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核磁共振對股骨頭壞死診斷效果的對照分析

2022-01-11 10:41張瑞力莆田市荔城區醫院影像科福建莆田351100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21年23期
關鍵詞:股骨頭髖關節檢出率

張瑞力 莆田市荔城區醫院影像科 (福建 莆田 351100)

內容提要: 目的:分析CT與核磁共振在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對二者的不同效果進行比較。方法:選取2018年8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股骨頭壞死臨床診斷患者,所有患者被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80例進行CT診斷,觀察組80例使用核磁共振診斷技術,對兩組股骨頭壞死檢出率、特異度和敏感度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診斷效果高于對照組,患者股骨頭壞死疾病檢出率、特異度和敏感度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股骨頭壞死疾病臨床診斷中,使用核磁共振診斷方法產生的效果高于CT,其特異度、敏感度和檢出率更高。

股骨頭壞死是臨床中常見的骨關節病變,其誘發原因主要是血液系統疾病累及、燒傷或風濕病變。相關疾病多發生在30~50歲中老年人群中,其發病率為6.8%,臨床癥狀表現為臀部、腰部和腹股溝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下肢無力、酸痛,骨關節自由活動差,倘若未能對股骨頭壞死疾病進行有效及時干預,會造成嚴重后果,導致患者出現身體傷殘[1]?,F階段,使用CT或核磁共振技術對股骨頭壞死進行診斷產生的效果顯著,本文對兩種不同診斷技術的效果進行評價,相關內容論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案研究中使用的一般統計數據來源于本院2018年8月~2020年12月門診接待的股骨頭壞死癥狀診斷人員,隨機選取其中16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80例與觀察組80例,組內病例情況:觀察組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32~65歲,平均(45.36±1.28)歲,其中21例患者存在髖關節外傷,剩余59例患者無相關疾病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30~66歲,平均(45.48±1.08)歲,髖關節外傷病史24例,無疾病史56例,比較兩組患者一般統計資料,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CT檢查,患者取仰臥位,使用64排螺旋高分辨率CT掃描機,對髖關節股骨頭位置進行檢查,CT機器掃描參數設置為115~120kV,層厚度與層間距均設置為5mm,以多平面重建的方式獲取掃描結果[2]。

觀察組使用SIEMENS1.5T核磁共振儀,對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序列選擇T1_TSE、T2_TSE、T2_TSE_FS、T1_TSE_COR、T2_TSE_COR、T2_TSE_TIRM_COR序列,選取軸位、冠狀位進行掃描。磁共振信號通過變換器會轉化為數字量,并且存入暫存器中,此時圖像處理機器會根據實際要求,處理原始數據,進而實現對不同參數磁共振圖像的精準獲取。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疾病檢出率,比較特異度和靈敏度等指標。對股骨頭壞死分期進行評價,其中Ⅰ期:CT檢查顯示結果正常,但是,核磁共振掃描后結果異常;Ⅱ期:患者在CT與核磁共振掃描中,均存在股骨頭部位異常;Ⅲ期:患者股骨頭位置存在輕微塌陷;Ⅳ期:患者存在死骨、髖關節出現粉碎變形。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對文中涉及的計數資料使用n和%表示,以χ2驗證差異,P<0.05的情況下在統計學上存在價值。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股骨頭壞死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分析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疾病檢出率比較(n=80,n/%)

2.2 兩組檢測特異度與敏感度比較

觀察組特異度與敏感度指標高于對照組,核磁共振技術應用效果高于CT,組間差異存在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特異度與敏感性比較(n=80,±s)

表2. 兩組特異度與敏感性比較(n=80,±s)

組別 髖數 性質 病理確診(髖) 靈敏度(%) 特異度(%)陽性 陰性觀察組 160 陽性 60 12 76.92 85.36陰性 18 70對照組 160 陽性 42 27 53.85 67.07陰性 36 55 t 9.176 7.569 P 0.002 0.005

3.討論

股骨頭壞死主要是患者骨頭受到損傷,內部供血中斷,進而導致骨髓成分和骨細胞死亡,主要表現特征為股骨頭塌陷和相應骨結構變化。倘若未能對疾病進行有效干預,則嚴重影響預后康復效果。臨床中將股骨壞死分為創傷性壞死和非創傷性壞死兩種,其區分依據為疾病誘發原因。創傷性股骨頭壞死主要是外界創傷導致髖關節脫位和股骨頭骨折,相關因素直接破壞了骨關節面局部組織血液供應,使得股骨頭由于供血不足出現壞死。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的誘發因素較為復雜,主要與患者長期大量服用激素有關,考慮血液系統障礙疾病和長期大量飲酒。針對股骨頭壞死患者而言,需要強化對疾病風險認知,并提高關注力度,重視早期診斷的重要價值。

現階段,經常應用在股骨頭壞死臨床診斷中的技術有CT影像技術和MRI核磁共振掃描技術。CT檢查技術在股骨頭壞死中的應用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CT檢查的分辨率較高,能夠對患者股骨頭壞死部位進行多層次、全方位觀察;其次,基于對CT技術的應用,能夠明確知曉患者股骨頭相關組織內部是否存在死骨或者破裂情況。同時,對骨折位置是否存在錯位情況進行觀察,并且對周邊組織病變情況進行合理分析,使得研究結果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最后,使用CT檢查時,相關人員可通過分析股骨頭內骨小梁是否出現增粗或股骨頭變形是否呈現出星芒狀的實際影像結果,完成對疾病的合理觀察。

CT下相關人員能夠明確看出橫斷面下股骨頭壞死的程度和范圍等參數,并且對囊性改變的程度和大小進行確定,將相關診斷技術應用在股骨頭壞死相關疾病的臨床診斷中,也能夠識別骨頭塌陷部位和塌陷面積,可顯示出股骨頭下面軟骨是否存在明顯斷裂問題。

核磁共振技術在股骨頭壞死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小,核磁共振使用電磁波,其檢測過程接近無輻射,具有較高安全性。二是核磁共振檢查范圍較廣,可以在任何斷面成像,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清晰可靠的臨床治療依據。經過核磁共振診斷,患者病變位置信息更加明確,有利于提高對病變組織的識別能力。三是核磁共振技術條件下,對患者病變組織的診斷速度更快,能夠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成像,方法高效、便捷,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

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發展,核磁共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將核磁共振技術應用在股骨頭臨床診斷中取得了顯著成效,與CT比較,核磁共振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尤其是對早期股骨頭病變的確診中,相關技術的應用價值更高。當成人發生股骨頭壞死后,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引起股骨頭缺血性改變。然而股骨頭壞死后,人體自身具有一定修復作用,進而引發髖關節退行性炎癥問題。大量臨床經驗表明,股骨頭壞死具有不可逆特征,因此采取敏感性與特異性較高的診斷技術,對患者早期股骨頭壞死癥狀進行診斷十分重要,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鞏固預后的關鍵措施。在股骨頭壞死疾病的臨床診斷中,應用核磁共振技術獲取的患者骨關節病變影像信息更加直觀、清楚,對疾病診斷方案科學選擇提供重要參考,是目前在臨床診斷中應用的先進技術手段[3]。

作為常見的骨關節疾病,股骨頭壞死通常是一個病理演化的過程,起初發生在股骨頭的負重區,股骨頭在應力作用下,發生輕微損傷,隨后損傷骨組織會進行自我修復。目前造成股骨頭壞死的具體原因不明確,但是可以明確的是修復不完善是誘發股骨頭結構變化,相關部位塌陷或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一般情況下,患者出現股骨頭壞死后,會引發局部疼痛,關節活動能力降低。有關股骨頭壞死的早期X射線片有時未能表現出陽性,但是隨著疾病進展加快,股骨頭軟組織下骨囊會發生病變,晚期則出現塌陷癥狀。早期診斷中,也使用了CT掃描方法,相關技術應用能夠對股骨頭內部骨質結構對的改變作出判斷,并且效果良好,優于MRI技術,在股骨頭壞死診斷后,塌陷的預測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分析CT影像,股骨頭顯示出新月征,為三層結構,中心可見死骨,外圍則是新生骨和硬化骨。而MRI核磁共振技術對股骨頭壞死灶的早期發現效果顯著,能夠在X射線平片和CT片發現異常前,對相關疾病作出科學診斷,因此,該技術具有早期診斷價值,對其成像進行分析,T1加權像為低信號,T2加權像顯示為混合信號,周圍則伴有不均勻稍低信號環繞。

本文研究對MRI和CT診斷技術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研究對象使用本院2018年8月~2020年12月門診收治的股骨頭壞死診斷患者,總計160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80例,分別給予CT掃描與核磁共振診斷技術,對兩組股骨頭疾病診斷效果進行觀察。結果表明,觀察組疾病檢出率高于對照組,診斷敏感性與特異性較強,組間對比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股骨頭壞死疾病診斷中使用核磁共振診斷臨床價值較高,相關診斷方式對股骨頭陽性檢出率高于CT診斷技術,并且具有較高的特異度和敏感度。

猜你喜歡
股骨頭髖關節檢出率
髖關節活動范圍
QCT與DXA對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檢出率的對比
安寧市老年人高血壓檢出率及其影響因素
長程動態心電圖對心律失常的檢出率分析
冰球守門員髖關節損傷與治療
股骨頭壞死的中醫治療
成人型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分型與治療
易于誤診為股骨頭壞死的股骨頭內病變的鑒別診斷
髖關節翻修術Gross型髖臼骨缺損重建的研究進展
不同粗細通道髓芯減壓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療效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