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律素養的培育

2021-12-08 03:28陸德輝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關鍵詞:培育道德法治

陸德輝

(沙縣區金沙小學,福建 三明 365050)

法律素養主要是指個人認知及利用法律的能力。個人具備法律素養,表現為能夠自覺遵紀守法,在法治條件下開展社會活動,履行社會義務,保障個人、集體、社會、國家的權益。法律素養無法自發生成,需要通過每個個體自身的學習實踐、不斷提升,并且受到法律文化、法治環境等客觀因素影響,并從觀念模式、思維方式、世界觀、情感思想角度出發予以分析。

小學生的法律素養是指學習基礎的法律知識、規定,形成法律意識、法律觀念,使其在心靈深處產生對法律的崇敬、敬畏的觀念。目前,有些學校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夠重視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存在法治教育氛圍欠佳、理念滯后、模式單一等問題。針對上述現狀,分析培育學生法律素養的必要性,立足主觀接納、剖析教材、鏈接生活等關鍵點,提出營造教育氛圍、優化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等策略,為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法律素養提供借鑒。

一、培育法律素養的必要性

(一)現實堪憂,形勢嚴峻

《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4—2019)》指出,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比率有所回升,涉及校園欺凌、毒品犯罪、嚴重暴力犯罪、強奸犯罪、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同時,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數量上漲,涉及暴力傷害、性侵害及成年人誘迫、拉攏參與黑惡犯罪等。與2018 年相比,2019 年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上漲7.51%。未成年人犯罪及權益遭到侵害的案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開展道德與法治育人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學生明晰“何為不可為”,并能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二)學校偏離,教育淡化

目前,許多學校只注重智育,認為質量第一、分數第一,導致德育邊緣化,嚴重偏離教育方針。特別是小學生綜合能力差,一旦道德意識淡薄、法律意識模糊,嚴重影響學生正常的心理健康,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是當務之急。

二、培育法律素養的現狀分析

(一)法治教育氛圍欠佳

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牢記知識、提升能力。然而,當前部分教師僅重視知識輸出,與學生站在對立面上,以“權威”的姿態要求學生記憶有關內容,動輒通過考試檢驗學生的法律知識學習成果,徒增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壓力。[1]

(二)法治教育理念滯后

法律是國家制定反映當今社會生活條件下的規范體系、階級意志且具有強制力的公民行為規范,與人們的終身發展息息相關。因此,道德與法治教育不能脫離學生主體,同時要回歸生活。有些教師因過于依賴教材,只根據課標設計教學方案,出現法治教育脫離實際、范圍較窄、缺乏共情等消極現象,使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法律內涵。

(三)法治教育模式單一

為保障學生能夠有效接收教育信息,教師應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當前,法治教育仍存在以下常見問題:第一,教育模式雖然新穎,但知識傳導效率較低;第二,教育方法單一,多是灌輸式教學;第三,教學活動互動性不夠,學生的參與度較低。因此,教師需在積累教育模式創新實踐經驗的前提下,探尋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出路,培育學生的法律素養。

三、培育法律素養的關鍵

(一)主觀接納——培育法律素養的基礎

在目前的小學教育階段,社會的關注度往往在學生的學習分數上,家長最關注的是語文、數學、英語的成績,認為素質教育就是語數英的考試成績,而忽略其他素質(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導致小學生也同樣認為,語數英是“主科”,其他科目是“副科”,形成沒有必要認真讀“副科”的錯誤思想。只要學好語數英的傳統教育觀念,嚴重影響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成效。同時,對于法律這個模糊的概念,學生總認為離自己很遠,學習法律知識沒有用,甚至認為遵守法律是成年人的事情,主動學習法律常識的動力不足。因此,要改變學生這種被動接納的思想,把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學習。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群體需求的前提下,找到學生愿意接納法律教育的立足點、需求點來培養興趣,根據不同學生的學情開展育人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時,引導學生明晰平等權、言論自由權、人身自由權等權利受到法律保護。為了讓學生從主觀接納法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個性喜好等,播放一些有關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的青少年兒童法制宣傳片。這些宣傳片色彩豐富、語言簡單、重點突出,與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可幫助學生輕松接納法律,為培育學生的法律素養奠定基礎。

(二)精細剖析教材——培育法律素養的前提

教材是國家精心組織編制和審定的育人素材,具有綜合性、正確性、引導性。教師如果沒有深入到教材里研究教材編制的意圖,而是一味地以本為本、照本宣科,必然造成課堂的枯燥無味,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精心備課,認真研究教材實例,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必要前提條件。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再加以擴延,結合學生身邊發生的例子,把生活融入課堂,引導學生多方面、多渠道學習運用法律,讓法律知識從書本中找,在課堂上來,在生活中用,使學生愿意學、主動學。

例如,在教學“我們受特殊保護”時,需立足教材,引領學生了解未成年人需承擔的責任及享有的權利。在此基礎上,創設若干生活情境,如“未成年人開車”“未成年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等,組織學生討論未成年人遵紀守法及保護自己的方法。為了情境具有現實感,教師可用講故事的形式賦予情境感染力,引起學生的關注,產生與法律的共鳴。再如,以教材為基礎了解“刑法”時,可播放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羅翔講刑法的相關視頻。這些視頻深入淺出且具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了解、學習刑法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更為主動。還可充實教材內容,繼而落實培育學生法律素養的目標。[2]

(三)鏈接生活案例——培育法律素養的手段

社會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切合學生實際的法律素材,特別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往往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如果能將生活案例運用到課堂上,開發、整理為教育資源,容易與學生的心靈產生碰撞、共鳴,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教師在深度剖析教材外,還應該精心收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適時地鏈接道德與法治教學,讓學生根據學過的知識有效判斷、靈活運用,合理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運用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形成教學與運用的良性循環。

例如,在教學“公民的基本義務”時,小雨一家去飯店吃飯,圍繞要不要開發票這一問題,展開討論:“要不要?應不應該?哪些是義務?哪些是違法行為?”引導明晰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學生自然會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覺遵守、維護法律。

四、培育法律素養的策略

(一)營造以人為本的教育氛圍

新時代教育改革實踐的核心是學生。為培育學生的法律素養,教師需根據學情,搭建民主、自由、開放的師生互動平臺,讓學生在學習中知法、行動中守法、生活中用法,提升法律素養。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填鴨式”教學或以本為本式的“宣讀式”教學,枯燥無味,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當法官、當律師,有理有據地評判是非對錯,營造以人為本的教育氛圍,學生的法律觀念自然水漲船高。

例如,在教學“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時,可運用案例分析教學法,為學生暢所欲言、激活思維、主動參與提供條件??筛鶕W生學習情況,設計以下案例:“小紅到小明家玩,看到梳妝臺上擺放著一枚鑲嵌紅寶石的戒指,她被戒指的外觀吸引,就將它戴到手上。小明見小紅喜歡,就將戒指贈送給她。小紅回家后,家長詢問寶石戒指的由來,認為該戒指是小明贈予的,便沒有要求小紅歸還。小明父母發現紅寶石戒指不見了,小明告知實情后,小明媽媽要求小紅歸還戒指。請問小紅需要歸還戒指嗎?”教師陳述完案例后,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及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戒指是小明媽媽的,小明無權將它贈送給他人,因此小紅應該歸還戒指。教師在肯定學生分析思考的前提下,指出:未成年人因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故不能做出重大財產決定,若贈予他人之物屬于貴重物品,則可要求對方返還。教育學生不亂拿他人物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育學生的法律素養及道德修養。

(二)優化教育理念

首先,可采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開展教學活動。來自生活的東西是最真實的,也是最能讓學生產生共鳴的,離開生活,課堂就失去依托而變得枯燥無味。教師要著力從現實生活學生熟悉的案例中提取法治教育素材,讓道法教學融入生活。其次,教師的教學方案要從“以學生為主體”的角度出發設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體會到法律的重要性,從心里主動感受法律、接受法律、踐行法律。最后,采用生態教育理念,遵循客觀規律,順應認知自然,循序漸進、科學地引導闡述法治觀點,把法律這個抽象的理論事物變得具體而有趣。

例如,在教學“憲法是根本法”時,可將憲法擬人化,在課前激趣,創設“認識朋友”的情境,讓學生產生期待。教師導入:“這位朋友年齡挺大,在世界各國都有親戚,你們想認識他嗎?”繼而引出憲法概念,從其發展歷史、分類、作用、內容、性質等角度出發予以講解,鼓勵學生以“生活中的憲法”為主題進行討論。一學生講述“狗被自行車碾壓要求賠償”的事情:一位女士遛狗,狗被年事已高、推著自行車的老者壓到尾巴。組織學生對于是否應該賠償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在課堂中模擬法庭辯論,根據討論的情況,將學生分為正反雙方,各自闡述法律觀點。最后,教師總結:女士應保障狗的證件齊全且在規定時間內遛狗;若狗在未拴好狗繩的前提下受到傷害,狗的主人還要承擔一定責任,并根據地方養犬管理規定受到處罰??傊?,要在學生分析思考、學習探討、總結歸納的前提下,培育其法律素養。

(三)運用創新型教學模式

教師要根據育人需求及教學實際,靈活運用創新型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注重知識融合,把課本知識、生活知識、社會知識、網絡知識等與法治教育融合,實現課堂與生活一體化。創新教學模式的關鍵是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梢赃\用“探索法”,即教師事先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索、思考、解決;“收集法”,即到現實社會生活中收集相關的案例,尋找總結相關的法律依據;“模擬法”即讓學生在模擬法庭中,參與審判、辯論等環節,感受法律的威嚴;“辯論法”,即對生活中一個判決案例展開討論、評論等。把道德與法治課上成豐富多彩的自主學習課,讓學生在社會中關注法治,在生活中運用法律知識,履行身為公民的義務。創新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以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繼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我們受到特殊保護”時,可采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示一張統計圖,引導學生讀取統計圖的有用信息。學生發現,未成年人權益遭受侵害的案件數量有所上漲,產生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引發學生討論。最后,教師在電子交互白板上展示一張調查問卷,要求學生如實回答問題,針對本班學生的法律保護意識及能力等進行調查,助力教師了解學情。學生通過調查自測,明晰自身法律素養的發展實況,意識到法律知識學習的緊迫性、必要性,促使學生端正道德與法治學習態度。[3]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滲透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營造以人為本的教育氛圍和平臺,優化教育理念,使法律教育觀念入心入腦。課堂妥善運用創新型教學模式,引領學生在學校、生活、社會中遵紀守法,使法律素養的培育落實落地。

猜你喜歡
培育道德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