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型翻譯教學構成要素探索

2021-12-02 16:38徐蕾張威
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 2021年11期
關鍵詞:具身認知翻譯教學

徐蕾 張威

摘? ? 要:具身認知理論開啟了“第二代認知科學”。文章以具身認知理論為基礎,具身型翻譯教學將“脖子以上的學習”與“脖子以下的學習”相結合,融合教學內容、教師、學生、媒體、環境五個要素,為開展翻譯教學提供創新思路。

關鍵詞:具身認知;具身型教學;翻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1-0038-02

一、引言

隨著西方心理學研究的深入,研究重點逐漸從行為研究轉向認知研究,再到后認知研究、“后認知主義”[1]。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幽靈盤旋在認知科學實驗室的上空,這個幽靈就是具身認知”[2]。具身認知“代表了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新取向”[3]。作為“第二代認知科學”代表的具身認知與多個學科有著密切聯系,包括心理學、生物學、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并與當今迅猛發展的神經科學、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技術關系緊密。多學科的融合發展為諸多領域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本研究以具身認知理論為基礎,分析翻譯教學中將大腦學習和身體學習融為一體的具身型教學元素,為開展有效的翻譯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二、從具身認知到具身型教學

以具身認知理論為觀照,認知基于身體、源于身體。學習是一種認知、心智活動,心智是一種身體經驗。身體的物理體驗制約了心智活動的性質和特征[4]。具身學習是心智、大腦和身體共同作用的過程,尤其強調身體的參與作用。在具身學習中,心智活動一旦啟動,大腦和身體就會共同接收和處理信息,配合心智活動形成新的認知。具身學習要求大腦和身體同時參與學習,接收信息觸發的生理系統豐富,形成認知的速度更快,認知的復雜程度更高。具身學習強調學生動手參與、親身實踐,同時建立大腦和身體體驗及記憶,相較傳統只有大腦參與的學習,具身學習的效果更佳。

具身型教學以具身認知理論為基礎,引用現代技術,從只啟動學生大腦的“脖子以上的學習”到“全身全反應”,強調交互式具身學習。

三、具身型翻譯教學構成要素

從具身理論和翻譯教學特點出發,具身型翻譯教學由五個要素建構而成,包括教學內容、教師、學生、媒體以及教學環境。五個方面相互作用,氤氳聚合,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

(一)教學內容

具身認知活動分為即時性具身認知活動和結構性具身認知活動兩種。即時性具身認知活動強調快速、連續,是學習者的直覺性反應,更加隨機和富于變化。結構性具身認知活動強調回顧、反思,是學習者循序漸進的學習活動,更加穩定[5]。

翻譯教學內容大致分為兩部分,即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在翻譯教學活動中,具身認知活動的即時性與翻譯實踐學習的特點相符,學習者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翻譯任務,獨立完成或與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結構性體現在理論學習中,學習者對翻譯理論深入理解,結合翻譯實踐進一步反思,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逐漸建筑起穩定的翻譯能力。

在具身型翻譯教學中,教學內容的設定兼顧即時性和結構性,并在與學生、教師的互動中不斷優化。

(二)教師

在具身型翻譯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負責設計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各種互動,啟發學生思考,給學生答疑解惑,為學生創造情境,搭建實踐的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依賴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學習水平通過各種互動教學活動呈現出來,并作用于各種互動教學活動,對教師和其他學生產生影響。不論是生生互動還是師生互動,教師都是在場的。教師是具身型教學的靈魂,需要完成的工作更加具有方向性。

根據翻譯實踐教學互動性強的特點,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具身理論中身體對認知產生巨大影響這一特點,如在教室中多走動,融入到學生群體中,縮短教師與學生的物理距離。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學生翻譯實踐中遇到的難點、如何解決難點、還存在什么問題等,并適當給予學生指導與點評。同時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學生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與其他同學進行溝通,共同解決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身體距離近了,心理距離也會縮短,營造出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

(三)學生

具身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學習效果受大腦和身體共同參與程度的影響。在具身型翻譯學習中,學生要素有兩個特點。

第一,學生學習動態化。學生除了調動大腦,還需要身體各個部分的配合。眼和耳要看和聽教師的講解,接收媒體設備中的各種講解和材料的信息。上肢除了記筆記,還需要操作電腦。在某些時刻,學生甚至會發生身體的位移,如在小組討論、協同翻譯中。

第二,學生學習互動化。具身型翻譯教學強調學生的互動性,即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首先在師生互動方面,學生是課堂活動的核心,教師教學的意義體現在對于學生的評價及指導。對于翻譯理論,學生可以通過書本或網絡獲得,教師可鼓勵學生自學,總結、提煉重點和問題,教師針對難點問題集中解答。而對于翻譯實踐,師生互動的焦點在翻譯思路、翻譯反思。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加深了認識和理解,教師也更加明確教學重點,不斷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另外,相比師生互動,學生間平等的關系使生生互動更加放松、真實。翻譯強調合作和互相學習,在生生互動中,通過分工完成、分享、討論、辯論等協作式學習,學生能夠相互學習并取長補短,提高自信,激發創造性思維,增添學習的動力,提高社交能力。

(四)媒體

從主、客體角度看,教學活動中主體是學生與教師,客體包括教學內容、媒體和環境。具身認知強調身體在場,身體和大腦同等重要,具身型翻譯教學關注與身體有關的媒體要素。

隨著科技的發展,翻譯課堂中使用的媒體越來越豐富、智能?,F在已經應用到的媒體包括電腦設備、穿戴設備、無線網絡、虛擬技術設備、遠程視頻等,眼動儀、核磁共振儀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翻譯教學及研究中。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媒體在翻譯領域的應用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媒體把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有形、無形地連接起來,助力翻譯教學。

(五)教學環境

具身認知認為:“認知是嵌入環境中的智能體的實時的適應活動,其發展是一個復雜的動力系統中的變化,它是諸多分散的和局部的交互作用的涌現的產物,其過程是動力的、非線性的,展現出混沌之特征?!盵6]認知過程發生于有機體與環境的互動與耦合,認知是被身體作用于環境的活動塑造出來的[7]。認知與身體密切相關。身體是處于某種環境中的,身體是環境的身體,不論是自然環境、人造情境,還是虛擬環境,都能夠通過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引發身體感受,影響甚至決定人的認知。

具身學習是身體和大腦共同作用的結果。身體與大腦在一定的環境下發揮作用、有效互動,從而完成學習行為。學生、教師、教學內容和媒體共同建構了具身型教學環境,使整個教學活動處于一定的場域之中。具身型翻譯教學環境特點如下。

第一,具身型教學環境強調整體性。環境促進學習者大腦和身體的統一,同時促進了師生和生生的互動。教學環境不但包括傳統的學習設備等,其外延相應擴大。學習地點、溫度、光線、大小、學習時間等都納入考慮范圍,而學習氛圍、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對學習效果的影響較大。大腦和身體、教師和學生不是割裂開的各個部分,而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整體,共同完成學習活動。

第二,具身型教學環境強調生成性。知識不是生而存在于心智中,而是需要大腦和身體共同作用。在與世界不斷的碰觸中,在各種實踐中,逐漸生成各種認識。身體和大腦與環境發生作用,促進了知識的學習,并不斷重建新的學習環境。環境是生成的,是由師生、生生互動及具體課堂表現產生的,超越了預先的設計。

翻譯實踐中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更好的答案。教師在課前準備好翻譯實踐的譯文,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翻譯過程的解讀可能會超出教師的預期。具身教學環境接納學生的各種譯文,通過翻譯思維分享、小組譯文互評等活動激發學生思考,內化翻譯理論內容。整個學習環境開放性強、形式多樣、資源豐富、方法創新,并接納各種變化。

第三,具身型教學環境強調情境性。情境認知首先是社會性的,認知的產生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學習抽象復雜的翻譯理論時,學生缺乏相應的感性認識,翻譯實踐中情境的設計非常重要。通過在一定情境中的互動,學生能夠對翻譯理論、翻譯實踐有更深刻的認識,把學習引向深入。

四、總結

具身認知理論的勃興為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動力。在具身型翻譯教學中,學生、教師、教學內容、媒體和環境整合運行。學生、教師和教學內容構成認知活動的核心。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學內容之間、教學內容和教師之間通過媒體的溝通相互作用、彼此對話,完成了知識的傳遞、理解和更新。學生在認知上取得進步,教師在此過程中深化了原有認知水平的發展,教學內容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補充和優化,新的知識不斷涌現和生成。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媒體共同構建了環境,教學環境隨著認知活動的不斷進步而完善、升級。教學過程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多向的互動和建設。

翻譯教學可以有效應用具身理論,整合教學內容、教師、學生、媒體與環境要素,創建各種具身產生的條件,強化學生的具身效應,使學生完成主動體驗式學習,拓展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Calvo P.,Gomila T..Handbook of cognitive science:An?embodied approach(Eds.)[M].San Diego:Elsevier Ltd,2008:7.

[2]Goldman A.,Vignemount F..Is social cognition embodied?[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9(4).

[3]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5).

[4]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教育觀的挑戰[J].教育研究,2015(4).

[5]鄭旭東,王美倩,饒景陽.論具身學習及其設計:基于具身認知的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19(1).

[6]李恒威,黃華新.表征和認知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06(2).

[7]葉浩生.認知心理學的實用性轉向[J].心理科學,2020(3).

猜你喜歡
具身認知翻譯教學
具身認知視域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教學反思
重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思維導圖&概念圖輔助翻譯教學實現途徑探索
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及提升策略探討
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策略探討
同步行為對合作行為的促進作用
身體對心智的塑造:具身認知及其教育啟示
具身認知及其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運用具身認知理論 開拓新型教育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