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報道常見差錯表現

2022-01-21 01:46胡祥修
新聞前哨 2021年12期
關鍵詞:政治性差錯新聞報道

◎胡祥修

新聞宣傳無小事。特別是黨報,有著特殊的政治屬性,發生見報差錯輕則影響公信力,重則造成不可挽回的政治影響。在互聯網時代,報上的差錯會因社交平臺與自媒體裂變式傳播而放大不良影響。因此,黨報工作者要從講政治的高度來認識防堵差錯的重要性,采寫、編審、校檢各環節齊發力,力爭實現“零差錯”目標。筆者結合黨報編輯工作實踐,談談新聞報道常見差錯表現。

1、導向偏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p>

報道有思想,輿論有傾向。新聞輿論客觀上具有傾向性、方向性、政治性。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從來不是單純的業務工作,講政治、講導向是第一位的。

新聞報道中常見的導向偏差,是過度拔高及“低級紅”。如2020年武漢封城期間,有些媒體刊發抗“疫”先進典型報道,寫寫懷孕九個月的醫護人員上一線,寫年輕護士流產后10天就上崗……如此“好人好事”引發一系列負面輿情。這些極端事例可能是真實的,但在官媒上報道宣傳,會因為價值導向問題引發負面影響。

在脫貧攻堅新聞宣傳中,有的稿件存在著政策偏差、價值觀偏差。如報道某地開辟貧困戶就醫“綠色通道”,貧困戶就醫全免費,還不用排隊。這種所謂的扶貧“創新”,會助長“貧困光榮”的扭曲思想。新聞報道要準確把握中央的扶貧政策,不能把一些地方拔高扶貧標準的做法當作先進典型宣傳。

導向問題,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到每一條稿件中。在武漢抗“疫”斗爭關鍵時期,政府要求所有市民出門戴口罩,但有的記者提供的先進人物新聞圖片,出現了不戴口罩的鏡頭。這種圖片如果見報,就屬于導向偏差。有的記者寫武漢某教授一家四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居家自治而愈,這種報道與當時省、市“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隔而隔”精神不符,也屬于導向錯誤。

2、政治性差錯

新聞報道中,對政治性概念、政治性詞語的引用、使用,必須嚴謹、規范,如出錯就屬于政治性差錯。

2019年,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安煌跣?、牢記使命”無疑是一個政治性非常強的概念,表述不容有一點錯。但全國仍有多家報紙出錯,如把中間的頓號錯為逗號,把“初心”錯為“實心”。更為嚴重的是,湖北有一家市級黨報在重要版面,把“牢記”錯為“忘記”,造成很惡劣的政治影響。

有的新聞稿件中,一些關鍵詞句處理不好,造成政治性差錯。比如,將“中國”與“臺港澳”并列,將一些國家與臺港澳并稱“等國”。

有些新聞稿件中還把“自治區”誤稱為“省市”,違反了作為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有些新聞稿件特定政治性詞語使用不嚴謹。關于2020年抗“疫”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中有一句“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但有記者引用這句話時,把“人民戰爭”省略為“人民戰”。關于“店小二”精神,湖北省委主要領導講的是“有求必應、無事不擾”,但記者在報道中多次將“有求必應”錯為“有呼必應”。此類政治性語句、政治性概念,須嚴格對標原話,不得自由發揮。

3、事實失真失準

近年來新聞報道中事實性差錯多發。有的是新聞事實整體失實。如某報2020年6月16日刊發的某央企“五年內在鄂新增投資兩百億元”報道,是記者根據方案寫稿,沒到現場,未曾料到原定的投資簽約活動因故取消,新聞事實根本不成立。這則失實新聞損害了黨報聲譽。

新聞報道失實失真表現在很多方面。2018年6月13日某報刊發報道《同濟醫院器官移植手術突破6000例》,其中第二段中將首例捐獻者“魏霞”錯為“陳霞”,第四段將“腎臟移植手術”錯為“器官移植手術”,這2處差錯造成稿件細節失實。2020年10月1日,某媒體記者采寫的“坐著高鐵看中國”專題報道稿件,有“很快,列車進入孝感市孝昌縣境內……”一段話,內容失實,京廣高鐵并不經過孝昌縣。

新聞報道失真還表現在“浮夸”“吹?!?,動輒稱“國內首創”“世界第一”,新聞內容與事實原貌不完全吻合或夸大事實。某報2019年4月23日刊發的通訊《20萬畝山桐子“榨”京山百億產業》,就存在事實不準確的問題。京山山桐子才剛剛種下幾萬畝,“百億產業”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三年目標。把目標當事實報道,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該通訊中,“京山成為全國最大的山桐子種質資源庫”“農戶每畝收入可達2.5萬元”等表述,也經不起推敲。

4、題文不符

標題中的新聞事實信息來自報道正文中,題文相符是最基本的新聞寫作規范。但新聞標題常出現以偏概全或表述不準問題。

某報2020年10月27日一篇見報消息,標題為《2020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下月19日在漢開幕》,但消息導語中的相關表述為“大會將于11月19日至21日在武漢舉辦”,并沒有說“19日在漢開幕”,題文不符。事實上,大會是20日開幕,并不是19日開幕。

標題是報道正文的提煉,標題事實信息不可大于正文中事實信息。有的稿件,標題中出現的新聞事實,文中忘了交待,造成題文不符。某報2020年6月18日一篇通訊的引題中有“湖北籍員工滯留66天返閩”,但文內并未交待“滯留66天”事實信息,夜班值班主任發現問題后聯系記者核實,在正文中補上了相關內容。

5、數字、名稱出錯

新聞報道中,容易出現時間、數字、人名、地名、機構名等方面的差錯。

報道中的時間與數字,是新聞事實要素之一,時間與數字出錯不是一般性文字差錯,而是事實性差錯,并且這類差錯有時還會鬧笑話,構成政治性差錯,造成嚴重后果。

時間差錯。某報2019年1月16日一消息稿中“2108年,該市預計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253億元,增長13.5%”,“2108年”為“2018年”之誤。兩者相隔多少年?

數字差錯。如2017年9月11日某報擬刊發的省委巡視組進駐情況一覽表中,被巡視單位某某縣聯系電話(手機)只有10位數,而正常的手機號碼應為11位數。夜班校對人員發現并修改了這一原稿差錯。若這一差錯見報,將有損省委巡視工作的嚴肅性、權威性、公信力。

單位名寫錯。機構改革后,一些單位名稱變了,但記者仍寫成原名稱。如“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錯寫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機構改革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簡稱“農業農村部”,但不少新聞報道中仍使用“農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簡稱“生態環境部”,但不少報道中仍使用“環保部”。一些縣改為“市”或“區”了,但記者仍用原行政單位名稱。某報2020年6月12日題為《為湖北疫后重振貢獻三峽力量》來稿中,將“當陽市”錯為“當陽縣”。當陽是宜昌代管縣級市,1988年撤縣建市,有30多年。

區域名稱表述不規范。2018年8月5日某報一篇報道中的“區域優勢明顯,與武漢市陽邏區緊緊相鄰……”一句,地名表述錯誤,會讓人誤認為陽邏是武漢一個行政區。正如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可簡稱為“東湖開發區”“東湖風景區”,但不能簡稱“武漢市東湖區”。陽邏經濟開發區在陽邏街,行政區劃上屬于新洲區,可簡稱為“陽邏開發區”,但不能簡稱“陽邏區”。

6、技術性差錯

業內一般把新聞報道中的差錯歸納為三類,即政治性差錯、事實性差錯和技術性差錯,技術性錯誤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錯別字、標點不準以及掉字、掉段、多字等等。這些“小錯誤”有時也可能導致事實性差錯甚至政治性差錯。如某報一篇來稿,文中引用的習近平總書記原話“正確處理好自身發展與協同發展的關系”,“處理好”錯成了“護理好“。一篇記者寫的經濟報道中,將“人民幣貶值”錯為“人民貶值”。一字之差,如見報將造成不良政治影響。

語言文字、標點符號的差錯,是稿件中最常見的差錯之一。中國新聞獎及湖北新聞獎評選辦法中規定,對存在差錯的作品限制獲獎等級。表述有錯誤的作品,或存在使用成語不規范、詞語使用或搭配不當、縮略詞語不當、生造詞語、指代不統一、數量單位缺失、前后表述不一致等情況的作品,或廣播作品現場音響和電視作品畫面質量存在明顯缺陷的作品,不得獲一等獎。存在詞序錯亂、成分缺失、指代不明、語句雜糅、歸類有誤等語法錯誤的作品,不得獲二等獎的作品。據了解,每年的湖北新聞獎參評作品中,有近半數的文字類作品因存在差錯而評獎受限,殊為可惜。因此,新聞媒體要高度重視稿件差錯問題,在采寫、編審、校檢各環節嚴密把關,扎起防堵差錯的制度籠子,實現發布的新聞稿件“零差錯”目標。

猜你喜歡
政治性差錯新聞報道
把牢信訪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直升機防差錯設計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翻譯的政治性與有效性
網絡政治參與與傳統政治性理的轉變
差錯是習題課的有效資源
校對工作中常見差錯辨析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出版物中與港澳臺相關的政治性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