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析陽明心學思想助力初三沖刺

2021-11-13 00:41王暢
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 2021年11期
關鍵詞:致良知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王暢

[摘? ?要]王陽明是明代儒學的領軍人物,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思想。文章探討了“致良知”心學思想在中學德育中的關系、統一和運用,說明了心學思想和教育的辯證統一關系,并提出心學思想對初三沖刺階段的教學有著推動作用。

[關鍵詞]致良知;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 ?G632.4?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33-0059-02

王陽明是明代儒學的領軍人物,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接續儒家思想之源頭,融匯佛道思想于其中,將儒學推向另一個巔峰,開啟了明代及后世儒學發展的新方向,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思想,構成了三位一體的心學體系?,F代教育家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源頭來自王明陽,杜威“從做中學”的實用主義思想也蘊含明陽心學的大智慧。

一、“致良知”與現代中學德育中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關系

王陽明認為“良知”是來自人性中最有價值的知識,它使一切知識學問經過道德價值標準的判斷后,改造和吸收到“良知”模式或系統中。王陽明 “致良知”心學思想的重點是在“致”這個動態過程的功夫上?,F代中學德育是教育者創設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組織開展促進他們在道德認知、情感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這一點與王陽明“致良知”心學思想是一致的。學生要成為智者,必須在“致知”上下苦功夫。作為班主任,時常要在“致”上下功夫,幫助學生立志、鼓勵學生探尋內心的“良知”,一言一行符合“良知”的要求,不溫不火、不偏不倚,尋找良知的軌跡,提升道德認知,發展學生的心智。

二、心學思想與陶行知德育思想生活及教育的統一

本年度我所帶的班級正值初三,學生隨著生理發育的變化,青春期心理的萌動,開始喜歡體驗與感受一些新的事物。但由于初三環境的影響以及要應對中考的壓力,迫使他們不能過多張揚。部分學生獨立自我意識增強,嘗試開始對規則、同學、教師展示自己的“個性”。

初三剛開學,班級里就有四名關系密切的學生鬧矛盾,其中三名學生在課間或吃飯期間會疏遠另一名學生。我認為被孤立的學生長期如此下去內心一定會出現扭曲,所以與他們進行了三次談話。

第一次談話:了解情況。四名學生本來特別要好,相互鼓勵,也會分享彼此學習或情緒上的問題。其中有一名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小睿個性非常突出,他因不能長期忍受成績較落后的小萱多次知行不合一的行為,常在課間對小萱直言大罵;個性偏軟弱且不自信的小萱不能忍受小睿的辱罵而找同學傾訴發泄并揚言報復。矛盾最突出的這兩名學生沒有在最關鍵的時間采取理智的方法解決問題,反而由著性子把對立推向了頂峰。

第二次談話:鼓勵兩名學生平心靜氣,用“致良知”來審視自己的內心,省察克治,反省檢查并發現自己的不足。個性軟弱的小萱因為自身有錯在先,先反思了自己平時在做作業和攜帶電子產品上的問題;而個性突出且成績很好的小睿并不認同小萱的反省,放不下對小萱的成見,無法釋懷。所以我在“致”上下功夫,雖然小萱有錯在先,但是只要她依然保有改過的心和意念,行就可以推動;小睿在”致“上的表現明顯不如小萱,一直盯著對方的錯誤不放,耿耿于懷,覺得自己有理就可以無所不能,這一點恰恰體現了自身反思的不足。

第三次談話:知行合一,善欲要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我啟發鼓勵小睿不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別人,給小萱足夠的耐心和時間改過;小萱也要提升自身的自律性、增強毅力來改正自己的小毛病。最后,兩名學生在我的勸解下握手言和,我順勢啟發他們把內心的“光明”堅持下去,堅持褒有反思的態度和精神。后來,我通過觀察發現小萱撒謊、缺交作業、愛玩手機的行為得到了轉變,小睿也逐漸消除了對小萱的成見,兩名學生臉上逐漸展現出和悅的表情。

以上三次談話既有學生的“自致”也有教師的“師致”,我啟發學生在矛盾中認識自己的不足,用“自致”不斷完善自己的品德,提升自身的修養,這也契合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教師不僅應教書,還應教學生做人之道;學生不應只讀書,還應明白責任與學習人生之道息息相關。

三、心學思想推動初三沖刺階段高效學習,提高效率,緩解焦慮情緒

王陽明先生認為,作戰時應做到不恐、不猜、不慌,不為局勢的變換而動搖堅定的信念。初三時中考復習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學生要應對緊張的考試,必須做到忙而不亂,急而不慌。

1.為引導學生恰當利用每一個時間空當,教師要積極營造班級備考氛圍,制造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學習氣氛,激勵學生的學習斗志。教師采用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的方法,召開關于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的主題班會,把課間的作息納入班規,營造安靜的學習氛圍。

2.時間臨近中考時,為了激勵和鼓舞學生的士氣,學校和年級組啟動了誓師大會,以此鼓舞學生,激勵學生拼搏。在大會上,每一個學生都右手握拳,高舉過肩,大聲喊出了心中的夢想和目標,不負教師、父母和學校的重托。

3.開展學習經驗交流會。面對中考,學生難免焦慮,如何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并做好沖刺階段的心理準備及學習安排,學校邀請了往屆畢業生給大家傳經送寶。這些前輩中考的成績都是他(她)初中三年以來最好的成績,會后很多學生做了如下整理:(1)要有信心,中考真的很簡單;(2)復習腳步要跟著老師走;(3)不管你有多少愛好,最后40天,只能保留兩樣:讀書和刷題;(4)越努力,越幸運,要用時間換天分;(5)保重身體,保證效率,不打疲勞戰;(6)簡單題要細心拿滿分,難題盡量多蹭分;(7)多行善事,多積人品,不做壞事,不損他人……最后40天,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學生通過這次經驗交流會,對沖刺中考有了精準的把握,焦慮的學生變得樂觀了、放松的學生變得緊張了、迷茫的學生變得有方向了。

4.關注學生沖刺階段的心理健康,使其保持飽滿的情緒,用鼓勵和獎勵的形式鞭策學生前行。越到沖刺階段,教師就越要激勵學生斗志,也越要舒緩學生的壓力。利用每周班會,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暢談自己的目標,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和PK對象。對優秀的小組進行表彰,讓學生在團隊活動中有獲得感。

5.優秀經驗分享。學習成績的優異來自好的學習方法,沖刺階段好的學習方法、時間安排對學習效率的提升會大有幫助。大考后教師可請成績全A的學生進行優秀經驗分享,這既鞭策其前行又幫助其他的學生共同進步。學生在分享中產生獲得感和自身價值,會更加有利于樹立積極拼搏的意識。

6.個別談話。每次大考都會有“黑馬”,也會有發揮失常的學生。這些學生特別需要鼓勵,也需要教師在方法上個別指導。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失落的學生,用心啟迪、燃起學生心中的“光明”,鼓舞這些潛能生的斗志,讓這些學生及時振作、奮勇挑戰。

綜上所述,王陽明先生認為每個人都能成為圣人,我們是否能成為圣人關鍵在“致良知”的程度上。而每一個學生能否在中考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關鍵在初三階段,如果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能符合“良知”的標準和要求,在致良知的過程中提升,那我們離優秀就更近了。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所提出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陽明心學中的思想可以賦予此論段新的意義:每個學生心中都是有良知的,每個學生也都是可以變成人才的,關鍵是教師要在“致”上下功夫,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基礎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其各方面都取得進步,幫助學生自“致”,使其挖掘、探索自身的潛力,從而遇到更好的自己。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 樓嵐嵐.人人都可以是王陽明:《五百年來王陽明》編輯手記[J].編輯學刊,2018(5):56-59.

(責任編輯? ? 黃? ?曉)

猜你喜歡
致良知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小學作文如何實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從《論語》看因材施教
王陽明,你是封建的衛道士還是人文主義的拓荒者?
立“三者”,提升“兩學一做”實效
陽明四句教與唯識學八識思想的對比研究淺析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淺析牟宗三智的直覺
中高職銜接的關鍵在于因材施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