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勞模工匠精神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①

2022-02-05 09:39劉嚴寧
勞動哲學研究 2022年0期
關鍵詞:勞動院校高職

劉嚴寧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使學生懂得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道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全社會對勞動教育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國現有高職院校1400多所,在校生1000多萬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造就大批高素質勞動者,這就使得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尤為必要和重要。

一、構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實踐基礎和理論來源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勞動教育的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奠定了重要基礎。按照新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發展階段,新中國的勞動教育大致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勞動教育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新中國成立后,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勞動者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社會地位顯著提高,但輕視勞動、鄙視勞動的觀念依然存在。195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出臺《關于高小和初中畢業生從事勞動生產的宣傳提綱》,批判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輕視體力勞動的思想,引導、鼓勵畢業生從事生產勞動,(1)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勞動觀,這體現了新中國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價值導向?;诖?,1955年9月,教育部制定并公布了新的《小學教學計劃》,要求各年級均要開設“手工勞動”課程,每周1節,共計204課時。(2)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第508頁。之后,針對農村勞動力不足和生產力普遍落后的情況,教育部又在小學高年級增設農業常識課,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觀點和習慣,使學生為畢業后從事農業生產做好準備。1958年,教育部黨組提出教育必須與政治、勞動相結合,勞動教育開始和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改造聯系在一起。1963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實行全日制中小學新教學計劃(草案)的通知》,強調為了更好地服務工農業經濟發展,必須加強學生生產知識、生產技能的教育。(3)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第1202頁。應該說,這一時期國家對勞動教育高度重視,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工農業生產和服務思想改造,從根本上說勞動教育還處于從屬地位。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限制,當時勞動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中小學生。1966年,教育部黨組進一步指出要“組織他們學習和勞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有計劃地輸送他們上山下鄉”(4)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第1400頁。。之后,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農村參加勞動,開啟了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這一運動實際上是“以勞動代替教育”,導致勞動與教育分離了,勞動教育變成了沒有教育的勞動。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到十八大之前,是勞動教育地位不斷上升,但實效性不強的階段。早在1977年,鄧小平就指出,勞動教育需要適時、適量進行,不能以勞動代替勞動教育,長時間的勞動會妨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頁。這實際上是對第一階段探索中以“勞動代替教育”的錯誤傾向的糾正。1982年,教育部下發《關于普通中學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試行意見》,首次以獨立文件的形式強調了勞動教育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勞動教育的地位進一步提高。1986年,國家教委將勤工儉學作為勞動教育的主要手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出臺的《“七五”期間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要點》,首次把勞育與德智體美并列提出,(6)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5頁。勞動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1997年頒布的《普通中小學校督導評估工作指導綱要(修訂稿)》,其中教育是否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檢驗中小學辦學水平的標準之一。(7)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91—1997)》,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5—4156頁。2001年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必須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還要把勞動教育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當中。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也明確規定勞動教育課程是必修課程。雖然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勞動教育,不斷完善政策,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和勞動教育落實機制的不完善,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勞動教育長期被忽視的情況,勞動教育并未被很好地落實,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的問題并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第三階段,黨的十八大至今,是勞動教育在新時代“五育并舉”教育體系中落實落細的新階段。早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非常重視勞動和勞動教育,在《之江新語》中他先后指出:“靠勞動創造財富,讓知識成為力量”(8)習近平:《之江新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頁。,并要求基礎教育“不僅要開發學生的智力,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9)習近平:《之江新語》,第162頁。。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尊重勞動”列為四個尊重之首,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2013年“六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各族少年兒童代表共慶“六一”國際兒童節時的講話中勉勵廣大少年兒童,“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你們從小就要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幫著做,公益的事爭著做,通過勞動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磨煉意志、鍛煉自己”(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頁。。2015年“五一”勞動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要教育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創造,通過勞動和創造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11)習近平:《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性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535.htm,2021年8月28日檢索。。2015年教育部聯合少工委、共青團中央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堅持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抓好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完善勞動教育的保障機制,特別強調突出勞動的綜合育人功能,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新時代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12)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民日報》2018年9月11日第1版。這一論斷從根本上確立了勞動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公布,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http://www.gov.cn/xinwen/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1年8月28日檢索。?!兑庖姟穼趧咏逃闹卮笠饬x、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基本內涵、總體目標、課程設置、內容要求、評價制度、支撐保障能力、組織實施等做出了明確要求,成為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基本遵循規則。

二、當前國內對勞動教育的探索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國內理論界、教育界對勞動教育的研究大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在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中凸顯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楊德廣教授認為我國的教育目標,很長一段時間忽視了“勞”,把勞動教育排除在培養目標之外。許多學生不會勞動、不愛勞動。習近平總書記把教育目標的“四育”提升到“五育”,把“勞育”作為五大目標之一,構建德、智、體、美、勞的大目標,非常必要和及時,意義十分重大。(14)楊德廣:《構建德智體美勞教育體系》,《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11日第6版。徐長發教授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需要勞動教育的奠基?!耙詣跇涞?、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重要特征。勞動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點和凝結點。(15)徐長發:《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展的邏輯》,《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檀傳寶教授強調要正確理解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的關系,在學校教育中,勞動教育更多的是要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日常教育生活去實現。(16)檀傳寶:《開展勞動教育必須解決好的三大理論問題》,《人民教育》2019年第17期。

(二)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勞動教育的經驗總結與前景展望

宋乃慶等提出“五階段”說,勞動教育政策發展歷經探索、發展、調整、再探索、再加強五個階段。在政策變遷中表現出:以社會需求驅動發展的動力機制;在搖擺和斷裂中曲折發展的變遷形態;將勞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貫穿始終的發展線索;以政府為主導自上而下的推進過程保障。(17)宋乃慶、王曉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發展:回眸與展望》,《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年第2期。張鵬飛等提出“四階段”說,即勞動教育政策大致經歷了促進工農業生產、服務思想改造、助力現代化建設和彰顯個體價值四個階段。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呈現出以下態勢:從注重生產勞動向注重腦體并重轉變;從注重國家需要向注重個人發展轉變;從注重單一技能向注重綜合素養轉變。新時代推進勞動教育的深入發展,須樹立多維目標共生的教育價值取向,制定多元主體聯動的政策實施體系,構建明確、靈活的課程開發方案。(18)張鵬飛、高盼望:《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與展望》,《當代教育科學》2020年第2期。胡斌武教授提出“三階段”說,即新中國勞動教育研究經歷了初步探索、日漸繁榮、縱深發展三個階段,新時代勞動教育研究應聚焦于探究勞動教育體系設計,加強勞動教育課程開發,探討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勞動教育協同創新,健全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等。(19)胡斌武、沈紫晴:《勞動教育研究70年:回顧與展望》,《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三)準確把握當前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劉向兵認為當前高校勞動教育存在三大問題:一是“混同化”“淺層化”,對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區別研究不夠;二是“有勞動、無教育”,將勞動和實踐活動等同于勞動教育;三是“一招鮮”“單打一”,對勞動教育的系統建構不夠。(20)劉向兵等:《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筆談)》,《中國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柳友榮認為高校勞動教育的三“非”傾向須關注:一是勞動教育“非教育化”傾向;二是勞動課“非課程化”傾向;三是勞動教育實踐“非專業化”傾向。(21)劉向兵等:《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筆談)》,《中國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周光禮則認為當前高校勞動教育中存在四個突出問題:一是對高校勞動教育的理解不透徹、不到位;二是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的課程定位不是很明確;三是高校勞動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脫離專業、脫離實踐等問題;四是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還沒有建構起來。(22)劉向兵等:《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筆談)》,《中國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

(四)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路徑探索

楊德廣教授提出,在教育大體系構建中,應借鑒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效的學工、學農制度,加強勞動教育。大學應拿出一定的時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農業勞動、工業勞動,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去體驗、去感悟、去錘煉。(23)楊德廣:《構建德智體美勞教育體系》,《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11日第6版。孟國忠提出扎實推進高校勞動教育的著力點:強化思想引領,凸顯勞動教育的導向性;激發學生活力,強化勞動教育的認同度;凝聚教育合力,強化勞動教育的協同性;豐富教育形式,強化勞動教育的親和力。(24)孟國忠:《新時代扎實推進高校勞動教育的著力點》,《中國高等教育》2019年第21期。雷虹等提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原則和具體路徑:在全員參與的格局下,注重主體作用的發揮;在全程滲透的進程中,注重關鍵階段的謀劃;在全方位推進的體系下,注重重點維度的強化。(25)雷虹、朱同丹:《以學生為中心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的意蘊解讀及路徑選擇》,《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3期。孫會平、寧本濤等以“五育融合”為出發點,探索勞動教育的新路徑:以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綜合核心素養與學業能力的提高,以勞樹德;以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對其他學科課程的掌握,以勞增智;建立勞動教育實施協同創新體系,以勞育美;教育治理重心下移,持續進行實踐基地和法制建設,保障勞動教育有效可持續實施。(26)孫會平、寧本濤:《五育融合視野下勞動教育的中國經驗與未來展望》,《教育科學》2020年第1期。廖輝提出了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化實施的有效路徑,即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化一體化協同實施,有利于實現勞動的教育價值和教育的勞動價值,從而優化課程結構,發揮課程的整體功能,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強調綜合性,加強選擇性,確保均衡性,實現開放性,重視主體性。(27)劉向兵等:《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筆談)》,《中國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張有奎認為高校勞動教育的核心在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一是教育學生形成對各種新勞動現象的正確看法;二是強調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是人的本質性活動;三是強調勞動解放。(28)劉向兵等:《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筆談)》,《中國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

三、國外勞動教育的實踐為我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提供了他山之石

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國都把勞動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這對于我國勞動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美國學校勞動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和尊重勞動的精神,美國大學廣泛開展服務學習。如新澤西理工學院在每學年的春假、暑假、寒假甚至周末假期都會開展“假期項目”,安排學生去校外考察,讓學生與被服務者短期內近距離地生活在一起,合作應對當地社區必須解決的問題。普林斯頓大學的工程學教授曾帶領一群學生開展貧困社區家庭節能項目,該小組向社區居民傳授如何利用太陽能節約家庭燃料開支。通過社區參與,學生不僅學會了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還懂得了在學校里學到的理論知識對于環境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強化了自己的公民責任意識(29)谷賢林:《美國學校如何開展勞動教育》,《人民教育》2018年第21期。。

德國有一個獨具特色的、發達的職業技術教育系統,“雙元制”的職業學院是典型形式,這些職業學院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政策,為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培訓出大批熟練工、技術員、初級工程師,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德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實用型的職業技術人才,他們在理論方面雖低于一般本科院校畢業生,但在實踐方面卻大大高于一般本科院校畢業生,有相當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學生在校期間要學習和實踐工業、農業、商業的各種實用技術,他們善于把各種構思和設想變為現實,善于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30)袁韶瑩:《德國和日本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主要經驗及發展趨勢》,《黑龍江高教研究》1997年第3期。

日本《學校教育法》第三章第三十六條規定,學校以“培養關于社會所必需的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尊重勞動的態度,以及選擇適應個性的就職能力”為任務。大阪大學的經驗是建立基礎工學部,克服重理論輕實踐、脫離生產勞動的弊端,改革教育方針,貫徹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注意培養學生的生產勞動技術和動手實踐能力。巖手大學的經驗是成立新型的農學部,為地區農業生產服務,具體舉措是更新辦學思想,實行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組織師生到農村去,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改革教師隊伍,聘請有經驗的農民為農學部的兼職講師,讓他們走上講壇,講授各種實踐性課程;改革課程設置,使基礎課教學與專業課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31)袁韶瑩:《德國和日本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主要經驗及發展趨勢》,《黑龍江高教研究》1997年第3期。

芬蘭勞動教育在課程設置和評價標準方面有著較為成熟的體系,包括手工課、家政課、編程課及綜合課程等。手工課主要包括兩大門類:一類為針織、縫紉、布藝等在內的“輕手工”課程,另一類為木工、金屬技工、電子等在內的使用機械設備的“重手工”課程。芬蘭規定家政課是七—九年級的必修課程,每周至少1小時。主要涉及三個主題:一是食物選擇與食品制作;二是與生活起居相關的知識和能力;三是家庭消費和理財能力。每所學校每學年需保證開設一門每周一課時的綜合課程(跨學科項目課程),要求貼近實踐、貼近社會,以問題或現象為導向,反映出勞動教育的特點??梢耘c手工課結合,以學生完成某一作品為結果導向。芬蘭勞動教育不僅注重孩子對于某種具體技能的學習與掌握,讓孩子學會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并且還發展了孩子的技能以及實現了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

國外高校勞動教育的成功經驗為我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也是開展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他山之石。

四、基于勞模工匠精神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大中小學的勞動教育作了貫通性、體系化的要求,將勞動教育納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奥殬I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其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于16學時?!?3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http://www.gov.cn/xinwen/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1年8月28日檢索?;谶@一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要立足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和大中小勞動教育一體化的雙重視域,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突出問題進行前提性思考,辯證分析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優勢與短板,以勞模工匠精神為引領,建構理論課與實踐課、線上與線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向融通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一)立足自身定位和資源優勢,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傳承為基點開展高職院校勞動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責任,即高職院校的定位就是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2019年初,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鄉新增勞動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33)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21年6月21日檢索?!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我國發展職業教育提出了“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的要求。無論是德技并修、工學結合,還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都內含著勞動教育的要求。不論是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還是造就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都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高職院校中的具體實踐,需要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體系中完成。相比較于普通高校,勞動教育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意義。

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資源。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技術性,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關于實習實訓的明確要求和具體安排,實習實訓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中雙師型教師所占的比重較大,為依托實習實訓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師資力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特色,決定了高職院校在校內擁有豐富的實習實訓設施,并在相關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性質的實驗實訓基地,有的還是國家、省市級的開放性實訓中心、實訓室,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場所和空間。

基于以上定位和優勢,高職院校應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傳承為基點開展勞動教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與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勞動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定位具有高度契合性。2017年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強化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教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導產業工人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培育健康文明、昂揚向上的職工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示范導向作用”(34)求是網:《總書記一貫倡導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http://www.qstheoy.cn/zhuanqu/2020-11/25/c_1126785672.htm,2021年6月21日檢索。的要求,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并列在一起。2020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做了科學概括:“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35)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11/t20201125_145180.shtml,2021年6月21日檢索。他還提出“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36)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2011/t20201125_145180.shtml,2021年6月21日檢索。。勞動教育要突出勞模工匠精神,能夠適應高職教育特點和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實際,有助于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觀念,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勞動技能,使他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因此,在勞動教育中突出勞模工匠精神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價值引領和典型示范作用。

(二)構建符合高職院校特點的勞動教育體系

為了有效地整合、優化高職院校的各種勞動教育資源,各高校有必要建立理論課與實踐課融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貫通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同時教師也要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勞動教育效果評價,真正把勞動教育落實落細,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助力加油。

首先,要促進勞動教育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融合。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理論教育,也不是簡單的實踐教育,而是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育。這就要求勞動教育中的理論課和實踐課不能是“兩條渠”“兩張皮”。一方面要精準定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理論課。勞動教育理論課不是簡單的、一般的理論教學,要堅決防止沒有勞動的教育,必須從理論上闡明勞動這一實踐活動對個人的成長成才、對社會發展所具有的根本性、決定性作用,同時培育勞動精神,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也是勞動教育理論課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當前而言,要解決好勞動教育理論課存在的課程性質不明、功能定位不清等問題,則應以從理論上闡明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重點,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從理智上理解勞動、認同勞動;從情感上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在行動上熱愛勞動、積極勞動。這也可以概括為“勞動幸福觀”,“將‘勞動有幸?!畡趧訛樾腋!畡趧右腋!畡趧幽苄腋!恼呓y一起來,給人們說透其中的道理,才是培育勞動精神最好的途徑”(37)何云峰:《用有效的勞動教育培育勞動精神》,見何云峰主編:《勞動哲學研究》第3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349頁。。另一方面要積極拓新勞動教育實踐課,堅決防止以勞動取代教育的簡單做法和“無教育的勞動”的錯誤傾向。在過去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教育者經常把勞動教育簡單等同于讓學生參加勞動、干活,甚至把勞動作為懲戒學生的手段。比如罰做值日勞動是小學班主任常用的辦法,這種所謂的勞動教育不僅不利于學生正確勞動觀念的形成和勞動精神的弘揚,甚至讓學生厭惡、逃避勞動,違背了勞動教育的初衷,也無法達到勞動教育的目標,只會讓學生憎惡勞動、逃避勞動。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形式上沒有突破、本質上沒有抓牢、內容上沒有貫通、特色上沒有形成優勢等問題,各高校要利用好勞模(工匠)實踐基地、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探索“知、情、意、行、神”的勞動實踐教育進路,通過設定階段性勞動目標,開展勞動競賽、進行勞動成果分享等實踐,吸引學生,讓勞動教育實踐課成為學生追捧、真心喜歡、受用一生的課程。

其次,要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貫通,實現勞動教育的同向同行。勞動教育在五育并舉的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與其他四育具有密切關系,學界概括為“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耙詣跇涞隆币馕吨鴦趧咏逃龝Φ掠鸬椒e極的促進作用,這也就要求思政課程建設作為德育主陣地和主渠道,必須重視勞動教育,實現與勞動教育的協同。實習實訓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依托,顯然屬于專業課程的范疇,專業課程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同時,也有開展課程思政的任務。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實習實訓、頂崗實習不僅要關注勞動技能的教育與培養,也要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勞動習慣的教育與培養,這就要求在勞動教育中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協作、同向同行,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貫通中實現勞動教育在各類課程中的全覆蓋。具體可以通過組建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結合的跨學院教學團隊,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做到有教育的勞動和有勞動的教育的有機結合。

最后,要實現創新教學方法與創新效果評價的統一。勞動教育不同于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它強調的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辯證統一,找準當代青年大學生在勞動認識上的誤區,直面深層問題,結合勞模工匠案例教學、混合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現場教學等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勞動教育中的顯性主體,引導學生形成對勞動的直觀體驗、理性認識,形成對勞動本身更為全面、準確、辯證的理解,讓學生在勞動中受教育,在教育中體會勞動的價值,達成對勞動的知情意的統一,達成對勞動的認同、崇尚、熱愛、力行,最終使每一個學生都“愛勞動、會勞動、懂勞動”。高校要積極構建勞動教育效果的評價體系,以評價指揮棒引導勞動教育在正確的軌道上前進。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事實評價與價值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突出以知識傳授、思想引導、實踐轉化、教學研究、精神培育為一體的內容評價體系以及專業教師、思政教師、勞模工匠、社會、學生、用人單位共同參與的評價主體,形成對教學效果的系統性評價,發揮其在升學、就業、崗位晉升等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歡
勞動院校高職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
戰“疫”期間基于高職線上教學的分析與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