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中國民族歌劇的傳承與發展
——以歌劇《江姐》為例

2021-11-26 11:45周松林
黃河之聲 2021年3期
關鍵詞:江姐川劇歌劇

周松林

一、歌劇《江姐》簡介

歌劇《江姐》是中國現代歌劇領域中值得贊揚與驕傲的作品,在我國歌劇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整部歌劇描寫了中國共產黨與反動派之間進行的一場激烈、矛盾、勇敢的斗爭,充分體現了革命者為了國家的安危,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無畏精神。歌劇中以主人公江姐為主要的導火索,成功的塑造了一位面對困難勇往直前、大義凌然、視死如歸、嫉惡如仇的新一代英雄女性的豪邁形象,贊揚了以江姐為首的革命先烈們的崇高品質,他們為了使祖國的理想盡快實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走上了革命這條道路,縱使一片丹心獻祖國的崇高品質,終于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我國新歌劇《江姐》主要以四川民歌為創作基礎,基于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藝術而發展,汲取了西洋音樂的藝術形式和演唱技巧,又極其巧妙的把中國京劇、婺劇、越劇等元素和西方歌劇相結合,巧妙地創造出江姐這樣的英雄人物形象和舞臺的表現藝術,譜寫了我國近代經典歌劇《江姐》的獨有藝術特色。全劇以英雄人物江姐為線索,不僅具備了強烈的戲劇性,還描繪出鮮明的民族特色。段落之間的流暢性,形象地刻畫了主人公江姐的英雄形象。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五次公演以來,極大的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可以稱之為我國民族歌劇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

二、我國民族歌劇的傳承和發展

(一)我國民族歌劇的形成

我國民族歌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中國傳統的戲曲形式與國外歌劇形式的有機產物,與中國藝術發展的階段有著很強的關聯。它誕生于二十世紀初,既有西洋歌劇的自由,又有中國傳統戲曲的精細,多年來,成為了中國文藝舞臺上的一個嶄新的表演形式。世界藝術和中國國內藝術的結合讓中國民族歌劇有了很好的養分汲取,并且從單純的形式模仿中走了出來,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發展之路,更好的迎合了我們國內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審美情趣,產生了具有中西合璧之稱的“中國民族歌劇”。

我國民族歌劇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新歌劇的探索階段。此時期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為了適應反帝愛國主題的需要,紛紛出現了一批倡導科學、民主、反映群眾革命斗爭的作品。

第二個階段——奠基階段。1942 年開展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為新秧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出現了一大批積極為新歌劇開辟正確道路的作品,數十部優秀作品蜂擁而出,《白毛女》等新歌劇相繼問世,出現了一股創作并演繹新歌劇的熱潮,并為我國進一步探索新歌劇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經驗。

第三個階段——深入探索階段。自1945 年以來,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歌劇在探索與奠基階段的成就是巨大的,取得了民族歌劇階段性的突破,并為中國新歌劇的發展開辟了正確的道路,也進一步確立了民族歌劇在中國的地位是功不可沒的。該時期的作品遵循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政策,進一步大膽的探索中國新歌劇的創作經驗,例如歌劇《江姐》,作品的創作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融入了新的元素,為我國進一步探索新歌劇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二)我國民族歌劇的傳承和發展

1、對于美學的傳承與發展

首先,在中國歌劇的表演中,將審美觀念融入其中,體現了對于審美觀念的傳承。江姐扮演者王莉,是民族歌劇《江姐》創演史上唯一一位用純美聲音色演繹江姐的演員。當然,她也有更高的追求,就是實現“美、民、通”三種唱法行云流水而又暢快淋漓地演繹和轉化,對母語演唱有著難以割舍的深厚情感的她,一直探索用科學的美聲發聲法演繹不同角色,使美聲變得時尚化,也會用民美結合的唱法巧妙融合,利用通俗演唱的語氣,使江姐的角色刻畫在各個層面上都極富感染力,也使這部紅色經典歌劇煥發出了應有的現代魅力,更易獲得青年一代觀眾的喜愛。同時,在導演環節,其試圖使《江姐》舞美空間里的“寫實”傳統增加更多的“寫意”成分,為歌劇表演者自我表演手段的發揮留下更多的空間,在舞美上追求一種具有東方詩意的表達。如既有實景烘托場景氣氛,像巨石山巒、令人毛骨悚然的渣滓洞集中營審訊室等,又有水墨畫般的紅梅、紅霞等多媒體影像效果,從藝術審美上拉近與中國大眾的距離,這種求新其實也是一種回歸,一種對傳統中國美學的深度回歸。

其次,中國歌劇在傳承審美觀念的同時,也體現了創新和發展。因為時代的更迭,以新生代為主體的觀眾審美趣味和以往有了極大的改變,在歌劇《江姐》中,為了使江姐的形象在新生代觀眾心中更加深刻,該版劇目的主要演職人員是經空政四次專業考核、五次專家評選和民主評議確定才最終確定的,而且,大膽決定劇中主要角色由“80 后”年輕演員擔綱,這是最早啟用“80后”出演主要人物的大型民族歌劇,這些擔綱劇中主要角色的年輕演員朝氣蓬勃,具有較強的藝術實力?!敖恪钡娜话缪菡?,年歌劇演員王莉、伊泓遠和哈輝,她們都是出身于“青歌賽”的優秀青年演員。此外,男高音歌唱家孫偉國扮演特務頭子“沈養齋”,他擁有豐富的表演和演唱經驗,曾在多部歌劇中飾演男主角;扮演“藍洪順”的梁召今以及扮演“華為”的劉和剛,皆為“青歌賽”的冠軍;“甫志高”的扮演者陳小濤、雙槍老太婆的扮演者鄭莉也都是國家一級演員;扮演警察局局長的趙廣武、田毅,扮演“孫明霞”的嚴當當、曲丹,扮演“楊二嫂”的劉文欣、畢玉凝以及蔣卉、李美怡等,都是在全國全軍的藝術比賽中多次獲獎的優秀表演者。閻肅先生對該版《江姐》的復排評價說:“參加這次演出的演員,都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他們的演唱能力,尤其是對作品的感悟與駕馭能力,是歷屆《江姐》中最強的?!鼻骷已蝤Q稱贊該劇是“青春版的歌劇《江姐》”。這都說明該版《江姐》的復排將是一個代際更迭下的標志性工作,如此大規模啟用80 后演員演唱,可以看到這次復排對于創新的決心是多么大。

2、傳統戲曲手法的傳承和發展

我國的傳統戲曲是集音樂、舞蹈、文學諸要素為一體的一門綜合性表演藝術,他的淵源來自于古代民間歌舞、說唱音樂、滑稽戲三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戲曲從古至今,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歌劇《江姐》也依舊延用了中國的傳統戲曲音樂進行創作,是整部歌劇創作手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最顯著的特點。該劇也因為主人公江姐是四川人,采用川劇作為主要表現形式更貼近劇本,所以該歌劇主要采用了四川民歌作為其創作的重要素材形式,并在其基礎上廣泛的汲取了川劇、婺劇、越劇、四川清音、京劇等音樂與之相融合的手法,突出了該歌劇獨有的戲劇性和民族化風格,形象生動的刻畫出英雄人物的美好形象。創作者將大量戲曲藝術寫進歌劇的詠嘆調中,使戲曲音樂貫穿整部歌劇,特別是采用板腔體的變化手法進行創作,貫穿人物內心情感與音樂唱段的劇情相融合,充分展示了戲劇強烈的舞臺色彩及藝術表現形式,體現了鮮明的民族化特色。

川劇源自于我國南方的四川地區,是該地區獨有的一種戲曲劇種,堪稱四川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亮點。該歌劇在從古至今的演繹過程中,無時無刻體現著濃烈的生活基調,并在反復實踐、推敲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在發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成為了川劇傳承下來的寶貴經驗。川劇在戲曲唱腔上有較廣闊的發展范圍,但主要特點還是融合了蘇、贛、皖、陜、甘等各地的聲腔形式,形成了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三單戲等五大主要聲腔,其中高腔凹的曲牌最為豐富,也是最具特色的,在川劇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川劇中唱腔的情感表達方式較真實、優美、細膩,語言活潑生動,幽默風趣,體現了四川地區獨有的民族色彩以及濃厚的生活氣息。高腔唱腔中最具特色的是的幫腔,其形式有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形式。幫腔在川劇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有著起腔、定調、烘托氣氛、代替表演者講話等作用,可稱之為川劇中的點睛之筆。歌劇《江姐》中,作者從頭到尾運用了大量川劇高腔和幫腔作為歌劇的主要唱腔形式,豐富了歌劇的音樂表現形式,在保持歌劇獨有的音樂性以及對情感的宣敘上,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婺劇表演中,打擊樂是婺劇中是別具一格的特色,主要有大鼓、大鑼、大鐃、胡笳等打擊樂器,而這些打擊樂在樂隊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氣勢高漲,表現力豐富等特點。歌劇《江姐》創作的過程中,樂隊大量運用了打擊樂形式進行伴奏,如隨處可見的定音鼓,大鼓、風鑼等打擊樂,充分借鑒、吸收了婺劇中強勁有力的打擊樂表現形式,為歌劇制造出形象生動的現場效果。

板腔體是曲藝音樂、漢族戲曲中的一種基本的結構形式,又被稱之為“板式變化體”。板腔式結構主要以上下句對稱作為唱腔的基本形式,或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規則變化,逐步演變成了節奏、結構等各種不一樣的板式。通過各種不同板式的轉換來組成一部完整的戲曲。用這種變化結構形式的基本音樂素材,與不斷發展的時代主題相結合,同種腔調的不同板式機構,我們可以看作是由一種結構發展而來。這種板腔體結構形式,對我國戲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歌劇《江姐》采用戲曲里一板一眼的結構形式進行創作,鏗鏘有力的唱腔表現慷慨激昂的愛國情緒,也表現出了江姐面對敵人,不屈不撓,大無畏的為國捐軀精神,但同時也展現出了江姐較柔和的一面,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使他堅定了革命斗志,暫緩了唱段中的緊張氣氛,也緩解了戲劇的矛盾沖突,在該唱段中,板腔體貫穿全唱段,各種板腔式交替使用,表現了各種不同的心理情感,在唱段中,韻味十足的板腔式變化是主要表現形式,不可或缺。

(三)我國民族歌劇未來的發展

在娛樂多種形式沖擊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今天,中國民族歌劇正接受著挑戰,因此,中國民族歌劇如何在將來更好的發展與創新,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1、保持民族特色

中國民族歌劇是建立在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哲理基礎上的,想長遠的發展就必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吸收戲曲藝術中的養分,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一定要和歷史、中國文學、中國戲曲、漢語言文學、民族學知識等各個人文藝術學科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在創作過程中盡量多使用廣大群眾熟悉的表演形式、音樂語言等,創作出以中國地方戲曲結構為母體、以民間音樂為素材、風格上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深為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藝術。歌劇《江姐》就是這方面優秀的典型傳承代表作品,作品中所彰顯的中國的民族風格和中國人民與生俱來的骨氣等優秀的個人品質,奠定了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基礎,引導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因為特有的民族風格成為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基礎,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創新。

2、形成藝術體系

目前的中國民族歌劇沒有和戲曲一樣能夠在藝術主流文化中擁有較為完成的表演傳承的體系,因此,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民族歌劇必須緊緊把握自己與中國戲交融,加大在戲曲的綜合表演、音樂創作、戲曲的演唱藝術等方面的學習,盡快讓中國民族歌劇逐漸形成獨一無二的藝術特征和表現形式,為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在立足民族的同時,著力走向世界

要想讓中國民族歌劇屹立在世界舞臺的中央,就一定要有創新意識,不能全盤接收西方藝術中的音樂元素。它只有具備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才能在世界舞臺上生根發芽。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戲曲形式紛紛走出國門,比如豫劇,在世界舞臺上,奏響了充滿中國特色的地方戲曲的演出樂章。在國際上得到一致好評。所以,要想以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需要擁有屬于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確保藝術體系的完整,這樣才能夠擁有屬于中國民族歌劇獨有的藝術魅力和藝術光華。

結 語

中國民族歌劇經過幾十年風風雨雨走到現在,留下了很多傳世的經典之作?!督恪纷鳛橹袊F代歌劇領域中值得贊揚與驕傲的作品,其精神符合了現代人對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不僅有弘揚革命、民族精神的力量,又能體現強大的人文主義,既展示了藝術的光彩耀人,又顯現了我國強大的民族震撼力,不僅僅成為一部紅色經典出現,更是作為教育后人的一部人生典范。

在這個多元化文化并存的時代,國家民族歌劇的傳承和發展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征,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盡可能的滿足人民群眾對藝術文化的要求,只有在符合中國人民群眾審美需要和審美習慣的情況下,中國民族歌劇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更好的向世界舞臺邁步?!?/p>

猜你喜歡
江姐川劇歌劇
紅色基因與藝術傳承
我的川劇變臉娃娃
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川劇的傳承與發展
學川劇
江姐的信使 :一生無悔的選擇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劇
歌劇要向戲曲學習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歌劇在路上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歌劇《江姐》的故事(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