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①

2022-02-05 09:39黃黎明王歡歡
勞動哲學研究 2022年0期
關鍵詞:農業院校勞動農業

黃黎明,王歡歡

高等農業教育在服務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和引領性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學界對于勞動教育在高等農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相關認識和研究成果相對較少,筆者通過查閱文獻得知關于高等農業教育的論文僅寥寥數篇。在我國全面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回顧高等農業教育實施勞動教育的具體實踐,把握勞動教育規律,總結勞動教育經驗,探索新時代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新原則和新舉措,對培養和引導農林學生樹立知農愛農為農的情懷、推動高等農業教育內涵式創新、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歷史溯源

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高等農業教育改革事件和相關研究成果,我們系統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歷史脈絡,以期為新時代高等農業教育拓展勞動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提供必要借鑒。

(一)學習借鑒蘇聯模式階段

為改變舊有高等教育體制不適應新中國建設需要的狀況,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對人才的需求,1952年教育部針對當時全國43所農學院校存在的地區分配不均、系科設置重復、不能適應農業生產需要和教學嚴重脫離農業勞動實際等問題開展了改革調整工作。為培養具有較為全面知識體系的農業專門人才,國家充分借鑒蘇聯辦學模式,著重強調學習蘇聯先進農業科學的重要性,提出及時總結廣大農民的豐富經驗并在教學內容上使其與農業生產勞動緊密結合的要求,廣泛吸收農業生產勞動模范和積極分子,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最初形式。

1954年,在第二次高等農業教育會議上,曾昭掄、楊秀峰等人指出,兩年來高等農業學校學習蘇聯先進的農業科學思想和教育建設經驗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學校仍存在著教學嚴重脫離農業生產實際和缺少總結廣大農民群眾生產實踐經驗的情況,少數學生還存在著不遵守勞動紀律、輕視勞動等政治思想問題。因此,農林學校學生的培養既要堅持專業技術教育原則,又要結合農林漁牧生產特點,要充分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學校要通過加強專業思想教育、健全學校農場機構等舉措,做好學生的生產實習工作,教導學生親自動手,深入農民群眾,進行熱愛勞動與走進勞動人民的教育;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點,培養他們成為全面發展、體魄健全、敢于勞動、不怕苦難的堅強戰士,以便農林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況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技術措施指導不同條件下的生產實踐,切實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水平,逐步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1)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97)》,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389、397頁。雖然通過生產實習和勞動政治思想改造,我國高等農業教育事業有了較快發展,培養了一批基本適應農業經濟建設需要的農業建設人才。但此次教育改革沒有結合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實際,全盤照搬蘇聯的辦學經驗,勞動教育主要表現為生產實習和思想政治教育兩種形式,所以其并未作為獨立的科目納入高等農業學校新學制的暫行規程和教學計劃中。

(二)教育大革命與調整階段

1957年,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今后的教育方針,應該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身體健康的勞動者……高等學校中也應該加強勞動教育?!?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周恩來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頁。1958年,為擺脫教育戰線脫離生產和實際的局面,中央明確提出了“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3)人民出版社編輯部編:《毛主席論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1頁。的教育方針,全國高等農業學校圍繞這一方針開展了“教育大革命”。而后,李先念、薄一波等人在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報告中提出,農業學校應有步驟地實行勤工助學、半工半讀教育制度,“逐步地同當地的農業合作社訂立合同,經常使學生和教員適當地輪流到農業合作社勞動,幫助農業合作社進行技術改革”(4)李先念:《關于1957年國家預算執行情況和1958年國家預算草案的報告——1958年2月1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58第7期,第159—179頁;薄一波:《關于1958年度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1958年2月3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58第7期,第180—206頁。。他們認為這是符合體腦勞動相結合的原則,是使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措施,有助于糾正學生輕視體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錯誤思想,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和良好的勞動習慣,使學生形成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同時,“根據中央‘要求農林大專院校一律遷往農村、林區舉辦,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精神”,1958—1960年三年間,各高等農業學校曾兩次組織師生下放勞動鍛煉。(5)農業部科技教育司:《中國農業教育50年回顧與展望(1949—1999)》,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但因政治上開展“拔白旗”的群眾性運動和對“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方針的片面理解,學校否定了理論教學和課堂教學的主導性作用,過分強調農業生產勞動,嚴重違背了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1961年9月,為糾正“大躍進”以來“左”的錯誤,中共中央決定在教育上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中共中央在《關于討論和試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的指示》中提出,三年以來的高等教育中存在著勞動過多、對勞逸結合的管理注意不夠、教學質量下降等缺點,今后應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正確處理生產勞動、科學研究和社會活動之間的關系。文件中還提出了必須根據專業特色確定生產勞動內容和方式的相關要求,其中包括: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實踐一般為一個月至一個半月,嚴禁把生產勞動作為懲罰手段,并且在教學計劃以外和假期期間不得向學生布置勞動任務。(6)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97)》,第1059—1066頁。經過調整,各高等農業學校相繼制定了勞動教育的培養計劃,采取了不同方式和措施,在“三基”學習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與具體實際的聯系,以上舉措在一定時期內推動了高等農業學校的教育改革,有效地培養了農林學生的勞動觀點和群眾觀點。

(三)路線偏離與恢復重建階段

早在1958年8月,江西省委就創辦了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該校實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的教勞結合的教育政策,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農林人才。毛澤東曾對高等農業學校試行半工半讀、勤工助學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結合的方式給予了充分肯定:“你們的事業,我是完全贊成的?!?7)人民出版社編輯部編:《毛主席論教育革命》,第14頁。1965年,農業部黨組在《關于全國高、中等農業教育會議的報告》中指出,1958年以來開展的“半農半讀、社來社去”的勞動教育,推動了教學同生產勞動的結合,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使學校和農民的關系更加密切,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8)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97)》,第1359—1360頁。盡管“半農半讀”的勞動教育制度在做法上有待商榷,但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改革路徑可以說是一次全新的探索,然而試行不足一年,便因“文革”而終止?!拔母铩敝袆趧咏逃淖饔煤鸵饬x被盲目擴大,甚至出現“唯勞動,讀書無用”的極端傾向。高等農業學校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勞動教育也逐步淪為階級斗爭的犧牲品,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制度探索嚴重偏離主線。

1978年,鄧小平同志指出:“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9)《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110頁。同年12月,《人民教育》在評論員文章《整頓和發展高等農林教育刻不容緩》中提出,“如果農業院校還是用陳舊不堪的儀器設備訓練學生,只用鋤、鐮、鋅之類的小農經濟的工具去勞動,很難培養出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的人才”(10)本刊評論員:《整頓和發展高等農林教育刻不容緩》,《人民教育》1978年第12期,第26—28頁。,為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培養農科人才,必須裝備農業科學武器,使教學和科研同現代化生產勞動相結合。與“文革”期間相比,高等農業教育中勞動教育的階級政治改造功能逐漸淡化,技術技能的作用得以提升。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就新時期的新特點,提出高等農科學校應積極探索、開辟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多種形式和渠道,組成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建立實踐和勞動網點,形成固定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基地,注重勞動教育與革命傳統、日常生活勞動、農業專業特色以及社會實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使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實踐迅速轉入正常發展軌道。為服務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高等農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各高等農業學校主動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的形勢,堅持為“三農”服務,拓展辦學思路。同時,它們也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改革,努力建設農林實踐教學基地,為拓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知識分子與工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11)周遠清:《堅持為“三農”服務的辦學思想 加快高等農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國農業教育信息》1997年第2期。

綜上所述,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經歷了探索學習到恢復重建的歷史進程,雖然因社會環境變遷和歷史因素的影響,高等農業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整個過程經歷了一系列的曲折,但勞動教育始終是高等農業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我國農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二、新時代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價值意蘊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2)教育部:《大中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2020年7月9日檢索。新時代高等農業院校重視并努力實現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緊密結合,這是繼承和弘揚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勞動觀和教育觀的時代需要,是培養卓越“三農”人才的客觀需要,也是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要。

(一)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是繼承和弘揚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觀的時代需要

“個人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不在于他們有思想,而在于他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頁。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不僅是人類起源的終極根源,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基礎條件。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精辟地論證了勞動使猿進化成人的決定性作用,“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88頁。。當然,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實踐基礎上的教育環節,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界定勞動教育的基石,正如馬克思曾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指出的:“在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嚴格調節勞動時間并采取其他保護兒童的預防措施的條件下,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15)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1頁。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勞動,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是人類所處時代必不可缺的需求。

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農業院校不同時期教育發展的精神實質始終是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既體現出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教育觀的傳承性,又體現出社會主義國家高等農業教育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新時代要確保實現鄉村振興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對崇尚勞動、熱愛農村、扎根基層、服務振興的高素質的農業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高等農業院校應始終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觀的理論根基,繼續秉承黨和國家實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實現勞動教育時代價值和勞動教育歷史實踐的有機統一。

(二)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是培養卓越的“三農”人才的客觀需要

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勉勵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倳洀娬{的強農興農,既是全國涉農高校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責任和擔當?!靶聲r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16)習近平回信寄語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以強農興農為己任》,http://www.xinhuanet.com/2019-09/06/c_1124967712.htm,2021年2月2日檢索。習總書記的回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高等農業教育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為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綱領。然而,長期以來,社會成員對“學而優則仕”進行了錯誤的解讀,他們認為學習優秀就可以去當官,以致忽視了“勞心”的知識學習與“勞力”的實踐活動之間的辯證關系。伴隨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的全面轉型,市場經濟與傳統價值的沖突引發了一些農業院校的學生方面追求個人利益、貪圖享受、輕視勞動和農業勞動者、不愿意到農業農村生產第一線以及難以融入工農群眾等令人擔憂的狀況。

實踐證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每個發展階段中教育與生產勞動的準確結合,既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時代,高等農業院校學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而高等農業院校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基地,應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培養一批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高端人才,推進我國“三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要讓培養出的“三農”人才真正“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就必須把勞動教育作為高等農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常抓不懈,始終將“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以勞創新”的勞動教育理念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立德樹人的崇高使命”。(17)黃黎明、顧春華、馬前鋒:《我國勞動教育發展的時空轉向與未來展望》,《職業技術教育》2020年第10期,第6—12頁。

(三)高等農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是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要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蔽覈摹叭r”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現代化、農村的美麗生態、農民的美好生活,也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進入新時代,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鄉村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為突出,該問題表現在農業供給質量有待提高、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突出、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等方面。而實施鄉村振興、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改革的短板,關鍵在于破解人才瓶頸,補齊短板的基礎在農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農業教育。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應“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1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人民日報》2018年2月5日第1版。。

因此,在新時代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大背景下,高等農業教育迫切需要根據我國現階段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牢固確立與新時代勞動教育緊密結合的指導思想,堅持面向農業和農村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以期培養熱衷于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的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使他們更好地為農民服務。近年來,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要講話精神,高等農業院校結合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教學改革,采取緊扣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創新舉措以及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農業實訓基地、拓展校企合作平臺、設立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畢業生鄉村頂崗實習、營造校園農耕文化氛圍等多種舉措對農林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

三、新時代高等農業教育實施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和舉措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我國政治體制和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改革與發展,高等農業教育實施勞動教育的整個過程在內容和形式上既有失敗的教訓,也有成功的經驗。但為滿足不同時期的建設需要,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始終秉承社會主義辦學初心,牢記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歷史使命。新時代,為建設好更多富有中國特色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農業院校,我國高等農業教育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注重傳承和發揚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在此基礎上明確高等農業院校實施勞動教育的基本原則,自覺站在時代前列,與時俱進,為推進勞動教育方式、方法和理念的改革創新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導和意見。

(一)在勞動教育普遍性的基礎上彰顯特色性

基于大學生群體本質的一致性和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特色性,高等農業教育只有在準確把握勞動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關系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將新時代勞動教育貫徹到實處,“避免出現形式化、淺層化與泛化的問題”(19)王瑩、王濤:《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路徑優化研究》,《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8期,第67頁。。

一方面,從大學生的主體性看,高等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具有一般性,其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銳意進取的勞動精神、盡心竭力的勞動態度、創新創造的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勞動意識。因此,高等農業院校首先要明白勞動教育同理論知識教育一樣,是專業素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農業院校應該在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尊重勞動教育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有機統一,杜絕勞動教育的偏差,謹防盲目夸大勞動教育和實施勞動教育的風險,實現教育與勞動、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高等農業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另一方面,從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方面來看,高等農業院校具有較為完備的涉農專業體系,涵蓋了農林牧副漁等農學專業大類,它們是引領社會主義農業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領域的“頂梁柱”,更是立足當下中國農業發展實際,建立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保障。因此,高等農業院校實施的勞動教育又具有獨特性。學校應根據涉農辦學特色和地域性特色,結合勞動教育課程、學科專業教育,或者通過校內外勞動文化宣傳和勞動實踐活動的滲透,使學生養成努力掌握農業科學知識的勤奮精神、自覺服務農村和農業的奉獻精神、立志到鄉村和涉農行業工作的奮斗精神。

(二)在勞動教育傳承性的基礎上突顯時代性

歷史總是在時代的傳承中不斷積淀深厚的底蘊,而時代也總是在傳承歷史中不斷邁向嶄新的征程。新時代高等農業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全過程,實際上是對勞動教育本質認同的回歸。它既傳承了中華民族“耕讀傳家久”的傳統優秀勞動文化觀念,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勞結合”的思想引領性。

從勞動教育傳承性層面而言,高等農業院校應始終將“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優秀理念作為勞動教育的文化傳承基因,使學生明白“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20)習近平:《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4月29日第1版。。與此同時,高等農業院校也要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農業教育與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正確經驗和失敗教訓,始終堅持農業知識教育與農業生產技術教育緊密結合,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勤工助學、公益服務性活動和農業生產實習實踐等形式,啟發學生明白“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是靠勞動創造出來的”的深刻道理。

從勞動教育時代性層面而言,新時代開啟新的征程,農業教育不僅要回首過去,更要立足當下,展望未來;不僅要面向中國,還要面向世界。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對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的平穩運行具有直接影響。經過長期努力,我國農業在農產品數量上已總體滿足食用、飼用、工業用和國民經濟其他用途的需求,而在農業產業效率和質量上與世界農業強國相距甚遠?!半x開了科學技術這個結合點,教育與生產勞動之間的結合也就失去了中介?!?21)曹伯祥:《實行高等農業教育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的思考》,《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因此,面對世界農業科技競爭激烈的緊張局勢,高等農業院校在不斷學習西方國家勞動教育先進成果的基礎上,應堅持把科學技術作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核心要點,正確處理好高等農業教育、農業科學技術與勞動教育之間的關系。高等院校還應通過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的銜接,不斷創新勞動教育的形式,同時搭建網絡空間、虛擬環境教育情景,鼓勵農林學生運用多元交叉學科知識,開展創造性農業勞動,從而促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讓學生在勞動中不斷增強自身的農業技術能力和務農的興趣,激發其創新創造活力。

(三)在勞動教育工具性的基礎上展現價值性

勞動教育的功能一方面表現為它的工具性、服務性,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它的價值性?!肮ぞ咝允莾r值性的實現前提,”離開了工具性,價值性的實現將無從談起。反之,“價值性又是工具性的依托和歸屬”,在從事工具性的勞動實踐中,人將利用所獲得的知識能力來超越現實對主體的規制,進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22)馬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張力何以衡平?——職業教育加強職業技能和人文精神綜合培養的理論機理與實踐探微》,《職業技術教育》2018年第33期。由此,新時代高等農業院校實施勞動教育有必要認清二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當然,勞動教育的工具性絕不意味著勞動教育是一種傳統意義上將農業勞動作為懲戒手段而獲得思想改造的工具,也不單意指以往工業社會中為追逐最大化社會經濟效益而僅以培養農林學生的技術和能力熟練度為終極目標的教育。它是指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五性一體”的綜合性教育,目的在于展現勞動教育的價值性,培養農林學生適應未來農業發展的意識形態、認知能力和自身終身發展所需的服務“三農”的專業能力、人格品質等職業素養。正因勞動教育有著滿足個人生存和服務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高等農業教育才要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構建多元、多領域協同平臺,結合農業農村公益性活動和學校專業性學習,建設校辦農業科技園、工廠、農場與校外對口農村工作點、農村社會實踐基地等多樣性的勞動實踐場所,提升農林學生的勞動技能和本領,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付出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

同時,高等農業院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性也并非指單純的精神性功能。突顯勞動教育的價值性實質在于更準確、有效地發揮農林學生為農業服務的奉獻精神,即服務社會的價值性功能。因此,高等農業院校的勞動教育要注意避免過于注重勞動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視了其價值性,不應過于強調工具性以滿足個人的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而應更注重價值性以滿足社會的長遠利益和國家的整體利益。的確,勞動是關乎個人謀生的重要手段,但更是國家得以發展的重要保障。勞動者通過勞動教育掌握嫻熟的勞動技能并將其運用到勞動生產實踐中,這不僅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條件,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進而使人的勞動從謀生階段向體面階段邁進。立足新時代,高等農業院校要準確把握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引導學生牢固樹立以勞動奉獻社會的思想觀念。高等農業院校也要堅持育人導向和育人規律,通過農業勞動實踐和勞動文化熏陶來培養農林專業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優秀品格,使農林專業學生養成不畏艱辛、吃苦耐勞的精神,并進而擁有立志農業、扎根農村的濃厚情懷和堅定意志以及服務農村和振興鄉村的真才實學,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農業院校勞動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高等農業院校寵物專業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平臺的構建與實踐
高等農業院校學科專業優化調整研究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卓越“三農”法治人才培養路徑探析
熱愛勞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