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難型典型報道如何見精神力量
——以《十堰晚報》系列典型報道為例

2022-01-21 01:46曹克斌
新聞前哨 2021年12期
關鍵詞:鄖陽十堰晚報

◎曹克斌

《十堰晚報》曾在“十九助”資助貧困大學生中報道,因父親去世、母親雙目失明、妹妹即將上學,高考時高分考生卻無奈選擇留在本地十堰,入讀湖北醫藥學院麻醉學專業的“美德少年”、勵志學子陳子琣榮獲“湖北好人”,她同時也是湖北希望工程受助學子。

此前,2016年10月,陳子琣在鄖陽區首屆道德模范評選中,被授予“孝老愛親模范”稱號。2020年12月22日,在“大愛如歌”十堰市第七屆道德模范暨“十堰好人”頒獎典禮上,她當選為十堰市2020年“十堰好人”,并入選同年11月“中國好人榜”。她在本地讀大學既能照顧家中雙目失明的母親和上小學的妹妹,經過《十堰晚報》“十九助”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正能量宣傳報道,也讓其學費有了保障,圓了大學夢。這不能不說是因在苦難型典型報道的挖掘中,很好的溫暖而又積極向上正能量的弘揚和宣傳的典型事例。

一、深挖背后故事是尋找精神力量的有效路徑

2020年8月,家住鄖陽區19歲的陳子琣以高考理科571分的成績被湖北醫藥學院麻醉學專業錄取。經鄖陽區團委推薦,十堰市希望工程辦走訪核實,陳子琣成為“2020年湖北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首批獲得資助的大學新生。在《十堰晚報》開展的“十九助”“圓夢行動·我要上大學”資助貧困大學生上大學系列報道中,筆者在深入采訪其在苦難的家庭環境中卻又礪志求學的事跡后,以《父親去世 為了照顧雙目失明的母親 “美德少年”選擇留堰讀大學》為題,在《十堰晚報》詳細報道了陳子琣在父親不幸去世后,她一邊挑起家庭重擔照顧雙目失明的母親和即將上小學的妹妹,一邊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的感人事跡。

她的事跡一經報道,立刻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很多愛心人士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紛紛捐款希望能幫助她實現“長大后當一名醫術精湛的醫生”的夢想。經過《十堰晚報》的傾力溫暖而極富正能量的宣傳,在“2020年湖北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公益活動結束后,她一共收到20100元捐款,順利進入湖北醫藥學院麻醉學專業就讀,成為一名“準醫生”。

就在《十堰晚報》“十九助”“圓夢行動·我要上大學”資助貧困大學生上大學系列報道中,筆者來到她入住的廉租房內經過深入實地的細致采訪,獲知她4歲時,母親雙目失明,9歲時,父親雙腿在河南被礦石砸成粉碎性骨折。因為要照顧媽媽,陳子琣沒上過幼兒園,7歲才上一年級。陳子琣就讀高二那年,父親又因腦干出血永遠離開了她們??粗p目失明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陳子琣別無選擇,只能堅強面對。為了省錢,她常常吃最便宜的飯菜,穿親戚給的舊衣服。

而筆者在更深入的采訪中了解到,中考時,陳子琣考出優異成績,可以到市內最好的高中上學,懂事的她卻選擇了離家較近的鄖陽區一中。因表現優異,陳子琣進入勵志班,獲得每學期2000元的獎學金。高考時,陳子琣又考出571分的好成績。為了照顧母親和即將上小學的妹妹,她選擇了離家最近的大學——湖北醫藥學院。

誠然,在尋找新聞線索中,不要總是停留在面上,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深挖新聞背后的故事??嚯y的家庭處處都有,但是如何報道好在苦難家庭中又苦不奪志、苦中勵志、刻苦學習的典范,才是新聞報道的初衷和出發點,只有尋找到了這個苦難或典型報道中見精神、見力量中閃光的一面,那么就使得這則新聞得到升華,也更能讓其苦難的一面更加受到社會關注,也更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心和愛心,進而進行愛心捐助。

所以,在新聞報道中要努力尋找新聞線索中閃光的和不為人知的一面,從中挖掘出見精神、見力量的故事來,進而使這則新聞血肉豐滿,采寫出來的新聞才會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因此,深挖新聞背后的故事是尋找見精神見力量的有效路徑。

二、踐行“四力”是見精神見力量的根本方法

眾所周知的傳世文學經典著作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雖是文學作品,但作為新聞作品也可以借鑒這部作品在尋找和挖掘底層普通勞動者面對苦難堅強前行的精神力量和燈塔中,通過眼力、腳力、腦力用筆力來發現和挖掘,從中找到了見精神、見力量的精神內涵。

貫穿小說始終的昂揚奮斗精神與閃耀著溫暖人性之光,為千萬青年人打開了精神世界的大門,因此成為了底層普通勞動者面對苦難堅強前行的精神力量和燈塔,也由此傳達出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傳統。

筆者再以《十堰晚報》的一篇苦難報道為例,闡述尋找見精神、見力量的方法和路徑。56歲的曾付學,家住鄖陽區大柳鄉黃龍廟村,2006年外出務工時意外受傷,導致高位截癱,從此與輪椅為伴。在妻子的悉心照料和鼓勵下,他逐漸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2012年,曾付學把目光投向了門前的荒山,打算實施“爬坡造地”——開墾荒山種藥材。不顧周圍反對質疑的目光,他全身心投入到計劃中。九年里,除了雨雪天氣,他都堅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把手當腳,常年的勞作使他的雙手布滿了老繭;遇到山路難爬,他就架梯子攀爬,最終靠著一雙手一錘錘敲石頭、一鋤鋤整土地,把坡地整成平地,把石塊砌成石坎,把荒山變成了“聚寶盆”。

近年來,他雖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各種惠民政策,但他并沒有因為殘疾而產生等、靠、要思想,依然自立自強,身殘志堅,9年來,用雙手一錘錘敲石頭,一鋤鋤整土地,坐著與天地斗爭,爬坡造地,硬是把石頭砌成石坎,以螞蟻搬家的精神,從山下搬土上山,將門前70度的荒山石坡壘出4畝多“大寨田”,種上連翹、蒼術等藥材,既增加了收入,又綠化了荒山,把荒石山已變成了“花果山”,被當地人譽為“當代愚公”。

獲知線索后,2019年夏天的一天中午,筆者和《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攝影總監張建波受采訪中心安排趕赴現場,冒著烈日攀爬到黃龍廟村300多米高,傾斜度有70度左右的山坡上,真實地感受到了對于一個高位截癱的殘疾人來說,爬這座山之不易,親眼看到了他是怎樣放下輪椅一寸一寸地騰挪前行爬上這座山坡的,也親身體驗到他又是如何用了數年的時間用雙手壘出的這4畝“大寨田”的。

2019年5月15日,《十堰晚報》用一個通版,圖文井茂地報道了高位截癱的“當代惠公”曾付學爬坡造地7年把荒山變梯田的感人事跡。報道發出后,廣大愛心企業家被曾付學自立自強的精神所感動,眾多企業家發起捐款,紛紛慷慨解囊,將曾付學家門前的路面硬化。這也是記者親臨現場,通過親身體驗、親眼所見,親身感受到,進而寫出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新聞作品。

身殘志堅不言棄,雙手作足金不換。曾付學身殘志堅的感人故事成為網絡討論熱點人物,引發強烈反響。網友熱情點贊“當代愚公”,稱其點亮了脫貧希望之燈,是湖北乃至全國人民的脫貧典范。曾付學先后入選“感動鄖陽·第四屆最美鄖陽人”、“鄖陽區第三屆道德模范提名獎”、年度“感動十堰”人物、湖北省自強模范等殊榮。

三、苦難典型報道具備見精神見力量是新聞的筋骨所在

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見精神、見力量?“正能量”就是擁有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與情感,是社會生活中積極向上的行為和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也是新聞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關鍵。正能量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多種多樣,而新聞報道自是其中之一。越來越多的媒體發揮著媒體自身的作用,開始關注并致力于正能量的宣傳與傳播,以此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利用媒體的力量來促進社會和諧。

誠然,正能量傳遞的是積極的心態,蕩滌存于心間的不良情緒,讓生活更加充滿陽光,充滿快樂。讓讀者可以從中汲取見精神、見力量的內涵,人們需要正能量,需要精神和力量,社會更需要給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傳遞正能量和精神及力量。作為媒體,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來弘揚和宣傳這種正能量,弘揚宣傳人間大愛。

弘揚社會正能量,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培養尋找見精神、見力量的眼力,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情懷。陳子琣雖身處在苦難的家庭環境中,但她苦不奪志,化逆境為求學上進的動力。這一點,不正是我們從她苦難家庭的背后挖掘出來的暖新聞嗎?在尋找苦難報道或典型報道中,將這一亮點抓住放大,努力從中尋找到見精神、見力量的方法和路徑,進而體現出媒體在苦難報道和典型中弘揚正能量的宗旨和初衷,讓人們看到了她堅強的一面和面對苦難試圖改變但卻又無奈,只好以刻苦學習來立志改變,化苦難為動力,這一點讓好心人為自己選擇資助她看到了亮點和希望,也最終達到了助其上大學的目的。

新聞傳播職責眾多,弘揚正能量是其重要職責,作為新聞工作者,當應肩負使命,堅守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新聞報道真實性中發現正能量,尋找到見精神、見力量的內涵,寫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新聞作品,讓無處不在的正能量遍地開花,引導社會風氣持續向善向上。

猜你喜歡
鄖陽十堰晚報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全部完成
傾情水利作貢獻 深耕水保為民生
——記鄖陽區水土保持局局長鄭全新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報新聞
童迷黑白秀
水源漢江 石聚鄖陽——2017中國·鄖陽南水北調奇石邀請展
2017中國·鄖陽南水北調奇石邀請展
關于在湖北十堰舉辦觀賞石鑒評培訓班的通知
十堰城郊轄區2013年農村低電壓治理成效淺析
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會員單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