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信念激勵的百年征程

2022-01-15 05:54高紅霞
理論經緯 2021年0期
關鍵詞:何叔衡瞿秋白

高紅霞

近年來,對于中共黨史的研究無論在學理探究還是史實梳理方面的條分縷析雖已相當充分,但個人認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已有百年,對百年中共黨史發展的研究,理想信念在整個黨史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往往強調不夠。作為一個現代政黨,百年歷程,不管它今天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從世界范圍看,一個政黨從在野黨到執政黨,從地下到公開,從五十多人,到現在的九千萬,這樣的發展是近代世界政黨中絕無僅有的。單單靠正確的決策和借助同盟力量走出困境是不夠的,精神層面的因素、信仰的激勵是不可忽略的。我們今天回望這段歷史,馬克思主義信仰理念對于中國共產黨群體的精神支撐,是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的。

一、五四運主動義后并一創批立知中識國精共英產信黨仰馬克思

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是一群有著社會主義理想的青年人的努力所至。

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以大量西方的社會理論和科學技術在中國得到傳播為特征,中經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轉而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要特征。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紛紛出現。當年的知識精英選擇馬克思主義完全是一種主動的、理性的選擇。原因何在?

首先,1914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讓中國青年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病。而1917年11月的革命(俄歷十月),讓中國人看到了工農革命的偉大力量。

其次,對于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和社會的極度不滿。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以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現行政府,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工農政府的理論。

第三,在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所顯示的力量。

第四,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一批知識精英研究和信仰馬克思主義。

李大釗,河北樂亭人,是我國最早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1920年他在北大開設了《唯物史觀》《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工人的國際運動與社會主義的將來》等課程。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畢業后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1916年回國后,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積極投身于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

圍繞在李大釗周圍的有: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高君宇、張國燾、黃日葵、何孟雄等。他們秘密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0年5月,鄧中夏到長沙,與毛澤東一起商量成立湖南學生聯合會,參加到全國學生聯合會。

中共一大的召開與上海的共產主義小組直接相關。1920年5月上海的共產黨小組,各種回憶錄中屢屢提到的活躍人物有陳獨秀、俞秀松、陳公培、李漢俊、沈玄廬、王仲甫和施存統7個人,8月上海共產黨小組正式成立,它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籌建中得到共產國際的幫助,成立后,陳獨秀被選為書記。上海發起組成員先后有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李達、楊明齋、周佛海、邵力子、袁振英、沈雁冰、林伯渠、李啟漢、李中、沈澤民等10余人。發起組主要工作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幫助各地建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指導和開展工人組織,聯系北京、武漢、濟南、長沙、廣州等地共產主義小組和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0年成立的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聚集了當時優秀的知識青年。1921年7月中共一大13人,平均年齡27歲。今天來看當時這13人的結局:1人脫黨,1人開除,3人叛黨,2人投靠日本人,除了犧牲的,堅持到底的不過兩三人,毛澤東算一個。這就要歸結到信仰和堅持的力量。

建黨時期的一批優秀青年,若不是對馬克思主義抱有堅定的信念,他們本可以過著非常不錯的生活,但他們走上了一個充滿荊棘之路。以馬恩所構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一幅美好的藍圖,但通向這一藍圖的道路卻是一條充滿荊棘之路。這是由這一理論所預設的道路和當時中國的形勢所決定的。馬恩的社會主義社會內涵;列寧對民族殖民地國家社會主義的構想;北洋政府的昏聵顢頇;革命勢力的弱小。上述這些因素都使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在當時是一件將頭顱系到褲腰帶上的事情。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有13位代表參加,代表著全國58名黨員。其中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有14人,包括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沈玄廬、邵力子、袁振英、林伯渠、沈雁冰、沈澤民、楊明齋、俞秀松、李啟漢、李中;北京16人,包括李大釗、張國燾、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李梅羹、張太雷、朱務善、江浩、宋介、吳雨銘、陳德榮;武漢8人,包括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包惠僧、鄭凱卿、張國恩、趙子鍵、趙子??;長沙6人,包括毛澤東、何叔衡、陳子博、賀民范、彭璜、易禮容;廣州4人,包括譚平山、譚植棠、陳公博、李季;濟南3人,包括王盡美、鄧恩銘、王翔千;旅法5人,包括張申府、劉清揚、周恩來、趙世炎、陳公培;旅日2人,包括施存統、周佛海。

這58名中共早期組織成員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留日18人,北大畢業有17人,其他大學畢業8人,中師、中學畢業13人。其中湖南籍20人,湖北籍11人,浙江籍的有8人。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及其成員研究》記錄的58名成員名單中,代表上海的14人,北京16人,武漢8人,長沙6人、廣州4人,濟南3人,旅法5人,旅日2人。說明國內聚集地主要是上海、北京。而國外是法、日等國。

他們大多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活躍分子,他們投身革命,不是迫于生計,也不是為小我而奮斗,他們超越了以往仁人志士的追求,懷揣著用馬克思主義來“改造中國和世界”的理想,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征途上,這58個成員歷經“大浪淘沙”,有21人犧牲(包括在革命崗位上病逝),有16人因各種原因脫黨退黨,后來又有5人恢復黨籍繼續參加革命工作,有8人被開除黨籍,叛黨的有4人。到革命勝利時,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有4人。嘉興市社科聯副主席黃允鈺說,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經受住了考驗,充分說明這個群體是當時中國先進分子的集中代表。

現在的研究通常認為,中共一大召開時有黨員約58人,主要由三波人組成: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同盟會員,五四前后留過學的知識分子,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左翼學生。這是一批極具家國情懷的青年。知識分子占96%。

青年毛澤東。我們對他仍然是有誤解的。我們現在可以在1924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決算書中查到毛澤東的工資,是120元。而五年前,他是北大圖書館管理員,工資是8元。離開上海去了廣州,成了國民黨宣傳部代理部長,候補中央執行委員,部級領導,官俸應在680元。這時33歲。應是人生巔峰了。毛澤東大部分時間在研究“三農”問題。每會必講農民。農運和土地問題,他分析從辛亥革命到五卅運動所以失敗,是沒有3億2千萬農民支持。在當時是很超前的。

二、農村武裝割據時期共產黨人的生死抉擇

1949年前,有些階段若不是信仰的堅定是很難越過歷史的溝坎的。我們從下面這組數據可看出,這是一組中國共產黨組織數量變化的數據。中共在各歷史關鍵年代的黨員數量變化是非常大的,當然有犧牲、有病故,也有脫黨和逃兵。歷史的洪流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意志堅定、信仰穩固者。

1.“四·一二”政變前后中共領導人的臨危不懼

李大釗、陳延年、趙世炎、汪壽華、蕭楚女、熊雄等先后英勇犧牲。我們來看一下他們臨上刑場前的表現。

李大釗就義前的陳詞: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共產黨萬歲!夏明翰的詩句:砍頭不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周文、陳鐵軍: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

2.農村割據期間的百折不撓

從1927年8月的南昌起義到1928年底,中國共產黨在一年多時間中發動了200多次起義,無一例外,都失敗了。但仍然前赴后繼,不屈不撓,沒有理想和信念是堅持不下來的。就以秋收起義為例,一開始的計劃是圍攻長沙,但尚未到達長沙,幾路起義軍相繼失利,先后退至瀏陽文家市,前敵委員會經激烈爭論,接受毛澤東的意見,放棄打長沙,保存實力,沿羅霄山脈向南進發,這就朝井岡山進軍了。這一狀況發生的背景是:

(1)國共關系完全破裂,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發布的秘字第一號命令就是實行“清黨”。明令通緝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成立中央清黨委員會,頒布“清黨條例”。

(2)中共所有城市組織機構完全轉入地下,并遭到嚴重破壞。

(3)全國二百余次起義都未成功。

需要怎樣的信念才能堅持下去?

廣州起義犧牲了中國共產黨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員張太雷,他死時,他的兒子出生只有2個月。

秋收起義中犧牲的盧德銘,出生富裕家庭,黃埔二期畢業,北伐時為葉挻獨立團連長,戰斗中晉升營長。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并擔任總指揮,后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1927年9月21日在掩護部隊撤退中犧牲。倘若不是過早犧牲,定然會成為元帥級的中共領袖。當年毛澤東痛惜不已,嘆道:“還我盧德銘!給我3個師也不換?!?/p>

3.長征中中國共產黨員對信仰的堅持

1933年,中國共產黨擁有了10多個省大小根據地十多塊。紅軍發展到30萬人,中共黨員也達30萬人左右。1934年10月,在蔣介石的大力圍剿下,紅軍被迫進行西征,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陜甘寧只有七八千人(長征從贛南閩西出發時為8萬人),紅五軍團2萬人(組成西路軍,1937年3月失?。?。

紅軍長征是被迫的和萬不得已的,但其過程卻是英勇的,顯示了紅軍戰士和共產黨員不屈不撓的精神。比如:飛奪瀘定橋。30小時走了240公里。爬雪山,過草地,天寒地凍,饑寒交迫。凍餓而死的比戰死的多。單單1935年犧牲的高級領導人就有:劉伯堅、方志敏、瞿秋白、何叔衡、毛澤覃。他們在犧牲前的表現,充分顯示了共產黨員對于理想信念的忠貞,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

(1)劉伯堅

曾在馮玉祥部隊中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總政治部副部長,后來再次被派往蘇聯學習軍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蘇區后,任蘇區工農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參與領導寧都起義并任紅5軍團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在蘇區堅持斗爭。1935年3月初率部隊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21日壯烈犧牲。時年40歲。

劉伯堅的遺書:

叔振同志:

我的絕命書及遺囑你必能見著,我直寄陜西鳳笙及五六諸兄嫂。

你不要傷心,望你無論如何要為中國革命努力,不要脫離革命戰線,并要用盡一切的力量教養虎、豹、熊三幼兒成人,繼續我的光榮的事業。

我葬在大庾梅關附近。

十二時快到了,就要上殺場,不能再寫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禮。

獄中詩:

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

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

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

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詳。

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

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

(2)方志敏:

方志敏同毛澤東、彭湃一起被公認為“農民大王”。

方志敏是江西農民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江西地方黨團創始人之一。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早一批蘇維埃政權。方志敏參與領導弋橫暴動,創造了擁有“鐵的紀律”的紅十軍;創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的十六字戰略要訣。方志敏在蘇區首創了股份制,發行了股票;首創了地雷戰,把人民戰爭提高到新水平;首創了對外開放的邊貿政策,形成了數條開放型貿易路線;首創了列寧公園,創辦了一批學校和文教衛生單位。

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領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譚家橋鎮烏泥關、白亭、石門崗一帶遭到國民黨王耀武部隊追剿,此役我軍損失慘重。紅十軍團被王耀武率領的國民黨軍隊追擊包圍,方志敏等軍團主要領導被俘、犧牲,一萬多人中僅有粟裕率領400多人突出重圍。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縣懷玉山區被俘,囚于南昌國民黨駐贛綏靖公署軍法處看守所,嚴辭拒絕了國民黨的勸降,實踐了他自己“努力到死,奮斗到死”的誓言。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殺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窩,時年36歲。代表作《清貧》,一直是中學教材的范文,今天讀來仍很有感慨。

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寫下最后一首詩:

《死!——共產主義的殉道者的記述》

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

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

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

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

那是我們十分情愿的??!

(3)瞿秋白

紅軍主力長征時,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堅持游擊戰爭,任中共中央局宣傳部部長。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嚴重,中央決定派人送他轉道香港去上海就醫。當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長汀縣濯田區水口鎮小徑村時,被當地反動武裝保安團發現,突圍不成被捕。當時化名林祺祥,職業是醫生。4月初,國民黨第八師俘獲中共福建省委書記萬永成之妻徐氏,供出瞿秋白已在長汀縣被俘的情報,國民黨根據徐氏提供的情況,從被俘人員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讓被俘的、曾當過收發員的叛徒鄭大鵬在暗處指認,證實“林祺祥”確系瞿秋白。

瞿秋白在中共發展史上,一度身份特殊。1927年8月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任最高領導人。1931年1月7日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不再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1935年紅軍長征后,瞿秋白帶病留守南方,在向香港轉移途中遭國民黨宋希濂部逮捕,6月18日,在長汀中山公園執行槍決。

國民黨在福建省長汀縣逮捕了瞿秋白。開始采取各種手段對他利誘勸降,都被他嚴詞拒絕。6月17日,蔣介石密令“著將瞿秋白就地處決”。18日,他坦然走向刑場,沿途唱著《國際歌》《紅軍歌》。到刑場后,微笑著對劊子手說:“此處甚好?!苯又?,他盤膝坐在草坪上,飲彈灑血,慷慨就義,時年36歲。留有遺作《多余的話》,一度引發爭議,但1980年代中共中央作了重新評價。

(4)何叔衡

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贛南的何叔衡年近六旬。1935年初國民黨軍殺聲從四面逼近,中央局書記項英派便衣隊送何叔衡和病弱的瞿秋白等去閩西。他們一行晝伏夜行,2月14日凌晨到達了上杭縣水口鎮附近。不太熟悉陌生環境的便衣隊一時大意,天亮后在小村做飯冒出炊煙,結果很快保安團二營便包圍上來。幾十個便衣隊員用駁殼槍且戰且走,沖到村南的大山上,匪兵緊追不舍。何叔衡氣喘吁吁奔跑困難,又不愿拖累同志,面色蒼白地向帶隊的鄧子恢喊:“開槍打死我吧!”鄧子恢讓特務員(警衛員)架著他跑,到了一個懸崖邊,何叔衡突然掙脫警衛,縱身跳了下去。鄧子恢后來痛心地回憶,當時他們過了這座山,依托一條小河將追兵打退,何叔衡若能被架著再跑一段,也許可免于殉難。

后人根據鄧子恢的回憶,長期認為何叔衡是墜崖而亡。60年代福建當地公安機關審訊一個當時的反動團丁時,才知道進一步的詳情。據兇手交待,他和另一團丁在戰后搜索時,在山崖下發現了一個躺著的老人,已頭破血流,從衣服里發現了銀元和港幣。這兩個家伙搜身時,老人突然蘇醒,抱住兇手的腿欲搏斗,結果被連擊兩槍打死。何叔衡在“新民學會”時就以性情剛毅著稱,臨難不茍正是他這種品格的表現。

三、1930—1940年代共產主義的感召力

從1930年代到1940年代,共產主義對于中國青年有著巨大的感召力,有這樣一個事實可以證明:

國民黨高官的子女,不少都參加了共產黨:

陳布雷的8個子女中有4個是中共黨員,如他的女兒陳璉與女婿袁永熙(袁的姐夫為國民黨外交部次長葉公超)

居正的女兒居瀛棣和女婿祁式潛

周佛海的兒子周幼海

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之弟張學思

傅作義之女傅冬菊

楊森之侄女楊漢秀

何香凝的兒子廖承志、女兒女婿廖夢醒、李少石

于右任之婿屈武

楊虎城之子楊拯民

四、結語:

對一個政黨而言,如沒有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它將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政黨,一個沒有吸引力和號召力的政黨。對個人而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今天人們回溯和探討歷史,絕對不只是還原歷史或發古之幽思,更重要是接受歷史的啟迪,思索走向未來的路徑,汲取走向未來的力量。我們總在說要創新,然而沒有歷史的資源,創新是無從談起的。在人類所有的創新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中,都會有歷史的影子,這可能是歷史對于我們看似無用但實際上有大用的地方。

猜你喜歡
何叔衡瞿秋白
“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瞿獨伊心中的瞿秋白
何叔衡:用生命踐行錚錚誓言
瞿秋白:兩段深情,一生心系
一件簡簡單單的毛衣
何叔衡:“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一大代表
何叔衡,一個窮秀才的革命
民國一段出軌奇聞
何叔衡蘇區反貪二三事
瞿秋白第一個把“國際歌”譯成中文
“五四批判”與“文腔革命”——瞿秋白“第三次文學革命”思想論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