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2021-12-05 23:16林于良
關鍵詞:抗疫思政精神

林于良

(蘇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蘇州215123)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同于歷史上任何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病毒傳播的速度、感染的范圍、疫情防控的難度都是最大的。但從中國抗疫的實踐看,無論是黨中央的重視程度,還是人民的參與度都是最高的,疫情防控的效果截至目前也是最好的,在全球都具有較強的顯示度。從根本上說,這不僅有賴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也離不開“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1]的偉大抗疫精神的支撐。偉大抗疫精神是當前中國精神生動的時代表達,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有裨益。將偉大抗疫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守正創新中增強思政課親和力和實效性的現實需要。

一、科學把握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

偉大抗疫精神并非橫空出世,而是有著明晰的生成脈絡:它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中孕育、在舉國抗疫的偉大實踐中淬煉、在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百年傳承中出場。

(一)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中孕育

偉大抗疫精神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內置了戰勝疫情的中國密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盵2]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發展史中曾歷經無數次疫情,但英雄的中國人民面對災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終化危為機,譜寫了一曲曲抗疫贊歌。每一次同疫情與災難的斗爭實踐都凝聚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抗疫文化基因和抗疫精神,不斷傳承。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災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最堅韌的意志、最果敢的行動、最團結的擔當,在最短時間內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全局性的抗疫成果,生成“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種偉大抗疫精神是流淌在中國人精神血脈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同特定時代和特定實踐相結合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從中國古代抗疫實踐看,在疫情暴發時,皇帝會嚴令各級官吏施行仁政、安撫民生,各地的士紳鄉賢在抗疫過程中也會盡力給予協助。[3]由于官府和民間力量協同抗疫、密切配合,百姓的生命財產損失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受疫情影響的社會秩序得以迅速恢復。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以豐富的智慧、堅強的意志,一次次戰勝了疫情,積聚起深厚的中華文明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仁者愛人”等思想,體現了“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舉國同心、舍生忘死”折射出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中華民族所重視,中國人崇尚天下為公,信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和衷共濟、風雨同舟,倡導守望相助、尊老愛幼,講求自由和自律統一、權利和責任統一。春秋時期,儒家十分強調“利國”的思想,認為若對國家有利可以犧牲個人利益,如“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昭公四年》);等等,這一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從漢代開始,“愛國、報國”的觀念開始流行,如漢代荀悅提出“愛國如家”、晉代袁宏提出“忠貞愛國”、唐代李白提出“報國有長策”、宋代陸游提出“忘家思報國”。至明清時期,愛國觀念不斷向普通大眾普及,“愛國”被看作天理良心和社會風俗的題中應有之義?!白鹬乜茖W”則體現出中華民族一貫堅持的“實事求是”的做法,漢代班固曾在《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中稱贊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融合構成的命運共同體,因而“天下一家”“和合天下”的“命運與共”思想源遠流長??梢哉f,偉大抗疫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二)在舉國抗疫的偉大實踐中淬煉

時代是精神之母,任何一種精神的形成都有其獨特的時代語境。新時代需要新的能夠戰勝各種風險考驗的中國精神,偉大抗疫精神正是這一精神樣態的時代表達、具體呈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4]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國家的治理能力、文化自信、民族凝聚力等是一次大考。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團結奮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堅決打贏了這場疫情防控戰,淬煉了偉大抗疫精神。其一,偉大抗疫精神在黨中央領導抗疫斗爭的實踐中淬煉。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傳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前所未有,黨中央在疫情發生之初就高度重視,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和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多次深入基層一線調研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黨中央統攬全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召開21次會議研究決策,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打贏了艱苦卓絕、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鑄就了偉大抗疫精神。其二,偉大抗疫精神在中華民族同心抗疫的實踐中淬煉。一方面,面對具有高傳染性的病毒,全國廣大醫務工作者沒有畏懼,346支國家醫療隊和4萬多名醫務人員秉持“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的高度責任倫理與‘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犧牲精神”[5]奔赴疫情防控的最前線,展現出新時代“最美逆行者”的崇高品質;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是一項高度復雜的科學工作,在黨中央領導下億萬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守望相助、令行禁止。無論是湖北醫護人員和相關物資的馳援,抑或是醫院的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還是普通群眾的“宅家”抗疫,都表明全國人民團結一心、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參與疫情防控,在守望相助的實踐中詮釋了偉大抗疫精神?!翱箵敉话l疫情不僅使中國人民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風雨同舟的經歷還形成了黨心、民心、軍民的空前凝聚?!盵6]

(三)在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百年傳承中出場

馬克思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盵7]回望百年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中國道路、創造中國奇跡,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構筑了獨特的精神譜系:著眼于實現“站起來”而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著眼于實現“富起來”而形成的改革創新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勞模精神等;著眼于“強起來”而產生的脫貧攻堅精神、塞罕壩精神、絲路精神等等。這些不僅是對過去黨領導人民群眾戰勝各種困難的實踐精神的總結,也是對于未來開辟新路、戰勝新的艱難險阻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既同改革開放時期有密切聯系,又呈現出許多新的時代特點。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面臨許多新的風險與挑戰,它們對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呼喚中國精神的新時代表達。偉大抗疫精神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新時代戰勝各種風險考驗中淬煉而成,其思想內核同上述中國精神樣態是血脈相承的,是紅色基因在抗擊疫情實踐中淬煉的最美麗的火花。這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新時代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完全可以說,偉大抗疫精神就是新時代中國奇跡、中國道路的話語表達,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以不斷重新出場的形式實現創新在場的“哲學邏輯”,是中國共產黨精神升華的一個新境界。

二、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師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將偉大抗疫精神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力行。這不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現實需要。

(一)有利于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看,我國高等教育當前的使命就是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扎實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目前,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比以往更為復雜,各種錯誤社會思潮不斷變換形式沖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領地。中國在此次抗疫斗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才換來抗疫實踐的巨大成就。不僅如此,中國還積極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主動分享中國經驗,第一時間向世衛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通報疫情信息、公布診療和防控方案,“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兩批共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向32個國家派出34支醫療專家組,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資”[1],中國以實際行動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盡管如此,某些西方政客還是帶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偏見,竭盡所能“甩鍋中國”。為此,我們需要積極應對,在高校思政課中主動講好中國抗疫的經驗與故事,從而彰顯中國速度和制度優勢,有力擊破西方敵對勢力的謊言、謠言,凝聚磅礴的思想偉力。

(二)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近年來,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高校思政課建設,這些措施推動思政課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思政課建設還存在針對性、實效性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求教學內容必須同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認知接受偏好形成有效連接,觸發他們的情感認同。在抗疫實踐中鑄就的偉大抗疫精神,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又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極易喚起人們的思想共鳴。中國的抗疫斗爭是全民戰“疫”,從中央到地方、從社區到家庭和個人,十四億中華兒女都參與其中,共同織起疫情防控的天羅地網。每一個青年學生都是中國抗疫實踐的親歷者,因此思政課教師需結合具體課程特點適時融入偉大抗疫精神并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以此喚醒學生內心的抗疫紀實,激發他們對抗疫英雄的崇拜,增強他們的情感認同,進而引導他們“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8],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三)有利于厚植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

從形成脈絡看,偉大抗疫精神匯聚了中華兒女強烈的愛國之情、擔當之志和報國之行,是黨和人民同無情的疫情進行殊死搏斗、頑強拼搏的精神結晶,是在重大疫情防控實踐中淬煉和砥礪的中國精神的精華,也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9]在國家和民族遭遇人類空前的重大疫情災難之時,這種精神指引海內外中華兒女迅速擰成一股繩,投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斗爭。從一批批舍生忘死、奔赴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到加班加點、又好又快地建造醫院的工程人員,再到“搬家式”馳援湖北防疫物資、新鮮蔬菜、米面糧食的普通民眾等,中華兒女在深厚愛國主義情懷感召下匯聚而成的是雄偉的抗疫合力。將偉大抗疫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通過思政課主渠道把英雄的武漢人民、湖北人民用血淚和高風亮節澆灌的精神之花傳遞給學生,把全體中華兒女用濃厚愛國情懷凝聚的時代之魂傳遞給學生,激勵他們自覺將個人夢想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并以強烈的責任心、使命感砥礪奮斗。

三、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創造性地將偉大抗疫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從增強教師闡釋宣傳能力、創新融入方式、優化融入內容呈現方式等方面著手,把握向度、彰顯溫度、選準角度,進而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把握向度:增強教師宣傳偉大抗疫精神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盵8]8因此,將偉大抗疫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提升思政課教師的闡釋宣傳能力是關鍵。一是思政課教師要堅定政治立場,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思政課教師只有堅定政治立場,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才能真正成為“說得清”“理不亂”“問不倒”的“大先生”,才能向學生完整準確地講授這一偉大精神,從而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二是增強思政課教師闡釋傳播偉大抗疫精神的自覺意識。教師要明確偉大抗疫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具體要求,要在具體教學實踐中自覺增強闡釋傳播偉大抗疫精神的能力。同時,要打造品牌特色課程[10],要大力推廣在教學實踐中成功運用偉大抗疫精神的優質示范課程,要充分發揮品牌特色課程的示范引領作用,并將相關情況納入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激發教師的自覺意識。三是教師要加強對偉大抗疫精神的研究,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11]。思政課教師只有加強理論學習,才能深刻把握偉大抗疫精神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思政課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合理設計融入環節,找準切入點,將抗疫精神有機融入教學。同時,教師要結合自己的研究興趣,以課題申報、經驗交流、學術研討等方式加強對偉大抗疫精神的研究闡釋。研究取得的成果不僅可以給偉大抗疫精神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提供學理支撐,還可以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講好抗疫故事提供理論指導。

(二)彰顯溫度:創新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方式

推動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還要創新融入方式,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偉大抗疫精神呈現出來。一是緊扣教學目標,系統設計教學方案,避免機械性融入。要堅持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把生動鮮活的抗疫故事融入具體的思政課教學;通過小組討論、社會調研、案例教學等方式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抗疫英雄崇高的精神品質,從而自覺地把偉大抗疫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精準分析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進行實踐體驗式教學設計。在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實踐體驗式教學往往比單純的課堂教學更加形象、可感、有趣,有利于提升融入的教學效果[12]。在融入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有著不同經歷和思想特點的鮮活的個體,我們不能像對待標準化工業生產那樣對待自己的學生,而應該尊重他們的個體化差異進行“精準滴灌”,這樣才能增強融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借助新媒體技術,注重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活化和影像化呈現,讓有意義的教育變得更有意思。影像的視覺和情感沖擊力可以給人們帶來強烈的心理震撼,具有無可比擬的信息傳播優勢。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通過視覺影像將崇高的精神內涵轉化為青年學生聽得懂、愿意聽、真接受的教學話語,增強大學生對偉大抗疫精神的“現場感”,使他們通過學習“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從而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

(三)選準角度:優化偉大抗疫精神的內容呈現方式

推進偉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并不是要求簡單粗暴地把所有思政課變成抗疫精神的宣講課,而是強調偉大抗疫精神與專業知識內容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因此,選準角度十分關鍵。一是結合新時代發展的特點選角度。每一個時代都有反映時代訴求、體現時代特點、推動時代發展進步的精神,我們要秉持客觀科學的態度,充分運用新的敘事手法、技術手段和載體平臺[13],萃取偉大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形成于特定時代語境的偉大抗疫精神轉化為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話語,引導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逐漸形成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把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過程轉化成自覺自愿的行動。二是結合各門思政課特點選角度。每一門具體的思政課都各有特點,教師在融入過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結合具體課程的特點從不同角度闡釋宣傳偉大抗疫精神。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可以從堅定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等角度來闡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可以通過案例教學闡釋抗疫實踐展現的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的理念,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偉大抗疫精神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的核心、人民領袖、軍隊統帥,在抗疫斗爭中發揮出的崇高領袖風范、超高統帥威望與強大核心能力”[14],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可以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重點分析中國抗疫的哲學理念和世界意義等,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偉大抗疫精神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偉大實踐相碰撞的產物。三是結合青年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接受偏好定角度,實現精準施教。高校思政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在具體的融入實踐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用心用情備課授課,對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的講授要各有側重、因材施教,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

猜你喜歡
抗疫思政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畫”說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團結抗疫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思政課“需求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