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時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趨勢與創新策略*
——基于賓陽舞炮龍的考察

2021-11-02 06:59黃麗芳黃建團
體育科技 2021年3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物質數字

黃麗芳 黃建團

(1.桂林旅游學院休閑與健康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2.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當今世界以5G 移動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在經濟領域不斷地擴散與應用,加快推進資源配置方式、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全面影響著世界政治、文化、教育、社會各個方面,2018 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31.3 萬億元,占GDP34.8%,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例,對各行各業帶來巨大沖擊[1],必將引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顛覆式的變革,衍生文化傳承的新業態與數字化生存危機,因此,探索其發展趨勢特征與傳承創新顯得尤為緊迫。

廣西賓陽縣是壯漢民族文化與經濟高度融合的“百年商埠”,壯錦、竹編、瓷器被稱為“賓陽三寶”,藤桌、藤器在宋代已列入貢品[2],在民國時期賓陽已成為廣西農村手工業最發達之縣,有“小日本”的美稱,[3]舞炮龍正是這一商業背景下,產生了狄青、盧氏兄弟、四龍拜祖、送燈[4]、驅瘟消災等多元起源說[5],形成了“舞炮龍,行好運;取龍珠,生貴子;竄龍肚,除災難;龍入宅,人丁旺”的民俗活動[6]。自20 世紀90 年代末以來,舞炮龍在互聯網技術影響下得以迅速發展,因其燃炮炸舞龍的刺激性和獨特性、參與人群的廣泛性、世代相傳的民俗性,以及百龍共舞、千炮齊鳴、萬人同歡的場景,被中央電視臺喻為“中華一絕”,2008 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已有900 多年的歷史。本文以數字經濟與舞炮龍發展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研究法與田野考察法相結合的研究方式,于2007-2019 年對炮龍節開展了實地考察、參與觀察、訪談、口述等田野調查,從數字經濟發展的視角,分析舞炮龍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歷程,探討其在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與創新策略,對探索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數字經濟時代舞炮龍文化的發展歷程

1.1 互聯網技術助力中的“炮龍搭臺,經濟唱戲”(1998—2009 年)

數字經濟最早出現在20 世紀末期,在最初階段以商務應用為主[7],它是信息網絡化時代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經濟現象[8]。1998 年全國旅游業發展熱潮,舞炮龍乘勢開拓“炮龍搭臺,經濟唱戲”發展道路,采用“互聯網+炮龍精神”宣傳營銷模式,將歷史積淀形成的“誠實守信、勇于開創、包容開放、英勇頑強、精誠團結”的舞炮龍精神進行創意設計,注冊“炮龍”商標,把炮龍精神融8 個類別57 種商品和服務中,充分利用互聯網與現代傳媒技術進行廣泛宣傳,打造“賓陽制造”、“誠信賓陽”品牌,消除了“賓陽假貨”致部分手工業生產近十年的蕭條影響,手工業產品暢銷歐美、日本等20 多個國家和地區[9],2006 年榮獲了“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縣”榮譽稱號。2007 年利用央視平臺與賓陽官網、賓陽吧平臺,成功打造了“東方炮龍狂歡節”。

2008 年3G 手機應用正式啟動以來,社交網絡、微博、微信等火熱傳播,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促進舞炮龍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首先,修建炮龍老廟,將炮龍節盛況、炮龍文化、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俗風情、特色美食、旅游服務、旅游線路等信息通過網絡平臺宣傳推廣,為游客提供服務;其次,建立“互聯網+旅游”數據庫,建立旅游宣傳、產品銷售、交易結算等服務平臺;最后,以打造“賓陽炮龍”文化精品為契機,精心策劃“百龍舞賓州”賓陽炮龍節活動,充分利用“互聯網+管理、服務、銷售、數據、宣傳”,實現了營銷模式的創新,擴大了旅游產品銷售市場,提升了炮龍節品牌影響力,促進了炮龍節向旅游產業化方向發展。2008年炮龍狂歡節有130 條龍在各條街道徹夜狂舞,參與人數當晚觀賞舞炮龍的有40 萬多人,旅游收入8100 萬元;2009年炮龍節有141 條炮龍,游客55 萬人,旅游收入超過8000萬元。

1.2 數字經濟推動中“經濟搭臺,炮龍唱戲”(2010 年至今)

2010 年上半年移動互聯網終端和業務日益豐富,網民規模達2.77 億,以云計算、物聯網代表的數字經濟實現了對傳統互聯網的超越。2015 年國家“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引發了數字經濟迅猛發展,賓陽縣乘勢提出了“經濟搭臺,炮龍唱戲”發展策略。首先,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修建鄉村路、街道、修整寺廟、社壇、祠堂與宗譜,整改、修復和完善“三街一江”、思恩府試院等炮龍文化旅游基礎設施,推動舞炮龍從縣城中心進入鄉村傳播發展,構筑了良好的物質生態環境。其次,針對舞炮龍家族內部惡性競爭的問題,引入市場經濟公平競爭機制和現代競技體育競賽規則,舉行公平、公正、公開的舞炮龍表演賽,促進了舞炮龍由攀比競爭逐漸向有序化、規則化的公平競爭式發展。最后,引入市場運作機制,允許和鼓勵國內民間資本、非文化企業介入文化產業領域,支持和引導外資、個體、私營、民營企業對文化產業的投資和經營,成立了廣西炮龍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于2014 年建立了“政府宏觀主導、企業運作、協會商會承辦、民商積極參與、專家跟蹤指導、媒體廣泛宣傳”炮龍文化保護與產業開發機制,先后榮獲國家最佳節慶獎、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第十屆“群星獎”、廣西產城一體化試點園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等稱號,2017年賓陽炮龍節簽約7 個項目,計劃總投資17.91 億元人民幣[10],2019 年賓陽炮龍節游客約44.16 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34 億元,形成了“經濟搭臺,炮龍唱戲”的發展態勢。

2 數字經濟時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變的趨勢特征

2.1 拓展化

馬克思認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資本家為首的社會”,中國信息經濟學會楊培芳認為“互聯網磨”將產生以知識中產者為首的公平信息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以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為“互聯網磨”正以前所未有力量顛覆著工業社會的經濟基礎,數字經濟生產力從PC 機向手機變革、資源配置由計劃+市場向市場方式變遷,推動了經濟形態從傳統互聯網經濟向數字經濟轉變,引發了為上層建筑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烈變遷,在核心價值、角色地位、工藝技藝、組織內容、經費環境、營銷手段、宣傳策略上,從內部到外部呈現單一至多元的結構性變革(見表1),呈現強有力的拓展化發展,揭示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化的內在規律。

表1 數字經濟與舞炮龍發展歷程結構

一是拓展了外部的時空界限。在時間上,源發于農業經濟基礎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跨越與突破工業經濟基礎的桎梏,借助數字經濟與創新技術力量,演化為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新型文化形態,對“任何一種文化都會依次經歷農業文化形態、工業文化形態、后工業文化三種形態;任何一種文化不可能跨越其中的一種文化形態而進入到另外一種文化形態”文化變遷理論提出了挑戰;在空間上,數字經濟全球化與平扁化發展拓展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空間,由單一的項目發展逐漸向生態、多領域協同創新與綜合發展。二是拓展了內部的功能結構。數字經濟發展拓展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結構,在精神上形成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開放、平等、協同、分享的價值觀念,如舞炮龍形成了“誠實守信、勇于開創、包容開放、英勇頑強、精誠團結”炮龍精神;在制度上形成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協同分享的特征,如炮龍節建立了“政府宏觀主導、企業運作、協會商會承辦、民商積極參與、專家跟蹤指導、媒體廣泛宣傳”組織機制;在物質上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多元化、立體化與生態化營銷網絡體系與保護開發體系,如利用央視、報紙、雜志、廣播、電視、QQ、微信、數據庫、網站等平臺,將舞炮龍文化街區的建筑、街道、廟宇、社壇、宗祠、炮龍制作坊等進行了數字化與生產性保護。

2.2 融合化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經濟與文化關系的演進,大致上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即原始混沌一體-相互獨立發展-在更高基礎上的融合三個階段,在工業化與市場經濟時期進入在更高基礎上的融合階段[11]。當今數字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發展正是兩者在更高基礎上融合的體現,呈現了無限協作、無邊界聚合的發展趨勢特征[12],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一發展趨勢下呈現融合化的發展特點(見表1):一是資源融合化。通過互聯網技術平臺整合了炮龍節文化與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等旅游資源,整合了舞炮龍+游彩架+燈酒會+文藝晚會等非遺資源,將炮龍節的數字化虛擬世界和活動化現實世界融合起來,促進了炮龍節旅游產業的發展。二是過程融合化。利用數字經濟機制,整合了政府、民間與社會力量,炮龍節組織由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宏觀主導、企業運作、協會商會承辦、民商積極參與、專家跟蹤指導、媒體廣泛宣傳”多方融合的市場主導組織機制,推動舞炮龍由配角走向主角演化。三是結果融合化。數字經濟與舞炮龍融合發展,一方面通過網絡平臺融合各方資源,發展炮龍產業,形成新的數字經濟增長極;另一方面采用“互聯網+炮龍精神”宣傳營銷模式,消除了“賓陽假貨”負面影響,打造城市品牌,形成了“東方炮龍狂歡節”社會效益,兩者互動融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形成“前臺―帷幕―后臺”[13]文化產業,取得了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和諧統一的效果??傊?,利用互聯網技術融合各方資源、融合各方力量發展成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特征。

2.3 創新化

數字經濟發展關鍵在于技術創新,而且是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IT 產業的摩爾定律認為計算機處理能力每18 個月就翻一番[14],創新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主旋律。這意味著誰掌握最新的科學知識、具有自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誰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寬廣的文化視野,誰就擁有最有價值的財富。[15]舞炮龍創新運用互聯網商業技術與生產技術(見表1),推動了炮龍產業形成與發展,其主要表現在:一是運用互聯網營銷手段將炮龍節打造成集民俗、文化、旅游、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產業集合體;二是運用互動網文化創意技術,將炮龍節在“燈酒會+舞炮龍”基礎上增加 游彩架+文藝晚會+影劇+電視劇”內容,拓展了文化空間,增加了“受眾”層次與數量;三是引入現代工藝制作技術,將舞炮龍制作工藝從原來“由竹子、鹽泡紗紙、麻草繩、絲布制作的竹龍”基礎上創新成“化工漆膠、光影龍鱗、電子龍眼制作的電光龍”;四是引入舞龍新技術,舞龍技藝經歷了簡單舞龍技術到綜合化舞龍技術的創新過程。舞炮龍創新發展提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必須借助互聯網技術不斷創新拓展知識、技術、文化理念、審美、時尚、智能等要素,迎合大眾消費需求,促進了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經營者、管理者必須掌握數字經濟的知識、文化與技術,提升自身科學技術與文化素養,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不斷創新發展文化生產力,以適應新型互聯網商業模式發展。

2.4 發展瓶頸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計算機技術迅速地升級換代,由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設施落后與生態環境惡化,其技術創新、經費投入、服務水平日漸式微,組織靈活性差、群眾積極性不高,缺乏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人才,從舞炮龍發展的結構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業意識欠缺。賓陽縣部分手工業者、商人、企業缺乏創業意識,投機取巧,急功近利,大肆制造假冒偽劣產品與電信網絡詐騙,極大破壞了舞炮龍文化品牌形象。二是創新文化淡薄。舞炮龍文化創意技術、舞炮龍制作工藝、舞炮龍制作工藝大多處于模仿、跟蹤、引進與改造外來的新技術與新成果階段,在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不良風氣影響下,“誠實守信、勇于開創、包容開放、英勇頑強、精誠團結”炮龍藝術核心價值觀流失,其社會教化、維護秩序、團結合力的儀式功能不斷減弱。三是發展資金欠缺。每年炮龍節經費籌措主要來源于按戶攤派、商人捐資與企業贊助,政府每年下撥經費僅40萬左右,經費欠缺制約了炮龍節在發展規模與技術創新上的拓展,滯后于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四是創新與融合機制缺乏。由于文化體制改革尚未完成,數字經濟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融合機制與創新激勵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導致了未能充分調動各界力量發展炮龍產業,舞炮龍文化保護措施作用力度較小,傳統的制龍工藝、舞龍技藝與拋火藥技藝不斷流失[16]。五是創新人才缺乏。在打工經濟與現代娛樂文化的沖擊下,讓年輕人長期遠離舞炮龍的信仰和民俗,不少年輕人對舞炮龍缺乏興趣,缺少善于經營、樂于創新的舞炮龍專門性人才。六是保護與開發失衡。由于基礎設施薄弱、保護意識不到位、旅游服務水平較低,在產業化中破壞了部分古街道、古建筑、廟宇、宗祠等生態環境,導致了保護與開發失衡,引發了民眾與政府之間矛盾。

3 數字經濟時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創新策略

3.1 強化深度融合,拓展生存空間

數字經濟與舞炮龍融合化發展趨勢,提示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必須整合政府、社會與個體資源,強化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提高全社會的參與度,拓展生存發展空間,構建數字經濟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發展模式。一是理念融合。根據數字經濟協同共享發展特征,樹立“共建共享”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理念,打破部門的界限、行業的壁壘、區域的封鎖,推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科技、教育、旅游、金融、制造、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融合發展,拓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領域和空間,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發展,解決舞炮龍創業意識欠缺、發展思路滯后等問題。二是機制融合。將“共建共享”理念融入公共政策、法規體系、發展規劃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堅持政策引領,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組織、市場推動、媒介聯合、群眾參與的保護與發展機制,推動體育與發改、財政、住建、國土、衛生、教育、文化、旅游、農業等部門深度融合,拓展部門協同創新與發展空間,解決舞炮龍發展中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矛盾。三是組織融合。注重民族文化精英的作用[17],成立各級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組織,加強與基層黨組織以及其他部門社會組織融合,探索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村民自治”[18]“社區自治”的內生秩序規律[19],融入文化、旅游、扶貧活動,整合資源組織開展一系列體育比賽和活動,激發民眾組織參與積極性,帶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解決舞炮龍組織靈活性差、民眾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四是保護與發展融合。2012 年《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立法保護、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協同推進,推動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的有效融合,構建保護、展示、利用、發展多功能一體化的創新模式,進一步解決舞炮龍保護與開發失衡問題。

3.2 創新融資渠道,夯實發展基礎

創新投融資渠道,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體育非物質文化產業開發與設施建設,強化公共設施融合,夯實炮龍產業發展基礎,解決炮龍產業發展經費投入缺乏、基礎設施落后、服務水平差的等問題。一是創新融資渠道,提供投資支持。運用互聯網支付平臺、借貸平臺、股權眾籌融資平臺、私募股權融資平臺、金融產品銷售平臺,運用互聯網金融P2P 借貸、大數據金融、眾籌融資三種模式[20],通過政府專項資金與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合作,設立貸款融資擔保平臺,重點支持“互聯網+”中小企業發展,如用大數據金融模式發展廣西炮龍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用眾籌金融模式開發炮龍產業項目。同時,設立互聯網+體育非遺投資基金,為企業提供多層次、多形式的投資支持,推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健康養老養生、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影視傳媒、培訓、信息工程、建筑、會展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二是強化設施融合,提高服務水平。強化政策實施力度,在城區與小區建設時要按標準規范配套健身設施。強化城鄉公共設施深度融合,充分開發城鄉空間承載體育元素的潛力,利用獨特山水建設體育戶外健身設施,利用天然氣候與自然風光建設體育非遺與農業、社區養老、醫療服務深度融合的保健療養基地,利用郊野與城市公園、公共綠地、江河湖岸建設休閑、健身與娛樂設施;依托城鎮化科學規劃和統籌建設城鄉公路網絡、重點旅游專線、步行街道等體育非遺旅游交通服務設施;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模式,修繕與建造體育非遺建筑設施,如炮龍廣場、炮龍老街、炮龍老廟、炮龍制作坊等,修建旅游休息、休閑、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完善配套齊全吃、住、玩、購、娛等服務,提高炮龍產業服務水平。

3.3 創建生態環境,培育創新人才

“活態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特征,活態的本質或核心就是人[21]。創新文化生態環境,培養創新人才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核心,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升級的平臺作用,營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創新生態環境。首先,培養生態意識與創新意識。生態意識是道德底線,創新意識是靈魂,兩者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原生態保護與創新發展的內在保障,如大力倡導舞炮龍精神,大力培育生態保護、誠信合作、協同共贏等文化要素的生長,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念和經濟意識,提高民眾科學文化與道德品質素養,改變急功近利、投機取巧、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不良風氣影響,增強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其次,進行文化創意,提高創新能力。積極運用互聯網最新技術和創新成果,融入時代、時尚、環保、傳統元素進行炮龍文化創意,在保護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強產業、網絡、技術、應用的融合和互動,大力培育炮龍表演、制龍、煙花炮竹、炮龍工藝品等本體產業形成,催生諸如《印象劉三姐》的新型業態,提升炮龍人才隊伍的創新能力。最后,多元化培養創新人才隊伍。創新政府投入為主導,用人單位、社會和個人積極參與的多元化人才投入協同聯運機制,強化高校、企業、政府職能部門在人才培養、輸送、使用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采用互聯網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教育模式,通過國內與國外相結合、大學與鄉村相結合、競技與健身娛樂相結合等多元化方式,培養一批懂專業、有創意、善管理、有國際視野的高端政策型、復合應用型、基礎實用型創新人才隊伍,解決舞炮龍創新人才缺乏問題,促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物質數字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Task 3
物質至簡,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答數字
聚焦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質推斷題
數字看G20
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
成雙成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