德教學探討
武術教學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
設置方志學專業碩士學位探討
小刺猬燙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