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流與政區:明清廣西“府江”考辨

2021-11-25 12:34江田祥
廣西地方志 2021年2期
關鍵詞:樂府梧州漓江

江田祥,徐 晶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廣西師范大學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廣西 桂林 541001)

漓江,又稱桂江,是古代廣西境內最為重要的一條河流,它溝通了嶺南與中原地區。漓江也是嶺南地區的水上交通要道,古往今來,風光秀美的漓江吸引不少文人騷客流連忘返,留下了大量詩文。自秦漢以來,這條河流擁有多個名稱,有離水、漓水、漓江、始安江、桂水、桂江、府江、撫河等,其中“府江”一詞始見于明代史籍,這一稱呼在明清時期非常廣泛,后又名“撫河”。然而,“府江”何以得名,它是指代發源于今貓兒山至梧州市的整條桂江還是桂江某一河段①古人通常認為“湘漓同源”,“漓江”或“桂江”指發源于海陽山的湘江上游河段、靈渠南陡及興安縣大溶江鎮至梧州的桂江河道;民國以降漓江源頭逐漸確定在貓兒山,這一河流又劃分為漓江(貓兒山至平樂縣)與桂江(平樂縣至梧州市桂江口)兩段;為統一起見,本文使用的“桂江”指發源于貓兒山至梧州市的河段。,這一名稱后來為何不再通行。本文嘗試梳理文獻史料,略作探析。

一、何為“府江”

對“府江”何以得名及所指桂江河段,明清史籍所載多有不同。此處首先敘述“府江”所指桂江河段,主要分為三種觀點:

第一,指自興安縣海陽山發源的整條桂江河段。持這一觀點的明代時人,以晚明地理學者王士性為代表,其著作《廣志繹》卷五《西南諸省》記載曰:“府江者,漓江也。漓水源興安之海陽山,一水相離,北入楚為湘江,南入桂為漓江。漓江南下,秦始皇命史祿鑿為靈渠,取桂林、象郡。后唐李渤筑斗門其間,經廣右省城,亦名桂江,下平樂而至梧,由肇慶、廣州二郡而后出海,凡八百里”。[1]

第二,指明代平樂府境內的桂江河段。明萬歷前期任廣西巡撫的郭應聘稱:“府江,平樂府地也,上起陽朔,下達昭平,綿亙三百余里”[2],明末鄺露進一步指出陽朔以南至平樂府昭平縣龍門驛為“府江”:“漓江,一名桂江,南注平樂,出梧州,陽朔而下、龍門而上屬平樂府者,俗名府江,名既不雅,后古為確”。[3]清代輿地學家顧祖禹對“漓江”名稱的分析更為具體,指出漓水入靈川縣曰靈江或融江,入臨桂縣曰桂江或始安江,入平樂府曰府江,入梧州府仍曰桂江或漓江:“漓江……入臨桂界亦曰桂江,亦曰始安江;又經陽朔縣東而入平樂府界,亦名府江;自平樂而南,經昭平縣西以入于梧州界……府江至梧州之西北仍曰桂江,亦曰漓江,南流過府城西,合于左、右二江”。[4]

第三,指桂林省城至梧州的桂江河段。明人徐問《百川考》稱:“(漓水)至桂林城下,合相思江;入昭潭(今平樂府),會平、富、樂、荔、臨賀諸水;至梧州,為府江?!保?]

在以上三種觀點中,第二種觀點是明代廣西官員與士人的主流觀點,明萬歷《廣西通志》《蒼梧總督軍門志》等論著都持這一觀點。

其次,還須進一步追問,“府江”何以得名,這也有三種說法:

第一,因桂江河道自然地理特點而得名。明嘉靖《廣西通志》“平樂府圖經”稱:“自梧而北,灘瀧險惡,至是始平,故曰平樂;以江水近府始迤演,故曰府江?!保?]桂江河道以平樂府為界,平樂以北水面相對平穩,平樂以南河道彎曲逶迤,“灘瀧險惡”。桂江河道這一特點早已為古人所知,南宋《輿地紀勝》卷一百七《昭州》記載:“俗謂自靜江沿漓川、合樂川以至梧,灘瀧三百六十所,至昭而中分;自昭而上,至靜江不甚險惡,自昭而下,至昭平及梧,多銳石,灘高而水湍激,兩岸皆懸崖峭壁”。[7]“府江”因桂江河道自然特點及靠近平樂府城而得名,這一解釋雖有一定合理性,但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第二,因平樂府的設立而得名。上引嘉靖《廣西通志》載“以江水近府始迤演,故曰府江”,說明“府江”因臨近平樂府而得名;而晚明曾任職廣西的曹學佺從平樂政區變遷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府江”之名緣于元代平樂府的設立:“漓江,發源陽海,自桂林府來,至平樂府乃名府江,以昭州及平樂縣在唐宋之季俱屬桂林?!端涀ⅰ吩唬簩O吳割蒼梧之境立以為縣,北隸始安是也。平樂,至元時始得自稱府,而府江之名本于此?!保?]雍正《廣西通志》也支持這一說法,“蓋自桂林而下,漓水至是始平,與樂水合,故曰平樂,漓、樂二水匯而為潭,曰昭潭,故又曰昭州,自州改為府,遂名其江曰府江云”[9]。

第三,因桂江水上驛道交通而得名?!睹魇贰肪矶欢独铄a傳》稱:“府江者,桂林抵梧州驛道也。南北亙五百里,兩岸崇山深箐,賊巢盤互?!保?0]明清時期,桂林至梧州的驛道順江而行,“府江”即指這條桂林府至梧州府的水上驛道。據明前期《寰宇通衢》一書記載,桂林府至梧州府沿江共設有八個水驛:自桂林府東江驛80里至南亭驛,110里至陽朔縣古祚驛,80里至平樂府昭潭驛,90里至廣運驛,70里至昭平驛,70里至龍門驛,80里至蒼梧縣龍江驛,80里至梧州府門驛。廣西桂林府至梧州府水路共660里。[11]

誠然,桂江河流的地理特點是“府江”得名的自然基礎,桂江水路驛道又強化了來往人群對“府江”的地理認知,本文更傾向于“府江”因平樂府設立而得名這一說法。這需要進一步追問,“平樂府”是何時設置的,明代設置的府江兵備道及其變遷對“府江”得名又有什么影響?

二、“府江”得名與平樂府、府江兵備道的關系

古代桂江流域以“府”為名的政區設置,始于南宋紹興三年(1133)二月的靜江府(治今桂林城),“升桂州為靜江府,以上嘗領節度故也”[12];其次是平樂府(治今平樂縣城),平樂府設于元大德五年(1301)十一月[10],屬湖廣等處行中書?。?3];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新立廣西等處行中書?。?3],平樂府來屬;明初仍設平樂府。

如明人曹學佺所言,“府江”應得名于元代平樂府的設置,元大德五年后桂江河段主要分屬靜江路與平樂府,明時則分屬桂林府與平樂府。而在有明一代,“府江”聲名遠揚,還與明代府江兵備道的設置密不可分。嘉靖《廣西通志》卷二十七記載了添設府江兵備之緣由:“府江上遡省城,下達梧州,以入廣東。但山險而土產薄,民貧而生理寡,衣食仗于客商,生計仗其鉤弩,誠土賊之淵藪、水師之咽喉也。議者以為宜嚴兵備,以疏通河道,于是設府于平樂?!保?]

府江兵備的設置,緣于弘治七年(1494)府江一帶成萬等人“變亂”,“永安生僮成萬攻圍州治,且結搆修仁、荔浦等邑沿府江惡黨,阻截江道,軍民大擾”[6]。官府在平定“變亂”后,為加強軍事防守,弘治九年(1496)七月在平樂府設立府江兵備,“升浙江按察司僉事王華為廣西副使,整飭府江等處兵備”[14],朝廷頒發的兵備使職銜當為“整飭府江及古田、永福、理定并西延、咸水、馬鞍等處戎務”[15],《蒼梧總督軍門志》記載為“提督府江一帶及全州、馬鞍、咸水、西延、古田、永福、理定等處江道”[16],顯然,邊山夷務與巡防江道皆為府江兵備的重要職責。

然而在正德十一年(1516)六月,《明武宗實錄》記載朝廷“革廣西府江兵備官,以桂林道分巡官兼理之,兵部議從巡按御史朱昴奏也”[17],此記載并不確切,實因府江兩岸不靖,廣西巡按御史朱昴等人欲加強府江兵備的軍事力量,主張以府江兵備兼管桂林分巡道;而兵部尚書王瓊以恪遵祖宗成憲為由,主張革兵備道,以維持原地方分巡道體制。最終結果與朱昂所議背道而馳,裁革府江兵備使,而以桂林分巡道兼管府江兵備事。裁革府江兵備使顯然不是廣西官員的期望,故正德十六年(1521)十月,朝廷“復設廣西府江等處兵備一員,升僉事楊必進為副使,整飭兵備”[18]。自正德十六年復設后,府江兵備道的設置才最終固定下來。

至嘉靖年間,經巡按御史馮彬、兩廣總督都御史歐陽必進、巡按御史蕭世廷先后奏請,嘉靖二十八年(1549)六月,兵部增設桂林撫夷副使,以桂林分巡道兼理之①《明世宗實錄》卷三百四十九,嘉靖二十八年六月庚戌,第6320頁;嘉靖二十五年六月,廣西巡按御史馮彬建議“于桂林增設撫夷副使一人,協同副總兵以理桂林之賊”,此議未果而馮彬去職,《明世宗實錄》卷312,嘉靖二十五年六月丁亥,第5844—5845頁。;同時析分府江兵備道轄區,將府江兵備道所轄桂林府全州、永福等邊山地區改隸桂林分巡道,“以全州、永福等處屬府江道,遙隔難制,改隸桂林道,令其往來巡歷,兼理撫夷”[16]。府江兵備道的轄區雖已有調整,但其職銜仍然未改,直到萬歷七年(1579)初新任廣西巡撫張任奏請明確府江兵備道、桂林兵巡道各自轄區,是年四月兵部才將換發的府江兵備道敕書“除去全州、馬鞍、咸水、西延、古田、永福、理定等地方”[19];萬歷九年(1581)三月,正式確立府江兵備道兼分巡平樂府事務,鑄給“府江兵備兼分巡道關防”[19]。

由于弘治九年(1496)府江兵備的設置及其軍事防守區域的劃分,“府江”的地理范圍得以擴大到整條桂江;嘉靖二十八年(1549)后府江兵備道的實際轄區雖已局限在平樂府境內,但時人已形成的“府江”地理認識并未及時改變,故現存文獻記載的“府江”才會有多種說法。

三、由“府江”到“撫河”

“府江”為廣右咽喉之地,具有廣西交通命脈的戰略地位,在晚明至清代官方文獻中,“府江”一詞的使用相當普遍。但這一時期也有兩大變化,其一是府江水上交通因官府多次疏浚河道而變為坦途,“水陸肅清”,不再是“土賊淵藪”。明中后期,官府數次出兵清剿府江兩岸,主要有隆慶四年(1570)大征古田,隆慶六年(1572)大征府江,萬歷十二年(1584)再征府江②參閱胡小安《“動亂”、制度與社會變遷:明清以降桂林地區的族群問題研究》一書對明代府江之“亂”的論述,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165-184頁。,此后官府大力開山鑿路、疏浚府江,先后有管大勛《府江開路記碑》(萬歷十四年,1586)、馮時可《府江修路碑銘》(萬歷二十二年,1594)、翁汝進《辟府江險灘碑記》(萬歷三十八年,1610)等文記載歷次修鑿府江河道之事,“自是舳艫絡繹,上下無大虞者”[20],康熙末年刊刻的《平樂縣志》記載府江“今則悉化為坦途”[20]。

其二是康熙六年(1667)七月府江分巡兵備道被裁[21],“府江”不復作為一級準政區之名,此后“府江”一詞的使用,無疑會因其不再具有政治意義而受到影響。

至民國時期,廣西地方行政體制又進行了重大調整,桂江流域的政區設置歷經數次變遷。民國二年(1913)六月,平樂府被廢,其原有轄區先后隸屬于漓江道、桂林道,后雖兩次短暫設立平樂行政督察區(1934—1940)、平樂專區(1949—1958)①參閱傅林祥、鄭寶恒《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版,第283-300頁;平樂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平樂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年,第27頁。。但由于平樂府被裁、統縣政區的設置不復存在,使得“府江”這一名稱失去現實依據,這或許是“府江”改稱“撫河”的原因。同時,“桂江”一名所指地理范圍則更為廣泛,涵蓋發源于海陽山的湘江上游河段、靈渠南陡及興安縣大溶江鎮至梧州的桂江河道。

據1934年10月廣西民政廳編制的《民國廣西全省分縣地圖》“平樂縣概況摘要”記載,平樂縣的桂江河段已被稱作“桂江”:“桂江,自陽朔東南流入縣境,匯合荔浦河及沙子江,魯溪、樂川等水,東南經縣治,過長灘,入昭平境”[22];1940年鉛印的《平樂縣志》“平樂縣城城廂鎮全圖”也標記為“桂江”[23]。

1938年3月,由揚子江水利委員會派人調查后寫成的《湘桂水道勘察報告》將平樂至梧州河段稱作漓水下游,“撫河”為其別名:“桂林至平樂,水程約二百里,為漓水之中游,又名桂江?!綐分廖嘀?,為漓水之下游,又名撫河,流通西江,水程約五百二十里”[24]。1934年鉛印的《昭平縣志》“昭平縣地圖”中,分別注明“撫河”與“漓江”二名[25],而未單獨使用“撫河”。也有一些報告、游記以“撫河”指代整條桂江,更多是作為桂江中下游的別名,但這一名稱的使用不多,影響不大②林志澄:《勘察撫河報告書》稱:“竊查撫河發源于興安,經靈川、桂林、陽朔、平樂、昭平而梧州,與大河匯合”,《廣西建設特刊》第3期(1933年),第11頁。。

民國時期,地方政府、水利管理部門等機構以“撫河”指代桂江中下游,而時人多使用“桂江”,或有不察者,以“撫河”指代整條桂江。最終,“桂江”一詞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與應用,而“撫河”一詞的使用逐漸減少。

四、結 語

本文通過考辨前人有關“府江”得名緣由及其所指桂江河段的不同觀點,進一步分析其原因所在?;诠鸾拥雷匀惶攸c,以及古人對桂江的認識,“府江”或在元大德五年平樂府的設立后而逐漸得名,指代平樂府境內的桂江河段;然而在明前中期,因“府江”兩岸社會“動亂”頻繁,官府遂以“府江”為名添設“府江兵備”,設置府江兵備道、府江兵巡道,“府江”的地理范圍因府江兵備道的轄區而擴大到整條桂江河段,嘉靖二十八年后又因府江兵備道轄區變遷而又縮小至平樂府境內。至民國時期,平樂府被廢及該地長時間不設統縣政區,使得“府江”這一名稱失去現實依據,“府江”因而改稱“撫河”;與此同時,“桂江”一名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與應用。

本文通過對廣西“府江”這一個案的考察,得出廣西地區河流得名及其地理范圍的變化,當是河流自然地理、政區設置與人類地理認識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政區設置這一制度因素起著主導作用,這或可為我們解析廣西左、右江、潯江等河流名稱的歷史變遷提供一種思路。

猜你喜歡
樂府梧州漓江
中共梧州城工委
漓江真美
歌頌梧州雙擁模范城
樂府、樂府詩、新樂府之間有什么密切關系?
梧州工人運動的急先鋒
漓江之美
還我們美麗的漓江
《樂府三首》
漓江夕色
日軍侵占和敗退梧州時間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