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背景下松山湖科學城創新系統建設

2021-12-27 11:14江炎駿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22期
關鍵詞:松山湖科學城綜合性

江炎駿 ,劉 偉

(1.東莞行政學院,廣東東莞 523106;2.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廣州 510635)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我國繼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之后建設的第4 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和國家創新系統建設的重大平臺,擔負著破解我國重大科技前沿“卡脖子”難題的重要使命。構建完善的創新系統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揮作用的關鍵。東莞松山湖科學城集聚了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國家重大科技裝置,2020 年7 月獲得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正式批復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1]。本研究拓展創新系統的研究對象,研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創新系統建設問題,構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系統的邏輯框架,在分析松山湖科學城創新價值鏈和運行機制、借鑒國內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經驗基礎上,提出推動松山湖科學城創新系統建設的對策建議,為深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理論和政策研究提供參考。

1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系統的相關文獻與研究框架

1.1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情況和研究進展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指經國家法定程序,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聯合批準設立,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支持基礎科學研究、重大技術研發和促進技術產業化的大型開放式研發基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落實創新發展理念、參與全球科技競爭、引領發展新動能的戰略布局[2]。自2016 年2月以來,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準建設了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大灣區4 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支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20 年7 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復同意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同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2021 年4 月,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全面啟動。

學者們圍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功能、特征和運行機制等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其中,張耀方[3]提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具有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引領四大功能;崔宏軼等[4]提出開展重大基礎研究、培養高層次人才、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等資源配置效應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功能,并通過分析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3 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實踐,認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探索形成了全面創新科研治理機制、全球科學人才引進機制、新型研究資金投入機制等資源配置機制;葉茂等[5]結合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經驗提出,全世界矚目、全方位創新、資源高效率共享、成果高水平轉化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共性特征。

由于建設時間較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關學術文獻較少,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系統研究不足,尚鮮見基于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實踐的學術文獻。本研究構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系統的研究框架,研究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創新實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研究提供參考。

1.2 創新系統的理論基礎

創新生態系統視角將創新系統類比為自然生態系統。創新生態是由創新組織、創新種群、創新環境等組成的網絡系統,創新主體的生存發展與相關組織、創新環境緊密聯系,實現共生演化[6]。區域創新系統視角強調企業以制度嵌入形式開展協同創新,區域創新系統包括具有某種文化和歷史同質性并享有某種法定權力的區域、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基于信任和規范的互惠且可靠的網絡關系等[7]。

創新價值鏈視角認為,創新價值鏈是創意產生、轉化和擴散3 個連續階段的過程,包含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3 個鏈條[8]。三螺旋視角將創新主體分為大學、產業和政府,這3 類創新主體形成相互影響、螺旋上升的關系。

創新系統的良好運行需要一系列運行機制。陳廣勝等[9]指出,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包括各類創新主體交互學習機制、創新資源整合機制、空間集聚機制、非正式聯系機制等。楊劍釗等[10]指出,區域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包括協同共生機制、風險識別與防控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環境匹配機制等。張公一等[11]指出,區域創新系統由市場驅動機制、政府引導機制、激勵機制、創新導向機制等來支撐。蔣興華等[12]指出,區域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主要為市場機制、動力機制、保障機制、風險決策機制。

創新系統的不同研究視角強調了創新主體和創新環境間的緊密關系、創新鏈條的價值屬性、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關鍵作用,這為搭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系統的研究框架提供了理論基礎,為創新系統運行機制研究提供了機制分析的工具。

1.3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系統的研究框架

根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聚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科技人才、高端科研機構、產業轉化平臺[3],覆蓋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的創新價值鏈。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擔負著開展設施建設和運行機制的改革探索和先行先試等改革任務[3],這需要靈活有效的運行機制?;诖?,本研究提出如圖1 所示的邏輯框架。

圖1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系統的邏輯框架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支撐各創新價值鏈的創新平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選址的突出特征是相對集聚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以及擁有開展知識創新的基礎平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建設公共技術平臺,擁有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科技龍頭企業;設立成果轉化平臺,以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系統的資源支撐是充足的創新要素,而集聚創新要素依靠市場自發形成短期內是難以實現的,不同創新價值鏈條的聯結也不是自動實現的,這都需要有為的政府引導和科學的運行機制。

2 松山湖科學城創新系統理論分析

2.1 松山湖科學城創新價值鏈

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包含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完整創新鏈條,建設和規劃布局覆蓋各創新價值鏈的創新平臺(見圖2)。根據知識創新理論,知識創新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交互作用下創造知識并將新知識轉化為產品或服務的過程,具有規模收益遞增效應和創新溢出效應,能夠產生顛覆性科技,而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是以知識創新為主要驅動力[13]。從事知識創新的主要機構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則是知識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設施條件,通過參與建設重大科技裝置,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制造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全球第4 個脈沖式散裂中子源于2018 年3 月在松山湖科學城通過驗收,并已廣泛應用于基礎研究各領域。截至2020 年12 月,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完成352 個課題研究[1]。同時,松山湖科學城已正式啟動建設了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和大灣區大學兩所高水平大學,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開設學科專業,建設與重大科技裝置高度融合的學科領域。憑借重大科技裝置和高水平大學,松山湖科學城擁有了從事知識創新和重大科技研究的基礎創新平臺,科技創新能力隨之提升。

圖2 松山湖科學城創新價值鏈

為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創新成果轉化,松山湖科學城建設了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主體的技術創新平臺。截至2020 年12 月,松山湖科學城建設了30 家新型研發機構,開發建設了一批產業應用性強的科技基礎設施[1]。同時,松山湖科學城支持科技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科技龍頭企業積極承擔省級以上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啟動松山湖科學城華為產業云項目,推動鴻蒙開源孵化中心落戶,推動形成擁有自主技術的科技企業集群。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產業創新平臺對接技術創新成果。截至2020 年12 月,松山湖科學城聚集40 家科技孵化器,與國際知名科技孵化器Founders Space聯合建設松山湖國際創新中心;各科技孵化器在孵科技企業達1 765 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為94 家,獲得創業投資項目為186 個、投資額約17.1 億元[1]。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具有很強的連續性,不同類型創新平臺的緊密對接才能最終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創新平臺間的斷裂往往造成了科研成果無法落地、產業升級缺乏創新支撐[14]。創新平臺作用發揮的前提是集聚各類創新要素。松山湖科學城通過構建系統性創新運行機制,嘗試解決創新價值鏈條斷裂和創新要素集聚等難題。

2.2 松山湖科學城創新系統作用機理

創新系統作用機理是指創新價值鏈間、創新價值鏈與創新要素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影響和制約的機制,各創新機制共同支撐創新系統的平衡、穩定和發展[15]。創新價值鏈的整體效益實現有賴于知識創新到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到產業創新的有效銜接,但現實中不同創新鏈條的創新主體是獨立運作的,因此,通過協同機制來實現不同鏈條和主體的互動、合作至關重要。創新要素是極為稀缺的資源,集聚創新要素需要制定科學的資源保障機制,制定有效的動力機制才能推動、維持和改善創新系統持續發展。針對創新系統運行中的難題,松山湖科學城初步構建了銜接創新價值鏈、集聚創新要素和激發創新活力的運行機制(見圖3)。

圖3 松山湖科學城創新系統作用機理

(1)協同機制。依托國家重大科技裝置,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知識創新具有獨特優勢,而實現從知識創新到技術創新的跨越則需要知識創新平臺和技術創新平臺的協同合作。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創新是創新系統“驚險的一躍”,是創新成果走向產業市場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產學研協同和搭建形式多樣的產業化平臺[15]。

構建重大科技裝置共建共享機制,推動知識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創新成果。圍繞重大科技裝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澳門大學等港澳高水平大學共建已列為廣東省首批10 家聯合實驗室之一的粵港澳中子散射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16],并合作建設兩臺分別定位于港澳用戶和粵港澳科技產業的粵港澳專用譜儀;由東莞理工學院主導投入,聯合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和香港城市大學共建的多物理譜儀已成功出束,這也同時宣告我國首臺中子全散射譜儀的成功研制與安裝,極大提升本土高校的技術創新能力;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利用散裂中子源完成系列測試工作,推動破解核心科技“卡脖子”難題;東陽光集團與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聯合建設我國第一臺硼中子俘獲治療裝置,開展物理測量實驗、摻硼藥物細胞實驗以及動物實驗,為腫瘤治療帶來技術革新。

構建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一方面,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截至2020 年12 月,新型研發機構與大企業等合作共建了100 多個省級和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創新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同推動成立了物聯網、新能源、云計算等10 個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攻克多項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1];推動中科院聲學所與華為、歌爾聲學投資有限公司、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打造聲學創新中心;推動國家體育總局與華為等聯合建設集檢測、認證、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運動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平臺——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另一方面,探索創新樣板工廠、創新工場、科創訓練營等模式,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截至2020 年12 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功引進創新樣板工廠團隊26 個,培育出產業化公司25 家,開創了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新模式[17];推動中科院20 多家研究所與松山湖科學城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行業的30 家企業聯合,推廣創新樣板工廠模式,成功轉化中科院的一批科技成果;以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為平臺,建設開放共享中(?。┰囓囬g、實驗室和科研設備等科技資源的創新工場,定期舉辦創業輔導、項目管理等專題培訓活動。與此同時,松山湖科學城、新型研發機構、知名高校研究生培育發展中心等聯合創建科創訓練營,扶持創新創業項目健康成長。

通過建立聯結知識創新平臺、技術創新平臺、產業創新平臺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了產學研協同和上下游創新主體分工合作,構建了協同合作、有效銜接的創新價值鏈。

(2)保障機制。開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等各類創新活動,前提條件是擁有可持續供給的高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研發資金和風險投資、優質創新創業服務等創新要素,這是創新要素的保障機制。

構建多層次科技金融系統,加強創新活動的資金保障??萍紕撔戮哂兄芷陂L、風險高、投入大等特征,以規避風險為導向的傳統商業信貸資本較少開展創新投資,科技金融資本也會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難以提供充足的創新投入資金[15]。政府引導基金、創新政策宣傳能降低信息不對稱和社會資本投資風險,從而擴充創新投入資金,為此,松山湖科學城制定出臺促進科技金融和基金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建立松山湖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構建“政府+銀行+基金+孵化器”的創新聯動模式,以國有資本的杠桿效應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風險投資;開展科技金融、上市扶持等政策宣講,協調解決企業在上市、并購等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創新科技人才引培機制,強化科技創新的人才保障。新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新的源泉和決定性因素,而人力資本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吸引、培養人才成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15]。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海外人才工作站,搭建分布于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招才引智網絡。截至2020 年12 月,與香港理工大學、遼寧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等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展知名高校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計劃,實行“高校導師+企業導師”的雙導師培養制度,共有135 所知名高校、265 家優質企業參加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1];建立中俄國際高技術轉移中心、東莞(硅谷)海外創新中心等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服務平臺,強化與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科技合作。

打造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提供創新創業綜合服務??萍紕撔禄顒有枰l達的科技服務相配套,建設一體化的創新創業服務社區能夠降低創新創業的時間成本和行政成本[14]。圍繞創新創業需求,建設定位為“成本洼地、服務高地、政策特區”的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推動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布局創新創業基地、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展示、精品樣板車間等功能區塊,提供創新創業交流空間。

通過構建資源保障機制,松山湖科學城集聚起一批科技人才,構建起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打造服務于創新創業的新型社區,為區域創新活動提供了資源保障。

(3)動力機制。由于創新過程具有高風險、高成本、正外部性的特征,將科技創新交給市場將引起創新不足的市場失靈問題,適當的政府干預是必要的[15]。對于推動科技創新,政府既可以制定顯性的創新支持政策,也可以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

制定創新激勵政策,提高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積極構建包容式創新機制,以“充分尊重科學家、充分信任科學家”作為激發科學家創新動力的理念,以“無事不擾、有求必應”作為政府在服務創新主體中的職能定位;在支持科研資金基礎上,賦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充分的自主權與決策權,積極聘請院士和知名專家投身于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激發實驗室管理運營人員和研發人員的創新活力;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員制度,發揮科技特派員在企業中的派駐服務作用。

構建創新文化培育機制,營造鼓勵創新的區域文化氛圍。首先,打造“松山湖創新創業大賽”品牌。截至2020 年12 月,松山湖科學城已成功舉辦4 屆松山湖創新創業大賽,累計參賽項目3 577 個[18]。其次,依托廣東院士聯合會承辦粵港澳院士峰會,與廣東院士聯合會等單位合作,積極承辦2020 年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與廣東院士聯合會聯合共建廣東院士聯合會東莞中心,營造了濃郁的學術氛圍。再次,依托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舉辦由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學部工作局等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論壇、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松山湖論壇、量子編程與深度學習專題春季學校、海外青年科學家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

松山湖科學城積極探索創新激勵政策,培育創新文化氛圍,對打破創新的行政壁壘、暢通創新鏈條、匯聚創新要素發揮重要作用。

3 國內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3.1 國內外主要經驗

第一,構建以重大科技裝置為核心的基礎研究體系。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的重要平臺,是開展高水平科技研究、實現前沿科技突破的重大基礎研究平臺,是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日本筑波科學城建成質子同步加速器、脈沖散裂中子裝置、非對稱正負電子對撞機等8 個重大科技裝置,極大提升了日本在國際上的科技競爭力[3]。安徽合肥初步形成了由同步輻射光源裝置、全超導核聚變托卡馬克裝置、穩態強磁場大科學裝置等構成的重大科技裝置集群,奠定其開展國際科技競爭的堅實基礎[4]。

第二,搭建完善的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任務,重要舉措是搭建產學研合作、開放式的協同創新體系。英國促進重大科技裝置與大學、研發機構和企業的溝通交流,成立散裂中子源合作研發項目,推動散裂中子源與科技創新園的深入融合[19]。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與田納西大學聯合成立服務于技術轉移的中子科學聯合研究所,制定形式多樣的技術轉讓計劃[19]。上海張江建立科技創新功能集聚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積極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4]。

第三,健全創新資源保障機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托重大科技裝置的平臺優勢具備匯聚高端科技人才等創新要素的必要條件,形成現實的創新要素集聚效應則要健全資源保障機制。美國注重資助重大科技裝置的前期預研與可行性研究、重大儀器設備的自主研發,由聯邦政府、大學、私營部門客戶等按照一定比例提供國家實驗室科研投入經費[3]。為吸引頂尖科技人才,北京懷柔建立全球科學人才引進機制,上海張江推出首席科學家和著名科學家領銜發展計劃[4]。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建立了政府引導、來源多樣化的科研資金保障機制,制定出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專項建設資金,爭取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等國家部委簽訂聯合科研資助協議,建立財政投入與科技投入聯動機制[5]。北京懷柔新建綜合服務配套區,上海張江設立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安徽合肥建設中科院量子創新院的科研服務中心,健全科研公共服務配套[5]。

第四,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體系和文化氛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科研管理體制創新的載體,擔負引導形成鼓勵創新、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社會氛圍的重任。美國制定了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等創新政策和法律體系,積極引導國家實驗室從國家科技戰略角度制定科技研究規劃,形成獨特的鼓勵創新和冒險的硅谷文化[20]。安徽合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管理、提升科研績效的政策,探索實行中長期目標管理,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方案決策權,建設具有科創生活體驗、科普教育等綜合功能的安徽創新館[4]。北京懷柔舉辦國家科學中心研討會、海內外高端人才聯誼會,通過影視、文創等形式發展科普服務[4]。

3.2 對松山湖科學城的啟示

對標國內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發展基礎與先進舉措,松山湖科學城還沒有構建完善的創新體系,重大科技裝置還沒有形成集聚效應,高水平大學建設較為滯后,知識創新能力薄弱;與同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光明科學城聯動不足,重大科技裝置對科研機構、企業的開放不足,協同創新機制不健全;對頂尖科技人才的吸引力還較弱,科研資金來源單一,地區功能配套服務不強,亟需構建高端創新要素保障機制;科技政策制定的精準性不高,尚未建立針對基礎研究領域創新的科研項目管理制度,城市創新文化氛圍較弱。同時,松山湖科學城擁有國家重大科技裝置和省級實驗室,地處制造業發達、國際化程度高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應用市場廣泛,依托高端創新平臺集聚了一批科技人才,擁有較雄厚的財力基礎,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政商環境,初步具備構建創新系統的基礎條件。為建設相對完善的創新體系,松山湖科學城需要在已有創新優勢基礎上充分借鑒國內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進經驗,大幅提升基礎研究能力,進一步完善創新運行機制。

4 推動松山湖科學城創新系統建設的對策思考

在深入分析松山湖科學城創新價值鏈和運行機制、借鑒先進經驗基礎上,提出如下推動松山湖科學城創新系統建設的對策思考。

4.1 加強基礎科研系統建設

在推動中國散裂中子源一期進一步發展基礎上,爭取新建一批重大科技裝置,形成重大科技裝置群。加快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依托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建設阿秒光源科技設施,爭取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阿秒激光科技設施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聚焦材料、信息、生命科學等重點學科領域,整合科技資源,建設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專業領域科技設施。

推動布局更多與重大科技裝置密切協同的科研平臺、吸引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及任務落地的基礎研究平臺,加快建設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交叉科學研究平臺,爭取國家實驗室布局于松山湖科學城,提升基礎科研能力。

4.2 構建開放式協同創新機制

建立健全松山湖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聯席會議制度,探索建立規劃銜接、重大科研選題和攻關、產業布局等領域重大決策協商機制。推動與光明科學城聯合設立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研專項基金,共同開展基于重大科技裝置的科學研究工作,拓展交叉科學領域合作研究,針對新興產業領域面臨的“卡脖子”技術難題開展重大技術聯合攻關。

構建中國散裂中子源與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研發合作機制,定期向社會公開發布重大科技裝置運行計劃、功能分布等指標信息,設立重大科技裝置科研基金,資助有需要的企業使用重大科技裝置,成立重大科技裝置專門協作機構,促進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4.3 構建匯聚高端創新要素的資源保障機制

推動各層級人才計劃向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礎研究人員和創新團隊傾斜,通過設立基礎研究重點領域課題來精準招引關鍵技術人才和團隊,實施特定“雙聘制”高層次人才與全職人才同等待遇政策,爭取將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團隊評審權下放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面探索財政與科技金融協調促進科技創新工作的機制,制定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專項資金政策,聯合設立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金會,強化貼息、獎勵等間接支持方式,實施依據創新領域、階段的差異化扶持政策。

堅持以國際標準提升松山湖科學城科技服務功能,加快引進國際一流的工業設計、測試檢驗、技術貿易等科技服務機構和港澳金融、保險、法律等現代服務業機構,爭取創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創新支持中心,創建一批高標準國際化學校,建設一批高水平綜合醫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消費和藝術展示聚集區,建設主要服務于國際科技人才的國際社區。

4.4 構建全面激發創新活力的動力機制

鼓勵和引導科技企業參與科技創新政策制定,積極探索科研項目首席科學家全面負責制,推動開展科技計劃項目指南的公開征集制度、定期發布制度,構建針對重大原創性、顛覆性、交叉學科的科研項目非常規評審與支持制度。

加強對重大科技成果、杰出科技人才以及創新創業企業典型的宣傳,樹立崇尚創新創業的價值導向。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論壇升格為廣東省政府、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的高端科技論壇,推動形成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半小時學術交流圈”,加強同國際大科學裝置研究平臺的科技交流,營造良好的科技交流環境。積極舉辦創新創業大賽,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直投獲獎優質項目,培育創客文化。

5 結論

本研究借助創新價值鏈和創新運行機制等創新分析工具,構建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系統研究框架,深入分析了松山湖科學城的創新鏈條及主要創新平臺,全面解析了暢通創新鏈條的協同機制、匯聚創新要素的保障機制和激發創新活力的動力機制,總結出構建以重大科技裝置為核心的基礎研究體系等國內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進經驗,提出了加強基礎研究系統建設等對策建議。

研究表明,松山湖科學城已初步搭建鏈條完整、運行暢通的創新系統,然而,松山湖科學城創新鏈條還存在基礎研究薄弱等創新短板,協同機制的開放性還不夠,保障機制對高端創新要素的保障作用不足,動力機制的激勵性、全面性還不足。本研究在借鑒先進經驗基礎上提出了推動松山湖科學城創新系統建設的對策建議,我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隨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層級的提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理論和政策研究也應升級迭代。

猜你喜歡
松山湖科學城綜合性
居家抗疫作品東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學才藝專輯
南沙未來15年最重要規劃出爐!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
力求呈現視聽唱的和諧統一 東莞松山湖別墅影K娛樂室
中國夢,少年夢
國外艦載直升機助降與牽引裝備綜合性能對比分析
基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作文教學策略
綜合性醫院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探索
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廣州科學城
松山湖,美麗的家園
神秘的科學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