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視域下的高校篆刻教學發展新思路

2021-12-02 12:50高藝文
書法賞評 2021年3期
關鍵詞:文科跨學科篆刻

高藝文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大學

2020 年11 月3 日,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文科教育的振興關乎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升級為門類的藝術學科作為人文學科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需要站在更高層面進行戰略規劃與頂層設計。在構筑新文科的大背景下,從戰略層面看,全面構筑高校篆刻教學,推動藝術學科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是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必要舉措。從技術層面來說,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技術、核心算法和區塊鏈等一系列科技應用已經滲透進藝術領域,“新藝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及時回應現實需求,才能真正助力文化自信的提升。

一、重塑篆刻藝術生態與人才培養模式

(一)“新文科”的“新”不僅是強調形式之新,更重要的是思維理論之新、應用實踐之新。

在新文科的背景下,篆刻教學需要發現新的研究對象,探索新的研究范式,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在各學科交叉融合和科技日新月異的驅動之下,傳統篆刻藝術在互聯網、智能媒體的賦能中,表現形態、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篆刻藝術邊界日益模糊??茖W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深度嵌入悄無聲息地改變了人們對篆刻藝術的認知模式。

科技賦能引領篆刻藝術學科新的培養模式?!靶滤嚳啤辈皇呛唵蔚匕芽茖W技術嫁接到傳統篆刻藝術專業的課程體系,而是推進教育理念轉變與教學方式的更新升級,實現知識傳授與創新能力的源流相生。

近年來,高校在課堂智能化、信息化革命上取得迅猛發展,通過“教育技術+”和“互聯網+”等實現了智慧課堂的大面積推廣,智能平臺上國家級精品線上課程等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共享。虛擬藝術策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等的探索,以“虛實結合”、增強體驗、跨時空資源共享等方式,可以實現教學、研究、實踐的三位一體,徹底打破篆刻藝術教學的原有模式。

(二)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藝術類人才

在高校篆刻教學中,建立交叉性藝術學科為行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應樹立協調發展的理念,使傳統篆刻藝術、特色藝術、新興藝術共同發力,以理念創新為引領、以現代科技為支撐,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促進中外藝術交流互鑒,增加優質藝術供給,真正將篆刻藝術教學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推動適應市場需求的藝術生產與創作,不僅要培養時代需要的“篆刻藝術家”,更要注重培養藝術產業急需的復合型人才。

高校篆刻藝術教學承擔著為本行業發展提供學術支持、決策參考的任務,建立與市場相關的跨學科交叉應用型藝術學科迫在眉睫。篆刻藝術學科應及時識變、應變、求變,轉變原有學科定位、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培養藝術展覽策劃、運營、管理類復合型人才。新文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育擁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時代新人。他們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中國聲音的傳播者、中國理論的創新者。高校篆刻教學應明晰應用性、內涵式、特色化的發展路徑,逐步形成跨學科、應用類、平臺型的學科集群,這就要求在篆刻教學中構建有序、有機、有效的教學資源整合機制,形成藝德兼備、講練一體、學用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依靠復合型應用人才激活藝術市場。

(三)高校藝術學科需要以長遠眼光兼顧人文屬性和社會效益

藝術從之前的專業范疇納入國家文化政策和戰略發展的宏觀體系,藝術的公共服務性越加凸顯。藝術不僅要繼續發揮服務公眾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的功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發揮價值引領、輔助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作用。

從高校自身來說,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導向,國家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高校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場所,在高校的篆刻教學中,培養專業的篆刻藝術人才,對于加強與改進高校美育工作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美育工作中注入德育基因,實現“美育養性、德育化人”的融合發展,將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群體的審美能力,潛移默化地增強他們的道德素養與人格塑造?!靶滤嚳啤敝械淖探虒W無疑將為高校構建“大思政”體系提供關鍵動能。

二、高校篆刻藝術教育所承擔的社會功能

(一)篆刻藝術教育應當發揮公眾教育的價值引領功能

媒體社會帶來文化景觀化,互聯網空間已成為藝術傳播的重要場域,公眾文化消費習慣的轉變也激蕩起了多樣化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在色彩斑斕、眾聲喧嘩的話語空間中,傳統篆刻藝術理論已難以詮釋和把握虛擬世界的生態與規律,篆刻藝術教育的建設需要著眼社會文化變遷,重視藝術的意識形態屬性,筑牢主流意識形態的防火墻。

篆刻藝術的繁榮與發展,通過其對社會人文環境的構建和思想精神的培育,也會對交叉學科的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全新的藝術形態和理論成果,構建起新的篆刻藝術審美價值體系,極大地推動了篆刻藝術教育的創新與發展。這是當下“新文科”背景下篆刻教學建設的時代命題,也是進入新時代,推動篆刻藝術學科向前發展,培養未來藝術創新人才,實現文化強國的必然。

(二)篆刻藝術教育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國家層面來說,篆刻藝術對外是講好中國故事、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不僅如此,在新的文化發展規劃之下,藝術還應當參與現實改造、輔助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從“軟實力”奔向“硬實力”。事實上,近年來藝術教育扶貧、藝術鄉村建設等行動,既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貢獻了力量。從這個角度看,高校篆刻藝術教育的建設不僅要適應新時代思想觀念、文明風尚、行為規范的發展要求,更有望成為一種現實生產力。

于變局中創新局,時代變革呼喚新文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新藝術,藝術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篆刻藝術應當建構有中國底蘊的理論體系和話語方式,走中國高校風格的篆刻藝術實踐之路。

三、探尋高校篆刻藝術教育新思路

(一)打破專業學科壁壘,改變專業學科獨立發展的思維模式

整合多個學科的優秀師資,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更全面地掌握各類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培養復合型人才。當下人們對藝術教育仍存在過度專業化的認知,加之社會分工對專業化人才的需求,使得篆刻藝術教育固步自封,造成篆刻藝術人才培養知識狹窄,創新能力不足。國內高校的美術類和設計類專業,無論是在本科,還是在研究生的專業教學中,多以講授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主,雖在培養方案中設置有相關學科專業的選修課程,但是占比相對偏小。在教育教學理念層面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科專業交叉,在機制上更是缺乏有效的保障。這樣是難以培養出面向未來,具有復合創新能力的藝術人才的。

(二)強化在跨學科視域下的書法篆刻專業核心課程

構建跨學科領域的書法專業課程體系,科學設置篆刻藝術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特別強化在跨學科視域下的學科專業核心課程,以及相關課程的支撐,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形象思維、科學思維、邏輯思維能力。

“新文科”視域下的篆刻教學建設,既要尊重篆刻教學特點和人才培養規律,探索跨界交叉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又要超越一般性的知識傳授,加強思維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強化使命意識,進而推動篆刻教育的創新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藝術人才。

(三)建立健全跨學科教師團隊

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以科研項目為紐帶,以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為平臺,以有效的激勵機制為保障,組建與跨學科研究方向相適應的多學科背景的師資隊伍,帶動開展跨學科研究項目的交流與合作,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原則,以跨學科、跨學院、跨學校和跨國際的教學科研工作室或項目小組的形式,通過交流互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藝術想象力,讓篆刻理論課教學有效地融入到篆刻教學實踐中。以篆刻藝術的視角認知科技,以科技的手段助力篆刻藝術插上飛翔的翅膀,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創新能力。

四、結語

篆刻教學在與其它學科的交叉融合中,不僅要在藝術實踐層面大膽試驗,勇于探索,還要在理論層面加強研究,特別是從篆刻藝術的視角認識數字技術自身的美學價值,以及數字技術如何進一步助力篆刻藝術語言、形態的創新。還要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視野,發現篆刻藝術與各學科交叉融合的社會貢獻,從而加強篆刻藝術成果與商業的進一步融合發展。這些都需要我們加快構建篆刻藝術理論知識體系,支撐其特色發展。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探索建立與時俱進的跨學科建設發展的評價體系,以適應篆刻教學發展的需要。

“新文科”的“新”,既是長期以來大文科在自身發展完善過程中,需要再次突破已有的界限,沖向更高新天地的選擇,也是回應當下大眾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學科迅猛發展的挑戰創新。

猜你喜歡
文科跨學科篆刻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我校成功承辦“生命科學與老齡化社會”跨學科論壇
跨學科前沿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篆刻
求學·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孫文科
養生八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