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幸福與民生保障
——第六屆全國勞動人權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綜述(一)①

2022-02-05 09:39李曉霞
勞動哲學研究 2022年0期
關鍵詞:民生公平教授

李曉霞

2021年4月10日,由上海師范大學知識與價值科學研究所發起,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青年學報》編輯部等單位共同承辦的“勞動幸?!っ裆U稀ど鐣薄诹鶎萌珖鴦趧尤藱囫R克思主義論壇在滬順利舉行。本次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吸引了全國各地近200名專家學者參會,主要圍繞“勞動幸福與民生保障”“勞動精神與勞動教育”“人工智能與當代勞動新發展”三個主題展開廣泛的交流和討論。本文將結合與會代表的精彩發言和相關會議論文對“勞動幸福與民生保障”這一主題做簡要綜述。

一、勞動幸福的理論探索及實現路徑

勞動作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是馬克思理論關注的重點。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真正的勞動是自由自覺的活動,是讓人擺脫奴役、重新占有并確證人的本質的自由勞動,因此真正的勞動是讓人感到愉悅和幸福的勞動?;诖?,以魯品越、賀善侃、何云峰、邱耕田、李長泰等為代表的學者從不同維度對勞動幸福理論進行闡釋,使勞動幸福理論具有新的時代特征。

(一)關于勞動幸福權及勞動幸福的概念闡釋

近來,關于勞動幸福的研究在學界影響廣泛,不少學者開始研究馬克思的勞動幸福理論。上海師范大學何云峰教授是其中的代表,他從勞動作為人的類本質和勞動所具有的屬人屬性兩個角度提出了勞動幸福權概念。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不可轉讓的初始的勞動幸福權,勞動幸福權的概念實際上指的是人們通過勞動來確證人的類本質或者獲得屬人屬性后產生的深層愉悅感,是我們要通過創造性的誠實勞動來確證人的類本質的一種權利。這是天然就擁有的初始權利。如果要證明自己是人的存在而非動物性或者草木般的存在,就要通過勞動來證明,否則就無法體現人的屬人性。何云峰教授從勞動作為人的類本質和勞動所具有的屬人屬性這個角度出發澄明了勞動幸福權的概念,把勞動幸福和人的存在本質聯系起來,證明了作為確證人的本質的勞動所具有的根本屬性是勞動的自由自覺以及勞動帶給人的愉悅感受,從而在哲學層面對勞動幸福權概念進行了科學界定。

對于勞動幸福的理解,中共中央黨校邱耕田教授認為勞動是人的生存方式,我們進行生產勞動以及研究勞動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美好勞動,進而創造美好生活。從美好生活的維度看,勞動的最終價值指向是使人們在充分地占有和展示自身本質力量的基礎上享受勞動幸福。所以,理解美好勞動應該從實現美好生活的維度出發,即把美好勞動落實在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主體愉悅和滿足感的提升上。邱耕田教授提出的美好勞動其實就是幸福勞動的意思,他主張從美好生活的角度理解勞動幸福的含義,很多學者和他持有相同的看法。陜西師范大學何婉依認為,勞動幸福指的是人要超越動物性的存在,成為自由自覺的存在,人在勞動的過程中是肯定而不是否定自身價值,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潛能和本性,也只有在勞動中才能獲得真正長久的幸福。除此以外,西南大學王虹又通過對“勞動幸?!钡睦碚撍菰磳趧有腋@斫鉃橐环N整體性概念。在他看來,真正的幸福勞動是人們不再把勞動看作是自己以外的事情,而是看作自身最內在的本質,人們在勞動中不再受奴役,而是感到快樂與靈魂的愉悅。幸福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它代表著個體內心期望與現實結果的高度一致程度,所以勞動幸福更多地強調幸福的整體性,要盡可能地使大多數個體在大多數時間處于“勞動幸?!钡臓顟B之中。

(二)關于勞動幸福理論的不同維度闡釋

上海財經大學魯品越教授從勞動人權的角度講述了勞動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民追求的不是個人自由,而是生存權和發展權這兩項最基本和最根本的人權。人民的權利是通過勞動創造的,所以,人民的生存和發展要依靠物質生產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人民必須具有勞動權,勞動權是根本人權。而勞動人權有兩個表現,一是人要有勞動權,二是人要有勞動的報酬權。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最強調勞動者的根本人權的理論,因此更要用這個根本人權為勞動者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服務。魯品越教授從勞動權作為根本人權的角度出發,強調了勞動人權要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服務,也從側面印證了勞動作為人的生存的手段應內含幸福的維度,因為保障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前提就是要保障勞動權。

東華大學賀善侃教授從共享發展的角度對勞動幸福進行了新的闡釋。他認為共享發展的理念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而人民以勞動者為主體,勞動幸福的前提是勞動者幸福。所以,“以人民為主體”的價值取向就是勞動幸福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共享發展體現了勞動幸福的價值取向,共享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勞動幸福,堅持共享發展的原則是落實勞動幸福和勞動者幸福的根本保證。賀善侃教授通過闡述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強調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以勞動者為中心”。由此,共享發展也就成為勞動幸福的價值指南。(1)賀善侃:《共享發展與勞動幸?!?,《廣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

重慶師范大學李長泰教授從儒家仁學的四層邏輯視界詮釋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幸福論的內涵。他認為,勞動幸福論體現了仁的思想,換言之,勞動除了創造性、改造性的活動而使人達到身心愉悅以外,還有一個仁學意義的精神性活動。勞動本身是仁的發生、仁的豐富和仁的實現的過程,勞動即是融入仁的世界、獲得仁的精神、推行仁的道德和達到仁的美感的過程。勞動具有生生不息的仁性、仁者愛物的境界,勞動以大道為公作標準、以天下達善為目標。李長泰教授從仁學的四層邏輯視角豐富了勞動幸福論的內涵,獨具創新性和學術價值。

還有部分學者從美好生活的角度理解勞動幸福的內涵,將美好生活的實現與勞動幸福聯系起來,把實現美好生活的標準定為勞動幸福,進一步從美好生活的整體性視域探究勞動幸福的內涵特征。具有代表性的學者有邱耕田、楊麗京、何婉依等人。

(三)關于勞動幸福的實現路徑探索

關于如何實現勞動幸福,學者們有很多的看法。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潘寧教授認為,勞動是新時代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基本途徑,如何實現美好生活仍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在勞動中創造。首先是揚棄異化勞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其次是保護生態和發展生產,提高社會生產力,為勞動的解放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最后是堅定勞動價值旨歸,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現實生活。(2)潘寧:《恩格斯勞動觀對創造美好生活的現實啟示》,《廣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上海師范大學吳寧教授也持有類似的觀點,她通過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勞動本質論的分析提出要實現雇傭者和被雇傭者之間的公平,使勞動關系和諧,這樣整個社會才能在和諧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實現整體和諧。并且還必須要強調勞動雙方的平等關系,合理分配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使每個勞動者能根據自愿原則進行社會勞動。此外,人在通過勞動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客觀規律,不能超出規律約束的范圍,否則會使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致使生態危機出現,由此阻礙社會進步。所以在新時代,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必須要在符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生產勞動,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

以上兩位學者注重的是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以及保護生態、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有一些學者是從資本和勞動的矛盾關系出發,探討勞動何以走向自由與解放。上海師范大學張曉蘭從勞動與休閑的時間張力出發,探究勞動時間與自由時間的對抗。她認為,要想真正實現自由時間的充分占有和公平享有,就要在根本上消除必要勞動時間與自由時間的對立,消除二者的對立關鍵就在于限制資本的掠奪本性,徹底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勞動真正的解放不僅在于占有自由時間,更在于如何利用自由時間,因為人的真正自由不在于勞動之外的休閑,而在勞動當中。只有當休閑不再僅僅是勞動的準備和調節機制,而是人之主體能力和素質養成的空間;只有當勞動不再僅僅是生存的需要和資本的奴役,而是人自由生命和自我價值的表現,勞動才會是人之為人的本質體現。(3)張曉蘭:《勞動與休閑的時間張力——馬克思的自由時間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廈門大學楊麗京認為資本與勞動在生產關系中的對立關系使得勞動幸福和美好生活不可能真正實現。在現代社會,人的發展成為財富增長的手段而非目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的本質矛盾會不斷壓抑工人的自由勞動時間,使其全部的時間都成為勞動時間。但隨著資本內在矛盾的發展,人們會意識到應當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由此,必要勞動時間與自由支配的時間將不再對立,人們可以自由支配時間。資本發展所形成的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為更高階段上實現人的需要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也就是說,資本本身蘊含的矛盾會為勞動的解放創造條件,最終實現勞動幸福。

中共中央黨校邱耕田教授、上海城建職業學院金陽和鄭佳、西南大學王虹又從勞動者或社會的角度提出了建議。邱耕田教授認為要實現美好勞動,一要持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包括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二要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三要樹立科學的勞動觀念。金陽和鄭佳認為實現勞動幸福就要營造尊重勞動的思想風氣、健全完善勞動者收入機制、利用財政手段維護普通勞動者、助力勞動者提升自身素質。王虹又也認為,勞動幸福的實現需要雙向的付出,不僅需要社會力量的強制干涉,還需要勞動者自身付出努力,勞動者要認識到勞動的真正價值與意義,明白勞動是幸福的源泉。因此要加強正確的勞動教育,培養勞動幸福觀,同時也要提高勞動者地位,保證勞動者尊嚴,還要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堅持人民共享成果。

與《孟子》中很少對于人性之惡的探討類似,孟子“沒有設置一個‘正當防衛’的底線,而是從倫理的角度斷言:人性善”[8]。面對襲來的暴力,孟子“仁者無敵”“人恒愛之”的說法無力對此做出應對。

二、民生保障的具體舉措及現實作用

2021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提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向著更遠的目標謀劃共同富?!覀円杂X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4)新華社:《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并講話》,http://www.gov.cn/xinwen/2021-01/29/content_5583559.htm,2021年7月11日檢索。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講話涉及了民生保障的各個方面,把民生保障提高到了黨工作的重點。因此,如何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本次會議討論的重點。

(一)民生保障的具體舉措

何云峰教授認為當前民生保障應該從美好生活的角度出發,從傳統的兜底民生保障轉向更加深刻而廣泛的以人為本的新型民生保障。他認為,民生保障有兩種,一種是基礎性的民生保障,另一種是超越性的民生保障,超越性的民生保障也叫新型的民生保障,它是傳統民生保障的升級版。兜底式的民生保障有一個缺點,就是特殊人群特殊對待,但是特殊對待也分公平性和無公平性,所以,當前最重要的是重構民生保障的概念,徹底摒棄特殊人群特殊照顧的思維。何云峰教授認為,不應該把人區分為不同的群體,然后給予不同的政策照顧,人不應該是分層次和類別的。因此,構建新型的民生保障要注重平等,它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不強調對特殊群體施以恩惠,而強調大眾普惠。民生保障的概念要更新、要擴大,要以人為本、以人為福祉,也就是人民至上,還僅僅局限于傳統的那種民生保障是不夠的,優質資源應該共享,要普惠大眾。

賀善侃教授根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闡述了五大發展理念共同服務于民生,共同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的思想。他認為,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的共享發展囊括了發展為人民的各個方面,是對“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的豐富和發展,共享發展理念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保障了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實現共享發展就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要在全社會倡導共同富裕、公平正義的理念和奉獻社會的責任,并且從制度、法律層面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實施,形成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機制。(5)賀善侃:《共享發展與勞動幸?!?,《廣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

何婉依認為,我們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生領域仍存在很多短板,要客觀充分地認識到社會發展所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并克服這一矛盾。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區域性要素發展失衡、民生領域保障不充分這兩大問題上,關于民生保障不充分的問題主要表現和發展成果的普惠性和共享性不足。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更要使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統籌發展,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要把“蛋糕”分好,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此,黨和國家實施了一大批惠民舉措,不斷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使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

(二)民生保障的現實作用

何云峰教授認為,基本的民生保障的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一種保險性質,它能夠減少生活、生計的壓迫性。勞動具有強迫性,當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勞動時,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民生保障和制度設計減少這種壓迫性,壓迫性的減少使每一個勞動者的尊嚴都大大地提高了。所以,民生保障能夠提升勞動幸福的程度。而勞動幸福權是保障和實現勞動幸福的權利,勞動幸福權實際上有一個兌現的問題,所以現在有很多基本的保障,包括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都已經在朝著勞動幸福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F在已經不是簡單的兜底民生保障,而是超越性的民生保障,這是一個勞動幸福權最大化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勞動幸福權的實現問題。超越性的民生保障要符合勞動幸福權最大化實現的需要,從原來的起點公平轉向過程和結果公平,既要起點公平,又要過程公平,還要結果公平,它是全過程的公平。所以超越性的民生保障的概念更加廣泛、更加深刻,它是建立在勞動幸福權最大化的概念之上的。勞動幸福權的實現過程當中有各種各樣的消極和不利因素,怎樣消除這些因素是民生保障很重要的問題。

汪盛玉教授認為民生建設可以保障社會公正,要想實現社會公正,國家需要盡最大可能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人們有更多的獲得感。這就需要我們守住底線,即解決人們的吃喝住行,發揮好?;?、兜底線的作用,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為主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對重點領域進行傾斜,使社會資源利用率最大化。民生保障在最基本的住房問題、教育問題和就業問題上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只有解決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

賀善侃教授認為共享發展全局中的薄弱環節是民生難題,要善于抓住薄弱環節并切實加以解決,這樣才能推動全局的發展。共享發展和勞動幸福的目標都以民生為本,保障并改善民生、解決民生之“憂”是實現共享發展目標必須具備的問題意識。破解民生難題,以突出問題、薄弱環節為切入口,把問題意識與目標意識有機結合,切實保障共享發展理念和勞動幸福的落實。(6)賀善侃:《共享發展與勞動幸?!?,《廣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

三、美好生活的時代新義

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在新時代,隨著經濟實力的改變,我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何為美好生活?如何實現美好生活是學者們尤為關注的重點話題。以賀漢魂和許銀英、潘寧、劉兵等為代表的學者就美好生活和勞動幸福的聯系以及美好生活在當代的新含義進行了深刻闡釋,同時也為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了一些實踐路徑。

(一)美好生活的內涵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賀漢魂教授認為美好生活即能夠實現美好人生,而美好的人生就是幸福人生,幸福人生的實質就是美好生活需要得以實現的人生。美好生活追求效率與公平分配,經濟效率與公平分配是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兩大根本維度。(7)賀漢魂、許銀英:《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效率、公平的硬道理——習近平效率、公平觀的倫理意蘊探析》,《海派經濟學》2020年第2期。

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劉兵認為,美好生活需要從兩個層面理解:一是物質層面。美好生活需要有物質保障,比如很多人將美好的生活定義為了大房子、好車子,這實際上是從物質層面對美好生活的理解。美好的生活的確離不開物質基礎,但很多人即使沒有房子、車子,生活依然愜意。所以,美好生活的必需品不是房子和車子,而是吃穿住用這些基本的生活保障要素。要追求美好的生活,這些物質保障不能缺少,否則生存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如果連生存都沒有了,那何來的美好生活呢?總之,美好生活不可能離開基本的物質保障。二是精神層面。雖然物質保障對美好生活來說很重要,但其實美好生活對精神層面的要求也比較突出。從人的角度進行思考,人類生存不僅有身體需要,更有情感需要,在保障物質的基礎上,人們會對情感有更加強烈的渴望。有些家庭或許不是大富大貴,但是卻家庭和睦、情感充實,有些擁有良好物質條件的人卻過得不幸福,原因就在于他們情感空虛。既有物質保障,又有情感寄托,才是現階段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陜西師范大學何婉依認為理解美好生活,應當從“勞動”這一核心范疇切入。勞動是人的存在之本質,勞動是生活的根基,也是成就美好生活的基礎,同時也是奠基幸福生活的要途,從而勞動幸福本質地構成美好生活的核心和要義。人們的一切幸福都需要依靠辛勤的勞動創造,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勞動創造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而且可以將勞動作為使自己更全面發展并超越自身的一種手段,只有通過勞動,人們才能獲得永久幸福。正是依靠勞動者,我們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奇跡,讓廣大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何婉依認為美好生活是勞動幸福的重要表征,在她看來,美好生活的基礎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美好生活的核心是人與社會的和諧。

上海師范大學劉利威認為隨著生產力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呈現出多姿多彩之貌,我們追求的不再僅僅是物質文化的滿足,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馬克思的幸福觀要義相吻合,馬克思的幸福觀是體現人本質之真正回歸的理論。馬克思的幸福觀在體現人的本質全面復歸的基礎上,導向人們追求更充分、更均衡發展的美好生活,引領新時代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實踐。她從馬克思的幸福觀切入來理解美好生活的要義,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渴望聯系起來,賦予了美好生活新的內涵。

(二)美好生活的實現途徑

在了解美好生活內涵的基礎上,學者們開始探索美好生活的實現途徑。他們從社會公平正義、勞動正義、勞動與資本的關系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如何實現美好生活。以浙江大學劉同舫教授、東華大學賀善侃教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賀漢魂教授以及安徽師范大學汪盛玉教授為代表的幾位學者從勞動正義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的角度出發闡述如何實現美好生活。

劉同舫教授在報告中強調,勞動正義問題與美好生活創造具有重要的內在關聯。勞動及勞動正義問題是馬克思學說的始源問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及對共產主義理論的建構貫穿著“勞動正義”這一核心命題。他將勞動正義作為判別社會存在是否正義的本體論根基,且在更深層次的勞動本體論維度指明了勞動自由和勞動解放在實現勞動正義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勞動正義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關鍵一環,美好生活的核心在于勞動幸福,要保障勞動幸福就要維護勞動的正義性質。因此,勞動正義問題和美好生活具有相關性,保障勞動正義才能更好地實現美好生活。(8)劉同舫:《馬克思唯物史觀敘事中的勞動正義》,《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9期。

賀善侃教授提出實現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是社會的公平正義,也即是要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尤其要在經濟領域建立健全一整套保障權利公正的經濟制度體系。有了建立在社會公平正義基礎上的勞動幸福的制度安排,才能引導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美好生活才有可能實現。(9)賀善侃:《共享發展與勞動幸?!?,《廣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賀漢魂教授持有類似的觀點,他是從效率和公平兩個維度去論述如何實現美好生活的,他把效率與公平看作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維度,認為只有在公平的基礎上提升效率才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徑。因此,首先要確保人民的基本權利平等的公平,其次提升效率,真正的公平應是保障發展機會平等的公平,我們要做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汪盛玉教授則認為社會公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促進發展成果人人共享,所以她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民生建設等方面對社會公正展開論述。她對社會公正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好生活應具有的幾個維度。

與以上學者不同,潘寧教授從勞動的角度進行分析,她認為勞動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現實前提,也是新時代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基本途徑。她認為新時代實現美好生活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在勞動中共同創造。但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社會發展之間的問題漸顯,所以她據此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創造美好生活必須防止和克服勞動過程的異化,必須充分發揮勞動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構建新時代和諧勞動關系,為創造美好生活助力奮進;其次,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根基,所以要保護生態和發展生產,為美好生活夯實物質基礎;最后,要堅定勞動的價值旨歸就是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現實生活,要通過勞動為人的解放和發展創造條件,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10)潘寧:《恩格斯勞動觀對創造美好生活的現實啟示》,《廣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

勞動幸福和民生保障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現實問題。此次論壇關于勞動幸福與民生保障的討論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勞動幸福理論的深刻內涵,使該理論具有新的時代特色,同時又頗具問題意識,不僅使我們認識了勞動幸福理論的重要性,更讓我們意識到了民生保障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讓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深刻內涵以及如何實現美好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本次論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值得每一個理論工作者深入學習和思考。

猜你喜歡
民生公平教授
公平對抗
怎樣才公平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劉排教授簡介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笨柴兄弟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
公平的決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