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澗道情戲小記

2022-01-06 16:27朱合作
中華瑰寶 2022年1期
關鍵詞:道情道觀流域

清澗道情是一個產生于陜北高原腹部清澗河流域的地方性劇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常常一邊欣賞,一邊思索:『何以在清澗河流域這樣艱難的生存環境中,竟會產生如此舒展飄逸而又蕩氣回腸的戲曲藝術?』

清唱和開正本

正月初一早上,才吃罷餃子,清澗河(黃河支流,流經陜西省延安市的子長縣、延川縣和榆林市的清澗縣)兩岸的人們就耐不住寂寞了。大家紛紛走出家門,聚集到村子中,豎起幾根木柱,罩上幾張粗布片,面對著一處向陽的山坡,搭起戲臺來。單等著梆子一敲,絲弦一起,立即就有人登臺演唱了。演唱者通常手里揮舞著拂塵,腳下踏著十字步,在一派婉轉悠揚的伴奏中,微閉雙眼,口中吟唱出一連串悠揚的聲腔來:“哦來— 上得南喲山嗨,哎嗬哩嗨,哎嗬哩嗨,哎嗬哩哎嗬哩哎嗬哩哎嗬哩嗨……”

這就是道情的清唱。在清澗河流域,清唱是道情演出的開場白,是一種神韻與旋律的展示,往往并沒有什么唱詞,只是一些諸如“哎嗬哩嗨,哎嗬哩嗨……”之類虛詞構成的調式??蛇@調式卻如泣如訴,時而如登高山,時而如臨流水,喜怒哀樂齊備,動人心弦,一下子就把觀眾們帶入了音樂藝術的世界。

作為一個特色鮮明的地方劇種,道情自然有一些傳世的劇目,即正本,如《張良賣布》《湘子出家》等。清唱結束后就該開正本了。俗話說“生書熟戲”,戲曲往往越熟悉才越有味。即便許多正本戲,清澗河兩岸的人們早已聽過不下十遍八遍,可謂爛熟于心了,可還是聽過了還要聽。道情戲在清澗河流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參與性很強,每當唱到關鍵處,常常是臺上臺下一起唱,仿佛人人都變成了戲中的角兒,分不清哪些是觀眾、哪些是演員了。

正因為道情戲有著如此深厚的根基,許多村莊的道情班子便先在自己村里唱,然后到相鄰的村莊唱,或集合到一起唱,直到把整整一個正月唱完了才罷休。這使得清澗河流域幾十萬的居民從小就泡在道情戲的“海洋”中,骨子里流淌著道情戲的基因,有些人天生就是演道情戲的好把式。平日里,只要有三五個人聚在一起,總免不了要說起道情的事,好像道情是附在他們身上的魂,離開了道情戲就像是丟了魂一樣。

道情戲的緣起

這樣一個深受喜愛的劇種,是如何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的呢?研究道情的專家介紹,道情戲乃是道家音樂、當地民歌方言及外來戲曲長期交融演變的產物。

據考證,道情產生于唐代,其字面意思為道義和情理,最初指道士們演唱、誦詠道教中的情理。在唐代,皇室尊老子李聃為“先祖”,大力扶持道教?!缎绿茣ざY樂志》記載:“高宗自以李氏老子之后也,于是命樂工制道調?!弊鳛榈胤綉蚯牡狼?,最早是道觀內詠唱的“道調”和“經韻”,后來吸收了周邊戲曲形式中的詞調、曲牌等,演變為道觀布道時演唱的“道歌”。為了爭取信徒,道士們在道觀內大唱道經故事,逐漸將道觀里的說唱傳至民間。

這一時期,包括清澗河流域在內的整個陜北黃土高原上道觀遍布、道士成群,道家音樂被廣泛傳播。長期熏染之下,當地百姓自然就熟悉了那些不斷從道觀里傳唱出來的樂曲,并自覺不自覺地哼唱出來。當然這種從當地百姓口里哼唱出來的曲調,已經不同于道觀里原本傳唱的曲調,而是融合了道教音樂和當地民歌、酒曲的旋律,形成了最早的道情清唱、說唱形式。

最初的道情戲多跟道教有關,如《劉來還愿》《湘子出家》等劇目,內容多為道教人物出家成仙的故事,宣揚出塵拔世、長生不老的道家思想。至今,演員服裝還有一定的道教色彩,如男角大都身著道袍、手持拂塵,女角一般身穿彩服、提帕等。

唐代之后,道情戲開始向通俗化方向發展,出現了表現歷史故事的《汾河打雁》《伍員逃國》及表現民間生活、修賢勸善的《殺狗勸妻》《小姑賢》等劇目。從內容上看,劇目大多貼近陜北農民的日常生活,通過柴米油鹽的真實生活來教化人們尊老愛幼、忠厚篤信,即便出世離塵,也要積德行善。

后來,新曲調又受到陜北說書等曲藝形式的影響,慢慢具有了敘述性特征。經過唐宋以降千年的傳承后,明清時期在晉劇和山西道情的影響下,清澗道情脫胎換骨,從原有的清唱、說唱發展為一種有拉有唱、有表演、有道白,還有舞蹈配合的戲曲形式。這個轉變發生的具體時間眾說紛紜,如根據流傳至今的道情唱詞“三材掛板響連聲,口口聲聲唱道情,祖祖輩輩往下傳,洪武年間唱到今”,推斷為明代;也有學者認為是清代,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中,認為其形成時間大約在清代末葉。

可以說,道情戲在內容上從宗教走向了世俗生活,在表現形式上是由“說—唱—曲—戲”一路演變而來。

走出清澗河

1936年紅軍長征到達陜北,特別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后,道情藝人創編了《兄妹開荒》《二流子轉變》《忤逆子》等一批以革命斗爭為題材的現代戲,將清澗道情推向了革命文藝的前沿。1943年至1944年間,魯迅藝術學院演出秧歌劇《減租會》時,由賀敬之作詞、劉熾作曲的主題曲《翻身道情》在解放區被迅速傳唱開來:

太陽一出來呀,

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哎咳咳咳,

滿山紅哎哎咳哎咳呀,

共產黨救咱翻了呦嗬身哎咳呀……

《翻身道情》的成功改編,對道情戲的發展以及新道情音樂、劇目創作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由此,清澗道情戲實現了從“清澗道情”向“陜北道情”的轉型。人們把此前的清澗道情稱為“老道情”,此后的清澗道情稱為“新道情”。

清澗道情的根基在農村,演員是農民,觀眾也是農民。其演出模式和本地的傳統節日、廟會祭祀、婚喪嫁娶等活動關系緊密。陜北人民用道情戲表達對新生活的熱愛,劇本創作進入了繁盛期。

廣大道情藝人編排了抗日劇《母報子仇》《血淚仇》,生產自救劇《南下開荒》《紡紗》,改造二流子劇《大家喜歡》《越撈越深》,解放戰爭劇《勸子歸隊》《擁軍優屬》,婚姻自由劇《家庭圖》《結婚圖》,農業合作化劇《牽牛入社》《賽畜會》,改革開放劇《接婆姨》《美在心靈》,農村生活劇《趕先進》《送肥記》《挑女婿》……這些道情戲生活氣息濃厚,質樸親切,感情強烈,深受群眾歡迎,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其中表現農業合作化生產時期比賽給生產隊喂養牲口的《賽畜會》和反映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初期人們生產熱情高漲的《接婆姨》兩個劇目,在唱腔、舞美、演奏和表演等多個方面都有極大創新,堪稱現代道情戲的經典之作。從此,清澗道情譽滿西北,成為陜北黃土高原上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戲。

時代在不斷發展,隨著農民進城務工,道情也逐漸出現在城市的廣場上。如今,人們只要進入清澗河流域的清澗縣、延川縣和子長縣,便會在廣場上、河邊和公園里聽到道情那高亢而悠揚的旋律。隨著交通的便利和經濟的發展,目前清澗道情已經走出了清澗河流域,走進了陜北高原的繁華都市。

清澗道情走出去的關鍵在于解決了道情演唱中至關緊要的語言障礙。因為清澗道情是用清澗方言演唱的,而清澗方言中“j、q、x”“z、c、s”和“zhi、chi、shi”不分,只有清澗河流域的延川、子長和清澗三個縣的人熟悉,一旦離開了這三個縣,別人都說“聽不懂”。

現在情況不同了,延安市和榆林市街頭的道情演唱者大都在30歲到50歲,也有一些六七十歲的人,這些人出生于新中國成立后,大多接受過基礎教育,養成了標準的發音習慣。他們離開自己的村莊,來到外面的都市,便主動改變了那些外人難以聽懂的口音。清澗道情因而得以脫離地域限制,受到更多人的喜愛,擁有更廣泛的藝術舞臺。

清澗道情究竟美在何處呢?筆者認為,清澗道情的美妙,在那蕩氣回腸的旋律中,在那從骨子里流出的蒼涼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中,更在那同清澗河流域乃至陜北人民的血肉聯系中。它是陜北人精神、觀念、習俗、情感以及審美情趣的音樂表現,也是陜北人民生活的戲曲記錄。

朱合作,陜西省榆林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猜你喜歡
道情道觀流域
區域聯動護流域
“以道觀之”的價值之維
義烏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論道教宮觀建筑的衍變脈絡
義烏道情:道不盡情長
上高道情說唱藝術初探
建構流域跨界水環境污染協作治理機制
稱“子流域”,還是稱“亞流域”?
漫畫
淺析佛廟與道觀建筑規劃設計的風格差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