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問題及策略研究①

2022-02-05 09:39李海萍
勞動哲學研究 2022年0期
關鍵詞:勞模工匠培育

李海萍

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被提出,并迅速成為激勵制造業乃至各行各業廣大勞動者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精神力量。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的前沿陣地,在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以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的時代背景下,發揮著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大作用。

工匠精神孕育于古代,最早反映了工匠在勞動中和專業技術上精益求精的精神。從最初講究“簡約質樸、切磋琢磨”到“德藝兼修、以德為先”,再到“心傳體知、師徒相傳”又到“精雕細琢、盡善盡美”,工匠精神內涵的演變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又具有了新的時代內涵和意義。

2020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1)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http://www.gov.cn/xinwen/2020-11/24/content_5563928.htm,2021年3月18日檢索。。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當下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內涵和意義做了最好的詮釋。

一、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問題

為找出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走訪上海多所高職院校,對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當前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還存在泛化、狹義化、淺表化,職業素養中缺乏工匠精神等問題。

(一)對工匠精神認知的泛化、狹義化、淺表化

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社會背景下,高職學生普遍都能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卻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于工匠精神理解泛化,分不清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之間的區別和內在聯系,把工匠精神泛化為一般意義上的勞動精神,抓不住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義。二是對于工匠精神理解狹義化、淺表化,認為工匠精神僅僅是工人、匠人要有熟練、精湛的技藝,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認為工匠精神是制造業中低層次的“藍領工人”、手工業者應該具有的精神,而并不適合從事高層次工作的“白領”和社會精英;認為在當前工業化的浪潮中,過分注重細節和情懷不適合標準化、模塊化、快速化生產的要求,這樣會削弱企業的競爭力,以致不能深刻把握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時代特質。

(二)職業素養中缺乏工匠精神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個體的職業素養上。在踐行工匠精神的實際行動中,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了迷茫,難以認同將來從事的職業,缺乏必備的職業信念,不具備愛崗、敬業、奉獻等基本的職業道德。在學習中學生不能夠系統掌握必備的職業知識,缺乏完善的職業技能,對將要從事的職業缺乏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觀念的影響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長期以來作為社會的思想準則,其強調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倡導的“君子不器”等輕視職業技能的價值傾向深刻影響了人們對工匠的認識。在古代以“士農工商”為序的職業排名中,工匠往往處于社會的下層,被歸為“三教九流”,不被社會所重視,整個社會缺乏對工匠的尊重與認可。

而在當代社會,我國制造業當下雖然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家已處于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階段,但反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幾乎是從零起步的。因此,它講究的是“速度為王”和“實用為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很多時候并不適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今天,我們已經完成了制造業的技術積淀,在個別領域已經從一個追趕者漸漸變成了一個領跑者,因此強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維持領先優勢的必然要求,但在傳統社會觀念下形成的對工匠精神的漠視,加之當下網絡經濟模式下形成的追求“短、平、快”的氛圍,使得當下對工匠精神認知的轉變還需要有一個過程。

(二)高職學校教育的影響

國家層面正式提出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僅有不足六年時間,延伸至學校培育的層面其時間更短,很多高職院校尚未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沒有完備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因而難以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工匠精神培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部分學校專業設置比較陳舊,難以和社會進行有效接軌,難以使學生產生職業認同感;二是專業知識全面、專業技術精湛的“雙師型”教師缺乏,難以給學生傳授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三是學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整體氛圍不濃厚,難以使工匠精神深入到學生內心;四是學校在教學、研究、學生實習實訓中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工匠精神培養體制,難以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工匠精神教育;五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評價機制不健全,難以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三)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

勞動是一切價值的源泉,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精神是每一位勞動者都應具有的精神,是成就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勞動者必備的條件。當下的高職學生絕大多數都是“00后”,在筆者調查的學生當中,獨生子女的比例達到了七成。計劃生育政策下,獨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心頭肉”,是每一個長輩的掌上明珠,兩代長輩共同撫養一個孩子,家長承擔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本該承擔的勞動義務,這就無意中剝奪了孩子的勞動意識、職業意識以及應有的勞動權利。過度的溺愛使學生長期得不到勞動鍛煉,因而難以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職業觀念,也不懂得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首要條件。當一部分學生連良好的勞動習慣都沒有養成, 甚至連自我服務的勞動意識都沒有時,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能是一句空談。再加上這些學生的家長的成長過程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那是經濟發展以速度為王、勞動生產以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為目的的年代,時代因素使重視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成為家長頭腦中的固化思維,無形中也影響了孩子的勞動觀和職業觀念。對勞動價值的膚淺認識導致學生沒有真正將具備良好的勞動素質作為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和缺乏通過各種措施來進一步提高自身勞動素質的意識,再加上沒有一定的勞動實踐活動作為保障,因此他們沒有擁有良好的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這就是必然的。

三、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一)構建正確的價值導向體系,營造崇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

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璀璨的文明成果,弘揚上下五千年歷史中涌現出的“敬業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發炎黃子孫奮發進取、勇攀高峰、追求極致的動力。健全勞動法律制度,讓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有法可依,大力營造尊重勞動、崇尚勞模、培育工匠的濃厚氛圍。提升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的社會地位,提高他們的待遇,挖掘一線工匠中的大國工匠、勞模模范,使之成為社會推崇的明星,弘揚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社會風尚。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工人大軍,鼓勵廣大勞動者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切實提升技術工人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使之成為受尊敬和羨慕的對象。加強知識產權和技術專利的法律保護,積極推動科學技術創新,在關鍵技術和產品上領跑世界,提升“中國制造”的品牌內涵、國際知名度以及行業認可度。構建系統化的勞動教育培養體系,推動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進企業、進機關、進校園,切實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

(二)發揮高職院校的育人主體作用,構建系統全面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高職院校應把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學生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創造各種條件,貫通工匠精神培養的實施路徑和機制保障,培養擁有崇高精神追求和較高人生境界、職業素養與技能并重、“德藝雙馨”的新型技能型人才,成為工匠精神繼承者、傳承人、弘揚者。(2)杜恒杰:《“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現代職業教育》2018年第24期。

1.繁榮校園文化,融入工匠精神

高職校園文化是傳播工匠精神的軟載體,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創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園氛圍,不斷感染、浸潤學生,使之對工匠精神產生共鳴,將其逐漸內化為自身的精神情懷。校園文化建設要明確目標、突出主線、全面開花。校風、校訓、?;?、校歌等作為辦學理念和治學精神的集中體現以及辦學歷史和優良傳統的高度濃縮,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校園文化建設應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成為學校辦學的核心目標,引領師生為之共同奮斗。校園文化主線是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綱領,要體現新時代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時代特質,融入創新元素,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以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為例,將“新時代勞模文化”作為校園文化主線,圍繞紅色基因、工匠精神、創新能力和全球視野四個維度,建立了新時代勞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建設了勞模文化長廊、勞模(工匠)精神教育長廊;成立了大學生藝術團;開設了“城建講壇”“勞模講壇”,為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奠定了基礎。此外,學校還要全面調動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各項軟、硬件設施,創設各種文化場景,讓每一處的校園文化建設都能體現工匠精神的元素。

2.優化專業布局,內化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要與國家對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要求和社會對人才類型的需求密切接軌,切實增強學生所學專業和從事職業的契合度,增加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可,提升職業素養,內化工匠精神。因此,高校專業的設置要勇于創新,及時優化。以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為例,為適應時代發展和城市發展新需求,學校及時調整了專業結構,設置了和社會需求緊密相關的專業,提升了學生的就業對口率。學校圍繞城市建設,對接上海產業發展需要,面向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務三大領域,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調整優化布局,形成了具有“城建”特色、緊密對接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專業布局。專業建設注重瞄準產業鏈和崗位群的發展態勢,確立了專業群與產業鏈、崗位群緊密對應的建設邏輯,通過對相通、相近或相關的專業、技術領域、職業崗位、教學資源等進行整合,確立互聯共享機制,探索各專業群特色發展、內涵發展的建設路徑。圍繞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服務的辦學定位,重點培育一批跨界融合專業,搶占專業建設制高點。學校的專業建設標準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標上海一流,還要努力與世界接軌,推進國際認證進程,讓學生的技能在國際上可交流、可對比、可參照。

3.建設“雙師”隊伍,傳播工匠精神

和其他類型的教育相比,職業院校對教師具有特殊的要求:既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又要有職業指導素質和能力;既要具有寬厚的行業知識、職業理論知識,又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既要具備一定的經濟素養,又要善于在教學中融入經濟知識元素;既要有一定的組織管理、協調能力,還要有相應的適應和創新精神。因此,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理論知識豐富、專業技能精湛、教學能力一流的教師隊伍是培養“大國工匠”的基礎和保障。堅持“引、育、用”多策并舉,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聘請行業專家、企業管理者以及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柔性聘用技能大師、引進高級工匠等各類高層次人才,給師生共同授課,提高課程質量。建立培訓常態化機制,通過選送中青年、骨干教師參加專業理論學習,深入到一線進行技術鍛煉,增強理論和技術水平,提升教學能力。開展在崗教師專業技能比武,強化專業技能培育,提升業務素質與業務能力。建立“傳、幫、帶”機制,“以老帶新”“以老傳新”“以強協弱”“新老互助”,構建一個團結協作的教師團隊。定期開展理論學習、業務交流、座談研討,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為傳播工匠精神奠定基礎。

4.開設多維課堂,培育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第一課堂以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傳授為主,應在教學目標、內容、管理與考核的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意識的培養元素,通過專業的課堂教學進行全面滲透。建立以思想教育、服務實踐教育、勞動教育、職業能力教育為主的第二課堂,創新教學模式,將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培育融入教學中,師生互換角色,翻轉課堂教學,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施教學過程與效果的評估和調整,實現學生線上線下學校的融合,發揮第二課堂主陣地作用。探索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與第一課堂有機銜接,協同第一課堂“以試促優”。通過優創融合,完善以“頂層設計、制度保障、平臺構建、項目管理、學分認證、隊伍建設、推廣培訓”為一體的管理制度,形成新時代大學生素質拓展培養體系,增強學校育人能力。構建第三課堂,將工匠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地貫穿融入,提倡學習和技能實踐的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實踐深化對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的認知。構建專業特色實訓平臺,通過現場教學讓企業專家擔任授課教師,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職業技能,涵養工匠精神。發揮學校特色項目,構建補充課堂,如我校以“新時代勞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為依托,通過建立勞模特聘教授團隊、設置《走進勞?!氛n程、開設“勞模(工匠)精神教育實驗班”等“十個一”項目,有機結合第一、第二、第三課堂,構建以勞模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大思政育人體系,使各領域勞模、工匠技師、企業專家廣泛參與到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學生實習就業、創新創業指導等人才培養環節,增強勞模(工匠)在職業技能、職業規范、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方面對學生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整體校園氛圍,形成“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思想共識。(3)第一教育:《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思政》,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4454736_30593_dyjy.html?app=1&source=1,2021年3月18日檢索。

5.加強實踐教育,歷練工匠精神

加強勞動教育,對學生在校園內的主要學習生活的場所進行網格化管理,開發對應網格的工匠精神育人項目,引導學生參加各種校園活動項目,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專注、務實、精益、創新的學習習慣。開展職業體驗活動,為學生搭建職業體驗的多元學習與互動平臺,引導大中小學生了解職業教育、體驗職業樂趣、展望職業前景、樹立職業理想,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建立以產教融合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訂單培養等實踐教學模式,實現技能培養的核心目標。探索、共建專業和實際應用密切結合的協調創新中心和以管理技能傳承為主導的各類大師(工匠)工作室,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搭建各類資源共享平臺,優化校內實訓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技術、技能學習資源和平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將校內導師教學與校外頂崗實習、產教融合零距離對接,實現實習實訓與實際崗位需求無縫銜接。深化傳統師徒“言傳身教”的傳習方式,探索企業新型學徒制、“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 四位一體新型育人機制和“招生—招工一體化”模式,以產教深度融合為目標,使職業技能的培養與工匠精神的傳承有機結合。

構建“課訓賽練孵”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借助各級各類技術技能大賽平臺,積極辦賽參賽,在校園里形成學習技術、提升技能的濃厚氛圍,實現以競賽促進交流、以競賽開拓視野、以競賽檢驗水平、以競賽磨煉意志的良好機制。成立創新創業學院,逐步完善跨界融合、產品生產、創業孵化、創業投資的雙創服務體系。

推進“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改革,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有機銜接,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拓展學生就業創業本領。

(三)加強家庭勞動精神教育,奠定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礎

勞動是一切價值的源泉,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精神是每一位勞動者都應具有的精神,是成就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勞動者必備的條件。要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工作中,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家長要改變重視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的傳統思維,樹立起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典范,引導子女養成尊重勞動、注重勞動技能養成的習慣,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使孩子主動承擔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勞動的義務,通過勞動鍛煉、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品格,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職業觀念,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礎。

結 論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接軌的有效途徑,“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已成為高職教育的時代使命,是職業教育文化軟實力的象征,關系著高職教育改革創新的成敗(4)李惠娜、馬云騅、郭基偉、李萬泉、王琴:《“工匠精神”視域下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路徑》,《現代職業教育》2018年第12期。。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個長期、系統的浩大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參與。國家要引領并構建正確的勞動價值導向體系,營造崇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通過創設勞動保障制度予以勞動者全面保障;高職院校要發揮育人主體作用,構建系統全面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創新培育路徑,將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學生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之成為工匠精神的傳承者與接班人;家庭教育要注重正確的引導,注重勞動精神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奠定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礎。

猜你喜歡
勞模工匠培育
動物“勞?!备傔x
陜甘寧邊區的勞模運動
90后大工匠
工匠風采
“勞模村”里的幸福密碼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工匠贊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