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牧歌的探討

2021-11-26 11:45楊育玲
黃河之聲 2021年3期
關鍵詞:長調牧歌牧民

楊育玲

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的牧歌是表達藏族人民內心情感的聲音,是文化的沉淀,流露著藏族人民的真情實感。從古至今,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歌舞。隨著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牧歌的傳承和發展,人們在藏族牧歌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地理、人文、歷史和宗教知識,感悟人生哲理、總結生活經驗,是藏族人民“走在路上”的教科書。

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的牧歌不管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具有多樣性特征,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獨具一格派系和組成部分,為我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愛和傳唱。在藏族各地區,藏族牧歌也存在著不同的特征,因為各地區的地理、人文、歷史和宗教有所不同,所以在藏族牧歌的演唱旋律和內容上也存在差異,表現了地方的特色,正是因為各地區的藏族牧歌存在不同,才完善了藏族牧歌,讓藏族牧歌在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煥發不一樣的生機與活力。

一、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的牧歌的特點

牧歌是藏族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其在藏族地區受不同區域不同方言的影響,演唱風格和演繹技巧都各不相同。藏族牧民在歌唱牧歌的時候都是來自內心的靈感,歌曲具有優美的旋律,靈動且自然,其歌曲韻律就像牧民的心靈情感一樣純凈,這和牧民的生長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牧歌最大的特點就是結構簡單內容精煉,其旋律大致只有兩種樂調,第一種是當仁,即屬長調藏族牧歌,第二種則是當通,即為短調藏族牧歌。

在藏族,如果遇到某些節日慶典,或者舉辦一些聯歡活動時,藏族牧歌一般選用的都是短調歌曲,因為短調節奏較為平穩,意境熱情奔放,旋律音調比較固定,大部分歌曲的小節部分的后半拍上都會加上后綴,聲調較低,演唱時經常真假聲交替演繹,也因此特別適合舞蹈時演唱,能烘托現場的氛圍。然而牧歌中的長調歌曲與短調歌曲風格正相反,長調歌曲意境比較寬廣,節奏自由緩慢,旋律舒緩悠長,氣息平穩綿長,音程跨度較大,音腔也會拉長。牧歌中的長調一般是牧民在放牧的時候產生的,藏族牧業在很早的時候是狩獵的生產方式,漸漸的發展為放牧的生產方式,而長調正是在生產方式發展的過程中基于短調延伸出來的。

牧歌的長調表演最大的特點就是即興演唱,歌手會基于牧歌長調風格,根據當時的環境、嗓子的狀態以及醞釀的情緒臨場發揮,這樣的演唱風格在韻律、聲線運用等方面都展現出了獨有的特色,并且能夠將觀眾帶到牧歌演唱內容的意境中,引起觀眾的共鳴。

藏族牧歌演唱無論是長調歌唱還是短調歌唱,都會加入很多假聲混音和裝飾音,在演唱時會加入歌唱者的思想情感,使得歌曲韻律悠長且深遠。藏族牧歌的兩種樂調各代表的風格不同,短調以簡單、精煉來歌唱藏族地區的牛羊、花草,長調以廣闊、自由來歌唱藏族地區的寬闊、遼遠,獨具特色的藏族牧歌以其絢麗的風采演繹出一片能夠“聽得見”的草原。

二、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牧歌的技藝

在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牧歌的發展過程中,需要長期的模仿和學習才能完善藏族牧歌的演唱技巧,學習者不僅要鉆研和探索藏族牧歌在聲音混音方面的技巧,還要培養自己在方言上的掌握和運用能力。藏族牧歌不同于其他種類的歌曲形式,在藏族牧歌的演唱中,在裝飾聲技巧上需要具備十分豐富的經驗,因為豐富的裝飾聲技巧會給藏族牧歌帶來濃郁且特殊的民族特點,符合藏族人民的審美心理,在裝飾聲技巧中,最有特色的是顫聲,顫聲也是藏族牧歌的核心,對形成藏族牧歌獨特風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藏族長調牧歌中,顫聲一般會被運用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在顫聲過后,歌曲隨著旋律下沉,直到歌曲的尾端不再出現裝飾聲的拖腔出現;在藏族短調牧歌中,顫聲一般會被運用在某個延長音之后的后半拍或一拍上,這也被叫做“后綴聲”。無論是藏族長調牧歌還是藏族短調牧歌的演唱技巧中,顫聲的風格也會隨著牧歌歌手的性格、情緒、演唱風格所轉移,同時也會受到不同場景的影響,所以顫聲在藏族牧歌中的應用也十分多元化。但是,在顫聲技巧的運用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顫聲是由牧歌演唱者隨心而發,而不是故意使聲音顫抖,顫聲只有與歌曲、自然環境融合到一起,才能使整個藏族牧歌的演唱變得行云流水、張弛有度,給聽者帶來美的感受。

(一)藏族牧歌演唱中的共鳴

首先,在藏族牧歌演唱的過程中,藏族牧歌在共鳴腔體方面的運用以頭、口、咽、喉、胸等共鳴腔體來表現,歌曲的中、低、高聲區的發聲一般借助口、咽、喉腔。藏族牧歌在咬字和歸韻等方法都以清晰、順暢為前提,在歌唱者的行腔中,頭、口、咽、鼻、胸是依照母音側重點的變化而變化的。另外,藏族牧歌在演唱的過程中還要掌握混聲的技巧,其中假聲的技巧最為關鍵,這要求演唱者具備強大的咽部張力,咬字的型腔與硬腭相近,通過口、咽腔發出的聲音帶有橫向的“白聲”效果,這類“白聲”不同于聲樂中那種很少引起共鳴的叫喊聲?!鞍茁暋币钥谇还缠Q為主,其他共鳴作為輔助形式存在,既如同輕語訴說,又有歌唱共鳴的音效,換言之,就是在以說話的自然聲音為前提的情況下,運用胸、口、鼻、咽、喉、頭等能引起共鳴的腔體進行演唱,并向觀眾展示獨具一格的藏族牧歌風采。

其次,在藏族牧歌演唱的過程中,有許多裝飾性的演唱技巧。例如“滑聲”、“顫聲”、“前倚”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顫聲”,在藏族牧歌演唱中如果缺少了“顫聲”,或者“顫聲”使用的不得當,都會影響最終的藏族牧歌演唱效果和質量,在藏語中,“顫音”被稱為“椿給”,“椿給”是依據母音及地域大致分為喉顫聲、口顫聲、咽顫聲等不同的顫聲,不同共鳴部位的顫聲根據歌詞母音和地域不同而發生變化和側重。

(二)藏族牧歌演唱中的呼吸

在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牧歌的發展過程中,演唱者不僅要側重藏族牧歌演唱中的共鳴,還要強調呼吸的重要性,演唱者也會在藏族牧歌演唱時注意呼吸的“深”、“活”、“沉”靈活變換,特別是在一些需要臨場發揮的裝飾音復雜的現場,演唱者經常會很自然地運用“胸式呼吸”來為聲音增添空靈感。在藏族長調牧歌中,整體的旋律定格在較高的音區上,所以這就要求演唱者具備控制呼吸的能力,如在演唱中保持氣息的平穩、均勻,讓氣息緩和的沖擊聲門,讓聲門能夠閉合自如。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大量的裝飾性技巧時,呼吸存在一個從輕柔到強烈的過程,所以要求聲帶的震動要保持在一個持續的變化之中。整體來說,在藏族牧歌的演唱過程中,呼吸的運用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剛柔并濟、均勻順暢,呼吸運用的是否得當,也是演唱者演唱藏族牧歌質量優劣的重要評價標準。

三、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牧歌的藝術美

藏族牧歌是牧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牧民們在勞作中找靈感,在生活中尋創作,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傳唱,它不僅歌唱出了藏族地區的廣闊、壯美,更彰顯了藏族人民的淳樸品格和生活樂趣,這些體現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藏族牧歌的節奏、韻律以及它的意境中[11]。牧民們在集體勞作的時候,會有時不時的在一起搞搞創作,以緩解勞累,藏族牧歌也在廣大牧民的創作傳唱中,越來越好,越來越廣,它是牧民們對大自然的喜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自由快樂的追求所表達的獨特方式,它所展現出的美麗意境賦予了藏族歌曲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

藏族寬闊的草原造就了牧民們豁達開朗的性格和不拘一格的胸襟,牧民們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歌唱大自然。牧民用牧歌傳遞草原的聲音,以旋律贊美草原的品質。然而牧民用它來歌唱,把它美麗的聲音傳達給了我們,它是大自然中最和諧、最美麗的聲音。所以,牧歌的美體現在了它融于大自然的意境,使其充滿自然的遼闊寬廣,特別是加在旋律上的獨特裝飾音,使得牧歌更加的柔順流暢、多姿多彩,讓本就絢麗優美的韻律在意境上得以升華。牧歌完美表達了牧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美麗自然的喜愛,真切的表現出牧民們對人生的理解和價值認知。

當藏族牧歌在演唱的過程中,會將觀眾迅速的帶入到歌曲情景當中,眼前會浮現藍天、白云、綠草、雄鷹和牛羊,悠揚的歌聲會感染觀眾,洗滌觀眾的心靈,讓觀眾陶醉其中并讓觀眾的審美感受在此期間不斷的被升華,藏族牧歌具備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能力,能給觀眾帶來一場別具風格的視覺盛宴。

另外,在藏族牧歌的演唱中,語言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藏族牧歌演唱的質量和效果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體現在詞語表達意境、情感、氣韻等方面,藏族牧歌中的歌詞不單是發聲的語調,還代表了藏族牧歌語言的風格。在藏族牧歌的組成中,因為地域的不同,所以歌詞語言中帶有濃厚的地方方言,這樣的方言特質決定了藏族牧歌“腔”的特質,也明確了藏族牧歌歸屬地的風土人情和風格特點,也能讓觀眾更容易的區分和了解藏族牧歌的歌詞大意。不同地域的藏族牧歌對歌詞語言的表現音調促成了藏族牧歌色彩鮮明地旋律。與此同時也就形成了藏族牧歌共性中的不同個體。但是藏族歌曲自身涵蓋了文學性特征,在相同的藏族牧歌歌詞發音風格和地域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民族聲樂藝術特點。藏族地域不同的方言差異,一直影響著藏族牧歌藝術在歌詞中的語言表達形式,這些差異都構成了藏族牧歌別具風格的地域特色。

藏族牧歌的歌曲中,存在語言美和音樂美,他們共同完善了藏族牧歌的藝術性特點。在演唱者進行藏族牧歌演唱的過程中,大量的裝飾聲演唱技巧,不僅豐富了藏族牧歌的旋律和曲調,還給聽眾帶來了不一樣的審美感受,例如“在雄鷹落腳的彩云處,唱一首自己的牧歌”,給觀眾帶來了無限的美的感受,在原本就讓觀眾賞心悅目的旋律中,更加引人入勝。音樂家梅里亞姆說過:“語言影響著音樂,語調確立了某些聲音模式,音樂和歌詞的結合體要想使聽者明白,就必須遵循這些模式,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的……音樂也影響著語言,因為必須對一般的說話模式有所改變才能滿足音樂的需要。因而歌曲中的語言行為是一種特殊的言語表達方式,這是需要對歌曲所借以表達的語言有特別的認識……”。音樂家布萊特也曾說過:“高低、輕重、長短的音節以規則的模式在語言中呈現;而不同的語言對這些規則各有側重。由于這些模式包含的高音、力度、時值等要素也是音樂的基本要素,因此我們至少有理由假設,在某些文化中,歌曲的音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口語的特征”。這就表明語言在藏族牧歌的內容中起到了提升審美的作用,多元化的語言有利于完善藏族牧歌的表演形式。

結 語

綜上所述,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中的牧歌,是傳承藏族傳統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形式,對于傳承藏族傳統聲樂藝術來說,有一個具體、系統的理論是其穩步發展的重要前提。因為傳承藏族傳統聲樂藝術必須要基于藏族整體文化藝術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換言之,要拓寬藏族整體文化藝術的宣傳渠道,以基礎的藏族牧歌為例進行繼承和創新,具備與時俱進與大自然相結合的能力,才能促進藏族整體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p>

猜你喜歡
長調牧歌牧民
試論肅北蒙古族長調的傳承現狀
山東牧歌畜牧器材有限公司
牧歌飛到天安門
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對牧民的影響探析
哼著田園牧歌,遇見色彩斑斕的大美中國
馬背長調
商人買馬
長調歌王
論蒙古族長調的地區性風格
那拉提草原牧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