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脫貧的哲學方法論研究

2022-01-31 09:47
時代人物 2021年35期
關鍵詞:方略基層干部貧困人口

周 浩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景德 333000)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當中,關于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理念是最為重要的構成要素,同時也是開展脫貧攻堅戰的核心指導方向[1]。從客觀的方面來看,精準脫貧就是不斷的強化精準扶貧工作的力度,不僅要對貧困的人口進行深入的幫扶,讓其逐步的走出貧困的生活,還要保證貧困人口不會再次進入到貧困生活當中,以此來對貧困的問題從根源的層面上解決[2]。如今,我國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精準扶貧工作已經順利完成,但其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總結。通過哲學的方法來對精準扶貧經驗深入的分析能夠與時代發展的需求相適應,進而對人民的生活全面的改善提供借鑒指導意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精準脫貧工作在全面從嚴治黨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和共享發展理念的深入踐行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全面的改善。所以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3]。

實事求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唯物論透視

物質決定意識:精準扶貧提出的理論依據。辯證唯物主義提出的物質決定意識,也就是社會當中不同的個體要想從理性的認知逐步的實現實踐的成功,最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且立足于客觀實際,一切以地點和條件,以及時間為轉移[4]。早在十三五的時期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2020年要全面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我們已經達成了此目標,這也是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的重要階段。從哲學方法的角度來分析以后可以看出,在此種短時間內就完成了艱巨的任務,最為重要的就是使用了科學的方法,而精準也就成為了脫貧成效顯著的關鍵[5]。

問題導向:精準扶貧提出的現實邏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相關理論,都是在實踐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才得來的,所以理論的產生與實踐的推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6]。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是對歷史的扶貧成績進行客觀評價以后而提出的,也是對我國當前的扶貧形式清醒的認知[7]。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通過實施的開發模式的扶貧工作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并且也成為了我國與其他國家扶貧工作的亮點。相關的統計資料顯示,自1980年到2020年,我國已經實現了超過8.7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目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的寶貴經驗對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認識論解讀

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實踐需求。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和目的,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在實踐過程中,人們所獲得的認識總是具體的、歷史的認識?!熬珳史鲐殹被痉铰哉橇⒆阌谖覈敃r扶貧開發的實際,做到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岸?、廣、深”是我國當時貧困形勢的三大特征:一是貧困人口數量多;二是貧困區域分布廣[8];三是貧困程度依然深。在這樣的形勢下,傳統的以縣和鄉鎮為瞄準機制進行的扶貧已不能滿足2020年全國消除貧困的要求。當時實施的精準識別貧困戶,實施精準幫扶,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關鍵所在[9]。因此,“精準扶貧”基本方略是充分理解中國貧困問題的歷史根源與現實挑戰的結果,是立足當時中國貧困問題、凸顯中國脫貧需求、反映中國減貧視角的產物,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中國扶貧脫貧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

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生成路徑。從實踐出發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往復、不斷發展,這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規律,體現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辯證發展過程[10]?!熬珳史鲐殹被痉铰哉窃谖覈L期扶貧開發偉大實踐進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間,就已開始著手探索推進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新模式,促進了當今精準扶貧思想的萌芽。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考察時,首次正式提出了這一嶄新的扶貧思想。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以扶貧開發工作為主題的座談會,對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戰略性的部署,特別是“6·18”“10·16”兩次重要講話,從全局戰略高度提出了“四個切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等新觀點、新思路和新要求,至此,習總書記的精準扶貧思想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到正式形成[11]。

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辯證法體現

把短期脫貧與永久致富統籌起來。精準脫貧實踐的過程中,不僅立足于脫貧目標的基礎上來實施,同時還對短期脫貧的問題及時的解決,構建出可持續發展和長遠的脫貧目標。首先就是對支柱產業全面的發展,將貧困人口的生產和生活的條件不斷的改善。其次在對脫貧項目資金使用的過程中,把脫貧對象增收作為核心,構建出能夠促進脫貧對象自身可持續收入增長的機制和體系,以此來對脫貧以后再次返貧的問題良好的解決。最后是基于對教育和技能等方面的根治統籌的考慮,將貧困民眾自身發展的能力增強和提升以后,更好的避免出現代際傳播的情況。還有就是對貧困鄉村的基層政府建設不斷的加強,讓鄉村政府成為脫貧工作的引領主體,構建出良好的脫貧攻堅工作團隊。

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首先,選拔、任用年輕干部到基層主持扶貧脫貧工作。當時,扶貧、脫貧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在實踐中發揮干部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創新,老干部缺乏干勁、保守、不敢闖、求安穩,將那些群眾基礎好、品行素質高的回鄉務工青年、退伍軍人、地方成功人士、大中專畢業生吸收進入基層組織,發揮他們頭腦靈活、敢闖敢拼的聰明才智,可以為基層建設注入新鮮血液。其次,強化對基層干部的教育技能培訓。分批次組織基層干部進行黨課學習、產業轉型學習、網絡信息知識等常識教育培訓,讓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能成為忠誠、有擔當、有作為的農村科技明白人、致富帶頭人。再次,加強對基層黨員的廉潔教育。定期組織黨員干部上廉潔黨課、觀看警示教育片、開展廉政談話,增強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推進基層黨務、村務公開,激發和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最后,提高基層干部的工資待遇。農村基層干部面臨多重壓力,工作任務繁重,工作待遇卻不高,適當的提高基層干部的待遇,有利于激發基層干部的干勁。而脫貧最終依靠的力量還是貧困人口自身,所以要積極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通過“扶志”激發貧困人口的脫貧主動性,破除貧困人口“不愿”“不敢”的觀念;通過“扶智”增強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能力,各方參與解決“不能”的問題。

構建長效脫貧機制。堅持將基層干部的責任意識有效的調動起來,使用政府的相關優惠政策對困難的群眾開展幫扶工作,實施基礎保障的動態管制,堅持對政策的公平全面的保障。堅持將社會力量調動起來,通過使用社會力量來實施精準脫貧的效率和質量,在對機制和體制進行創新和完善以后,構建出良好的政策環境,例如公益產品的建設和開發,或者是通過使用互聯網公益等新型的項目,給予平臺和信息的支持。堅持將基層服務的能力有效的增強。精準脫貧的對象很多都是殘疾人和孤兒,或者是獨居的老人等,此類人群不僅資本少,且處于生活環境惡略和無人看護的狀態當中,通過使用外部的幫扶不能夠讓其盡早的脫貧,所以要將財政的力量科學的使用,對其基本的生活全面的保障??梢詫⑸鐣胁煌姆諜C構作為載體,使用社會和農戶的綜合模式,將服務的品質提升,例如在對幫扶對象充分認可的原則基礎上,使用財政獎補的方式,讓更多的社會力量介入到特殊人群的幫扶工作當中。除此以外,堅持對常態化和長效的脫貧機制進行全面的創新。實現共同富裕是精準脫貧工作的目標,因此使用文化和教育等不同的脫貧方式,將貧困人口的素養提升,以此來實現扶貧和扶智相融合的模式,將貧困人口的脫貧積極性增強,實現自身生產方式的創新,進而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精準脫貧與生態保護統籌起來。我國在發展的進程當中作為重要的方面就是精準脫貧和生態文明建設,對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來講,自身往往有著很好的生態資源,在早期的脫貧實踐當中往往會使用對資源進行過度的開發,以此來提升經濟的目的,此種方式不僅影響了生態的發展,同時脫貧的效果也相對不良。因此精準脫貧的工作與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的融合,構建良性循環的模式,在脫貧的期間不僅立足于“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發展理念,還始終堅持在發展的過程中保護生態,將生態環境資源作為脫貧的優勢,構建出扶貧脫貧和生態文明建設共同發展的道路。除此以外,對于經濟發展滯后的區域實施精準脫貧的工作,堅持以市場作為核心的導向,立足于產業發展為基礎,同時在制度保障的范疇以內,實現社會和生態以及經濟的共同發展。還有就是在精準脫貧和生態保護的進程中,堅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效的加強,針對綠色的生態作為核心的開發項目,同時使用科了技興農的手段,來提升精準脫貧的效果。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精準扶貧工作是必行的道路,同時也是與每個中國人息息相關的議題,因此只有將發展的全面性深入的落實,立足于21世紀改革開放新局面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不斷強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夠與精準扶貧的基本方略有機的吻合。此外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核心政策也是精準扶貧工作,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直觀展現。

猜你喜歡
方略基層干部貧困人口
價值共識、國際法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方略
有坑沒蘿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讓基層干部“心不安”
基層干部為何“左右為難”
基層干部“累”在哪里?——應當累在服務為民,而不是形式主義
一些基層干部“血不再熱”
隱形貧困人口
“滑塊”模型題解題方略
十八大以來每年超千萬人脫貧
例析交流問題的求解方略
兩個方略做斗爭(有照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