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對勞動的挑戰與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回應①

2022-02-05 09:39
勞動哲學研究 2022年0期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人工智能

薛 峰

毋庸諱言,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如何有效規避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異化現象,將其積極效用充分發揮是學者應該關注的問題。人工智能對人類勞動的挑戰按橫向邏輯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遠期挑戰,按縱向邏輯可從主體(勞動者)、中介(人工智能技術)和客體(人類社會)三個方面來分析。無論采取哪種分析模式,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會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如何運用勞動邏輯來應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盡量避免人工智能現實應用場景中異化現象的發生,將是馬克思勞動理論在智能時代面臨的一大重要課題。

一、人工智能對勞動的挑戰

針對未來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有的學者認為,智能化社會將面臨對傳統概念框架、思維方式、隱私觀、生命觀、身體觀、就業觀、技術觀等十方面的挑戰,(1)成素梅:《智能化社會的十大哲學挑戰》,《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0期。隨后還會帶來人類自由意志的失控,(2)黃欣榮:《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有的學者則認為人工智能將會成為威脅人類文明的科技之火,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負面效應可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近期危害是會導致大規模的失業現象,此外,如果將人工智能技術用作軍事化用途,則將改變戰爭的形態,造成的危害不亞于原子彈對人類造成的傷亡,中期威脅則可能是人工智能擺脫人類控制,甚至開始反叛人類,遠期威脅則是會出現至善全能的人工智能從而消解人類的生存意義。(3)江曉原:《人工智能:威脅人類文明的科技之火》,《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0期。

這些關于人工智能負面效應的相關表述雖然內容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于人工智能負面效應的分析可以遵循以下兩個邏輯:橫向邏輯和縱向邏輯?!皺M向邏輯”意味著按照時間的思維方式,對人工智能負面效應的分析以時間軸為準劃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基本時間節點。圍繞時間邏輯順序分析的優勢在于,人們可對人工智能造成的現實的不良影響有一個橫向的清晰判斷,并且能夠根據時間節點準確提出應對的措施,從而使公眾避免陷入過度恐慌的境地?!翱v向邏輯”則是按照空間的思維方式,從主體、客體和中介三方面來對人工智能的負面效應進行分析。例如,從主體層面來說,人工智能的異化會導致使用人工智能產品的人類主體地位的喪失,從而威脅人類的地位和生存意義;從客體層面來說,人工智能的濫用,特別是軍事化的用途,容易使戰爭多發,引起類似于“人工智能人大戰”這樣的科技戰,最終甚至會導致人類地球家園的毀滅;從中介層面來說,人工智能的異化則會使其擺脫人類控制,甚至人工智能可能會獲得自主意識,最終將會導致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甚至人類被奴役的結果。圍繞縱向邏輯順序分析的優勢在于,人們可以對人工智能影響的范圍有一個明晰的界定,從而使相關從業人員針對特定群體面臨的人工智能負面效應做出明確判斷,并以此“對癥下藥”,消解人工智能異化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以上兩種關于人工智能負面效應的分析各有千秋,筆者主張將兩種分析方法結合起來考察人工智能對勞動的影響,從而得出“橫縱交叉式”的立體判斷,以此實現對人工智能負面效應的全面“立體式”把握。從橫向邏輯上,結合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超級人工智能),分別對應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時間節點來考察;從縱向邏輯上,圍繞人類自身(主體)、人工智能技術(中介)和人類社會(客體)三個層次來考察人工智能三個發展階段給人類勞動帶來的挑戰。

(一)弱人工智能造成沖擊人類現有就業結構的短期挑戰

從短期來看,人工智能將發展到弱人工智能階段,它將挑戰人類現有的就業結構,對傳統行業造成沖擊?!翱v觀歷史,就業市場可分為三個主要部門: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大約公元1800年前,絕大多數人屬于農業部門,只有少數人在工業和服務業部門。到了工業革命時期……大多數人進入工業部門……到了最近幾十年,……工業部門的職位逐漸消失,服務業大幅擴張?!?4)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林俊宏譯,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第286頁。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靠純體力勞動的職業人數在逐漸減少,而從事腦力勞動等服務行業的人數在持續增加,可以預見,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將會出現新型勞動行業,而這些行業更多依靠的是腦力勞動?!半S著機器取代純體力工作,人類便轉向專注于需要至少一些認知技能的工作?!?5)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第286頁。而這些工作對于弱人工智能發展階段來說,取代人類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就拿高速公路收費來說,相較于以前的人工收費方式,現在的高速公路路口多數采用ETC的收費方式,這樣的做法不僅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出行速度,而且也提高了出行的安全系數,但是這樣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則是相應勞動崗位數量的減少。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未來5年,人工智能技術將使全球勞動力市場出現顛覆性變革,全球15個主要國家的就業崗位將會減少710萬個,上千萬人將面臨失業”(6)轉引自黃欣榮:《人工智能對人類勞動的挑戰及其應對》,《理論探索》2018年第5期,第16頁。。因此,未來弱人工智能帶來的直接消極影響就是就業壓力問題。作為人類社會“主體”部分的勞動者,弱人工智能的負面效應將直接導致勞動崗位缺失,如果這一部分被取代的勞動者的安置工作不能得到妥善解決,他們將會成為“無業游民”,從而成為影響“客體”部分(即人類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作為“中介”部分的人工智能技術,則會被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隨著算法將人類擠出就業市場,財富和權力可能會集中在擁有強大算法的極少數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會及政治不平等”(7)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第290頁。。

(二)強人工智能造成動搖人類主體地位的中期挑戰

從中期來看,強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成熟并占據人工智能發展的主導地位?!皩θ祟惞δ艿娜〈羌夹g的基本功能”(8)黃欣榮:《人工智能對人類勞動的挑戰及其應對》,《理論探索》2018年第5期,第18頁。,強人工智能實現了對人類腦力勞動的取代,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實現了對人類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雙重取代。屆時作為勞動主體的人類在新的世界中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必須組建人機和諧的新關系才能夠自存。一般而言,自然界是維系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人類勞動是創造財富的源泉。到了強人工智能時代,“隨著智能機器取代人類勞動,人類的價值就難以通過勞動來體現……一旦失去勞動,人類就可能無所事事,以致在世界中被邊緣化,因此失去人的存在感,失去自我實現的通道,更由此失去個人的社會價值”(9)黃欣榮:《人工智能對人類勞動的挑戰及其應對》,《理論探索》2018年第5期,第17頁。。人類面臨勞動被強人工智能取代的困境,人類必然經歷一個“權力下放”(10)雷·庫茲韋爾:《奇點臨近》,李慶誠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版,第206頁。的過程,才能實現人與機器的和諧。換句話說,強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生活將在虛擬與現實的結合過程中進行重構,人類的生活方式將會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庫茲韋爾甚至預言:“當我們進入21世紀30年代,人與機器、真實與虛擬現實、工作與游戲之間將沒有明顯的區別?!?11)雷·庫茲韋爾:《奇點臨近》,第207頁。由于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又會有因強人工智能而失業的人群,而如果這部分人沒能得到妥善安置,則會產生無用階級?!暗搅?1世紀,我們可能看到的是一個全新而龐大的階級:這群人沒有任何經濟、政治或藝術價值,對社會的繁榮、力量和榮耀也沒有任何貢獻?!?12)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第293頁。如果真像赫拉利所言,這樣的一部分無用階級的存在,必然會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不和諧因素。但事實是,人類面對強人工智能的沖擊,并不會坐以待斃,而“無用階級”也不會產生。因為按照“勞動創造人”的觀點,在智能時代的人類同樣需要尋找勞動的機會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人類絕不會拱手將自我確證的機會讓給機器,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會控制強人工智能的發展。赫拉利所說的情況只是一種邏輯上的極端可能性,人類自身發展的歷史表明了人類不會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人類只會朝著自我解放的道路前進,最終在人工智能的輔佐下實現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即實現人的解放。因為人工智能集工具系統、動力系統和信息系統于一身,具備實現自我學習的過程和獨立完成人類勞動所必需的環節,因此也能夠不知疲倦地產生出源源不斷的財富。就此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徹底地將人類從體力和腦力勞動的雙重壓迫下解放出來,使人類能夠克服勞動異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人類可以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和精力來從事“精神批判”等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將會在新的領域重新找回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三)超人工智能造成人類生存危機的遠期挑戰

從人工智能發展的長期來看,人工智能的發展將邁向超人工智能階段。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ASI)概念由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提出,“指智能革命突破‘奇點’,全面超越人類智能。超人工智能還遠未實現,一些學者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可能實現,但我們必須嚴肅地考慮其可能性”(13)常晉芳:《智能時代的人—機—人關系——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考》,《東南學術》2019年第2期,第76頁。?!俺壢斯ぶ悄艿年P鍵能力是發明語言和反思自身整個系統的能力”(14)趙汀陽:《人工智能“革命”的“近憂”和“遠慮”——一種倫理學和存在論的分析》,《哲學動態》2018年第4期,第8頁。,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人工智能發展將全面超越人類的一切能力。如果說強人工智能階段人類還能通過“拔電源”等方式在關鍵時刻控制人工智能,那么這一階段的人工智能發展則會完全擺脫人類控制,將擁有與中國神話故事里的“女媧”一樣的創造人類的能力。人人都是造物主的時代雖然看起來是遙不可及的,但是在理論上卻是可能的,這種超級人工智能的存在將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將會導致一種“存在的升級”(15)趙汀陽:《人工智能“革命”的“近憂”和“遠慮”——一種倫理學和存在論的分析》,《哲學動態》2018年第4期,第9頁。,這種新世界的產生,不僅僅是因為工具的進步,更是因為技術革命而導致的人類存在方式的升級。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生活的重新定義是不可逆的趨勢,那么在這樣的趨勢下,個人、社會以及技術的去向將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因此,我們需要思考和討論的是如何給技術設置足夠安全的條件來防止“技術的反叛”,或者說,應當明確人工智能技術所不能逾越的紅線。如果放到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視域下來理解這種限度,則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必須有一個基本前提即其“不應剝奪人類勞動的能力”。因為勞動是人類確證自我存在的唯一手段,當人工智能剝奪了這種能力時,人類將不再能夠生存下去。圍繞著這一基本思路,我們也可以繼續討論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方向以及其可能出現的由于“技術異化”所導致的負面效應,這是人類運用理性思維能力的結果,同時也是理論進一步回歸到現實的需要。

二、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的勞動邏輯

人工智能作為人類勞動解放過程中的一種工具,是對人的大腦器官功能的延長,換句話說,是對人類智慧功能的擴展。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定義,“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1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頁。。從人工智能的發展史不難看出,作為“物的綜合體”的一種,人工智能同樣屬于勞動資料范疇,“勞動者直接掌握的東西,不是勞動對象,而是勞動資料(這里不談采集果實之類的現成的生活資料,在這種場合,勞動者身體的器官是唯一的勞動資料)。這樣,自然物本身就成為他的活動的器官,他把這種器官加到他身體的器官上,不顧圣經的訓誡,延長了他的自然的肢體”(1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09頁。。這也就是說,任何技術都是對人類器官的延長。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智能的一種物化形式,其本質仍然是人類得以勞動的輔助工具,只是由于人工智能這種工具具有人類智慧的能量,并且潛存著可以超越人類的力量,因此才引起人類的擔憂。

(一)人工智能還將影響人類社會現存的四重界限

人工智能除了能夠導致失業等負面現象之外,還將影響現有的空間界限、生物界限、人際界限和人文界限。具體來說,首先,人工智能的發展會重構宏觀與微觀之間的界限,比如漫威電影里的蟻人形象代表著能夠在空間之內隨意切換身體的能力,也即是空間界限模糊后人類所具有的超能力。其次,人工智能也會重構有機與無機之間的界限,使人與人工智能機器人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人類社會開始趨向一種人機融合的新境界,由此帶來的影響則是人類需要重新定義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說,生物界限的模糊會重構人類現存的道德和價值觀念。再次,人工智能還能重構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界限,比如個人與他人之間開始融為一體,人類借助物聯網技術展現更加真實的自我,人類世界開始由確定的自我走向不確定的自我,自由維度也需要重新界定,人類自我意志的消解所帶來的后果是自我確定性的消失,屆時人類將需要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內心來支撐這些改變,否則將會被社會淘汰。換句話說,個人自由意志需要變得足夠強大才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所帶來的沖擊。同時,社會的財富觀也將改變,物質財富變得不再那么重要,因為人工智能可以相對輕松地獲取物質財富,與之相反,個人心靈的強大才是個人最大的財富。最后,人工智能也會重構人文界限,階級和國家等概念屆時需重新界定,同時人工智能也會挑戰法律與道德的界限,例如在智能時代出現了“數字勞動”等新的勞動形態,如何對數字勞動模式下產生的知識產權進行界定,將成為解決社會矛盾的關鍵要素。這些現象都是人工智能異化所導致的負面效應,需要相關決策者運用極高的理論智慧來“未雨綢繆”,毫無疑問,馬克思勞動理論所蘊含的勞動邏輯將為社會主義國家制定人工智能策略提供方法論指引。盡管人工智能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種種危機和考驗,但需要指出是,“從長期來看,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卻是徹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機會”(18)黃欣榮:《人工智能對人類勞動的挑戰及其應對》,《理論探索》2018年第5期,第19頁。。

一般而言,勞動過程的三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而從系統論的角度看,人類勞動過程的發生包含工具系統、動力系統和智慧系統,其中,工具系統提供物質基礎;動力系統提供能量補充;智慧系統提供信息指導。在人類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前,人類與動物無異,皆是利用自身肢體器官來進行采集、打獵等簡單的勞動,以此來維持自身生存,直到蒸汽機的出現,人類的動力系統才實現了第一次真正的飛躍。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機器占據著動力系統的主導,但機器的運作始終離不開人類的參與。直到人工智能的出現,人類勞動的工具系統、動力系統和信息系統開始脫離人的參與而獨立自存,人類因沒有在勞動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陷入恐慌??v觀人類工具發展的歷史,“如果說工具和機器還僅僅取代人的體力勞動,那么智能機器則因為其快速的信息處理能力而逐漸取代人類的腦力勞動,這樣勞動工具和勞動者合二為一,人類的勞動功能被徹底取代”(19)黃欣榮:《人工智能對人類勞動的挑戰及其應對》,《理論探索》2018年第5期,第18頁。。如果對這種趨勢不加以克制的話,隨之而來的就是人類自我創造能力以及人類自我思考能力被取代,人類將如行尸走肉般地存在地球之上,屆時這個地球規則的制定者將是人工智能而不是人類,甚至人類會被人工智能所奴役。

(二)運用勞動邏輯化解人工智能異化危機

基于上述分析,在將馬克思勞動理論所蘊含的勞動邏輯作為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的基本原則后,作為世界發展動力的人類勞動應該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呢?

首先,應該積極地調整心態,充分發揮人類主觀能動性迎接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以實現“轉危為機”的目標。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但認識也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因此,采取一種積極還是消極的認識心態,是決定人類能否消解人工智能負面效應的關鍵,顯而易見的是,人類應該直面人工智能發展短期可能帶來的陣痛和消極影響,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策略來應對消極影響。因此,人類不能被短期所帶來的失業等問題所裹挾,而應該將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對人類勞動解放的積極意義上??v觀人類工具進化的歷史,人工智能將人類“上天入地”的本領再次提升是無可厚非的,因此,不能因為短期利益的損耗而丟失未來的主動權。

其次,應當明晰勞動的地位,即勞動是實現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手段而非目的,人工智能時代的勞動同樣如此。勞動作為創造人類自身的唯一方式,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根本標志,工具的發明只是為了替代參與勞動的人,而非要真正取代勞動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因此,雖然人工智能剝奪了人類勞動的權利和機會,但同時人工智能也有助于人類徹底地從勞動異化的窠臼中解放出來,因此,人類除了需要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人工智能的負面效應之外,還需始終明確勞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類的真正目的是實現對自身本質的真正占有,實現美好生活的愿望始終是人類不懈的追求。

再次,應當改變收入分配的方式,加大社會紅利惠及普通民眾的力度。當前按勞分配的報酬方式必然會因為“智能勞動”形式的加入而產生新的分配需求。鑒于此,建立在過去生產力基礎上的分配方式就不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制定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這就需要以共產主義思想為主導原則,實行“共享經濟”等具有共產主義性質的分配制度,使社會逐漸由按勞分配向按需分配過渡。換句話說,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必須牢牢掌控財富分配的權力,從而彌補因人工智能發展所導致的部分勞動的損失,這樣人類的生存就有了基本的物質保障,從而不至于走向虛無的境地。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智能時代的技術往往會被少數精英人群控制,智能化生產甚至可以實現完全無人工參與的生產,而這種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會在市場上造成擴張和壟斷的后果,最終導致財富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為了不讓這部分人手中的財富影響階級國家的安定,需要以共享的理念完成對這一部分財富的重新劃分。例如,一方面可以通過捐贈等方式回饋社會,還富于民;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稅收調節,加大對這一部分人的征稅力度,使得財富能夠以國家稅收的形式來保障人民社會福利和國家安定團結。

最后,人類需充分運用自身的勞動智慧,尋找適合智能時代的勞動新形式,以此來應對可能被人工智能機器取代的勞動危機。當前人工智能尚未達到強人工智能階段,而弱人工智能階段下的智能機器還并不完全具有人類的智慧,因此人工智能即將取代人類還為之尚早。人類與人工智能的戰爭才剛剛開始,而人類要戰勝人工智能這個強大的“敵人”,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敵人”的優點和缺點。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人工智能在數據采集、存儲和計算等方面已經超越人類,特別是人工智能機器還戰勝了人類圍棋手,這更加證實了計算機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但人類也有自身的優勢,根據康德的劃分,人類具有知、情、意三部分的能力,科學在知識層面已經全面領先人類,但在情和意層面目前人類還享有著自己的防守領地,因此,人類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人工智能的中期與長期威脅,人類才不至于走向作繭自縛的道路。對于那些從事簡單的、重復性工作的勞動者來說,人工智能的沖擊是毀滅性的,因為對這些人來說失業是永久性的,他們很難做出有效應對,只能依靠社會福利來保障未來的生活。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可以運用自身所學知識來提升勞動水平,通過利用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大量自由時間安心學習和提高自身,以此保證當代人的生存,并可以通過適當的教育策略來延續智能時代的下一代人才。

總之,通過采用“時空邏輯法”對人工智能負面影響的分析可知,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工智能都會對人類存在構成威脅,而要充分應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需要我們運用馬克思勞動理論所蘊含的勞動邏輯來化解人工智能技術異化導致的危機?;诖?,人類首先應該積極地調整心態;其次,應該明晰人工智能時代的勞動同樣是實現人類解放的手段而非目的;再次,通過改變社會分配方式達到人工智能成果的共享;最后,人類需突破傳統的勞動生產方式,尋找適合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勞動形式。

三、馬克思勞動三要素理論對人工智能挑戰的再回應

筆者在已發表的《馬克思勞動理論視域下人工智能詮釋的三個維度》一文中,主張從勞動本體論、勞動價值論和勞動幸福論三個維度對人工智能挑戰進行回應。(20)薛峰、何云峰:《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視域下人工智能詮釋的三個維度》,《重慶社會科學》2019年第9期。如果將勞動本體論、勞動價值論和勞動幸福論看作是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宏觀形態,那么馬克思勞動三要素理論則是該理論的微觀形態。通過對馬克思勞動觀點在不同歷史時期經典文本中的梳理可知,馬克思的勞動觀是隨著現實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和逐步完善的。在馬克思那里,勞動不僅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更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物質世界是人類意識對象化過程的前提和基礎,人的本質通過人類勞動過程得到自我顯現并最終物化為物質勞動的產物,反映在現實的經濟生活領域的勞動形式則是物質生產勞動?!皠趧邮紫仁侨撕妥匀恢g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2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08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重申了勞動在自然與社會中的存在論意義,并且規定了勞動過程的三要素:“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2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08頁。下文將根據勞動過程的三個要素來進一步分析馬克思勞動理論對人工智能挑戰的回應,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可以看作是勞動三要素的現實反映。首先,從勞動行為本身上看,勞動作為人與動物相區別的類本質,只有當其外化為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時才得以顯現;其次,從勞動對象上看,雖然人類勞動過程在歷史上經歷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變化,但人類勞動對象仍舊是物質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最后,從勞動資料上看,人工智能作為替代人類勞動的手段,是生產工具要素在當今時代的物化、現實化,其仍屬于生產資料的相關因素。

(一)人工智能是勞動手段而非目的

從勞動行為本身上看,勞動作為人與動物相區別的類本質活動,只有當其外化為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時才得以顯現。質言之,人要證明自身的存在,只有通過勞動這一行為過程本身才能夠完成?!罢窃诟脑鞂ο笫澜绲倪^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2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4頁。這也就是說,勞動不僅是人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能動性活動,同時也是人的本質借以外化的手段。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將作為勞動主體的人與自然和有別于主體之外的“他者”發生關系,一方面,勞動將人的本質從自然界提升出來,另一方面,勞動是人自我豐富、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勞動是人的主體性在客觀世界場域發生作用的手段。因此,人工智能與勞動一樣,同屬于人類確證自我存在的一種手段,其本質屬于人類勞動的結果,而不能成為人類勞動的開端。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從邏輯上的優先級來看,人類勞動要優先于人工智能。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人工智能如何進步,其本質屬性的“非人”特征是無法改變的。因此,對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取代人”的問題,在馬克思勞動理論論域下則可轉化為“人工智能是否能夠獲得人的本質”的問題,換句話說,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取得人類在客觀物質世界的主體地位?!皬拇嬖谡摰慕嵌瓤?,人工智能產品處理的領域是有限的;從認識論角度看,人工智能產品無法獲得真正的理解;從價值論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產品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24)孫偉平、戴益斌:《關于人工智能主體地位的哲學思考》,《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7期,第22頁。也就是說,人工智能及其產品的屬人屬性不會改變,即便某一領域的專業程度會超越人類,但根本上無法實現取代人類主體性的功能,這既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邊界,同時也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文持一種“人工智能樂觀派”的立場,對于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筆者認為未來仍是以人類為主導的世界,人工智能只能獲得有限的自主性,但其最終將會合并于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中。

(二)人工智能仍屬勞動對象范疇

從勞動對象上看,人工智能產生于人類變革勞動方式的需要,并且屬于人類勞動的產品?!叭祟悇趧舆^程經歷了從手工勞動到機器勞動的變化,又經歷了從個體勞動到社會勞動的變化,還經歷了從簡單勞動到復雜勞動的變化?!?25)徐光春:《馬克思主義大辭典》,武漢崇文書局2017年版,第65頁。雖然人類勞動在歷史上經歷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變化,但不變的是人類的勞動對象仍舊是物質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因此,雖然人工智能利用技術優勢擴展了勞動發生作用的時空范圍,使得自機器工業時代以來的勞動對象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甚至人工智能本身也成為智能勞動的對象,但人工智能技術下的智能勞動作用的范圍仍然離不開人類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也就是說,離不開人類歷史的進程,其仍然要放在歷史唯物主義范疇內進行理解。從這一點上說,無論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什么程度,其勞動對象仍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就這一點而言,雖然人工智能提升了人類改造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能力,但其仍然屬于人類勞動對象的范疇。也就是說,人工智能本身有其自存的悖論:一方面,其發展自身是希望能夠突破“人工”的標簽,成為獨立的“個體”,但另一方面其自身的存在仍然以人類的存在為基本前提,這一發展的悖論決定了其最終仍然屬于人類勞動的范疇,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人工智能的作用對象都不會超出人類勞動的范疇。同時,這也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古老哲學問題:人工智能一方面在不斷地突破人類所設置的技術藩籬,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以人類的勞動對象作為其發揮作用的對象,從這一點同樣可以證明,當前人類對于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挑戰所表現出來的慌亂和焦慮只是一種人類在不斷適應變化前的“不適”感,從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來看,人工智能的挑戰終將會消解于人類不斷要求自身進步的潮流中?;谶@一點認識而言,人工智能雖然從內容上豐富了人類勞動的范圍,但從形式上無法超越人類勞動對象的范疇。人工智能的發展雖然占據了部分原本屬于人類勞動的客觀對象,甚至其作用的范圍超出人類的勞動能力,但從其本質屬性上來說,無論是對于自然還是人類社會而言,都有其無法逾越的鴻溝,其依靠人類勞動這樣一個基本前提不會變更的,換句話說,其為人類服務的目的不會改變,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也不會放任其自由發展而取代人類的存在地位。

(三)人工智能是勞動資料發展的必然階段

從勞動資料上看,馬克思說:“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2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10頁。也就是說,勞動資料是連接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的中介,是勞動的手段,在物質生產勞動領域內,勞動資料則表現為生產工具、科學技術等相關要素?!霸趧趧淤Y料本身中,機械性的勞動資料(其總和可稱為生產的骨骼肌和肌肉系統)遠比只是充當勞動對象的容器的勞動資料(如管、桶、籃、罐等,其總和一般可稱為生產的脈管系統)更能顯示一個社會生產時代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2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10頁。也就是說,勞動資料本身不僅是勞動力發展的“晴雨表”“指示標”,更具有優先級的劃分,“骨骼肌和肌肉系統”比“脈管系統”更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機械性的勞動資料”比“只充當勞動對象容器的勞動資料”更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工智能作為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是對“機械性勞動資料”的超越,屬“智能型”勞動資料,在社會生產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人工智能作為替代人類勞動的手段,是生產工具要素在當今時代的物化、現實化,其仍屬于生產資料的范疇,因此,人工智能仍然屬于歷史唯物論下的勞動范疇。換句話說,作為勞動資料的一種特殊形式,人工智能仍然具有勞動資料的一般屬性。盡管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取代人類的部分勞動功能,但這只是勞動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勞動異化”現象,人工智能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類的勞動解放。因此,人工智能作為“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和“社會關系的指示器”,既具有一般的勞動資料屬性又具有自身獨特的屬性,但其發展邏輯從屬于人類主體作用于客體的勞動邏輯。因此,人工智能對人類勞動所形成的現實挑戰,只能看作是特殊歷史階段所產生的勞動異化現象,而不能從根本上取代人類勞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人工智能相關要素所引起的現實勞動狀況的變化,會反過來影響人類對于勞動的看法。馬克思的勞動理論為我們辯證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影響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不難看出,人工智能的現實發展必將為人們關于勞動的認識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如何從現實的發展回歸理性的認識,這既是實現認識飛躍的關鍵,也是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必然要求。

總而言之,人的本質通過勞動過程得到自我顯現并最終物化為物質勞動的產物,人工智能亦是人類為證明自身存在而發明的產物,那么,它就必然具有人類勞動的印記。人類勞動過程會產生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物質變化過程,人工智能雖然對現實的人類勞動提出挑戰,但就勞動過程的三要素而言,人工智能同樣屬于這一勞動過程的范疇。具體而言,從勞動本身上看,人工智能是人類不斷自我豐富、完善和發展的過程體現,是這一過程的物化、現實化,其本質屬性的“非人”特征是無法改變的;從勞動對象上看,雖然人類勞動過程在歷史上經歷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變化,但不變的是人類勞動對象仍舊是物質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人工智能所能作用的范疇也依然屬于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最后,人工智能作為“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和“社會關系的指示器”,其本質仍屬于勞動中介的范疇,無論其如何發展,只能被當作某種工具性的人類勞動成果來理解,其產生的目的仍是為了實現勞動解放并最終會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貢獻其特殊的歷史推力。如果說,基于馬克思勞動概念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馬克思勞動觀的三種理論形態(勞動本體論、勞動價值論和勞動幸福論)是從靜態的、宏觀的視野來回應人工智能的挑戰,那么馬克思勞動過程三要素理論則是從動態的、微觀的視野來回應人工智能的挑戰,二者最終旨在說明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類勞動的事實。但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發展過程必然會出現勞動異化現象,而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則是實現“趨利避害”的最佳選擇,馬克思的勞動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引。人工智能發展的現實再一次證明了馬克思勞動理論在智能時代依然是行之有效的科學理論,同時也從側面表明了馬克思勞動理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猜你喜歡
馬克思勞動人工智能
馬克思像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熱愛勞動
數讀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